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D 地榆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5
获得点赞
82
声望
38
年龄
44
t01d84c27f57c5c6e6a.jpg
t01454d1570084b2274.jpg
4.jpg
mmexport1482205783573.jpg
mmexport1482205790139.jpg



长叶地榆
Radix Snguisorbae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Bert.) Yü et Li 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 地榆: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着生多数暗棕色肥厚的根。茎直立,有细棱。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具长柄,小叶通常4~9对,小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形,边缘有具芒尖的粗锯齿,两面均无毛,小叶柄基部常有小托叶;托叶抱茎,镰刀状,有齿花小,紫红色,密集成近球形或短圆柱形的穗状花序;每小花有膜质苞片2;萼片4,宿存:无花瓣;雄蕊4,花药黑紫色;子房上位。瘦果暗棕色,被细毛。花期及果期6~9月。
长叶地榆与上种的区别为:根富纤维性,折断面呈细毛状,基生小叶线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细长。穗状花序圆柱形。花、果期8~11月。

[药材性状] 地榆:根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有时有支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色较浅呈放射状纹理。气无,味微苦、涩。
长叶地榆:根呈长圆柱形,稍扭曲。长6~25cm,直径0.5~2cm。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较多黄色至棕色纤维外露。气味同上。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市场。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
 
由版主最后编辑:
t01ec74217146f8480f.jpg
t0127d521f0f31537e5.jpg
t0151de1e7c20498ccf.jpg
t01439dd332984bde85.jpg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入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临床应用】1. 用于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尿血、崩漏等症。
地榆凉血止血,善于治下部出血的病症,尤其对痔血、便血等症为常用之品,往往与槐花等药配合应用。
2. 用于烫伤、皮肤溃烂、流脂水、疼痛等症。
地榆泻火毒并有收敛作用,烫伤后,取生地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使脂水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为治烫伤要药。
【处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为度。用以止血)
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烫伤)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地榆性寒而降,功能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前人说:「古者断下多用之」。用治一切血症,而以下焦血热如肠风下血、血痢、崩漏等症为主;
其它如吐血、咯血、衄血,亦可应用。
2. 过去一般用治便血,多用地榆炒炭。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体会到用生地榆治便血,也有一定效果。在必要时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3. 本品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除用于止血之外,还可应用于痢疾、烧伤、皮炎、湿疹及狂犬病等。
【方剂举例】地榆丸(《证治准绳》)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
治痢疾或血痢。
 
