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B 巴豆

linang99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46319
获得点赞
52
声望
36
t0159bd6261add41007.jpg
t0166b0a7791b7e8cae.jpg


[来源] 为大戟科乔木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5~23cm,宽2.5~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近叶柄两侧各具一腺体,边缘有浅锯齿,掌状3出脉。总状花序顶生,花小,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在下,雄花在上;雄花花萼5深裂;花瓣5,反卷;蒴果矩圆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7~9月。
[药材性状] 呈卵圆形,长1.8~2.2cm,直径1.4~2cm。具三棱,一端平截,一端有果柄残痕或残存。表面黄色或稍深,粗糙,有6条纵线。曲调果客后,有3室,每室含种子一粒。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背面隆起,长约1~1.5cm,宽约6~9mm,厚约4~7mm。外种皮坚脆,黄褐色至暗棕色;一端有种脐,其上具细小突起的种阜,但易脱落而留有痕迹,另一端有圆点状合点,种脐与合点间有一条纵直的种脊。剥去中皮可见种仁外被1层银白色薄膜,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子叶2片菲薄。无臭,味辛辣。有毒。

[采集地]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性热,味辛。有大毒。峻下积滞,逐水退肿,祛痰。
 
由版主最后编辑:
【药用】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树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劫痰,蚀疮。
【临床应用】1. 用于寒积便秘,水肿腹水。
巴豆药性猛烈,为温通峻下药,能祛寒积而通便秘,泻积水而消水肿,适用于身体实壮的水肿、腹水,以及寒积便秘等症。治寒积便秘,常配干姜、大黄等同用;治腹水水肿,可与杏仁等同用。
2. 用于小儿痰壅咽喉、气急喘促等症。
巴豆对痰壅咽喉、气急喘醋、胸膈胀满、窒息欲死,内服配胆南星等,有豁痰开咽的功效;如症情危急,也可用巴豆霜少量灌服,促使吐出痰涎而通闭塞。
3. 用于肺痈、咳嗽胸痛、痰多腥臭等症。
巴豆袪痰作用甚强,用治肺痈,常配合桔梗、贝母等同用。
4. 用于痰迷心窍、癫痫等症。
巴豆攻泻劫痰,治癫痫痴狂,常与朱砂、牛黄等药同用,以袪痰而治窍闭。
5. 用于疮疡化脓而未溃破者。
巴豆外用有腐蚀作用,故可暂用于疮疡脓热而未溃破者,如验方咬头膏以巴豆配伍乳香、没药、蓖麻子等药,外贴患处,能腐蚀皮肤,促使溃破。
【处方用名】巴豆霜(榨去油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一厘到三厘,一般不入煎剂,多配入丸散应用。外用适量。本品有大毒,故非急症必须时,不得轻易使用。孕妇及体虚者忌用。
【按语】巴豆别名为“刚子”(江子),是一味峻泻药,用它逐水、攻痰,确有特殊的疗效。由于它起泻下作用主要是所含的油,为剧毒之品,且有腐蚀作用,不宜直接内服。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为安全计,故先经过压榨,去掉它大部份油,以剩下的残渣,名巴豆霜,配入丸散应用。是以巴豆霜所发挥的功效仍是微量巴豆油的作用,而这种实践经验,确有其宝贵之处。但巴豆霜仍有毒性,故只能少用、暂用,不能多服、久服。
【方剂举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巴豆、大黄、干姜。
治寒滞食积阻结于肠胃,卒然心腹胀痛,甚至面青气喘、大便秘结。
白散《伤寒论》:巴豆、贝母、桔梗。
治寒实结胸。
万应保赤散(验方):巴豆霜、胆星、朱砂、六曲。
治小儿痰壅。
 
巴豆辛热有毒,泻寒积、逐痰癖,为峻泻猛剂。用于肠胃中有寒痰积聚、食积胀满、腹中有痞癖癥结等,须用泻法从大便消除者。内服时,多用巴豆霜(巴豆经过制作而去油者)加入丸、散剂中应用。每次约有数厘(约0.06~0.25克)即可,不可多服。如服巴豆霜后泻肚不止,赶紧服冷稀粥或饮冷开水可得缓解。注意此时不要喝热粥或热水,越喝热的越助泻力。
巴豆除泻下作用外,还有消除腹中癥结积块的作用。我曾用巴豆霜1.5~2.5克,加入黄连24克、厚朴18克、吴萸9克、泽泻9克、白术9克、枳实12克、黄芩9克、茵陈9克、干姜4.5克、砂仁6克、党参9克、茯苓9克、川乌9克、川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香附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皂角刺3克、生牡蛎12克、炙山甲6克、昆布12克、乌贼骨6克、山楂核9克、桂枝9克的细末中研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日服两次,每次半丸至二丸(以大便微泄为度),温开水送下,治疗早期肝硬化的肝脾肿大,从几个病例来看,对肝大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服一料即可见消,有的须服三、四料才见消。巴豆霜的量及其他药物均可随症增减。因治疗例数太少,仅供参考。
巴豆霜是用量很小即可致泻的泻下药,并有消疳化积的作用,所以小儿科的丸散中常用之。例如市售的“保赤散”、“铁娃散”中,都含有巴豆霜。巴豆(去壳)配胡桃仁、大风子、水银等,捣如泥膏状,外擦,可治疥疮。注意巴豆有毒,摸过巴豆的手,不可揉眼。误揉之,可使眼睑肿胀。
 
50081-510122389cc0dc17b107545c95b87bae.jpg
t01ef36ad5898bba088.jpg


巴豆,(学名:Croton tiglium)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巴豆树为常绿乔木,高6~10米。

