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08
- 帖子
- 2287
- 获得点赞
- 25
- 声望
- 38
文化中医与中医文化
刘明武
中医与西医,形成于两种文化的背景之下,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西医把人放在手术刀下来认识,把人放在显微镜下来认识,人在手术刀、显微镜下是一个个零件的组合体而不是活体。
人有病就在人体之内找原因,显微镜只能认识有形之物,根本无法认识无形之气与无形之情绪。例如范进因中举疯癫的疾病之因,是手术刀、显微镜根本无法发现的。如此认识论一割裂了人体内部的联系,二割裂了形体与精气神的联系,三割裂了人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中医人放在天体中来认识,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的来认识,人体与天体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人体本身是表里相连、内外一致的有机体。病在人体之内,病因一可能在人体之内,二可能在无形的精神之中,在三可以在人体之外的时空之中——四时有四时之病,四方有四方之病。如此系统认识论一是把人的五脏六腑联系在了一起,二是将形体与精神联系在了一起,三是将人与外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面对疾病,西医的目标是消灭病菌,中医的目标是追求平衡,这是两者在目标上的差异。治疗疾病,西医主张此处有病就在此处下手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主张左有病治于右,上有病治于下,见头痛可能医脚,见肝病可以治脾,这是两者在方法上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医一直背着“不科学”的指责。实际上,如同筷子与刀叉,馒头与面包,秦腔与歌剧,汉语与英语在诞生时就有着先天性差别一样,中医与西医在诞生时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别。中医与西医,各自有各自的智慧,各自有各自的标准,根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无理的指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无理的指责,中医本身说不出自己的所以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理,中医兴亡,匹夫也有责。没有中华文化,肯定不会有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没有中医文化,中华民族肯定跨越不了上下五千年。为报答几千年来中医对整个民族的呵护之恩,为了回答那些自觉臣服于西方文化、肆意糟蹋中医的数典忘祖者以及不数典又忘祖者,笔者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对中医源流进行一下梳理,力图说明中医的伟大意义与长青意义。抗生素本身与背后的哲理跨越不了时间,源于自然的中医与中药永远没有时间上的局限性。振兴中医,中医本身一应该树立起文化自信心,二应该知道中医博大精深的所以然。不当与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题记
文化中医,谈的是中医与文化的渊源关系即中医发源于文化。中医文化,谈的是中医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题目之中,涉及的是这两个问题。题目之外,还涉及中医的演化、现状与前景问题。
一、关于文化中医
《礼记·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源问题,例如小山羊源于老山羊,小老虎源于母老虎,小蝌蚪源于大青蛙。解释小山羊、小老虎、小蝌蚪的起源,是生物学家的任务,本文此处关注的问题是,方便实用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医起源于何处。
探索中医起源,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不妨从一个轻松的故事和一句简短的话开始。故事是今天的美国士兵读《孙子兵法》的故事,一句话则是英国近代大哲学家罗素所说的一句话。
(一)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
据电视报道,入侵伊拉克的美国大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美国总统小布什对士兵说:“你们和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在一起。”小布什,西方媒体称之为西部牛仔。狂妄不羁,不服强者,是西部牛仔的主要特征。不服现实中的强者,但悦服中华民族古代的贤者,这就是西部牛仔小布什。狂妄不羁,那是没有遇到贤者,遇到真正的贤者,狂妄的牛仔马上就会服服帖帖。
《孙子兵法》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今天的美国大兵读两千五百年前的《孙子兵法》,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不是说明《孙子兵法》能够超越时间?!
《孙子兵法》是神州大地上的作品,中华神州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位于太平洋东岸,神州大地的作品能够流传到太平洋东岸,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不是说明《孙子兵法》能够超越空间?!