由版主最后编辑:
摘《用药心得十讲》:
地榆味酸、苦,性微寒。能清下焦血热,而治大小便出血。因有酸涩之性,故兼有止泻作用。生用凉血清热的效果好,炒炭用,止血的效果好。
本品能清热、凉血而止血,可用于各种出血,但它的特长是治下部出血,效果尤佳。例如治大便出血,可配黄芩、槐角、槐花炭、当归、白芍、阿胶、黄柏炭等同用。治尿血可配合木通、生地、泽泻、猪苓、茯苓、瞿麦、黄柏炭、茅根炭、小蓟等同用。
地榆酸寒凉血,可外用于痈肿疮疡及烫火伤。可单用本品为细末,香油调涂患处,能止痛并使愈合加快。或用生地榆62.5克、冰片0.6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伤处破者,可撒布此粉于伤面上;如未破者,可用香油调涂患处。也有用地榆末与黄连素同研为均匀细粉,用于烫伤或烧伤,取得良好效果者。
白芨止血,偏理上焦出血。地榆止血,偏理下焦出血。
棕榈炭、地榆炭均能止血,但棕榈炭无论寒热的出血均可应用。地榆炭则偏用于下焦湿热性的大便出血。
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抗菌作用,但经高压消毒后,抗菌力下降,甚至消失;本品能缩短出血时间,对小血管出血有止血作用,其稀溶液作用更显著;对溃疡病大出血及烧伤有较好的疗效,并能控制感染而防止毒血症,减少渗出,促进新皮生长。
用量一般6~15克。止血宜炒炭用;治痈肿、烧伤宜生用。重病用量可再稍大些。
虚寒性出血者慎用。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地榆性微寒,因味苦酸涩,又名酸赭或涩地榆,具解毒医疮之功,故俗呼之为“流注萆”,人肺、肝、肾、手足阳明经,是一味常用的凉血止血、清热解毒良品。擅治诸般血证及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等,为外敷治疗烧烫伤的著名单方。现代研究证明,本品有较强的收敛止血作用和广谱抗菌作用,故其实际医疗作用,远非上述数点。朱老对本品研究精深,别具匠心,在应用上,治病范围广泛,疗效历历可稽;在炮制上,发现该药生用止血作用较炒炭为优,主张一概生用,不必炒炭;在剂量上,突破常规,一般用10~20克,大量用至30~60克,未见不良反应,而建功尤捷。兹择数端,略述于次。
(1)护膜治胃
地榆外用治水火烫伤效果卓著,为众所皆知,它能控制创面渗出,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新皮生长、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朱老于斯触类旁通,巧将本品移用于内科消化性溃疡之胃痛及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黑便。谓地榆不但长于清热凉血、收敛止血,而且对溃疡病的壁龛有护膜疗疡之功,非仅出血时服,尚可作为溃疡病常规治疗药物。治溃疡病他常以之与温中补虚或疏肝和胃之剂并用;治上消化道出血,每随症加入温运脾阳、养血摄血之黄土汤中,或用本品单味即单方地榆汤清泄郁热、凉血止血,屡获佳效。
[病案举例]
赵×,男,42岁,干部。胃脘痛已八年余,经常胃痛吞酸,食后两小时许痛作,冬春较剧,便唯不爽,三年前经钡餐检查确诊为胃小弯溃疡,去年曾吐血,今又发作,量多盈盂,色紫咸块,口干欲饮,苔黄质红,脉弦。证属胃有郁热,迫血妄行,予地榆汤以凉血止血:
生地榆45克,水煎服,2剂。
二诊:药后胃部颇适,吐血渐止,苔黄稍化,质红略淡,脉小弦。前法既合,继进2剂,并用生地榆60克,延胡索、乌贼骨各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食前服,以善其后。4个月后钡餐检查,壁龛已愈合。
(2)抗痨散结
痨乃结核病之通称,发于肺者称肺痨,生于颈部为瘰疬,此两者临床最为常见,概因体质虚弱,痨虫传染所致,皆有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征象,前者尚见咳嗽、咯血等肺失清肃,阳络灼伤之症;后者恒呈颈部坚块,破溃成瘘等肝经郁火,痰瘀互结之征。朱老习以生地榆抗痨散结治疗肺痨、瘰疬,乃取其清热解毒、疗疮除瘘之功。他认为本品对上述证候具有较好疗效,《本经》:“止汗”、“除恶肉”,《别录》:“除消渴、补绝伤”、“止脓血,诸瘘、恶疮”, 《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大明本草》:“吐血鼻衄”等记载,均是有力佐证。现代实验亦证明,本品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抑制作用。朱老在实践中体会到,该药味苦性寒对结核潮热,尤具卓效。