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有小毒,须慎用。产于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概述: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去皮取净仁,研末外用或捣烂。或制成“巴豆霜”,入丸、散用。

别名:刚子、江子、巴果、双眼龙。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味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与主治: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用于寒冷积便秘,腹满胀痛,水肿腹满,气急喘促,疮疡脓熟未溃。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15-0.3g(用巴豆霜);外用棉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畏牵牛。

贮藏:置干燥通风处。

临床应用:

1.千金三物备急丸(《大同方剂学》)治心腹诸卒暴百病,寒食冷积,心腹胀满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如卒死等症:巴豆(去皮尖,熬研如脂)30g,干姜、大黄各60g。上3味,先捣大黄、干姜为末,入巴豆合捣千杵,和蜜为丸,如小豆大,密器储藏,勿泄气。每服3-4丸,暖水或苦酒下。方中巴豆泻下冷积,祛痰,利咽,为君药。

2.外台走马汤(《大同方剂学》)治飞尸鬼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等症:巴豆(去皮心)、杏仁(去皮尖)各2枚。上2味,取棉裹缠绕。令极碎,投热汤2合,捻取白汁,服之,当下,未下再进1服,老少量之。方中巴豆泻下冷积,为君药。

3.分肢散(《宣明论》)治小儿卒风,大人口眼歪斜,风涎裹心,惊痫天吊,走马喉闭,急惊,一切风热等症:巴豆、朴硝各15g,大黄30g。先把大黄为末,后入巴豆霜,朴硝一处细研。用油贴起。每服1.5g,熟茶下,大人1.5g,小儿一字。看虚实加减。方中巴豆祛痰,利咽,蚀疮,为君药。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Bā Dòu

【英文名】croton,croton seed,croton tiglium,fructus crotonis,purging croton,Semen Crotonis

【别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双眼虾、红子仁、巴贡、巴米、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巴仁、芒子、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oton tiglium L.
采收和储藏:栽种5-6年始结果,8-11月果实成熟,可分批采收,除去残枝落叶,摊放2-3d,晒干或烘干,去果壳,将种子扬净。

【原形态】巴豆 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毛,老枝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托叶线形,长2-4mm,早落;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15cm,宽2.5-8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齿尖常具小腺体,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后变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干时呈淡黄色。总状花序顶生,长5-14cm,有时达观2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苞片钻状,长约2mm;雄花花梗细而短,长3-4mm,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状毛,裂片卵形,长约2mm;花瓣5,长圆形,与花萼几等大,反卷,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雄蕊15-20,着生花盘边缘,花丝上部被柔毛,花药干时呈黑色;花盘盘状,边缘有浅缺刻;无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较粗,长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长圆形,外被星状毛,长约2.5mm;无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状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个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有3钝角,长约2cm,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种子3颗,长卵形,背面稍凸,淡黄褐色,长约是1cm,宽6-7mm。花期3-10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见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喜阳光,在气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无霜期300d以上的地区适宜栽培,当温度低于3℃时幼苗叶全部枯死。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一般8-9月采收伏子留种。高湿地区随采随播,低温地区在翌年2月播种。播前剥去果壳,按行株距3m×3m开穴,穴深3cm,每穴播4-5粒,覆土3-4cm。育苗移栽法:按行距25cm开沟,沟深3cm,播种后覆土,浇水。1hm2用种量180-225kg。苗期需松土除草2-3次,遇旱浇水,苗高15-20cm时施稀人畜粪水。霜降前包草防冻,苗高60-100cm,3-4月移栽,按行珠距3m×3m开穴,穴径30cm,深30cm,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植株在封行前可与小麦、甘薯、蔬菜间作,封行后可在行间栽种阴性植物。生长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注意除草,春、夏季各追肥1次。
病虫害防治 尺蠖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3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剖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椭圆形,略扁,长1.2-1.5cm,直径7-9m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以个大、饱满、种仁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及种子横切面:外果皮1列表皮细胞,有气孔及厚壁性多细胞的星状毛;中果皮外侧为10余列薄壁细胞,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维管束周围细胞有时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中部有4-6列纤维状石细胞,呈带状环列,内侧有6-8列径向延长的长圆形薄壁细胞,壁孔少;内果皮为3-5层纤维状厚壁细胞交迭排列。种皮表皮细胞为1列径向延长的长方形细胞,径向壁呈不规则锯齿状弯曲;其下为1列厚壁性栅状细胞,胞腔线形,外端略膨大;向内为数层切向延长的不规则形薄壁细胞,其间散有螺纹导管;内表皮细胞颓废状。胚乳细胞类圆形,充满糊粉粒和脂肪油滴,另含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多角形。
粉末特征:浅黄棕色。①厚壁性多细胞星状毛,直径129-210-525μm,由6-15个厚壁性细胞排列呈放射状,细胞层纹明层,胞腔线形,近基部略膨大,并具孔沟,基部细胞5-8个,胞壁厚。②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纤维状,壁孔、层纹均明显,类圆形石细胞直径25-63μm,长方形及纤维状石细胞长约77μm,宽17-45μm。③种皮细胞碎片表面现多角形,内含黄棕色物质。④栅状细胞棕红色,长约225μm,直径约21μm,壁厚,胞腔线形,一端略膨大。⑤纤维状厚壁细胞类图形,内含多数糊粉粒和脂肪油滴及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份】
种子含巴豆油34%- 57%,蛋白质约18%。
巴豆油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phorbol)及16种巴豆醇双酯化合物,即巴豆醇-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巴旦醇-12-癸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caprate-13-acetate),巴豆醇-12-月桂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laurate-13-acetate),巴豆醇-12-棕榈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palmitate-13-acetate),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a-methylbutyrate-13-laurate),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a-methyl-butyrate-13-caprate),巴豆醇-12-乙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acetate-13-laurate), 巴豆醇-12-乙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acetate-13-capr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tiglate-13-capr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辛烯酸酯(phorbol-12-tiglate-13-caprylenate),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辛烯酸酯(phorbol-12-a-methylbutyrate-13-capryln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tiglate-13-laurate),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丁酸酯(phorbol-12-tiglate-13-butyrate),巴豆醇-12-丁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butyrate-13-laurate),巴豆醇-12-苯甲酸酯-13-苯甲酸酯(phorbol-12-benzoate-13-benzoate),巴豆醇-4-甲氧基-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phorbol-4-methoxy-12-myris-tate-13-acetate)和4-去氧-4a-巴豆醇(4-deoxy-4a-phorbol)的三酯化合物等。种仁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你巴豆毒素(crotin),从中分离得到巴豆毒素Ⅰ、Ⅱ(crotin Ⅰ、Ⅱ),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KD和15KD等电点分别为8.0和6.7,另含辅致癌剂C-3(cocarcinogen C-3),巴豆甙(crotonoside),巴豆生物碱异鸟嘌呤(isoguan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氨基酸及酶等。