凡是读书人都知道,轰动一时的书很多,可是能够流传后世的书很少。有些轰动一时的书,连五十年的生命力也没有。还有一些轰动一时的文章,连十年的生命力也没有。
《孙子兵法》一能够超越时间,二能够超越空间,奥秘何在?其奥秘在于以道论兵。
《孙子兵法》在开篇之处连续三次出现了一个“道”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一个“道”字,连续三次出现在《孙子兵法》的开篇之处,这说明兵家论兵,其立论基础并不是“君王如何发令,我如何用兵”, 更不是“君王指向哪里,我打向哪里”,而是以道论兵的。
道是道,兵是兵,道为什么会演化出兵法呢?相信很多朋友会对这一问题有疑问。
明白了罗素先生的一句话,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罗素几十年前的一句话
“像上帝那样去看。”这句话是几十年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的。罗素认为,看问题,看世界,看某事物与一切事物,仅仅用人的眼光去看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怎么看?罗素给出的答案是:“像上帝那样去看”。
为什么说人的眼光有局限性?因为人有老少之别,有目光远大与鼠目寸光之别,有民族之别,有文化背景之别以及文化程度的深浅之别,有东西方区域之别,有政治立场之别,有宗教信仰之别,有此一时、彼一时之别,因此,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还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人的局限性,在上帝这里并不存在。上帝可以超越年龄的局限,超越时空的局限,可以超越经验的局限,可以超越种族、宗派、利益的局限,所以,看问题应该“像上帝那样去看”。
上帝者,人格化的造物主也。宗教中的上帝,哲学中的本体,文化中的自然之道,三者名异而质同,三个名字所描述的就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管理者。用笔者的话说,上帝、本体、道所描述的就是产生天地万物的那个生生之源。
《圣经》中的上帝,是天地万物以及亚当、夏娃的造物主。在中华文化里,天地由道而生,万物以及一男一女由天地而生,所以,天地是万物以及一男一女的造物主,道是天地的造物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造物之道的精辟描述。
罗素所主张的“像上帝那样去看”,相当于早期中华大地的以道理论之。以道理论之,简而言之,就是以道论之。罗素的“像上帝那样去看”,先秦诸子的以道论之。罗素说到的,先秦诸子早已做到了。
以道论之,借助的是造物主即生生之源的智慧。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人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学科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经验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地位的局限。
……
兵家以道论兵,实际就是依照道理出兵,依照道理布阵,依照道理打仗……以道论兵,孙子论出了今天美国兵还在学习的兵法。全军大比武冠军、军人出身的黄碧然先生告诉我,西方的军事学院都用《孙子兵法》做教材。以道论兵,兵家论出了超越时空的军事教材。
以道论之,仅仅是兵家一家的论证方法吗?非也。与兵家同时期的诸子百家,论证问题的方式全部是以道论之。
(三)以道论之在诸子中
1.儒家的以道论之
儒家以道论礼。礼是人与禽兽的分界线。没有礼,人与动物就失去了区别。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礼,是从何而来的呢?由道演化而来。《礼记·礼运》留下的名言是:“礼本于大一。”大一者,道也。“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一是道的代名词。礼并不是凭空而来,是由道演化出来的。
儒家以道论公天下。《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夫子告诉人们,最初的中华先贤创立出的是公天下。公天下的第一特征是传贤不传子,用《礼运》原话说是“选贤与能”。公天下是有道之天下,所以,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公天下相反的是家天下,家天下的第一特征是传子不传贤,孔子认为,家天下是无道之天下——“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儒家以道论君王。在儒家文化中,君不能为臣纲。道是君臣共同的纲。君臣都应该讲道。荀子认为,正常的君臣关系是:君有道从君,君无道从道。孟子认为,不能盲目辅助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有道,臣助君。君失道,就失去臣辅助的资格。儒家认为,道至高无上。道,可以裁判君王。
儒家以道论人生。人生终极目标是闻道、得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真正可以指导人生的是道理,而非君王之理,孔夫子留在《论语》中的这句名言,从二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点。以道论之,是儒家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
2.道家的以道论之
阅读《道德经》可以知道,老子以道论德,以道论政,以道论时空,以道论天地万物……阅读《庄子》可以知道,庄子以道论逍遥人生,以道论解牛之技,以道论养生之术,以道论四时之序……人与天地万物必须遵循道理,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点。以道论之,是道家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
