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W 乌梅

三先生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08/12/01
帖子
3155
获得点赞
212
声望
63
乌梅 (《本草经集注》)
【异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梅(《诗经,),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
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
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上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2.4~4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
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墓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
核果球形,直径约2~3厘米,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
花期1~2月。
果期5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叶(梅叶)、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实的盐渍品(白梅)、种仁(梅核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
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
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药材】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
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
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
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
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
气特异,味极酸。
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炮制】乌梅: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
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
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
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

【性味】酸,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归经】入肝、脾、肺、大肠经。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肝。
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用主治-乌梅的功效】收敛生津,安蛔驱虫。
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
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
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
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宜忌】有实邪者忌服。
①孟诜:多食损齿, ②《日华子本草》: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
③《本草经疏》: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④《药品化义》:咳嗽初起,气实喘促,胸膈痞闷,恐酸以束邪气,戒之。
⑤《得配本草》:疟痢初起者禁用。

【选方】①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纲目》) ②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
(《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
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
一服二丸,日三。
(《补缺肘后方》,即《圣惠方》乌梅丸) ④治痢兼渴:麦门冬三两(去心),乌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
(孟诜(必效方》) ⑤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下。
(《圣济总录》)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济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酒下。
(《纲目》) ⑧治妇人血崩: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
(《妇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
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
(《简要济众方》) ⑩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辣五合。
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
(《梅师集验方》) ⑾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论》乌梅丸) ⑿治蛔虫上行口鼻:乌梅肉噙之,或煎汤饮自下。
(《日用本草》) ⒀治伤寒下部生匿疮:乌梅肉二两,炒令燥,捣细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汤下十丸。
(《圣惠方》) ⒁治劳疟劣弱者: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长,生姜一块。
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温服。
(《本草图经》) ⒂治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
(《刘涓子鬼遗方》) ⒃治咽喉肿痛:乌梅一两,双花二两,雄黄四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一钱。
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⒄治化脓性指头炎:乌梅肉加适量的食醋研烂,或用乌梅二份,凡士林一份,制成乌梅软膏外敷,每日上药一次。
此方对脉管炎所引起的指(趾)头溃疡也有效。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⒅治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取乌梅18克压碎,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药液浓缩至50毫升时过滤,早晚分2次服。
治疗50人,治愈48人。
服药后大便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5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都在1~3天内消失;服药最短者2天,最长6天。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反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对个别病人加大剂量(乌梅、香附各1两)可以缩短疗程。
②治疗钩虫病取乌梅0.5~1两,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
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1~2钱,每日3次,食前服。
治疗20例,服药天数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6例阳性。
据临床观察,乌梅煎剂疗效似高于丸剂。
③治疗牛皮癣取乌梅5斤水煎,去核浓缩成膏约1斤,每服半汤匙(约3钱),每日3次,治疗12例,服药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4例。
④其他乌梅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促进胆汁排泄,其复方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mmexport1481693745356.jpg
浏览附件80763 浏览附件80763
u=3328273154,4185071242&fm=21&gp=0.jpg
u=1070192411,137538681&fm=21&gp=0.jpg
u=441524244,1285108077&fm=11&gp=0.jpg
u=335024678,422287322&fm=21&gp=0.jpg
u=901988356,3822822754&fm=21&gp=0.jpg
u=1459003714,2423846912&fm=21&gp=0.jpg
u=204726903,2202178664&fm=21&gp=0.jpg
浏览附件80762

Fructus Mume
[来源]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叶互生;托叶1对,早落;叶片阔卵形或卵形,长6~8cm,宽3~4.5cm,先端尾状渐尖。花单生或2朵簇生也枝上,先叶开放,白色或红色,花梗极短;花萼5;子房密被柔毛。核果球形,成熟时黄色。
[药材性状] 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cm。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不平,一端有明显的圆脐。果肉质柔软,可剥离。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网状纹理,内含淡黄色种仁一粒。味极酸。
[采集地]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功效] 止泻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
 
由版主最后编辑:
u=772457317,2699149605&fm=21&gp=0.jpg
u=499163552,2714707189&fm=21&gp=0.jpg
u=1571366145,3365758782&fm=15&gp=0.jpg
u=1761403019,582517292&fm=21&gp=0.jpg
u=1811270884,2098686281&fm=21&gp=0.jpg