【药理作用】
1.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巴豆油是最剧烈的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粘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在1/2-3小时内即有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症状。外用巴豆油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引起发红,可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用橄榄油稀释后可用作刺激剂,但较危险。小鼠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同天、前1天或前2天,1次皮下注射5%巴豆油,与单独注射病毒的对照组比较,死亡率降低并且生存时间延长,其效果可能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也可能是直接影响病毒毒性。
2.对消化道的作用:2.1.巴豆对不同便秘小鼠的排便效果:取小鼠复制成实热型、燥结型及寒结型及脾胃虚寒型便秘模型,分别给予巴豆煎液,并以未造型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巴豆能使脾胃虚寒型便秘小鼠的排便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
2.2.对胃肠消化道及胆汁、胰液分泌的影响:所含巴豆油及树脂,口服后在肠内与碱性液作用,析出巴豆油酸和巴豆醇双酯类化合物,能剧烈刺激肠壁,引起强烈蠕动而致峻泻。巴豆煎剂对离体兔肠肌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并不被阿托品所拮抗。巴豆油乳对兔及犬肠亦表现兴奋作用,而大剂量则表现抑制作用,且不被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或氯化钡所解除,故巴豆油系直接作用于肠肌。此外巴豆油酸给动物灌胃可促进肠蠕动,使肠粘膜出血,甚至引起肠坏疽。胆痿兔实验表明,巴豆水剂能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
3.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作用:3.1.在动物离体但联有神经的后肢和肠实验中观察到,巴豆油能通过对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反射性升高血压。
3.2.巴豆毒蛋白能溶解兔、猬、猪、蛇、鸡的红细胞。对牛、羊、猪、蛙血细胞有凝集作用。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CMLIBate)可使血小板中环磷鸟苷(cGMP)浓度增加,是一种有力的血小板凝集剂。
3.3.巴豆油乳剂给兔静脉注射能引起呼吸商(RQ)轻度增加,血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降低;若皮下注射可加快呼吸频率,降低呼吸交换量。虽然血红蛋白增加,但仍轻度降低动脉血氧含量。
4.抗病原生物的作用:巴豆煎剂对流感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喉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巴豆油制剂能降低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小鼠死亡率并延长存活时间。
5.镇痛作用:大鼠压尾法,小鼠热板法及苯酮扭体试验表明,巴豆油口服,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能提高痛阈50-70%,其镇痛机理可能与巴豆油的局部刺激有关。
6.抗肿瘤及促肿瘤发生作用: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宫颈癌U14实体型和U14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巴豆注射液在试管内有杀瘤细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对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巴豆油乳剂作大鼠移植性皮肤癌内注射,能引起瘤体退化,并延缓皮肤癌的发展。因而认为巴豆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质。另一方面,有促使肿瘤发生的作用:巴豆油及巴豆醇可促进致癌物质产生肿瘤。巴豆油虽无致癌作用,但与乌拉坦同用可引起皮肤乳头状瘤。巴豆油及其成分十四烷酰巴豆酯(teTCMLIBadecaoyl phorbol)的乙酸盐可致小鼠皮肤增生,巴豆醇酯C能改变小鼠胚胎纤维母细胞膜的结构和通透性,这些变化都可能与促使肿瘤发生有关。巴豆油和牛的丙种球蛋白抗原一起给豚鼠注射,能抑制抗体的生成,并延迟对抗原的过敏反应,巴豆醇免疫抑制作用比巴豆油更强,此种免疫抑制作用亦可能是促使肿瘤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认为,促使肿瘤的发生可能与巴豆醇酯抑制细胞分化,能使鸟氨酸脱羧酶种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升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7.其它作用:巴豆有杀灭钉螺的作用,以种仁效力最强,内壳次之,外壳则无效。巴豆的丙酮提取物对金鱼毒性很大,巴豆盐水浸出液可用于清除家鱼塘内的野鱼(放养家鱼之前),但效果不及生石灰。家兔静脉注射巴豆水剂可使胆汁及胰液分泌增加,对有输尿管痿的兔并无利尿作用,对离体兔子宫有轻度抑制作用。巴豆油能使大鼠与皮肤局部释放组织胺及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巴豆毒蛋白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毒性】毒性:以巴豆液喂饲小鼠、兔、山羊、鸭、鹅等动物皆无反应;黄牛食之过量,则易发生腹泻、食欲不振及疲乏等,但不致中毒死亡。对青蛙亦属无害,但对鱼、虾、田螺及蚯蚓等,则有毒杀作用。小鼠皮肤长期与巴豆油接触,可致乳头状瘤及癌。长期与巴豆种子提取物、巴豆树脂接触,可促使二甲基苯骈蒽引起乳头状瘤及癌。小鼠每周服1次巴豆油共30周可引起前胃部乳头状瘤及癌,亦可促使二甲基苯骈蒽引起前胃部乳头状瘤及癌。亦有云小鼠皮肤局部应用乌拉坦及巴豆油亦可致皮肤乳头状瘤,但巴豆油本身无致癌作用。所含巴豆毒蛋白系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细胞坏死,引起发赤、起泡和炎症。巴豆8-16粒给狗灌胃可死;人服巴豆油1g,亦有中毒至死的报道。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巴豆毒素兔皮下注射的LD50为50-80mg,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LD50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600mg/kg。巴豆油注射在豚鼠的腭及悬雍部可引起蛋白尿和血尿。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2h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量试管中挥干后,加盐酸羟胺的甲醇饱和溶液0.5ml及香草酚酞指示液1滴,再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加热至沸腾,冷却,加稀盐酸调节pH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3滴及氯仿1ml,振摇,下层溶液显紫红色。(检查脂类)