3.姜太公、吴起的以道论之
中华大地的兵法,并不是只有《孙子兵法》一部。《孙子》之前还有以姜太公名义留下的《六韬》,与《孙子兵法》同时的还有《吴子兵法》,部部兵法都谈到了道。
《六韬·守国》:“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
《六韬·兵道》:“凡兵之道,莫过于一。”
《吴子·图国第一》:“夫道者,所以返本复始。”
谈兵先谈道,这是《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的共同特色。
用兵之妙,在于人却根于道。
4.管子的以道论之
管子者,管仲也。管仲为齐国之相,辅助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论语》几处谈到了管仲。管子留下了《管子》一书。《管子》指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臣都应该讲道。对此,《管子·四时》中是这样说的:“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圣人治天下,穷则返,终则始。”
管仲的治国方略,出于人却源于道。
5.晏子的以道论之
晏子者,晏婴也。与管仲一样,曾为齐国之相,辅助过齐庄公、齐景公,使齐国出现了诸侯附、百姓亲、小国入朝的辉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晏子留下的千古名言。“入狗国进狗门”, 这是晏子留下的外交故事。晏婴留下了《晏子》一书,分内外两篇。《晏子·内篇》以墨子的口气评价了晏婴:“晏子知道,道在为人。”
晏婴的治国方略,出于人却在于知道。
6.鹖冠子的以道论之
百家之中有杂家一家。杂家以鹖冠子为代表,杂家同样谈道。鹖冠子留下了《鹖冠子》一书。《鹖冠子·博选》在开篇处指出:“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杂家认为,可以从天、地、人、命四个角度去观道。换个角度,也可以以道论天,以论道地,以道论人,以论道君王之政令。以道论之,论出了以人为本。今天人们常用的“以人为本”一词,就出于《鹖冠子》开篇之作的《博选》里。
《鹖冠子·著希》指出:“道有稽,德有据。”杂家认为,道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德是衡量人的依据。
《博选》是《鹖冠子》开篇的第一篇,《著希》是第二篇。在开篇的第一、第二篇文章首先出现的是道,道在杂家中基础地位由此可知。
7.墨家的以道论之
墨家崇尚的是尧、舜、禹之道,尧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则制定历法,舜以七星定七政——使天下之序合于四时之序,大禹以水的自然属性疏导水——使治水的方法合于水往下流的自然属性,尧、舜、禹三者崇尚的是自然之道,所以墨家崇尚的也是自然之道。
8. 阴阳家的以道论之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驺)衍。邹衍在诸子中最为奇特。他明确提出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之理,并把生克之理用来解释之前的王朝更替。这一理论,当时深深吸引了父传子的诸侯国君们,邹衍周游列国,每到一处,诸侯国君便出城迎接,设宴招待。这与孔夫子周游列国处处受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歪解五行生克之理,这是笔者所不能同意的。笔者高度注意的是,邹衍的推理方法。邹衍以小推大的方法,推出赤县神州之外还有神州,诸如中国赤县神州者,天下还有其九。因为大海相隔,所以人民不能相通。当时,邹衍没有飞机、轮船这样的交通工具,仅仅依靠一种方法,推理出赤县神州之外还有神州。这种方法,《史记》的介绍是:“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显然,这种方法属于以道论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创立了行星式原子的量子理论,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以行星模式论原子,实际上是原子模式与行星模式之间的对比对应。这种方法是不是仍然在“以小验大”或“以大验小”范围之内?! 邹衍的著作《终始》《大圣》有十万言之多,可惜都失传了。如果说邹衍理论没有失传,同时又被引用到了各种自然科学的问题研究之中,中华民族会解答出多少问题啊!
对诸子中的六子,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评价:“《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诸子有一致之处,有百虑之别。一致在何处?一致在道这里。百虑之别在何处?在各家所论证的不同问题中。
诸子百家所论证的问题不同,但论证问题的方式皆是以道论之。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此时的中华大地上,道是论证问题、判断是非的终极坐标。
这里的新问题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也源于道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由道出发可以演化出百家之术,那么,从这里也可以演化出医理医术。
(四)道:《内经》的立论基础
道,是《内经》的立论基础吗?请看《内经》开篇之处几个重要论断:
第一是关于“人生如何度百岁”的两句对话。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失人之耶?”