[病案举例1
一陈姓肺痨患者,连续发热4个月,迭治未愈,经用生地榆30克,青蒿子、萍苹各20克,百部15克,甘草5克,一药而热挫,再药而平。
对于浸润型或空洞型肺结核,朱老常采用以地榆为主药的“愈肺丸”(生地榆150克,小蓟、石韦、制黄精各90克,研极细末,另取生地榆30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1日2次),可取得一定疗效。对于颈淋巴结结核,亦每以地榆为主,配合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散瘀解凝之品而组成的“消瘰汤”(生地榆20克,柴胡4克,赤芍、白芍、炙僵蚕、紫背天葵各12克,小青皮6克,炙蜈蚣(研吞)2克,生牡蛎30克,甘草5克),收效较为满意。
(3)蠲痹清热
地榆治痹,医林鲜见,其实《本经》早有“止痛”,《纲目》亦有浸酒“治风痹”之记载,朱老擅治痹证,对痹痛化热或湿热之痹,因瘀热内阻而见发热缠绵,关节热痛者,恒投生地榆于辨证施治方药中,多配伍葎草、知母、青蒿子、秦艽、虎杖等清热除蒸、蠲痹通络之品,每可应手,并能使血沉、抗“O”得到较快下降。乃用其敛戢邪热,除痹止痛之功也。或有虑曰地榆性寒味涩,恐于痹无益?殊不知本品微寒而不凝,性涩而不滞,止血尚能行血,敛热又可化瘀,《本草选旨》有“以之行血”、“以之治血中之痈”之说,况临床治痹每加入大队活血祛风、蠲痹通络剂中,何弊之有?
[病案举例]
周×,女,23岁,教师。低热缠绵,两腿酸楚,关节疼痛,五心烦热,腰腿怕冷,已5个月,抗“O”833单位,血沉40毫米八小时,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曾用青霉素治疗冈效,血沉、抗“O”仍未下降,遂来就诊。苔薄腻,质微红,脉细弦。乃湿热流注经隧,痹闭不利,治宜化湿热,通痹着。
生地榆30克,生地黄、律草、寒水石、徐长卿、生石膏(先煎)各15克,全当归12克,酒炒桑枝30克,肥知母、仙灵脾各10克,桂枝(后下)6克,甘草5克。5剂。
二诊:药后症情好转,腿已温,药既奏效,原方续服10剂。
三诊:精神渐复,低热已平,手心仍烘热,复查血沉18毫米/小时,抗“O”500单位。舌苔微腻,脉细弦。
病情逐步缓解,·湿热亦趋泄化。痹闭已获疏通,阴损尚未悉复,原方损益,以善其后。上方加银柴胡12克,连服
25剂而获痊愈。
(4)清利通淋
淋证乃湿热毒邪,注于下焦,膀胱不利使然,依临床表现之不同,主要有热淋、血淋及劳淋之分,与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相似。朱老治淋常用生地榆,并视为常规要品,他将这味善治下焦血分湿热之药,扩用于治疗下焦气分淋证,实为一大创获。生地榆所以能治淋者,盖缘其能解毒抗菌消炎,一也;擅人下焦除疾,二也;性涩可缓尿频,三也。本品通中寓涩,祛邪而无伤肾耗阴之弊,诚非其他淡渗清利之品所可比拟。凡遇急性泌感或慢性泌感急性发作,皆相适宜。热淋者,可配合八正散;血淋者,可配合小蓟饮子;劳淋者,可配合知柏地黄汤等,随症活用。朱老通过长期实践,以本品为主制订的“清淋合剂”(生地榆、生槐角、半枝莲、蛇舌草、大青叶各30克,白槿花、飞滑石各15克,生甘草6克。上为1日量,煎成合剂100毫升,1次50毫升,日服2次),疗效明显,具有抑制多种杆菌、球菌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仍然有效,无任何不良反应,曾系统观察100例,总结成文发表。
[病案举例]
沈×,女,39岁,工人。旬前突发小溲频数刺痛,口干腰酸,尿检:红细胞(+++), 白细胞(++),蛋白(+),脓球(+)。尿培养:大肠杆菌>10万,苔中黄、边尖红,脉滑数。此湿热蕴注下焦,而肾阴有耗损之征者,径予清淋汤治之。
生地榆、生地黄、生槐角、蛇舌草各30克,白槿花12克,甘苹5克。4剂。
二诊:药后尿频急刺痛巳缓,尿检亦好转,药既奏效,守方不变,原方6剂。
三诊:症情稳定,上方地榆、蛇舌草、生槐角、生地用量减为15克,继进8剂以巩固之。
四诊:尿培养已转阴,以知柏地黄丸善后之。
以上仅举大概,朱老应用远不止此。总之,地榆是一味很有前途的止血、清热、抗菌、消炎的药物,值得探索,以尽其用。
【姚祖培整理】
 
