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回归传统中医【中医修正:归宗祭祖系列】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8
获得点赞
80
声望
38
年龄
54
转自中医修正的博客



中医学发祥于内经、伤寒论两部经典,这是历史不争的事实。后来任何名家著作、奇人秘籍,虽然可能有参考价值,但都不够格称上经典。



内经是最古老的经典,由于年代远久,脱简错简在所难免。作为中医创始论文集,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的典范,编排不可能有严格的顺序。若对当时通行的学术理论没有大概了解,很难看懂这部医学巨著。学习医经的人,都有最起码的医学知识和必备的古汉文基础,所以看字读句一般可理解十之六七,但读完整篇常不知所云。以鄙人经验,不能每字每句逼得太紧。这就如雪地里追踪脚印一样,适当站远一些,可能看得更清楚;善用低倍镜,才能够获得高倍镜所没有的更广阔视野。对整篇经文的内容大意、与前后篇关系的读取,尤其如此。

内经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天人合一、生气通天当然是中医的指导思想——认知取向,由此引入的核心内容却是藏象理论。那么,今天通行的五行藏象论就是内经的核心内容吗?若能先放下千百年的成见和注解,直面古卷,不难发现内经素问探讨藏象是沿着阴阳——四时——六节的思路,逐渐展开论述:



第一、二、三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和生气通天论,谈的是阴阳四时与人体的关系。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以现代中医学看,是典型的五行藏象论,但这第四篇与前三篇一样,始终不见五行二字。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才出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然而篇名是阴阳应象,主体内容仍是阴阳四时。

第六、七篇阴阳离合论和阴阳别论,只论人体阴阳。

第八篇灵兰秘典论通论藏府功能。这六、七、八三篇根本没提五行二字。

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医生理学——藏象的奠基终于完成。该篇虽见“五运”二字,但主题内容毕竟是六节。



纵观内经素问头九篇,我们应该很清楚六节藏象才是论述的目标,五行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而已。

综观内经全书,并没有出现可与相提并论的五行藏象论。后面大谈“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更是定调在“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这十字之下。藏象完整的内容,是六节贯穿于五藏(九藏),而五藏只是以五行的属性应变。中医修正三“审流溯源”第七“炮打司令部”对五行藏象论的批判,可不是无端动火。矫枉可能需要过正,主从安可不辨?弃六存五,知母不知父矣!
 
读过《内经素问》前九篇,需要着重提出的是第六篇《阴阳离合论》,中医特有的三阴三阳理论即奠基于此。



修正蠹经三十多年,阅览大量的历代注解,相信历史上(当然包括现代)的名医大家对《素问》前九篇的理解都是半懂不懂,唯独对这第六篇却是根本不懂。不懂阴阳离合,竟然也不妨碍历代医家大谈三阴三阳,呜呼哀哉!地地道道的注经经亡史!



细数该篇短短四百四十五字,一千八百年来竟没有一人真正走得过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说了句很出名的话,“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问津”。同道们,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低智者,就得承认自己浮躁。不止浮躁,说句自欺欺人并不过分,因为从来不见哪位医家在此写下“不解”、“存疑”或“待考”之类的文字。这与高诱注《史记律书》坦白“三分益损,诱不敏也”的作风相比,中医人太需要灵魂深处闹革命了!读经不懂时,大家都心照不宣,一笑而过,学者的治学态度如此,中医学术还有什么指望?中医修正序言中说六节理论不清,营弱卫强不解,伤寒经方罕用,历代医家凭什么知道张机入圣?抑或人云亦云,不懂装懂?可不是无故兴谤。



现在,请允许修正先生说几句读书心得,教诲教诲那些从来没有认真看书的教授和博士们:

1)看《阴阳离合论》,先要坐立端正,先摆弄好“圣人南面而立”这中华坐标,极其重要。

2)必须明白《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首论藏象以阴阳四时,是藏象学的起点。三、四、五篇对阴阳四时内容充实之后,这第六篇才进一步展开,阴阳——四时——六节主轴于此呈现,是为后面的《六节藏象论》铺平道路。

3)这里“三经”两提,合为六经,成了后世伤寒“六经”的来源。不过,这里的六经,是经纬之经,不是针灸经络之经。这里经分六节,谈的是人体的天,以相对为地的五藏六府为纬,手足十二经则为纬之纬矣。