刘明武
中医与西医,形成于两种文化的背景之下,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西医把人放在手术刀下来认识,把人放在显微镜下来认识,人在手术刀、显微镜下是一个个零件的组合体而不是活体。
人有病就在人体之内找原因,显微镜只能认识有形之物,根本无法认识无形之气与无形之情绪。例如范进因中举疯癫的疾病之因,是手术刀、显微镜根本无法发现的。如此认识论一割裂了人体内部的联系,二割裂了形体与精气神的联系,三割裂了人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中医人放在天体中来认识,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的来认识,人体与天体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人体本身是表里相连、内外一致的有机体。病在人体之内,病因一可能在人体之内,二可能在无形的精神之中,在三可以在人体之外的时空之中——四时有四时之病,四方有四方之病。如此系统认识论一是把人的五脏六腑联系在了一起,二是将形体与精神联系在了一起,三是将人与外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面对疾病,西医的目标是消灭病菌,中医的目标是追求平衡,这是两者在目标上的差异。治疗疾病,西医主张此处有病就在此处下手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主张左有病治于右,上有病治于下,见头痛可能医脚,见肝病可以治脾,这是两者在方法上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医一直背着“不科学”的指责。实际上,如同筷子与刀叉,馒头与面包,秦腔与歌剧,汉语与英语在诞生时就有着先天性差别一样,中医与西医在诞生时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别。中医与西医,各自有各自的智慧,各自有各自的标准,根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无理的指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无理的指责,中医本身说不出自己的所以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理,中医兴亡,匹夫也有责。没有中华文化,肯定不会有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没有中医文化,中华民族肯定跨越不了上下五千年。为报答几千年来中医对整个民族的呵护之恩,为了回答那些自觉臣服于西方文化、肆意糟蹋中医的数典忘祖者以及不数典又忘祖者,笔者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对中医源流进行一下梳理,力图说明中医的伟大意义与长青意义。抗生素本身与背后的哲理跨越不了时间,源于自然的中医与中药永远没有时间上的局限性。振兴中医,中医本身一应该树立起文化自信心,二应该知道中医博大精深的所以然。不当与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题记
文化中医,谈的是中医与文化的渊源关系即中医发源于文化。中医文化,谈的是中医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题目之中,涉及的是这两个问题。题目之外,还涉及中医的演化、现状与前景问题。
一、关于文化中医
《礼记·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源问题,例如小山羊源于老山羊,小老虎源于母老虎,小蝌蚪源于大青蛙。解释小山羊、小老虎、小蝌蚪的起源,是生物学家的任务,本文此处关注的问题是,方便实用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医起源于何处。
探索中医起源,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不妨从一个轻松的故事和一句简短的话开始。故事是今天的美国士兵读《孙子兵法》的故事,一句话则是英国近代大哲学家罗素所说的一句话。
(一)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
据电视报道,入侵伊拉克的美国大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美国总统小布什对士兵说:“你们和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在一起。”小布什,西方媒体称之为西部牛仔。狂妄不羁,不服强者,是西部牛仔的主要特征。不服现实中的强者,但悦服中华民族古代的贤者,这就是西部牛仔小布什。狂妄不羁,那是没有遇到贤者,遇到真正的贤者,狂妄的牛仔马上就会服服帖帖。
《孙子兵法》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今天的美国大兵读两千五百年前的《孙子兵法》,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不是说明《孙子兵法》能够超越时间?!
《孙子兵法》是神州大地上的作品,中华神州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位于太平洋东岸,神州大地的作品能够流传到太平洋东岸,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不是说明《孙子兵法》能够超越空间?!