概述: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别名:酸赭、山枣参。

药性类别:凉血止血药

性味与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

1.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肠风下血,痔疮,脱肛属风邪热毒或湿热者。槐角500g,防风、地榆、当归、黄芩、枳壳各250g。每服30丸,米饮下,不拘时候。方中地榆清肠止血且兼以养血和血,为臣药。

2.地榆单味研末油调外敷,治烧伤,烫伤。

3.地榆单味研极细末,搽患处,治热症所致的齿衄。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Dì Yú

【英文名】Garden Burnet Root, Root of Garden Burnet, Root of Longleaf Garden Burnet

【别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水橄榄根、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蕨苗参、红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黄瓜香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2.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ol.)Yü et Li
采收和储藏:播种2、3年春、秋季均可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原形态】
1.地榆 多年生草本。根多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纹及横裂纹。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稀疏腺毛;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7cm,宽0.5-3cm,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先端急尖,托叶大,革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3(-4)cm,径0.5-1cm,紫色至暗紫色,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苞片2,膜质,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骤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裂片4,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常具短尖头,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柱头先端盘形。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外面4棱。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2.长叶地榆 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0-3000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
2.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北方栽培幼龄植株冬季不需要覆盖防寒。生长季节4-11月,以7、8月生长最快。以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壤土及粘壤土栽培为好。种子发芽率约60%,如温度在17-21℃,有足够的湿度,约7d左右出苗。当年播种的幼苗,仅形成叶簇,不开花结子。翌年7月开花,9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栽培技术 主要用种子和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分秋播和春播两种。秋播多在8月中、下旬,春播多在3、4月播种。条播,行距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左右,1h㎡播种量15-22.5kg。如遇土壤干旱需进行浇水,约2星期出苗。在早春干旱地区,亦可采用育苗移栽方法。分根繁殖:早春母株萌芽前,将上年的根全部挖出,然后分成3-4株不等,分别栽植。每穴1株,株距35-45cm,行距60cm。
田间管理 直播,当苗高10cm左右,需间苗1次,株距35-45cm,在植株生长期间要注意松土除草,抽茎期注意追肥,以追施氮肥和磷肥为主,施用人粪尿、豆饼、过磷酸钙、草木灰等。抽花茎时要及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春季开始发生。主要以勤除杂草,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的方法来预防。虫害有金龟子,为害期间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浇灌防治幼虫。