4)《阴阳离合论》前五后九共十五篇并不谈论经络,这里支离破碎的“根结”片语不觉得奇怪吗?实际上《内经素问》并不擅论经络,与《内经灵枢》有重大区别。这里的根结片语,应是早期读经者引用《灵枢根结》以经注经所留下的注脚。去掉这六个根结,并不妨碍经文内容的完整。真正的经文可能不到四百字,必须放在中华坐标内,以高超的综合能力来读取。三阴三阳其实并不复杂,“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可惜张机之后只有王冰讲得半对。近人论医谈阴阳,都说对立统一,太正确了,但是脑袋并没有正真理解和指挥嘴巴。
 
《伤寒杂病论》,这部临症第一书产生于季汉战乱和瘟疫盛行的苦难岁月。据作者自序所述,家族人员死亡三分之二,活人朝不保夕,当然不可能将竹简书稿保存完好。直到战争结束,国家再次统一时,晋太医王叔和找到散简,才为之整理编次。然而,王叔和并没有对该书的三阴三阳(六节)提纲作出注解,后学便不得其门而入。王氏编次,使仲景之学不绝,当然有功于医圣,但他本人是否知晓六节就难以考证了。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传世之时,六节学问可能就失传了。



一千八百年来,读过该书的医家们无不仰叹张机出神入化的境界,医圣尊称不是一时数人的赞美,中医史上尚未出现过第二名医圣或“亚圣”。请翻开历史,张机凭什么成为医圣?

首先,当然是他的天才,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穷究经典,博采诸家的严谨治学心态;

其三,季汉的苦难岁月,为他提供了足够的伤病人去实践,去摸索;

其四,长沙太守地位,让他有着难以比拟的社会接触面和实践胆量;

最后,自序中那无与伦比的慈悲胸怀,可能让他付出了极难比拟的时间和精力。

基于这些后代医家们几乎无法俱备的因素,最终成就了这位当之无愧的百世医圣。毫不夸张地说,历代医家无不为六节学问思索着。然而,即使在科技飞跃发展、书写出版大大方便、有看不完的伤寒巨著的今天,六节思考究竟进展了多少?那毕竟是医学圣经的镇卷之宝,难啊!今天,人们可能因为年代远久而逐渐怠慢他,但必须明白张机的成功绝非偶然或浪得虚名。不懂经典的中医博士产生了,中医灭亡就指日可待!可悲的是,修正已经以普通人的眼睛,见证了许多学术精英们极难比拟的卡拉OK水平,也听到了他们科学“研究”的时髦动向。说句不客气的话,在中医学术上追崇现代化就如小女孩追捧戏台“明星”一样浅薄!



既然三阴三阳不能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读《伤寒论》就如读《内经》那样,堕入十里雾中:十步之内看起来问题不大,若想整合已经走过的和将要走的路,便没有清晰的整体图像。已经读过的和将要读的经句,彼此间关系如何?看完了太阳篇,太阳究竟在哪里?是“六经”还是“六部”?或者都不是?阳明与少阳孰先孰后?阳明与太阳孰先孰后?阳明与太阳阳气孰盛?何谓两阳合明?何谓两阴交尽?太阳后升而阳明前降?伤寒传足不传手吗?营弱卫强又是什么?回答这类问题,当然要从医理及象数立场出发,但不允许有丝毫含糊,也不允许留有反驳的余地,必须具备做学问应有的认真。请不要说“我认为是这样的”,“某某前朝望家、或恩师秘传如此”。这些问题若无法回答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还没有真正理解三阴三阳(盖闻六通效验者,正道也。五通神是什么?)。(
 
对伤寒“六经”实质的探讨,是因为对三阴三阳认识已经模糊。历史上探讨的“结论”实在太多了,今人的新发现大致上是那些研究的低级重复,或看不到意义的修饰。还是一句话,不懂得阴阳离合,就没有谈论三阴三阳的基础!阴阳离合是建立在圣人南面而立的中华坐标上,对人体进行象数展开和生理参同。



《素问阴阳离合论》经文,似乎有过大手笔的省略或删除。 但反复深思后,作者的原意还是可以认知:

(一)先提出“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继而指出“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些都是引导之词,意在铺平道路,当然不可理解为无用。

(二)引出“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这中心议题之前,再次简略地提到了四时。 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万法归一”的中华文化神髓看,六节是不允许超越四象框架的。

(三)对中心议题论述的次序,先论三阳,以三阴陪论。此三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三阴,从其结束语“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可知。后文复问“愿闻三阴”,并再次应答。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命曰一阴”做结束语,让人很清楚经文在此“再论”三阴,并非重复,亦可反证此前的三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三阴。