【炮制】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将巴豆敲碎,每两巴豆以麻油并酒等各七合煮,研膏后用。

【性味】辛;热;大毒

【归经】胃;肺;脾;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主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巴豆霜入丸、散,0.1-0.3g。外用:适量,捣膏涂;或以纱包擦患处。

【注意】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附方】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心腹胀满;三物白散《伤寒论》:寒实结胸;水浸丹《局方》;九痛丸《金匮要略》:九种心痛;针头丸《世医得效方》:水泻不止;

【各家论述】
1.《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2.《纲目》: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年岁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3.《本草汇言》: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左氏曰,此剂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鱼、面、油腻、水果、积聚、虫积,或水肿大腹、寒疝、死胎、痞结、症瘕诸证,下咽即行。苟非气壮力强之人,不可轻用。张氏曰,如不审而妄用,耗却天真,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留毒不去,他病转生,则巴豆之危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此药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一泡,必至肿烂成疮,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天真,而府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有万不得已之急证,欲借其辛烈攻冲,开通道路之力,必须煮熟,压令油净,入厘许即止,不得多用。
4.《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5.《本经逢原》:巴豆,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症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如仲景之治寒实结胸用白散,深得《本经》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
6.《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7.《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tui,杀斑螫毒。
8.《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9.《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10.《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11.《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12.《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13.《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wai,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本经》

【拼音名】Bā Dòu

【别名】巴菽(《本经》),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经验方》),老阳子(《纲目》),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虾、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鱼子、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6~10米。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3枚,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性状】
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厦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此外,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亚油酸、巴豆油酸、顺芷酸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

【炮制】
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

【性味】
辛,热,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③《医学启源》:性热,味苦。
④《医林纂要》:辛咸,热,毒。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注意】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得火良。与牵牛相反。
③《药性论》:能落胎。
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

【附方】
①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⑤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⑥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④治痞结癥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⑤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⑥治小儿L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⑦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⑧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⑨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经验方》)
⑩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⑴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⑿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⒀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⒁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⒂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中医》(11):23,1959巴豆朱砂膏)
⒃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经验方》)
⒄治风虫牙痛:㈠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㈡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经验方》)
⒅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⒆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
⒇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秘传经验方》)

【临床应用】
①防治白喉
对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白喉恢复期患者、健康带菌者,以及轻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贴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将除去内外壳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钵中研成泥状(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绿豆大的膏点,置于约1.5厘米平方的胶布上。贴于两眉间印堂穴,或颈部扶突穴,经6~8小时(最长12小时)揭去,可见局部出现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针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液。对白喉密切接触者及病人家属,贴巴豆朱砂膏后,经对照观察,能降低发病率;对白喉恢复期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后,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时内带菌现象消失;对轻症白喉可配合青霉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②治疗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后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约0.5~O.7分,用喷粉器吹入咽部,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腹泻或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显好转的,可再行第2、3次喷咽,1天内喷咽不超过3次,必要时可连续喷2~3天。如呕吐腹泻较着者,应立即停止。对体质虚弱、心力衰竭及并发心肌炎病变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喷咽后半小时至3~4小时,可见吸气性陷没、呼吸促迫及喘鸣等症状明显好转,数小时至1~2天内梗阻解除。治疗过程中应同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类、抗菌素。对气管下位梗阻无效。呕吐泄泻为常见反应,但梗阻症状多在腹泻咸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制法:取七倍数的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炒至黄色,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内,用力挤压去油,再换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熨压,去净残留油分,然后再研成细末备用。
③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
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蒸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喝苹果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8岁以下小儿酌减。可连续服用数周。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④治疗急、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适量去内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或铁)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2钱,研成泥状备用。另将蜂蜡2钱溶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丸,约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时服用;8~15岁,每服2丸;5~7岁,每服1丸;1~4岁,每服半丸;6个月以上,每服1/3丸;6个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满1月婴儿忌服。服后未见腹痛、腹泻、呕吐等副作用。凡兼有发热及其他合并症者忌服。经治疗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泻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泄泻亦有效。
⑤治疗急性阑尾炎
将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混匀,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药或胶布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重新更换新药。共治疗9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者82例。最少的贴1次,最多的贴3次。效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
⑥治疗神经性皮炎
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

【备注】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辞典》
 
【拼音名】Bā Dòu

【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

【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根、叶全年可采,根切片,叶晒干备用。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