【性状】
性状鉴别(l)地榆 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cm,直径0.5-2cm。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显纵皱。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质坚,稍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着放射状排列。气徽,味微苦涩。
(2)长叶地榆 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26cm,直径0.5-2cm。有时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不呈放射状排列。气弱,味微苦涩。
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他榆 木栓细胞8-9列,排列整齐。皮层细胞1-3列,常切向延长。韧皮部宽广,筛管群可见,韧皮纤维常单个散在,壁厚,腔小,多木化。形成层呈环状,由2-4列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稀疏,集成3-5束,导管周围有木纤维,壁厚,常3-5成群,射线细胞放射状排列,多为单列长圆形细胞,初生木质部四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有些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2)长叶地榆木栓层由数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皮层较宽,纤维多见,常单个散在。韧皮纤维众多,散在或成束,直径 7-24μm,非木化。形成层环状弯曲。木质部较发达,导管直径达 87μm,导管周围有较多纤维。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份】
根中含多种鞣质成分:地榆素(sanguiin)H-1、H-2、H-3,H-4、H-5、H-6、H-7、H-8、H-9、H-10、H-11,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6-trigalloyl-β-D-glucose)、1,2,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6-tetragalloyl-β-D-glucose),2,3,4,6-四没食子酰-D-葡萄糖(2,3,4,6-tetragalloyl-D-glucose),1,2,3,4,6-五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galloyl-β-D-glucose),6-O-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di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4.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4,6-d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3,4,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3,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4,6-O-四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4,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没食子酸-3-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甙[gallic acid-3-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3,4,3’-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3’-tri-O-methylellagic acid),地偷酸双内酯(sanguisorbic acid dilactone)。还含有2种没食子酰金缕梅糖衍生物:5,2’-双-O-没食子酰金缕梅糖(5,2’-di-O-galloylhamamelose),2’,3,5-三-O-没食子酰-D-呋喃金缕梅糖(3,5,2’-tri-O-galloyl-D-hamamelofuranose)。根中还含有多种黄烷-3-醉衍生物:右旋儿茶精(catechin),7-O-没食子酰-右旋-儿茶精[7-O-galloyl-(+)-catechin],3-O-没食子酰前矢车菊素B-3(3-O-galloylprocyanidin B-3),3-O-没食子酰前关车菊素C-2(3-O-galloyl-procyanidin C-2),棕儿茶素A-1(gambiriin A-1),棕儿茶素B-3(gambiriinB-3)。从根中还得到地榆糖甙(zigu-glucoside)Ⅰ及Ⅱ,地榆皂甙(sanguisorbin)A、B、C、D、E(其中,已确定结构的为B和E),甜茶皂甙R1(sauvissimoside R1),坡模醇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甙(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 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2,4-di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3’-tri-O-methyl ellagic acid),3,4,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4’-tri-O-methyl ellagic acid),地榆皂甙元(sanguisorbigenin),胡萝卜甙(β-Sitostrol-β-D-glucoside),3-氢代-19a-羟基-12-乌苏烯-28-酸(3-oxo-19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3,11-二氧代-19a-羟基-12-乌苏烯-28-酸(3,11-dioxo-19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坡模醇酸(pomolic acid),2a-羟基被模醇酸(2a-hydroxypomolic acid)即是委陵菜酸(tormenticacid)。
根茎中分离到右旋地茶精,右旋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茎叶富含黄酮甙,甙元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mpferol)。还含白桦脂酸(betulic acid)。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5g/kg给小鼠灌胃,出血时间分别缩短31.9%和45.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但地榆粉和炒炭地榆粉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给家免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2g/kg灌胃,两者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凝血时间均缩短25%。由于炒炭可使地榆缩合鞣质几乎完全破坏,故其止血作用并非完全由鞣质所致。但也有报告认为地榆煎剂小鼠灌胃给药也可使断尾出血,凝血时间缩短,而去除鞣质后该作用消失,故认为其止血作用与鞣质有关。另外,地榆中的鞣质及其多元酚对纤维蛋白溶酶有强的抑制作用。地榆成分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有止血作用。
2.抗炎作用 腹腔注射地榆水提取剂 400mg/kg或醇提取剂650mg/kg,对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水提取剂500mg/kg能抑制巴豆油合剂对小鼠耳郭致肿作用,800mg/kg腹腔注射对前列腺素E1引起的大鼠皮肤徽血管通透性增加呈明显抑制作用;水提取剂750mg/kg及酸提取剂800mg/kg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显着抑制作用。地偷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为 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小鼠耳部涂抹地输鞣质4mg,显着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郭肿胀,口服此化合物1g/(kg·d),连续4d也有效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郭肿胀。
3.促进伤口愈合 给大鼠造成背部皮肤伤口。10%地榆水提取剂每日涂抹伤口1次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促进伤口早期愈合作用。以85-95℃热水造成犬或家兔皮肤Ⅱ-Ⅲ度锈伤,外用炒地榆粉有显着疗效,可使渗出减少、组织水肿减轻,感染与死亡率降低,并使恢复加速。实验证明,地榆中儿茶类鞣质的疗效远不如地榆,而地榆的收敛作用比地榆中儿茶类鞣质要小得多,地偷在去神经组织上对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差些,说明地榆的上述作用并非单纯由于所含鞣质所致。
4.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地榆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抗菌作用;地榆的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曾发现地榆有抗噬菌体作用,能灭活噬菌体且抑制噬菌体在菌体内繁殖,但并不阻止噬菌体与细菌吸附。
5.镇吐作用 以地榆水煎剂3g/kg给鸽灌胃每日 2次,连用2d可抑制洋地黄引起的催吐作用,其镇吐效果与肌注0.25mg/kg氯丙嗪相仿;但不能抑制阿朴吗啡引起的犬呕吐反应。
6.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地偷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雌性小鼠或豚鼠口服地榆饲料,可致性周期延长,这一作用与脑垂体促性腺激素无明显关系。小鼠口服地榆鞣质20mg/kg明显对抗氨基匹林合并亚硝酸钠(NaNO2)引起的急性肝损伤,2.5 μm/ml明显抑制O2的产生,60μg/ml显着对抗过氧化氢(H2O2)诱发的溶血, 160μg/ml对羟自由基(OH)有明显清除作用。
7.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以地榆水提剂或醇提剂给小鼠灌胃2.5g/kg,观察7d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60±0.29g/kg和2.17±0.49g/kg。说明地榆口服毒性极小。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1:3)20ml/kg,共10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5-10d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毒性】大鼠每天灌服水提取物(1:3)20ml/kg,共10天,未有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大鼠每天ig水提物(1:3)20ml/kg,共10天,未有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天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约10min,滤过,滤波滴加氢试液调节pH至8-9,滤过,德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去不溶物,取滤液5ml,蒸干后,加醋酐1ml与硫酸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水浴温热80min,滤过。滤液蒸干,加正丁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与地榆皂甙(Ziyu-glycoside I)作对照品,加正丁醇制成每1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3:1,下层)展开10cm。取出,晾干。用碘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1.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酸;寒;无毒

