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学名:
Cistanche deserticola Ma),别名疆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花期5-6月,果期6-8月。
主产于新疆、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宁夏、也有分布。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从梭梭寄主中吸取养分及水份。
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味甘、性温,具有补肾壮阳、填精补髓、养血润燥、悦色延年等功效。肉苁蓉药食两用,长期食用可增加体力、增强耐力以及抵抗疲劳,同时又可以增强人类及动物的性能力及生育力。肉苁蓉在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也是历代补肾壮阳类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补益药物之一。属濒危种,
形态特征
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
茎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径可达5-10(-15) 厘米,向上渐变细,直径2-5厘米。
肉苁蓉
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0.5-1.5厘米,宽1-2厘米,生于茎下部的较密,上部的较稀疏并变狭,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4厘米,宽0.5-1厘米,两面无毛。花序穗状,长15-50厘米,直径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较长,与花冠等长或稍长,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连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边缘疏被柔毛或近无毛;小苞片2枚,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与花萼等长或稍长。
花萼钟状,长1-1.5厘米,顶端5浅裂,裂片近圆形,长2.5-4毫米,宽3-5毫米。花冠筒状钟形,长3-4厘米,顶端5裂,裂片近半圆形,长4-6毫米,宽0.6-1厘米,边缘常稍外卷,颜色有变异,淡黄白色或淡紫色,干后常变棕褐色。雄蕊4枚,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5-6毫米处,长1.5-2.5厘米,基部被皱曲长柔毛,花药长卵形,长3.5-4.5毫米,密被长柔毛,基部有骤尖头。
子房椭圆形,长约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长,无毛,柱头近球形。蒴果卵球形,长1.5-2.7厘米,直径1.3-1.4厘米,项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或近卵形,长约0.6-1毫米,外面网状,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8月。[2]
产地分布
产内蒙古、宁夏(阿佐旗)、甘肃(昌马)及新疆和田。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
生长环境
喜生于轻度盐渍化的松软沙地上,一般生长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干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生境条件很差。适宜生长区的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为主。寄主梭梭为强早生植物。肉苁蓉多寄生在其30-100厘米深的侧根上。生于海拔225-1150m的荒漠中,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
保护现状
肉苁蓉为名贵中药,有经济价值。它也是古地中海残遗植物,对于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濒危种。肉苁蓉由于被大量采挖,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据调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仅有7株肉苁蓉。又因梭梭是骆驼的优良饲料和当地群众的燃料,因此过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苁蓉处于临危的境地。仅在巴丹吉林沙漠还有少量野生肉苁蓉分布。应建立较大面积的以保护肉苁蓉为重点的梭梭保护区,严禁砍伐梭梭,积极发展肉苁蓉经济,牧民通过保护梭梭林,科学采挖野生肉苁蓉获取经济收益,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积极进行人工繁殖,扩大其分布区。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已经退耕还林建立保护区200百万亩,人造林地40万亩,专门种植肉苁蓉。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在野生棱梭东侧或东南侧方向挖苗床,距寄主50-80厘米处,苗床大小不一,长1-2m,宽1m左右,深50-80厘米;或寄主密集处,呵挖一一条大苗床沟围绕许多株寄主,将种子点播于苗床上,施入骆驼粪、牛羊粪等,覆土30-40厘米。上面留沟或苗床坑,以便浇水。人造棱梭林生长整齐、成行,可在植株两侧开沟作苗床。播种后保持苗床湿润,诱导寄主根延伸到苗床上。春天或秋天播种,第二年部分苗床内有肉苁蓉寄生上,少数出土生长,大部分在播种后2-4年内出土、开花结果。[3]
采收
每年4-6月,当肉苁蓉出土应及时采挖,采挖时尽量保证肉苁蓉的完整。为减少寄主植物损伤,在采挖时应选择肉苁蓉与寄主相连的外围挖坑至肉苁蓉底部,在不断开苁蓉与寄主的连接点的前提下,从连接点向上5-8cm截取上部,然后回填土,稍加踩实。这样可保证肉苁蓉接种1次,稳产期达5-7年。
晾晒
将顶头变色的肉苁蓉用开水烫头或切除变色头,然后将肉苁蓉放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属器具上晾晒,每天翻动2-3次,防止霉变,晒至完全干(含水量在10%以下)即可收集包装。
药用价值
性味
味甘;咸;性温
归经
归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遗精;白浊;尿频余沥;腰痛脚弱;耳鸣目花;月经衍期;宫寒不孕;肠燥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