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旁生块根(子根)。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泥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白顺片之分。味辛、甘,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功能: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从日本产附子中分离出消旋去甲乌药碱(dl-Demethyloclaurine,Higenamine),为强心成分;棍掌碱(Coryneine)为升压成分。生附子的生物碱含量较高,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降低。乌头碱双酯类水解可生成毒性小的单酯类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及苯甲酰次乌头胺)。如继续水解,则变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中乌头胺及次乌头胺)。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 对心脏的作用:附子和乌头都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煎剂2.5%0.1ml或5%0.1ml对离体蛙心均有强心作用,尤其在心脏功能不全时该作用更为显著;当浓度增至20%0.1ml时,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其剧毒成分是乌头碱。生附子的浸出液因含大量的乌头碱,故对心肌有明显的毒性,能使离体或在体蛙心出现短暂的收缩力加强,随即转入抑制,心肌收缩减弱,心律失常,最后心跳停止。乌头碱的水解产物乌头胺(Aconine)的毒性仅为原生物碱的1/2 000~1/4 000,无明显的强心作用。将附子充分煎煮后,因乌头碱水解,毒性大减,但仍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抽除生物碱后的非生物碱残渣部分亦有同样的强心作用。实验表明:消旋去甲乌药碱为附子的强心成分,将其稀释为十亿分之一仍有活性,它对蟾蜍离体心脏与家兔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麻醉犬静脉滴注1~4微克/千克/分后,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脑及外周血流量增加虽不明显,但血管阻力也下降,心排出量稍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这些作用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1微克/千克/分相似。不麻醉犬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1~4微克/千克/分及异丙肾上腺素0.1~0.4微克/千克/分后,舒张压明显下降,心率加快作用比麻醉犬更明显,当剂量减少到血压改变不明显时,心率仍明显加快。去甲乌药碱及异丙肾上腺素对麻醉和清醒犬的上述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表明去甲乌药碱能兴奋心脏和血管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而对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 附子、乌头煎剂在蟾蜍心脏可以对抗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引起的抑制作用,而且利血平化的在位或离体猫心仍能出现明显的强心作用,表明本类药物的强心作用并非全由儿茶酚胺的释放所引起,而是直接作用于心脏的结果,此外,附子可能还有α-受体激动作用,亦可能释放儿茶酚胺,因此附子对心脏可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
附子煎剂、乌头煎剂对离体哺乳动物心脏,有加强其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幅度和加快频率的作用,对心律和心率的影响与剂量的关系密切,大剂量使心脏抑制,心率变慢,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附子注射液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附子的强心成分去甲乌药碱有对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其在麻醉剂、异博定及烟碱等心律失常动物模型中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附子提取物对动物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附子注射液能明显缩小和减轻麻醉犬急性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能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力,对大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显著的对抗作用。有报告指出,附子注射液能提高缺血心脏做功效率和增加心肌血液灌流,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从而改善了心肌氧的供求平衡及减少了因缺氧引起心率失常的发生,有利于改善病人循环系统机能病理状态与临床症状。
b. 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附子煎剂静脉注射,能使猫冠脉和股动脉血流量增加;亦能使麻醉犬心输出量及冠脉、脑、股动脉等血流量明显增高,外周阻力下降。附子对血压的作用因剂量不同而有所差异,低剂量使血压升高、大剂量先降后升。熟附片煎剂静脉注射,能使麻醉猫或犬的血压下降,持续 3分钟左右,此时后肢血管扩张,而对心脏无明显作用,这种降压作用可被阿托品或苯海拉明所对抗,表明与体内的乙酰胆碱和组胺的释放有关。亦有报告,川附子浸煮液静脉注射给药,对麻醉猫有升压作用,同时末梢血管收缩,脾脏收缩,在恢复期有一较长的血管舒张时相。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生附子能使小鼠假性痛阈值上升30%~40%。皮下注射乌头碱亦有镇痛作用,东莨菪碱可增强其作用。0.1mg/kg 的镇痛效果较吗啡 6mg/kg 的作用还强;次乌头碱与乌头碱也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口服生附子尚能抑制大鼠尾部加压引起的疼痛和小鼠腹腔注射引起的扭体反应。但炮附子对热板法及上述方法引起的疼痛无效。小鼠口服生附子冷浸液能延长环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生附子与乌头碱亦能抑制小鼠自发运动和降低体温。但炮制附子则无上述作用。附子冷浸液和水煎剂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鸡和大鼠的体温下降,甚至使降低的体温恢复,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
3.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生附子能引起大鼠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对豚鼠右心房呈负性肌力作用,有收缩回肠肌的作用以及在下腹神经-输精管、兔空肠-肠系膜神经肌等神经肌标本中对电刺激神经引起的收缩有抑制作用。生附子和乌头碱对大鼠离体回肠肌的收缩作用能被阿托品抑制,因此可能具有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对乙酰胆碱、组胺、二氯化钡所引起的回肠收缩无影响,而对电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收缩呈明显抑制作用。生附子的这些作用系由乌头碱类生物碱所引起,加工炮制后的附子则无上述药理活性。