【归经】肝;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注意】
虚寒者忌服。1.《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2.《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3.《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4.《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5.《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6.《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各家论述】
1.《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2.《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3.《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4.《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5.《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6.《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7.《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8.《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9.《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10.《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11.《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
12.《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13.《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14.《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15.《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16.《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17.《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ì Yú

【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滇南本草》),涩地榆(《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连鞍薯(《广西中兽医药植》),山红枣根(《河北药材》),赤地愉、紫地榆(《中药志》),枣儿红(《贵阳民间药草》),岩地芨、红地榆(《湖南药物志》),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地榆,又名:玉札、玉豉(《神仙服良经》),酸赭(《别录》),豚榆系(《石药尔雅》),野升麻、红绣球、土儿红、山枣仁,一枝箭、紫朵苗子、小紫草、马猴枣、鞭枣胡子、黄瓜香、血箭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茎粗壮,生多数肥厚的纺锤形成长圆柱形的根。茎直立,有棱。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根生叶较茎生叶大,具长柄,茎生叶近于无柄,有半圆形环抱状托叶,托叶边缘具三角状齿;小叶5~19片,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2~7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截形、阔楔形或略似心形,边缘具尖圆锯齿,小叶柄短或几无柄。花小,密集成倒卵形,短圆柱形或近球形的穗状花序,疏生于茎顶;花序梗细长、光滑或稍被细毛;花暗紫色,苞片2,膜质,披针形,被细柔毛;花被4裂,裂片椭圆形或广卵形;雄蕊4,着生刁:花被筒的喉部,花药黑紫色;子房上位,卵形有毛,花柱细长,柱头乳头状。瘦果椭圆形或卵形,褐色,有4纵棱,呈狭翅状。种子1枚。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化学成份】根含鞣质约17%,三萜皂甙2.5~4.0%。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I,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地榆糖甙Ⅱ,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和阿拉伯糖;地柿皂甙B,初步鉴定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茎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甙,熊果酸等三萜类物质。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矢车菊双甙压作用。

【炮制】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
苦酸,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甘酸,无毒。
③《滇南本草》:苦涩,温。

【归经】
入肝、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肝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能主治】
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
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
⑦李杲;治胆气不足。
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注意】
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②《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③《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闲。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④《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⑤《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⑥《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悮服多致口噤不食。