凡是读书人都知道,轰动一时的书很多,可是能够流传后世的书很少。有些轰动一时的书,连五十年的生命力也没有。还有一些轰动一时的文章,连十年的生命力也没有。
《孙子兵法》一能够超越时间,二能够超越空间,奥秘何在?其奥秘在于以道论兵。
《孙子兵法》在开篇之处连续三次出现了一个“道”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一个“道”字,连续三次出现在《孙子兵法》的开篇之处,这说明兵家论兵,其立论基础并不是“君王如何发令,我如何用兵”, 更不是“君王指向哪里,我打向哪里”,而是以道论兵的。
道是道,兵是兵,道为什么会演化出兵法呢?相信很多朋友会对这一问题有疑问。
明白了罗素先生的一句话,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罗素几十年前的一句话
“像上帝那样去看。”这句话是几十年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的。罗素认为,看问题,看世界,看某事物与一切事物,仅仅用人的眼光去看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怎么看?罗素给出的答案是:“像上帝那样去看”。
为什么说人的眼光有局限性?因为人有老少之别,有目光远大与鼠目寸光之别,有民族之别,有文化背景之别以及文化程度的深浅之别,有东西方区域之别,有政治立场之别,有宗教信仰之别,有此一时、彼一时之别,因此,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还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人的局限性,在上帝这里并不存在。上帝可以超越年龄的局限,超越时空的局限,可以超越经验的局限,可以超越种族、宗派、利益的局限,所以,看问题应该“像上帝那样去看”。
上帝者,人格化的造物主也。宗教中的上帝,哲学中的本体,文化中的自然之道,三者名异而质同,三个名字所描述的就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管理者。用笔者的话说,上帝、本体、道所描述的就是产生天地万物的那个生生之源。
《圣经》中的上帝,是天地万物以及亚当、夏娃的造物主。在中华文化里,天地由道而生,万物以及一男一女由天地而生,所以,天地是万物以及一男一女的造物主,道是天地的造物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造物之道的精辟描述。
罗素所主张的“像上帝那样去看”,相当于早期中华大地的以道理论之。以道理论之,简而言之,就是以道论之。罗素的“像上帝那样去看”,先秦诸子的以道论之。罗素说到的,先秦诸子早已做到了。
以道论之,借助的是造物主即生生之源的智慧。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人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学科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经验的局限。
以道论之,可以超越地位的局限。
……
兵家以道论兵,实际就是依照道理出兵,依照道理布阵,依照道理打仗……以道论兵,孙子论出了今天美国兵还在学习的兵法。全军大比武冠军、军人出身的黄碧然先生告诉我,西方的军事学院都用《孙子兵法》做教材。以道论兵,兵家论出了超越时空的军事教材。
以道论之,仅仅是兵家一家的论证方法吗?非也。与兵家同时期的诸子百家,论证问题的方式全部是以道论之。
(三)以道论之在诸子中
1.儒家的以道论之
儒家以道论礼。礼是人与禽兽的分界线。没有礼,人与动物就失去了区别。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礼,是从何而来的呢?由道演化而来。《礼记·礼运》留下的名言是:“礼本于大一。”大一者,道也。“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一是道的代名词。礼并不是凭空而来,是由道演化出来的。
儒家以道论公天下。《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夫子告诉人们,最初的中华先贤创立出的是公天下。公天下的第一特征是传贤不传子,用《礼运》原话说是“选贤与能”。公天下是有道之天下,所以,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公天下相反的是家天下,家天下的第一特征是传子不传贤,孔子认为,家天下是无道之天下——“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儒家以道论君王。在儒家文化中,君不能为臣纲。道是君臣共同的纲。君臣都应该讲道。荀子认为,正常的君臣关系是:君有道从君,君无道从道。孟子认为,不能盲目辅助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有道,臣助君。君失道,就失去臣辅助的资格。儒家认为,道至高无上。道,可以裁判君王。
儒家以道论人生。人生终极目标是闻道、得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真正可以指导人生的是道理,而非君王之理,孔夫子留在《论语》中的这句名言,从二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点。以道论之,是儒家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
2.道家的以道论之
阅读《道德经》可以知道,老子以道论德,以道论政,以道论时空,以道论天地万物……阅读《庄子》可以知道,庄子以道论逍遥人生,以道论解牛之技,以道论养生之术,以道论四时之序……人与天地万物必须遵循道理,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点。以道论之,是道家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
