陈,三十五岁,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粪后便红,寒湿为病,误补误凉,胃口伤残,气从溺管而出,若女子阴吹之属瘕气者然。左胁肝部,卧不着席,得油腻则寒战发杂无伦,几于无处下手。议治病必求其本,仍从寒湿论治,令能安食再商。与黄土汤中去柔药,加刚药。
川椒炭(三钱)广陈皮(三钱)生姜(二钱)灶中黄土(四两)云茯苓(五钱)生茅术(三钱)香附(三钱)熟附子(三钱)益智仁(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服三帖。
五月初二日,又服二帖。
初三日,心悸短气,加小枳实四钱,干姜二钱,已服四帖。
十一日,去川椒三钱,已服三帖。
二十一日,诸症皆效,大势未退,左脉紧甚,加熟附子一钱,降香末三钱,干姜一钱,已服三帖。
二十七日,诸症向安,惟粪后便血又发,与黄土汤法,粪后便血,乃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热湿同科。
灶中黄土(八两)广皮炭(三钱)熟附子(四钱)益智仁(二钱)黄芩炭(四钱)云茯苓(五钱)苍术(四钱,炒)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血不来为度。
七月十四日,面色青黄滞暗,六脉弦细无阳,胃口不振,暂与和胃,其黄土汤,俟便红发时再服。
姜半夏(六钱)云苓块(五钱)广陈皮(三钱)生苡仁(五钱)益智仁(三钱)川椒炭(一钱)白蔻仁(一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加桂枝(五钱)。
十一月十五日,肝郁挟痰饮,寒湿为病,前与黄土汤,治粪后便血之寒湿,兹便红已止,继与通补胃阳,现下饮食大进,诸症渐安,惟六脉细弦,右手有胃气,左手弦紧,痰多畏寒,胁下仍有伏饮,与通补胃阳,兼逐痰饮。
桂枝(六钱)小枳实(三钱)川椒炭(三钱)旋复花(三钱)香附(四钱)广皮(五钱)炒白芍(三钱)干姜(三钱)云苓(五钱)姜半夏(八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二月初十日,脉弦紧痰多畏寒,冲气上动,与桂枝茯苓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法。
桂枝(一两)茯苓块(二两,连皮)炙甘草(五钱)全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桂(五钱,去粗皮)服一帖,冲气已止,当服药后,吐顽痰二口。
十一日,冲气已止,六脉紧退,而弦未除,可将初十日方,再服半帖,以后再服二十九日改定方,以不畏寒为度。
十三日,服十一月十五日疏肝药二帖。
十四,初背畏寒,脉仍弦紧,再服十二月初十日桂枝加桂汤二帖,以峻补冲阳,服药后吐顽痰二口。
十七日,脉仍弦紧,背犹畏寒,阳未全复,照原方再服二帖,分四日服。
十九日前之畏寒,至今虽减,而未痊愈,脉之弦紧,亦未冲和,冲气微有上动之象,可取初十日桂枝加桂汤法,再服二帖,分四日,立春以后故也。
丙戌正月初五日,六脉俱弦,左脉更紧,粪后便红,小肠寒湿,黄土汤为主方,议黄土汤去柔药,加淡渗通阳,虽自觉胸中热,背心如热水浇,所云热非热也,况又恶寒乎。
灶中黄土(八两)生苡米(五钱)云苓块(六钱)熟附子(四钱)苍术炭(四钱)桂枝(五钱)黄芩炭(四钱)广皮炭(四钱)煮四碗,分四次服,血多则多服,万一血来甚涌,附子加至八钱,以血止为度,再发再服,切勿听浅学人妄转一方也。
丸方阳虚脉弦,素有寒湿痰饮,与蠲饮丸方,通阳渗湿而补脾阳。
桂枝(八两)苍术炭(四两)生苡仁(八两)云苓块(八两)干姜炭(四两)炙甘草(三两)益智仁(四两)半夏(八两)广皮(六两)神曲糊丸,小梧子大,每服三钱,日三服,忌生冷猪肉介属。
初十日,粪后便红虽止,寒湿未尽,脉之紧者亦减,当退刚药,背恶寒未罢,行湿之中,兼与调和营卫。
苍术炭(三钱)黄芩炭(钱半)灶中黄土(一两)焦白芍(四钱)生苡仁(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背不恶寒为度,戒生冷介属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