4. 抗炎作用附子煎剂口服对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踝关节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切除肾上腺后仍有明显消炎作用。其水提取物口服,对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未见抑制作用。从附子中提得的总碱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小鼠足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乌头碱、中乌头碱、乌头次碱给大鼠灌胃,在抗炎方面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乌头碱类对血管渗出有抑制作用,并可同时抑制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的渗出。但亦有与此相反的报告。
乌头碱类的抗炎作用虽以抗应激性反应为主,但大多数的研究提示其抗炎作用与兴奋垂体-肾上腺关系不大。有报告认为,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因为熟附片和乌头碱无论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其作用不被戊巴比妥或氯丙嗪阻断;熟附片煎剂肌注后 4 小时,可使大鼠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也能增加大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出量。亦有报告认为,附子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肾上腺皮质引起的,因为附子不论一次或多次口服,对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均无影响。
尚有研究表明:中乌头碱 0.5mg/kg 灌胃,对小鼠角叉菜胶后足肿的抑制作用不受α-肾上腺受体阻断剂唑啉、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的影响,提示其抗急性炎症的作用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5. 局麻作用乌头、附子和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使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呈兴奋现象,产生瘙痒与灼热感,继而麻醉,丧失知觉。
6.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但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实验表明:100%附子注射液给绵羊红细胞致敏的小鼠皮下注射11ml/kg/d,连续9天,可使血清中抗体滴度及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给豚鼠皮下注射2ml/kg/d,连续9天,可使血清补体含量明显增加。100%附子注射液给豚鼠皮下注射2ml/kg/d,连续9天,可使豚鼠心血T淋巴细胞RE花环形成细胞数明显增加;给家兔皮下注射0.4ml/kg/d,连续9天,兔心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
7.其他作用精制乌头注射液(每ml含乌头总碱0.4mg)全身给药,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前胃癌FC和肉瘤S180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L肺癌自发转移。临床用于治疗晚期胃癌也有一定效果。
从川乌根中分出的乌头多糖 A 能显著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其降低血糖的机制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而不是提高胰岛素水平的机制而产生降血糖作用。
去甲乌药碱能明显降低家兔肾血流量,尿中钠排泄减少,而对尿量和钾的排泄无明显影响。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制附子(先煎2~3小时)12~60g,桂枝12~18g,炙甘草12~30g,大麦冬30g,红枣15~30枚,枸杞12~30g,太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后下)5~9g。每日1剂,水煎2次,晚服第1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一疗程。治疗11例,显效4例,有效7例。〔中医杂志1983;(10):
34〕
2.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附子10~15g(先煎),北五加皮 10~15g,泽兰15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15g,鸡血藤15g,党参25g,麦冬25g,水煎分服。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42 例,显效率达96.5%。〔辽宁中医杂志1979;(2):25〕
3. 抢救危重病人黑附片156.25g,丹参 156.25g,红参(一等品)93.75g,制成1000ml 注射液。每日80~200ml 加入250~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分2次缓慢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性、感染性、中毒性及手术后休克、低血压等46例,慢性病后期全身衰竭5例,用药时间 1~7天。其中11例病情较轻的低血压患者,单用本品有效。余40例病情较重者,配用其他升压药,有效率为86.5%。认为本品的优点是,升压作用稳定温和,无副作用,和一般升压药同用有协同作用,可防止产生依赖性。〔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88〕
4. 治疗胃下垂熟附片(先熬)12g,炒白术 10g,焦艾叶9g,小茴香5g。水煎,饭后分服,连服50天左右。治疗32例,据钡餐造影观察,显著好转者24例,无明显改善者8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2):90〕
5.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a. 附子(先煎)、桂枝、大黄各10~15g,黄芪20~40g,桑白皮15~2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附子15g,大黄30g,牡蛎、蒲公英各60g,浓煎200~400ml 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25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3例,死亡2例。〔陕西中医1986;(12 ):535〕
b. 大黄、附子各18g,牡蛎36g,水煎灌肠,配合一般治疗,观察34例,除4例死亡外,余皆缓解出院。〔内蒙古中医药1988;(2):23〕
6. 治疗尿毒症a. 大黄20g,黄芩、生牡蛎各50g,炙附子15g,水煎,每日睡前滴肛150ml,病情重者可每日灌注2~3次。治疗19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死亡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3):19〕
b. 熟附块20g,炒白术、姜半夏、茯苓、黄芪各30g,水煎服。另吞服清宁丸,配合灌肠。治疗15例,症状完全消除者6例,症状显著改善者8例,死亡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84〕
c. 熟附片、生大黄各10g,炒槐花、生牡蛎各 30g,浓煎成100~150ml保留灌肠。治疗30例,能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时间。〔浙江中医杂志1981;(4):169〕
方剂选用:
1. 治疗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附子汤)
2. 治疗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3. 治疗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4. 治疗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5. 治疗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自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济生方》玄附汤)