【药用部分】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的经加工的未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临床应用】 1. 用于久咳不止。
乌梅敛肺而止咳,对于久咳不止,痰液稀少等症,可与罂粟壳、半夏、杏仁等药配伍应用。
2. 用于久泻久痢。
乌梅又有涩肠止泻作用,治疗泻痢日久不止,常与肉豆蔻、诃子、苍朮、茯苓等配伍。
3. 用于虚热口渴。
乌梅能生津止渴,可治气阴两虚的烦热口渴及暑热烦渴,可与天花粉、葛根、麦冬、人参、黄耆等药同用。
4. 用于蛔虫为患所致的呕吐腹痛等症。
乌梅味酸,蛔得酸则伏,故能和胃安蛔,常与黄连、黄柏、干姜,细辛、花椒、附子等配伍,治蛔厥腹痛。
本品外用,又可用于牙关紧闭,以乌梅肉擦之; 用于外疡弩肉,以乌梅炭研末外敷。
【处方用名】乌梅、大乌梅(带核用)。
乌梅肉(去核用,用量宜小)。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乌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干姜、附子、蜀椒、桂枝、细辛、人参、当归
治蛔厥腹痛。
【文献摘录】《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大明本草》:「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
《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蛔厥吐利。」
《本经逢原》:「乌梅酸收,益津开胃,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
 
由版主最后编辑:
摘《用药心得十讲》:
乌梅味酸涩,性温。有以下几种功能:
1.酸涩收敛:常用于止泻、止血、止痢,并有敛肺止咳的作用。对脾虚久泻,大肠滑泄不止,甚至脱肛不收,可用本品酸涩固肠以止泻。常配合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木香、诃子、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对大便下血、月经过多等,也可用本品酸涩止血,常配合地榆炭、槐花炭、黄芩炭、艾炭、阿胶等同用。对于久痢不止,常以本品配黄连、木香、赤石脂、禹余粮、白芍、煨葛根、诃子、炮姜等
同用。对久咳伤肺,肺气浮散而干咳久久难愈之症,可用本品收敛肺气以治咳。常配合百合、五味子、紫菀、诃子肉等同用。
2.生津止谒:对消渴、烦热口渴等症,常配合麦冬、石斛、沙参、玉竹、花粉等同用,也可以单味煎汤服。近些年来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出现口渴甚者,用六味地黄汤(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随症加减,同时配入乌梅、五味子及少量肉桂,常取得良好效果。
3.驱蝈止痛:乌梅有驱蛔虫的作用。前人治蛔常把酸、苦、辛、热的药同用,认为蛔虫见酸则软。(见苦则下,见辛则伏,得热则安。)一般常配合川椒、吴茱萸、干姜、使君子、生大黄、黄连等同用,常用的药方如“乌梅丸”(乌梅、细辛、桂枝、党参、附子、黄柏、黄连、干姜、川椒、当归)。安蛔汤(党参、白术、茯苓、炮姜、川椒、乌梅)等。乌梅还有止虫痛的作用。前人经验对胃痛、腹痛症怀疑为虫痛者,可用乌梅6~9克,煎汤一大杯,让病人喝下,如疼痛明显
减轻者,可诊断为虫痛,即可按虫病治疗;如饮后疼痛如前者,即不一定是虫痛,可再进一步分析观察,仔细诊断。此法简便易行,可供试用。在农村如一时找不到乌梅,用醋半碗(约60毫升)饮之,也可以。
生津止渴、涩肠、敛肺时,去核生用。止血时炒炭用。
另外,本品还有软坚消胬肉治鸡眼等作用,用乌梅30克,盐水浸泡24小时,去核,加醋适量,研磨成软膏,敷于鸡眼、胼胝上,外用橡皮膏贴之,数日可掉。
夏日煎乌梅汤饮用,可生津清热,消暑解渴。
山查、乌梅均味酸,但山查不涩不收,而能消积破气。乌梅则酸涩收敛,而能敛肺涩肠。
用量一般1~4.5克。特别需要时,也可用到6~9克。
诸证尚有实邪者忌用,病情须用发散者忌用。
据近代研究,乌梅对金黄色葡萄球茵、绿脓杆菌、多种肠道致病菌、结核菌及皮肤真茵有抗菌作用。用于治疗肠炎、菌痢等有效。有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对治疗胆道蛔虫、疟疾、钩虫病有效。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乌梅味酸、性微温,有收涩、生滓、安蛔之功。张仲景之乌梅丸,为蛔厥而设,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一般多避忌之,唯恐酸收敛邪也。考诸方书,乌梅亦主暴痢,如陶弘景《补阙肘后方》治天行下痢,用黄连1升,乌梅20枚(炙干)同捣为末,蜜丸,如梧子大,1服2丸,日3服。 《千金要方》名之为“乌梅丸”,治暴痢、新痢,而且说其效甚捷, “服之无不瘥”。由斯观之,则乌梅亦可用于暴痢矣。究竟乌梅是否可用于暴痢,是一个颇堪探讨的问题。朱老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于前人酸收之说。从临床实践观之,赤痢或痢之赤多白少,似更宜于用乌梅,可用乌梅与黄连配伍用之,取其酸苦泄热,兼能清肠燥湿也。若单用乌梅(烘干),研粉吞服3~6克,或以乌梅配木香入汤剂亦效。
【何绍奇整理】
 