(四)在经文用字上亦须讲究: 广明二字连续出现于太阳、阳明,旁通《黄庭经》肝神字含明,或许可以让人豁然神清; 前后二字,可以参考河图——中华坐标,二七之后未必是一六,太冲迷思误人不浅; 上下二字,必须验证于人体。



这类枯燥又“不能”诊治病患的理论,若不认真谈论清楚,就随便对三阴三阳、或“六经”高谈阔论,就如树木之无根,高楼之无基础。而在没有真正理解医理之前,就临症治病得出的实践经验,要勇敢地打上大大的问号!千百年的中医史,有多少学者被误导?医史上对《内经》《伤寒论》的注解,大致上是在亵渎圣经,今天还在继续!



《伤寒论》以六节为提纲,397条绝口不提五行二字,相较于内经五、六兼谈,是否门派偏见呢?医史的事实是,医圣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之后才作出崇六舍五的决定。内经中曾有的争鸣,经过医圣审阅,心中是非主次已经清楚,才能作出划时代的决定——独尊六节。 对此,仲景还郑重交待“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与397条平平淡淡叙述的语气形成强烈的对比,可曾引起后学的深思?可见,《伤寒论》以六节盖顶,是医圣得意之作!绝非因师承而有的门派之见。



因而,要看懂《伤寒论》,首先必须弄清那贯穿全书,确有又难明的六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然经典仍在,且一千八百年封圣未改,也没有出现另一个医圣或亚圣,说明绝大多数医家对历代《伤寒论》注解是不满意的、大体否定的,有或多或少“良知”的医学家还是有的,我们还有可能从现存的经典里找到真理的化石。 最可怕的就是注经经亡,让不懂经典的人来注解经典,贻误来学,让僵化而狭隘的思维为中医学送终。
 
天(自然界)人合一,将人体当作一个小天地,这种整体观是中医相较于西医最突出的理论特色,并为世人认可,引以为傲。实际上,中医人并不理解这经常拿出来炫耀的天与地。试问人体内的天在哪里?地又在哪里?是心肾,还是肺脾?是近代教科书上的功能对物质,还是千年医史兜揽而来的那些不着边际的阴阳内容?要理解中医生理学,当然要先认识人体内的天地。对这一首要问题若没有一清醒的认识,此后一切思索,还都在太极图——混沌中似懂非懂地拉扯着。



鉴于中医理论的千年迷糊,修正先发问一句:心肝属阳吗?说实在的,这问题本身便问得糊涂了。心肝属阳的提法,相较于肺脾肾三藏而言虽然正确,却没看到贯穿于五藏六府之间的六节在周流不息。在天地范畴中,五藏六府都属于地,心肝位于大地的东南方,当然也是在地/阴的范围内。然而六节(天也)周流五藏六府(实为九藏)到了心肝境地,却发挥了少阳与太阳的功用。到此,很多人不禁会问,心不是手少阴、肝不也称足厥阴吗?回答很简单,经文没看明了!



天本一气,圣哲强分四象、六节,始有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一气既布于圜道,即有升降出入,原非东西之相对、水火之难容,流行莫惑为对待。地论东西南北中,分守方职,赖一气之周流,生扶倾轧乃见。庸人观五行,恍若巨轮,以五行顺天之气故。不知地德既方,何尝流行?一阳初升,不是烈焰腾起。金刀削木,原非白虎怒啸。谨分天地,纤丝可审。



中医人论医理,屡见少阳当四季之春,属木之类的言论,真是颠倒是非,为什么就不懂得说木属少阳?木也、东也、地也,而少阳却是四象的组成部分,仰观苍龙垂象。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以少阳隶属于木,是因为主次尊卑不辨,就如男嫁女家,是入赘,千百年中医学败于牝鸡司晨。一千八百年之后,修正要大声呼喊“木属少阳”,“火属太阳”(太阳化寒,容别文论述)。四象六节的重要性本在五行之上,将五行归属于四象六节之下,拨乱反正,是中医修正的重要起步。五藏五行为中心观念,危害千年,正是中医人归宗祭祖的绊脚石。死抱五藏五行为中心,中医学终将走向毁灭,历史的轨迹和趋势就没有看清楚?