【鉴别】取本品约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时,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试管中挥干,加盐酸羟胺饱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再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加热至沸腾,冷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3 滴及氯仿1ml,振摇,上层溶液显紫红色。

【炮制】生巴豆:去皮取净仁。

【性味】种子:辛,热;有大毒。根、叶:辛、温。有毒。

【归经】种子: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种子: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根:温中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冻疮,并可杀孑孓、蝇蛆。

【用法用量】种子:0.5~1分,内服去种皮榨去油,配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根:1~3钱。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为巴豆科乔木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 的成熟种子。味辛,性热,有大毒。入胃、大肠、肺经。功能: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主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疣痣等。内服:入丸、散,0.1~0.3g(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种子含巴豆油(Croton 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以及由棕榈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月桂酸(Lauricacid)等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13-二酯(其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从油中亲水性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离得11种辅致癌物质(Cocarcinogen),称为巴豆辅致癌物A1~A4(A组)和B1~B7(B组)。巴豆醇酯是巴豆树脂中的主要成分。
种子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羟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碱、β-谷甾醇、氨基酸和酶等。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口服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产生口腔、咽部及胃部的灼热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至肠内遇碱性肠液,水解后释放出巴豆酸,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增加分泌,促进蠕动,于0.5~3个小时内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巴豆油能直接作用于肠肌,低浓度巴豆油乳剂使在位或离体兔小肠兴奋;浓度加大,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巴豆油酸给动物内服,亦可促进肠蠕动,使肠黏膜充血,甚至引起肠坏疽;若直接注入肠腔可收集到血性渗出液。巴豆燃烟吸入能促进胃肠蠕动,消除胀气。巴豆水剂由兔耳静脉给药能中等度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
2. 抗病原微生物及对其他生物的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流感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给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小鼠皮下注射巴豆油制剂,能降低小鼠死亡率并延长存活时间。巴豆酒浸后的水煎剂对实验性鼠疟的发育有抑制作用。巴豆浸出液能杀灭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姜片虫的中间寄主扁卷螺。此外,对田螺、鱼、虾、蚯蚓等生物亦有毒性作用。
1. 对肿瘤的作用a. 抗肿瘤: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宫颈癌U14实体型和U14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试管内,巴豆注射液有杀瘤细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对小鼠P338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大鼠移植性皮肤癌作瘤内巴豆油乳剂注射,能延缓癌的发展,并引起瘤体退化。故认为巴豆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质。
b. 促使肿瘤发生:巴豆油、巴豆树脂、巴豆醇酯类(Phorbol esters)均有促进某些化学致癌剂的致癌作用,且其本身亦有弱的致癌活性。实验表明:阴部单纯性疱疹病毒(HSV)Ⅰ型和Ⅱ型均能诱发小鼠宫颈和(或)阴道癌。巴豆油对癌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且HSV-Ⅱ加巴豆油的诱癌作用明显强于HSV-Ⅰ加巴豆油的作用。该实验提示:在病毒诱发宫颈和(或)阴道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启动与促进两个阶段,巴豆油在HSV诱导癌形成制备动物模型上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巴豆油中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12-O-十四烷酰巴豆醇-13-醋酸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简称TPA)。致癌剂与TPA联合应用,其诱癌作用至少增加20倍左右。对于巴豆促使肿瘤发生的机制,有人认为,巴豆醇酯在培养基上能抑制各种类型细胞的分化,使停留在幼稚状态,但仍可继续分裂或发展为不可控制的分裂,而不可控制的分裂是癌细胞的特征。巴豆醇酯能使鸟氨酸脱羧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活性升高等与其促癌活性有密切关系。
4. 其他作用极小量的巴豆油口服、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在小鼠实验中都表现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巴豆油的局部刺激有关。
巴豆油能通过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反射性升高血压。巴豆油乳剂给兔静脉注射能引起呼吸商轻度增加,血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降低;若皮下注射可加快呼吸频率,降低呼吸交换量。
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作用于血小板,可使血小板中环磷鸟苷(cGMP)浓度增加,它是一种有力的血小板凝聚剂。