3.姜太公、吴起的以道论之
中华大地的兵法,并不是只有《孙子兵法》一部。《孙子》之前还有以姜太公名义留下的《六韬》,与《孙子兵法》同时的还有《吴子兵法》,部部兵法都谈到了道。
《六韬·守国》:“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
《六韬·兵道》:“凡兵之道,莫过于一。”
《吴子·图国第一》:“夫道者,所以返本复始。”
谈兵先谈道,这是《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的共同特色。
用兵之妙,在于人却根于道。
4.管子的以道论之
管子者,管仲也。管仲为齐国之相,辅助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论语》几处谈到了管仲。管子留下了《管子》一书。《管子》指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臣都应该讲道。对此,《管子·四时》中是这样说的:“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圣人治天下,穷则返,终则始。”
管仲的治国方略,出于人却源于道。
5.晏子的以道论之
晏子者,晏婴也。与管仲一样,曾为齐国之相,辅助过齐庄公、齐景公,使齐国出现了诸侯附、百姓亲、小国入朝的辉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晏子留下的千古名言。“入狗国进狗门”, 这是晏子留下的外交故事。晏婴留下了《晏子》一书,分内外两篇。《晏子·内篇》以墨子的口气评价了晏婴:“晏子知道,道在为人。”
晏婴的治国方略,出于人却在于知道。
6.鹖冠子的以道论之
百家之中有杂家一家。杂家以鹖冠子为代表,杂家同样谈道。鹖冠子留下了《鹖冠子》一书。《鹖冠子·博选》在开篇处指出:“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杂家认为,可以从天、地、人、命四个角度去观道。换个角度,也可以以道论天,以论道地,以道论人,以论道君王之政令。以道论之,论出了以人为本。今天人们常用的“以人为本”一词,就出于《鹖冠子》开篇之作的《博选》里。
《鹖冠子·著希》指出:“道有稽,德有据。”杂家认为,道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德是衡量人的依据。
《博选》是《鹖冠子》开篇的第一篇,《著希》是第二篇。在开篇的第一、第二篇文章首先出现的是道,道在杂家中基础地位由此可知。
7.墨家的以道论之
墨家崇尚的是尧、舜、禹之道,尧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则制定历法,舜以七星定七政——使天下之序合于四时之序,大禹以水的自然属性疏导水——使治水的方法合于水往下流的自然属性,尧、舜、禹三者崇尚的是自然之道,所以墨家崇尚的也是自然之道。
8. 阴阳家的以道论之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驺)衍。邹衍在诸子中最为奇特。他明确提出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之理,并把生克之理用来解释之前的王朝更替。这一理论,当时深深吸引了父传子的诸侯国君们,邹衍周游列国,每到一处,诸侯国君便出城迎接,设宴招待。这与孔夫子周游列国处处受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歪解五行生克之理,这是笔者所不能同意的。笔者高度注意的是,邹衍的推理方法。邹衍以小推大的方法,推出赤县神州之外还有神州,诸如中国赤县神州者,天下还有其九。因为大海相隔,所以人民不能相通。当时,邹衍没有飞机、轮船这样的交通工具,仅仅依靠一种方法,推理出赤县神州之外还有神州。这种方法,《史记》的介绍是:“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显然,这种方法属于以道论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创立了行星式原子的量子理论,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以行星模式论原子,实际上是原子模式与行星模式之间的对比对应。这种方法是不是仍然在“以小验大”或“以大验小”范围之内?! 邹衍的著作《终始》《大圣》有十万言之多,可惜都失传了。如果说邹衍理论没有失传,同时又被引用到了各种自然科学的问题研究之中,中华民族会解答出多少问题啊!
对诸子中的六子,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评价:“《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诸子有一致之处,有百虑之别。一致在何处?一致在道这里。百虑之别在何处?在各家所论证的不同问题中。
诸子百家所论证的问题不同,但论证问题的方式皆是以道论之。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此时的中华大地上,道是论证问题、判断是非的终极坐标。
这里的新问题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也源于道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由道出发可以演化出百家之术,那么,从这里也可以演化出医理医术。
(四)道:《内经》的立论基础
道,是《内经》的立论基础吗?请看《内经》开篇之处几个重要论断:
第一是关于“人生如何度百岁”的两句对话。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失人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