修正观伤寒论太阴篇共八条,谈论的基本上是胃肠症候。这是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证据吗?学人若锁定足太阴脾,最多得分50%,永远不可能及格。若能将手太阴肺主动联系上,已经得分60%以上。然而一千八百年却不见一家如此注解,究其根源,在于六节学问失传。历代伤寒注家从来就没有看清人体内的天地,更遑论时方派、新方派。中医人惰性之大,令人浩叹。



善读经典者早就明白伤寒论与素问热论间的密切关系,却甚少提及素问六节藏象论。可能是六节藏象论一文残缺不齐,难以读懂的缘故。如果该篇能够理解,中医生理学就不再局限在五藏五行为中心的枷锁之内,伤寒论六节问题的解决可能也不那么难了。修正深深地认为,五行藏象论(后人的习惯思维,内经伤寒论中实无此论)只在某些情况下适用,没有掌看宗庙的能力!六节真理回归之日,中医经典才能被世人真正理解,中医学再生才可能开始。六节理论,是中医经典对人体之天的最佳阐述。(六之五)
 
今天的中基或脏象学,该谈的不谈,莫名其妙地乱谈,屡见谬误。而真正让人伤心的是看不到被修正的希望,因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来源的经典已从必修贬为选修。错误的另一端,则是向西现代化的努力劲头日甚,以西医的血生化指标研究脾虚之类的努力愈挫愈勇,试图科学地揭开中医辨证的实质。请注意,这看似现代化的努力,不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是被西医牵着鼻子走,在现代化冲击下中医人无法站稳脚跟,丧失立场的缘故。请问现代科技能帮助我们弄懂三阴三阳所指何义吗?读经不懂时,现代科技是无能为力的,不是现代科技无用,是中医人没有利用它的能力,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弄明白自己的核心理论。在眼前没有道路,也没有方向的情况下,任何科研努力、现代化尝试都是荒唐可笑的。或许一些同志还要夸说中医是系统科学、黑箱理论的具体运用,这到底是中医人思想境界已经科学化、现代化了,还是自慰式空谈?



修正认为,中医的困难并非今日才有。伤寒杂病论后六节不明,中医学术有致命的内伤,只不过百多年来在西医的冲击下困窘毕露而已。若究其更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还有以下二点:

一,医者大私少公:请慢着骂我。历史上中医承传是父子、师徒模式,在这种封闭的教育体系内,极难找到可教的孺子。自以为有成就、或拥有秘方的人,到死还留一手而不传授的并不少见。他们把医术视为饭碗,还夹杂着比例并非很低的江湖吆喝,神秘的气氛至今好笼罩着业界。医者之间互相请益、善意指正的交流应该说少得可怜。他们最重视的是一方一药的具体使用,几十年的行医固然可以积累不少的经验,但常以我家的方技保密起来。更因为没有同道间的互相切磋以求更广泛的印证,无法升华到理论高度的总结。他们大致停留在师祖的教训范围内行医,经典被高高供奉起来后就不再理睬,千百年不发展,甚至连师祖的圣经都看不懂了,这正是学术私有化的恶果。回顾医史,我们必须承认基本上是个体医历史,理论探讨常被嘲笑为不实用的、迂腐的闲谈,直到中医学院开办五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一状况也基本未变。

二,人材严重缺乏:近人嘲笑中医,说能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不会进入中医学院,气得我家兄弟怒发冲冠。兄弟们,这是眼下人人都清楚的事实,历史上也是如此。向来医卜星相并称,我们的师祖并没有进入历史社会的上九流。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统治学术界二千多年的中国,天资聪慧、品学兼优而愿意弃仕从医的人就如凤毛麟角,华佗便是个典型的例子:明明医术高超,上等学医材料,却耻于为医,总想求个官职,否则便怠工刁难,最后惹火了魏武帝,毁灭了自己。有大智慧,值苦难岁月伤病人接踵而来,又有大慈悲心,甘愿弃官为医的,大概只有长沙太守张机一人,医史上唯一的医圣岂是浪得虚名?因此,归宗祭祖就必须回到伤寒杂病论,和自序所提到的素问、九卷。



回顾历史,旁参西学,我们的解剖学已嫌粗糙,生理学同样爱谈不谈。内经论述中,有一半以上是解剖生理学内容,为什么就不见独立的中医生理学教科书,而代以中基或勉强立名的脏象学?中医向来没有完整的生理学论述,内脏气血如何流通传递,就以五行生克关系搪塞蒙混。没有弄清生理学而引出的辩证,本身就要打个问号。归宗祭祖,当然是走回头路,重新认识自我,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地大踏步后退,问问祖宗“我是怎么来的”?但不能理解为倒退。中西医相遇一百多年,震惊伴随着无奈。扪心自问,我们应该佩服他们,而不是努力寻找些微小得可以忽略的优点去面对,为自己遮羞。在他们能够剖脑换心的今天,我们刺中脾几日死的经文却无法作出更改。如果我们不能向西医学些东西,就浪费了一百多年的相遇、不愿明言的挫折和羞辱,也愧对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