巴豆毒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巴豆油应用于大鼠皮肤可引起局部释放组胺。皮下注射巴豆油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支气管哮喘巴豆去油,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枣核大小的栓剂,中间留一小孔,外裹一层薄棉。用时视病情轻重,塞入一侧或双侧后鼻腔内,每日1次,每次置放1~2小时,7次为1疗程。治疗30例,治愈23例,显效6例,无效1例。风寒型者疗效最好,用药后鼻腔中有热感时,气促、喘息症状即可逐渐缓解。〔辽宁中医杂志1983;(9):40〕
2。治疗肠梗阻a. 巴豆去壳,用草纸包好,打碎去净油质,用龙眼肉或荔枝肉包吞,每次0.5~1g。治疗12例,10例在服药后2~3小时即解水样便数次,梗阻随即解除。2例于服药 6 小时后仍未排便,转手术治疗。〔湖南中医杂志1986;(6):55〕
b. 巴豆皮0.5g,烟叶适量。共捻碎卷烟 2 支,成人每次1支,一般50分钟左右即可排气或排便,腹胀缓解。若未见效,1小时后再吸1支。〔内蒙古中医药1987;(1):39〕
c. 巴豆霜,装胶囊内(每粒胶囊150~300mg),成人每次口服1~2粒,小儿酌减,必要时3~4小时重复应用。治疗50例,治愈40例,无效10例。梗阻缓解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48小时,24小时内缓解者37例。〔天津医药1974;(7):341〕
3. 治疗术后肠麻痹或肠胀气巴豆或其壳 5~15g,清洗后加水500ml,文火煎煮至产生蒸气时让患者吸入蒸气。也可将500ml 巴豆液蒸煮浓缩至50ml,放入雾化吸入器中让患者吸入。每次使用时可加入糜蛋白酶1mg及对患者较为敏感的抗生素。视病情每日吸入1~3次,每次5~10分钟。一般下腹部手术后次日即可使用。上腹部手术可于术后2~3天使用。治疗114 例,有效率10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2):713〕
4。治疗慢性腹泻a. 巴豆炒炭至手捻无油腻感为度,加硫磺粉装入胶囊。一日量为巴豆炭 0.62g,硫磺粉1.24g,分2次饭后服。治疗沉寒凝滞型慢性腹泻 38 例,基本痊愈20例,好转13例,无效5例。症状缓解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30天,平均16天。〔中医杂志1979;(12):30〕
b. 巴豆炭6g、蜂蜜蜡6g,制成小丸约80 丸,每丸重0.15g(内含巴豆0.075g),成人每服4丸,每日3次,空腹服。治疗急性泄泻13例,慢性泄泻 4例,慢性下痢4例,全部治愈。凡有发热及其他并发症者勿服。〔广东中医1959;(6):229〕
5. 治疗胆绞痛巴豆仁切碎装胶囊,每次 100mg,小儿酌减,每3~4小时用药1次,至畅泻为度,每24小时不超过400mg。治疗100例(胆系感染82例,胆石症18例),均获满意疗效。〔武汉医学院学报1977;(3):81〕
6. 治疗胆道疾病a. 治疗胆道蛔虫巴豆仁,切成米粒大小的颗粒,不去油,每次150~200mg,确诊后立即温水吞服本生品,2小时后重复1次,一般在12小时内可服3~4次,次日酌情给药1次。清热利胆排淤中药:茵陈30g,栀子20g,大黄、木香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胆绞痛缓解后开始服药,3~5天为一疗程。左旋咪唑成人 90~100mg,小儿以1.5mg/kg 计算,在服巴豆半小时后1次顿服,次日半量1次服用。适当配合抗感染治疗,个别病例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276例,痊愈200例,显效72例,无效4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502〕
b. 治疗急性胆管炎在扩容、纠酸、稳定细胞膜及抗感染、解除胆道梗阻、缓解胆绞痛等的基础上,用上述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17例,成功15例,中转手术治疗2例。一般于服巴豆后30~40分钟后胆绞痛明显缓解,服2~3次后止痛有效率达 94.1%,服药6小时后排出稀便或软便。清热利胆排淤中药于腹痛稍缓解后煎服。〔湖北中医杂志1986;(5):15〕
7. 治疗关节炎大巴豆1~2粒去壳,磨溶化于30g 白酒中,稍加热,反复搓擦患处,以皮肤感觉微热为宜,药后半小时,出现红色丘疹或水疱,并感瘙痒疼痛,可用生姜片轻轻擦拭,以缓解瘙痒痛感。治疗急、慢性寒痹72例,效果显著。一般轻者治疗1次,重者2次即可痊愈。〔江苏中医1989;(8):11〕
8. 治疗疟疾巴豆、雄黄各等份,将巴豆去壳去油研末,制成巴豆霜,雄黄研末,两药均匀拌和,贮瓶备用。用时取绿豆大小的药粉放在1.5cm2 的胶布中心,于疟疾发作前5~6小时,贴于耳郭上方乳突部位,7~8小时后取下,可见小水泡,是正常反应,不必处理。治疗5000余例疟疾发作病人,经随访250例,1次控制症状发作者210例,2次控制者 24例。〔新医学1972;(12):31〕
9. 治疗骨髓炎巴豆(去壳取仁)60g,猪脚一对,小孩及体弱者减半。用法:将巴豆仁用纱布包好,同猪脚置大瓦钵内,加水3000ml,炖至猪脚熟烂,浓缩至800ml,去巴豆仁和骨,不加盐,1日2次空腹服。如未愈,每隔一周再服1剂,可连服10~20剂。治疗骨髓炎、骨结核和多发性脓肿23例,痊愈1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湖南医药杂志1979;(1):39〕
10. 治疗结核病巴豆去壳、去皮,保留整仁不碎。把黄蜡化开,用针尖将巴豆扎上,在已熔开的黄蜡中蘸一下,取出旋转冷却,使黄蜡将巴豆全部包住,不留缺损。每日早饭前吞服7粒,病重者可早晚各服7粒。治疗结核病共13例,其中肺结核 3例,痊愈1例,显效2例;肠结核3例,全部治愈;腰椎、髋关节结核5例,痊愈3例,显效1例,无效1例;淋巴结核2例,痊愈1例,显效1例。〔四川中医1983;(2):54〕
11. 治疗蜂窝组织炎巴豆霜直接撒于溃疡面,一般隔日1次,重者1小时换药1次,药后患处有热辣感,2小时后逐渐消失。治疗20例,收效满意。〔江苏中医杂志1987;(5):47〕
12. 治疗乳腺炎巴豆仁120g,放入已熔化黄蜡120g 的锅中炸成深黄色(约6~7分钟),滤出黄蜡液(有毒)弃之,在竹筛上散开巴豆仁,待其上之黄蜡凝后收起备用,每次5粒,每日服3次(必须囫囵吞下),温开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停药 10天再服第2疗程。治疗458例,除3例癌变外,余皆痊愈或基本痊愈。个别人服药后有肠鸣、轻泻等副作用,数日后或减量即解。〔河南中医1983;(3):35〕
13. 治疗疥癣巴豆仁末30g、香油5g、酸醋10ml,搅拌成糊状,每次2~3g 放在双手掌心内,深吸药气3次,随后将药涂于双侧膝部,并以手掌揉擦至双膝皮肤潮红、发热,每晚临睡前用药1次,5~7次为1疗程。治疗47例,均愈。随访2个月,无1例复发。若并发皮肤化脓感染者,可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银花、野菊花各20g,水煎外洗。〔广西中医药1987;(6):2 4〕
14. 治疗神经性皮炎巴豆30g(去壳)、雄黄3g。将巴豆研成豆渣状,雄黄研成粉末,两药混合经乳钵研匀后,用3~4层纱布包裹后涂搽患处,每日2次,每次1~2分钟,至痒感减轻,局部起水泡为止,患处覆盖无菌纱布,以防感染,待水泡吸收,患处皮肤脱落即愈,3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可反复用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治疗8例,均治愈。其中2例随访13~15年,未复发。〔新医学1982;(4):204〕
15. 治疗急性阑尾炎巴豆、朱砂各0.5~1.5g,研细混匀,置膏药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更换新药。治疗99例,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浙江中医杂志1981;(6):285〕