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 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亦名梅实(《本经》)等。味酸,性温。入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敛肺、生津、涩肠、安蛔驱虫。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可用至 30g);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乌梅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经加工而成的乌梅干含柠檬酸50%、苹果酸20%,亦含有强杀菌性及提高肝脏功能的成分苦味酸及具有热镇痛作用的苦扁桃甙。乌梅果肉中尚含有较高活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新鲜乌梅果实含果胶。乌梅种子含苦杏仁甙。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乌梅水煎液(1:1)对炭疽杆菌、白喉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肺炎球菌皆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也有效,而对甲或乙种链球菌无作用。50%煎液(纸片法)对百日咳杆菌和脑膜炎球菌作用最强,对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中等,对牛型布杆菌和白喉杆菌也有作用,而对流感杆菌和绿色链球菌无作用。10%煎液(平板法)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乌梅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乌梅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有较强作用。水浸液1:80(2倍稀释法)能抑制巴氏杆菌的生长。
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的作用也有不同的报告,可能与药物的产地、制备方法、菌株不同有关。
乌梅的抑菌作用与其制剂呈酸性有一定关系,如将其制剂调至中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强度约可减弱一半。
实验表明:乌梅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有效浓度分别为 1:160、1:320、1:480。
2. 对蛔虫的作用研究表明:在5%乌梅丸溶液中,蛔虫活动明显受到限制,在30%的溶液中,蛔虫呈静止状态,若将其移至生理盐水中,即能逐渐恢复活动。亦有实验证明:乌梅对蛔虫有兴奋、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3. 对平滑肌的作用100%乌梅煎剂或乌梅合剂(乌梅、防风、炙甘草、银柴胡、北五味子)煎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奥狄括约肌表现弛缓作用。
4. 利胆作用实验证明:乌梅汤对胆囊有促进收缩和利胆作用,利于引流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亦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而形成胆石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加大乌梅剂量,对胆囊的上述作用明显加强,但单味乌梅的作用又不及复方强,表明乌梅汤有协同作用。乌梅还能增加胆汁的分泌,并能使胆汁趋于酸性。
5. 抗过敏作用乌梅煎剂(1:1)及其合剂能减少豚鼠的蛋白性休克的动物死亡数。有人认为,乌梅有脱敏作用,可能由于非特异性刺激产生了更多的游离抗体、中和了侵入体内的过敏原所致。
6. 其他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乌梅对人子宫癌细胞JTC-26株的抑制率在90%以上。
小鼠免疫特异玫瑰花试验表明: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乌梅干中所含之柠檬酸,在体内能量转换中可使葡萄糖的效力增加10倍,以释放更多的能量消除疲劳;乌梅可使放射性90Sr尽快排出体外,以达到抗辐射目的;乌梅干能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激素,腮腺激素有使血管及全身组织年轻化的作用;乌梅并能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谢,有美肌美发效果;尚有促进激素分泌物活性,从而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乌梅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亦有显著的整肠作用,促进肠蠕动,消除炎症;同时又有收缩肠壁的作用,因而可以用于治疗腹泻。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细菌性痢疾乌梅(去核)研成细末,小儿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1g,成人每次 5g,每6小时服1次。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良好。〔辽宁中医杂志1979;(4):15〕
2. 治疗乙型肝炎乌梅15~30g、虎杖根30g,水煎加糖适量口服,每日1剂,2 周为1疗程,治疗乙型肝炎数例,均在短期内HBsAg 转阴或转为弱阳性。〔新中医1981;(4):22〕
3. 治疗慢性胆囊炎以乌梅5g、片姜黄9g为主、配伍茵陈15g、焦山栀10g、制川军9g、鸡内金9g、佛手9g、枳实9g、滑石30g、甘草3g,水煎服,治疗慢性胆囊炎,一般用药2周炎症即可控制,对于肝胆泥沙样结石患者效果最好。〔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2):27〕
4. 治疗慢性结肠炎乌梅15g,加水1500ml,煎至1 000ml,加适量糖,每日1剂,当茶饮,25天为1个疗程。治疗18例,治愈15例,好转3例。用药时间最长者3个疗程,最短者1个疗程。〔黑龙江中医药1991;(4):43〕
5. 治疗胆道蛔虫症干乌梅500g,用曲醋 1000ml 浸泡24小时,即成乌梅醋,每次10~20ml,日服3次,儿童酌减。以乌梅醋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50例,于发病后48小时治愈者48例,无效2例。服药半小时疼痛缓解者30例。〔福建中医药1982;(2):54〕