6. 治疗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熟),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本草纲目》)
7. 治疗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服,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8. 治疗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9. 治疗经候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份。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配伍效用:
附子配伍白芍 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附子配伍白术、茯苓 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三者伍用,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附子配伍大黄 大黄苦寒,攻积导滞;附子辛热,助阳散里寒,且能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二者相伍,寒热并用,有温下寒实积滞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实内结而阳气虚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附子配伍干姜 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须为用,有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
附子配伍桂枝 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关节;桂枝辛温,轻扬升散,温经通阳、祛风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素体阳虚、风寒湿邪侵袭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者。
附子配伍花椒 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二者同为辛热之品,皆有温里散寒之作用。相伍为用,其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附子配伍黄芪 附子温补元阳;黄芪益气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温阳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治疗气虚阳衰、卫表失固之虚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温补脾肾、补火生土之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配伍肉桂 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纯阳之品,有回阳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原。二药相须为用,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共奏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尿频、小便清长等证以及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一身尽痛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毒副作用:乌头碱的毒性极强,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5mg/kg。熟附片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为17.42g/kg,静注为3.516g/kg。加工附子的毒性明显降低,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乌药碱小鼠静注的半数致死量为58.9mg/kg,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00mg/kg和3.35g/kg。乌头碱、附子的中毒症状相似,表现为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大剂量的阿托品对中毒的心电图有改善作用,但不能防止动物死亡。如与甘草或干姜同煮,附子的毒性则大为降低。亦有实验表明:甘草对小白鼠及蟾蜍心脏(在体及离体)的乌头碱中毒无解毒作用,因此,甘草解乌头毒,可能与乌头的炮制有关。
临床应用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均可引起中毒反应。中毒剂量为:川乌3~30g,附子15~60g,乌头碱口服0.2mg。常见症状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体颤抖,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心律紊乱等,甚至突然死亡。
曾有口服附子煎剂9g引起严重中毒的报告。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亦有服用约100g盐附子煎液200ml,服后2小时死亡的报告。尚有用附子外敷脐部引起接触性皮炎 1 例的报告。
附子注射液注射能使少数患者出现周身拘急、发热等副反应,但可自行消失。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可用1:2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用浓茶水及2%鞣酸)洗胃,洗后从胃管中灌入硫酸钠20g导泻,或用2%盐水高位灌肠。
2. 用阿托品0.5~2mg,每10分钟至4小时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若用药后未见症状改善可改用利多卡因,每次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分钟1次,同时酌情用呼吸兴奋剂及地塞米松、ATP、辅酶A等。
3. 酌情补液;对呼吸困难者,及时给予吸氧。
4. 中草药治疗:①生白蜜120g加凉开水搅匀,徐徐咽下,或用生姜120g,水煎服,或以绿豆汤代茶频服; ②生姜、生甘草各15g,银花18g,水煎服;③ 防风、甘草各30g、黑豆60g,水煎服;④绿豆120g,甘草60g,水煎服。
【医家论药】
“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汤液本草》)
“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遍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本草正》)
“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本草汇言》)
“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本草经读》)
“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理,方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本草正义》)
“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其入补气药中,则追失散之元阳;入发散药中,则能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入温暖药内,则能以祛在里之寒湿。独书所云入补血药,则能以滋不足之真阴,缘阴与阳,相为依附,补阳即所以滋阴,若使水亏火盛,用以辛热纯阳,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亏乎?故崔氏八味丸中,用此以为补阴向导,使阴从阳复。”(《本草求真》)
“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向导,正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人以为补,则误矣。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非大虚寒之症,不可轻用。”(《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