16. 治疗小儿腹泻黄蜡、巴豆各30g,将二药捣如泥,作饼如铜钱大,贴敷脐部,以手按紧,用敷料胶布封固,再用热水袋早晚各热敷脐部30分钟,温度以舒适为宜,每天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00例(单纯性消化不良者20例,中毒性消化不良者75例,迁延性消化不良者3例,急性胃肠炎 2 例),痊愈8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平均治疗3.5天,最短者2天,最长者7天。〔浙江中医杂志1992;(4):166〕
17. 治疗面神经麻痹a. 去壳巴豆4~8粒,投入50度白酒250g中,置火上煮沸后,将白酒盛小口瓶内,乘热熏健侧劳宫穴(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42例,痊愈16例,好转10例,有效6例,无效 10例。治愈时间为6~25天。治疗期间,有轻度腹泻或局部脱皮现象,无需特殊处理。〔浙江中医杂志1980;(2):86〕
b. 大巴豆3枚去壳,大斑蝥3只去足翅,鲜生姜6g 去皮,捣如泥,均匀摊在4cm×5cm 的6~8层纱布上,药膏面积2.5cm2,以患侧下关穴为中心,外敷固定,3~4小时后取掉,可出现水泡,按无菌操作法沿水泡下缘抽出液体,观察2~3周,若不愈,可重复治疗1~2次。治疗50例,痊愈45例,显效 2例,好转1例,无效2例。疗程最长45天最短10天。〔山东中医杂志 1986;(5):28〕
18. 治疗慢性鼻窦炎巴豆(去壳)100g、黄蜡180g,先将黄蜡加热熔化,再加入去壳的巴豆,文火煮15分钟左右,将巴豆捞出晾干,以巴豆不崩不裂,有薄薄一层黄蜡为宜,成人每次服5粒,以后逐渐增至每次20粒,每日服3次。小儿、老人酌减。此药需囫囵吞下,21天为1疗程。治疗90例,痊愈50例,好转31例,无效9例。一般1个疗程即愈,个别2~3个疗程方愈。〔河南医药1983;3(4):247〕
19. 治疗鹅口疮巴豆1g、西瓜子仁0.5g,共研后加少许香油调匀,揉成小团,敷贴于印堂穴,15秒钟后取下,每日1次,一般连用2次,观察190 例,治愈90%,有效7.9%,无效2.1%。〔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9):548〕
20. 治疗牙痛巴豆1粒、大蒜1枚,共捣为膏,取膏少许用棉花包裹塞于痛牙同侧耳中,治疗牙痛,8小时换药1次,一般3~5分钟即止痛,连用2~3次可愈。〔浙江中医杂志1987;(8):370〕
21. 治疗龋齿川椒6g,研末过筛,巴豆1粒去壳捣烂,上药以饭和为丸,如油菜子大,晾干,每一蛀孔用棉裹一丸置入,每日2次。治疗龋齿作痛22例,疗效满意。一般20分钟即可止痛。〔浙江中医杂志1982;(11):504〕
22. 治疗白喉巴豆去壳研细末,与朱砂各取 0.5g,置于普通膏药中心,贴于患者两眉之间,8 小时后除去,可见局部出现红斑,继之出现水泡,涂以1%龙胆紫,每日后即干枯自愈,每例只贴1次。并加用青霉素20~40万单位肌肉注射,0.5~1万单位随蒸气吸入,每日2次至伪膜消失。治疗200例,痊愈196例,死亡4例。有7例喉梗阻严重者行气管切开术。〔新医学1973;4(1):9〕
方剂选用:
1. 治疗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备急千金要方》)
2. 治疗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丸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3. 治疗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4. 治疗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5. 治疗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6. 治疗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配伍效用:
巴豆配伍绛矾 巴豆逐水消肿;绛矾燥湿利小便。二者配伍,有消水除满之功效,用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症。
巴豆配伍杏仁 巴豆逐水消肿;杏仁宣肺降气。二者伍用,有宣肺逐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水臌腹大、动摇有水声者。
【注意事项】
宜忌:巴豆宜去油、加热成霜后方可应用;应作丸、散剂服,或囫囵吞下,不可嚼碎。内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畏牵牛。
毒副作用:巴豆毒素兔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0~80mg/kg。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00mg/kg。巴豆油注射于豚鼠的腭及悬雍垂部,可引起蛋白尿和血尿。
临床应用本品,因其药性猛烈,故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接触去壳巴豆、巴豆霜或蒸煮巴豆的蒸气,可产生急性接触性皮炎;较重者皮肤可出现水肿、水疱、脓疱,眼鼻部有灼热感、流泪、眼结膜炎、鼻黏膜炎等。
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入肠后与碱性肠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具有强烈的峻泻作用,同时对胃肠道有强烈腐蚀作用,可引起肠道炎症,重则发生出血性胃肠炎、肠嵌顿,大便内可带血和黏液,对肾亦有刺激作用。人、畜误食巴豆后可发生严重的口腔炎、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食入1~3小时就可以发生剧烈腹泻、严重者可见水泻或黏液血便、紫绀、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亦可因肾功能衰竭而出现少尿、无尿及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则可见到肝肿大、黄疸等中毒性肝炎症状。
中毒救治:
1. 内服中毒者,应立即用温水洗胃,动作力求轻巧,避免加重食道及胃黏膜的损伤。洗胃后口服冷牛乳、蛋清、豆浆等。亦可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同时根据病情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如强心、输液、解痉、止痛等。
2. 外用中毒者,可用冷水清洗患处,亦可用黄连30~60g,水煎待冷洗敷患处。
3. 巴豆入眼致结膜或角膜发炎者,可用黄连15g,水煎待冷,冲洗患眼。
【医家论药】
“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本草纲目》)
“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左氏曰,此剂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鱼、面、油腻、水果、积聚、虫积,或水肿大腹、寒疝、死胎、痞结、癥瘕诸证,下咽即行。苟非气壮力强之人,不可轻用。”(《本草汇言》)
“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汤液本草》)
“巴豆,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癥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本经逢原》)
附注:巴豆亦称巴豆仁和巴豆肉,旧时多称为刚子或江子。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为佳,故又有大巴豆、肥江子之名。
巴豆霜系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烤,压榨至油尽为度,碾细过筛入药者。毒性大减,常作泻下攻痰、消坚磨积之用。
巴豆壳系巴豆之种皮入药者,亦称巴豆皮。具有消积滞、破坚化痰之功,用于饮食积滞、瘰疬痰核等证。
巴豆油系巴豆之脂肪油入药者,有剧毒,为强烈的泻下剂,切不可轻率内服。
 
