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概述
甘遂甘遂出自《本经》。《别录》: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陶弘景: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唐本草》: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白皮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日华子本草》:甘遂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形似和皮甘草。节节切之。
甘遂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细长,弯曲,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外表棕褐色。茎常从基部分枝,下部带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长2-9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杯状聚伞花序顶生,伞梗5-9,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1.5-2cm,宽8-9mm;每伞梗常再次分叉,细弱,长2-4cm;苞叶1对,三角状卵形,长5-9mm,全缘。总苞陀螺形,长约2mm,先端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白毛,腺体4,新月形,黄色,两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雄花8-13,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无毛,灰褐色,长约2mm。花期4-6月,果期6-8月。
基本信息
【药名】:甘遂。
【汉语拼音】:gan sui
【英文名】:Gansui Root, Root of Gansui, Root of Kansu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
【功效分类】:泻下药。
【科属分类】:大戟科。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1]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脾经;肺经;肾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
【功能】:泻水逐饮;破积通便。
【主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生态环境】:多生于草坡、农田地埂、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块根。
【采收储藏】:春季开花前或秋季枯苗后挖掘根部,除去泥土,将根放入竹筐内,置流水河渠内,筐内放些碎瓦块或煤碴,用木棒搅拌,洗净外皮,晒干。或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炮制方法
1、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2、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3、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4、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5、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6、《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荞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7、《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