中医现代化努力应暂时停止,今天的“精英”们想以现代科学方法揭开证的实质,其错误有三:一)无知,不懂得证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位于何处,其基础是什么;二)懒惰,妄想避开解剖生理学千年迷糊的历史事实,直求辩证,简单省事;三)还是无知,因为历史沿用至今的脏腑辩证是伤寒杂病论三阴三阳辩证失传后的无奈代替品,本身就是个大糊涂理论(请看《中医修正》三,审流溯源)。借问研究中医“证”的学者,敢碰伤寒杂病论的三阴三阳辩证吗?那才是中医辨证的精髓! 您们若真地认为肝心肺脾肾都有气血阴阳的虚实可论,就还在混沌中拉扯着。



回到现实,今天中医界的理论泰斗也好,临床专家也好,他们既是维系中医学不绝的传人,也是误导新人学习中医的媒介。中药上神七,近月封卅魁,政府的扶持已经难以复加,中医人在接受封赏的时候是否有惭愧的感觉?若是沾沾自喜,就太没有自知之明了。荐言年轻有志者,中医学院毕业三年后,直面内经和伤寒论,归宗认祖。因为中医真学在伤寒论后已经失传,以修正观察三十多年,你们无望找到活的明师。近代中医史已经告诉世人,名老中医并没有调教出高徒,不是不愿意,实在力不从心。中医学沦落至今天,博士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已经失去应有的光彩。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若想在中医界寻找明师,要反省一下是否为懒惰、侥幸和贪婪的心理所驱使。中医学院教材里学到的知识必须修正才能升华,前进的路上一定会将中西医作对比(请不要骂西医),也无可避免要涉及三阴三阳这一中医核心问题。六节问题解决之日,应可群疑冰释,中西医的基础理论才能真正融合,从此心仪长沙,临症参证,一名宗庙注册的中医师应该是在归宗认祖和旁同西学中成长。(六之六归宗祭祖全文完)
 
稽首拜曰:善!
 
我粗读此文,有点感叹,中医毕竟是传统医学。说穿啦,她是几千年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古代的人们能用大体解剖,朴素哲学把她总结成系统理论。如何发展是一个十分痛苦的问题。中医是世上唯一有系统理论的传统医学。 而且不被淘汰(其他传统医学已经不存在)。如单继承她的理论则无突破,如改造其理论则断其根。她还是能治好很多病,我觉得不可对她太苛刻。
 
我曾跟修正老师交流过。
感觉修正先生说理甚多,实践甚少(至少没有临床来验证自己的说法)。以至于无法接受他的说法。
他回答说,市面上的医案专辑多了……
总之,我不是很满意他的回答。
 
文章是在转博客的时候见到的
虽然很多观点不敢苟同,但也时现见地之语
所以转过来共享。

能引发更多的人做深入的思考,就是好事情
 
一千八百年之后,修正要大声呼喊“木属少阳”,“火属太阳”(太阳化寒,容别文论述)。
不太理解[木属少阳]与[少阳属木]之分别。

丶丶火丶丶丶丶丶丶丶阳明三丶丶丶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少阳四丶丶丶太阳二丶
金丶土丶木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少阴五丶丶丶厥阴一丶
丶丶水丶丶丶丶丶丶丶太阴六丶丶丶丶

厥阴属木,太阳属火,少阳属金,少阴属水,太阴阳明属土。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少阳属木,只曾存在于《四气调神大论》当中,之後已成绝响矣。
四象六节的重要性本在五行之上,将五行归属于四象六节之下,拨乱反正,是中医修正的重要起步。
四象六节为一派,五行为另一派,两者等高同大,强将五行派归属于四六派之下,并无好处。
况且五行派能被还原多少,还得看天呐!

此外,应该还有一支古四象派:

丶丶肺丶丶丶
丶丶丶丶丶丶
肝丶心丶脾丶
丶丶丶丶丶丶
丶丶肾丶丶丶

此派可能已被朝医所还原,得仔细看看。
也可能是古希腊医学之流传,暂且存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