巴豆

(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

简介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
1
归经

【性味】 种子:辛,热;有大毒。

【归经】 种子:归胃、大肠经。

2
孕妇能吃吗

孕妇禁用。含毒性,导致胎儿发育不良。

3
功效与作用

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

4
适宜人群

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者适用

5
禁忌人群

孕妇禁用;

6
经期能吃吗

经期禁用。含毒性经期食用会促使血流量加重。

7
副作用

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8
怎么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
 
徐文兵讲巴豆霜制取方法: 中药炮制巴豆霜 做巴豆霜。(巴豆霜主要治疗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下腹水肿,二便不通,喉风,喉痹。)巴豆吃一点就能让人拉肚子,大家或多或少有过耳闻,但实物并不常见。巴豆是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下图左侧就是巴豆果实,右侧是取出的还带着种皮的果仁。每个巴豆果实都是这样,能分成三瓣,里面各有一粒果仁。从术数上讲三属南方,火性,怪不得巴豆性味是辛,热,有大毒。果仁的皮薄而脆,剥开才看到黄白色的种仁。我们要用的就是这个黄白色的种仁。坐下来,耐着性子慢慢剥吧。注意,种仁里渗出的油刺激皮肤,要带上手套避免接触。剥好种仁,重要步骤才刚开始,先把巴豆仁炒焦。注意火不能太大,慢慢让热量把豆仁焙透至焦。中药好多都要经过炒制才能用,都是炒,有炒黄炒焦炒黑之分。 炒后拿十几张草纸包好,用砖头慢慢挤压,目的是让巴豆仁里的油渗透出来。其实这个油正是支持巴豆药效的成分,只不过毒性太大而伤人,我们用草纸把油吸除一些,性子就没那么烈了。内层的草纸浸透了就换掉,再挤压,如此这般要重复几十次。然后拿烧热的砖头压上一晚上。第二天、第三天照旧,到第三天下午,基本上就做好了。一过筛,出来的巴豆粉末细腻干燥如炒面状,巴豆霜做成!
 
草药简介
基本信息
t011ed051641bceb6e4.jpg


【汉语拼音】bā dòu【异名】巴菽《本经》),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经验方》),老阳子(《纲目》),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虾、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鱼子、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是否医保用药】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

【处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商品规格】该品自古沿用至今,全国各地习用,为巴豆的正品。以粒大、饱满、种仁黄白色者为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药材性状
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
t012f307aecdce104c6.jpg
巴豆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3枚,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小说《清朝那些事儿》里面说:“建州盛产菝斗,又叫巴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明代建州即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该地不产巴豆。

干燥种子
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厦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卵圆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

生长习性
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仅见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喜阳光,在气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无霜期300d以上的地区适宜栽培,当温度低于3℃时幼苗叶全部枯死。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采集泡制
t0188212be99264a377.jpg
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

《霍公炮炙论》:"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性味归经
t01cdcd45abeab4df5f.jpg
【性味】辛,热,有大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③《医学启源》:"性热,味苦。"

④《医林纂要》:"辛咸,热,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辛,热,有毒。入胃、大肠经。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大;食后引起口腔、咽喉、食道灼烧感,恶心、呕吐、上腹部剧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大便带血、头痛、头晕、脱水、呼吸困难、痉挛、昏迷、肾损伤,最后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孕妇食后可致流产。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接触巴豆引起急性皮炎及全身症状。以巴豆液喂小鼠、兔、山羊、鸭、鹅等均无反应;牛、马食之引起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死亡;对青蛙无害,对鱼虾、田螺及蚯蚓等则有毒杀作用。种子油小鼠耳壳试验ED50(半数有效刺激剂量)为0.5μg/car。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