6. 治疗钩虫病乌梅15~30g,加水500ml,煎成120ml,早晨空腹一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3~6g,每日3次,饭前服。治疗20例,用药后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者14例,阳性者6例。服药时间最短者5天,最长者23天,煎剂疗效高于丸剂。〔中医杂志1959;(3):153〕
7. 治疗白癜风a. 新鲜乌梅50g 加酒精浸泡1~2周,过滤去渣,再加二甲基亚砜适量即成乌梅酊,搽擦患处,每日3~4次,每次3~5分钟。以乌梅酊为主治疗白癜风245例,痊愈25.7%,显效34.7%,好转28.2%,无效11.4%。以面部、颈部及四肢暴露部位疗效为佳。认为乌梅可促进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再生,致使黑色素生长,使白斑缩小甚至消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9 ):19〕
b. 乌梅60%,补骨脂30%,毛姜10%,放入80%~85%的酒精(药物与酒精按 1:3 配制)内浸泡2周后,过滤去渣即成消斑酊,用棉花或纱布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数次,每次1~5分钟。以消斑酊为主治疗白癜风235例,痊愈51例,显效68例,有效85例,无效31例。〔辽宁中医杂志1983;(6):35〕
8. 治疗皮肤划痕症乌梅15g,公丁香3g,白芍12g,地骨皮30g,痒甚者加徐长卿30g,夜交藤 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50例,痊愈18例,显效6例,进步18例,无效8例。一般连服5~7剂则愈。〔浙江中医杂志1982;(5):221〕
9. 治疗小儿腹泻a. 乌梅1 000g,山楂1 000g,洗净后加水4000ml,浸泡1小时,煎1.5~2小时,倒出药液,再加水2 000ml 煎煮,连续3次过滤后,合并三次滤液,再煎浓缩至1 000ml,加防腐剂和糖,每次5ml,日服3~4次。治疗40例,治愈3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新医药学杂志1974;(8):39〕
b. 乌梅、罂粟壳、法半夏、山药各3g,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以内的患儿3日服2剂,药内可加适量红糖。治疗婴幼儿腹泻41例,显效23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1984;(5):21〕
10. 治疗各种息肉乌梅1500g(酒醋浸泡一宿,以浸透乌梅为度,去核,焙焦存性),僵蚕500g(米拌炒微黄为度),人指甲15g(用碱水或皂水洗净,晒干,再和滑石粉入锅内同炒至指甲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碾粉用)或用炮穿山甲30g 代替,象牙屑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装入瓷坛内,若霉变者,不可服用。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儿童酌减。忌辛辣烟酒。治疗直肠、声带、宫颈息肉数例,全部治愈,疗效可靠。〔新中医1983;(11):33〕
方剂选用:
1. 治疗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 治疗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3. 治疗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备急方》)
4. 治疗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5. 治疗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6. 治疗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本草纲目》)
7. 治疗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8. 治疗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刘涓子鬼遗方》)
9. 治疗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乌梅配伍豆豉 乌梅生津止渴;豆豉清热除烦、透发胸中郁热。二者伍用,有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治疗虚热消渴、心胸烦闷、懊侬不安等症。
乌梅配伍甘草 乌梅酸平,敛肺、生津、涩肠;甘草甘平,和中、缓急、润肺。二者伍用,既有酸甘化阴、生津止渴之功;又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效。用于治疗热盛伤津、气阴两虚之烦渴引饮、气短乏力以及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甚至久泻不已、脱肛等症。
乌梅配伍诃子、罂粟壳、肉豆蔻 乌梅、诃子均能涩肠止泻;罂粟壳涩肠止痢;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四药伍用,共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之功效,用于治疗久泻不止、滑脱不禁、纯虚无邪之症。
乌梅配伍麦冬 乌梅敛肺、生津、涩肠固脱;麦冬养阴润燥、清热生津。二者合用,共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涩肠固脱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胃火盛,或久泻久痢引起之津伤口渴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有实邪者及胃酸过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病有当发表者,大忌酸收,误食必为害非浅,食梅则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则伤肾,肾属水,外为齿,故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本草害利》)
【医家论药】
“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本草经疏》)
“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本草新编》)
“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且于诸症初起切忌。”(《本草求真》)
 
【药 名】:乌梅

【拼 音】:WUMEI

【英文名】:Dark Plum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功 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血,生津止渴,安蛔。

【主 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性味归经】:酸,涩,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入肝、脾、肺、大肠经。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肝。”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药物配伍】:1、配五味子,生津止泻,敛肺止咳,相须为用而治久咳、久泻。2、配诃子,敛肺涩肠,可治久咳不止,久泻脱肛。3、配川椒,杀虫止泻,治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蛔虫症。

【别 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原植物梅(《诗经》) 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处方名】:乌梅、乌梅肉、建梅、建乌梅、大乌梅、醋乌梅、蒸乌梅、炒乌梅、乌梅炭

处方中写乌梅、建梅、建乌梅、大乌梅均指生乌梅。为原药去杂质,洗净后晒干或焙干入药者。

乌梅肉为净乌梅去核取肉晒干入药者。

蒸乌梅为乌梅肉上笼蒸熟后晒干入药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作用增强。

醋乌梅为乌梅肉用米醋拌匀,待醋吸尽,再上笼蒸熟晒干入药者。

炒乌梅为净乌梅用文火微炒至黄色入药者。收敛固涩功效增强。

乌梅炭为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再用清水喷洒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收敛止血。

【商品名】:梅子,为乌梅的干燥带核果实。

乌梅肉,为乌梅的干燥去核果实。

合溪梅:为产于浙江者。个大肉厚,品质优良。为地道药材。

安吉梅:又名建乌梅、建梅。为产于福建者,个大质优,为地道药材。

红梅:为产于四川者。个小肉薄,外皮略带红色。质次。

岗梅:乌梅中之个小肉薄者。质次。

均以个大肉厚、柔润、味酸、外皮乌黑、无裂隙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材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

【拉丁名】:药材Fructus Mume原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

【炮制方法】: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②《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 红棕色。 ①内果皮石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长圆形或梭形,直径 13~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4~25μm,纹孔较明显,孔沟细密,常含红棕色物。②种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类长方形、类方形、类摊形或长条形,高28~78μm,底部宽约至166μm,拱起壁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厚约至23μm,层纹细密,底部壁稍厚,孔沟明显;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类梭形、长圆形或长梭形,壁厚薄不匀,纹孔较稀。③ 果皮单细胞非腺毛,较平直、稍弯曲或呈钩状、镰刀状,长(26~)52~504μm,直径10~ 22μm,壁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偶见螺纹状交错纹理,有的胞腔具2~4菲薄横隔,胞腔常含棕色物。④果皮肯皮细胞含黑棕 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中果皮薄壁细胞极皱缩,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7~53μm;偶见长条形夺取壁细胞。另有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微小草酸钙簇晶。本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色乌黑、味酸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 果实含大量的枸缘酸,少量的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齐墩果酸及谷甾醇。种子含苦杏仁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