【附方】
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②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⑤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⑥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⑦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⑨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⑩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⑾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临床应用】
①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②治疗烧伤
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③治疗皮肤病
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④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

【摘录】《*辞典》
 
【拼音名】Dì Yú

【英文名】RADIX SANGUISORBAE

【别名】黄瓜香、玉札、山枣子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 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有众多的黄白色至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黄色或黄褐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5cm;切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无臭,味微苦涩。

【鉴别】
(1)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约10分钟,滤过,滤液滴加氨试液调节pH值至8 ~9 ,滤过,滤渣备用,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5ml ,蒸干,加醋酐 1ml与硫酸 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
(2) 取(1) 项下的备用滤渣少量,加水2ml,加三氯化铁试液2 滴,显蓝黑色。
(3) 取本品粉末2g,加水50ml,煮沸30分钟,放冷,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用盐酸饱和的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15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4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用水饱和)-醋酸乙酯-甲酸(6: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地榆: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
地榆炭:取净地榆片,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苦、酸、涩,微寒。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根及根茎。味苦、酸,性寒。入肝、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鞣质和三萜皂甙。 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Ⅰ(Ziyu glycoside Ⅰ)、地榆糖甙Ⅱ(Ziyu glycoside Ⅱ),其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Pomolic acid)和阿拉伯糖等。另含有地榆甙 A、B 及 E(Sanguisorbin A、B 及E),其甙元均为熊果酸(Ursolic acid)。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矢车菊双甙(Cyanin)。
药理作用:
1. 收敛作用地榆含有鞣质,具有收敛作用,能止泻和止血。外用炒地榆粉,对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能使渗出减少、感染及死亡率降低。但从地榆中提取出的鞣质或市售之鞣酸,对烧伤的疗效均不如地榆粉。提示地榆治疗烧伤的有效成分除了所含鞣质外,尚有其他因素参与。
地榆对去神经组织上的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稍差。
2. 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地榆 100%的煎液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在0.5mg/ml 时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有报告认为,地榆的抗菌作用与其中所含鞣酸有关。药液经高压灭菌则抑菌作用明显减弱。
3. 抗炎作用地榆对甲醛性足跖肿胀小鼠巴豆油性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肤微血管通透性亢进,地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尚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生,并能促进伤口愈合。
4. 止血作用生地榆、水提物、地榆炭、地榆制剂均有制血作用。地榆水提物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地榆炭煎剂给家兔口服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出血时间缩短;蛙后肢灌流试验可见血管收缩。有报告指出,地榆加热炮制可使其鞣质含量降低,止血作用减弱。由于地榆的止血作用主要与鞣质有关,因此报告者建议在用于治疗出血为主的疾病时以生品为好,并建议以鞣质含量为地榆的质量标准。
5. 对心脏和血压的作用地榆煎剂低浓度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频率减慢,心脏排出量增加,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对麻醉兔有暂时性的轻度降压作用。
6. 其他作用地榆煎剂低浓度使离体兔肠收缩减弱,高浓度则使收缩加强,甚至呈痉挛状态。
煎剂给鸽灌服3g/kg,每日2次,共服4次,对静脉注射洋地黄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表现为呕吐次数减少;但狗服5g/kg,共服2次,对静脉注射阿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效。
鲜地榆注射液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地榆水提取物给胃瘘手术后的大鼠口服,能显著增加其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咯血地榆片剂,每片含生药1.5g,成人每次5片,日服4次。咯血停止后继用2~3天,治疗62例,有效60例,无效2例;用干地榆3kg制成煎剂,成人每次30ml(相当于生药7.5g),日服4次。小儿酌减。治疗74例,有效72例,无效2例。平均止血时间为4.2天。并且还发现地榆有镇咳祛痰作用。〔中医杂志1984;(8):33〕
2.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a. 地榆50g、黄连10g,加水500ml,煎至100ml,频服,每次1~2匙,每日2 剂。治疗117例,止血有效率为92.3%。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疗效最好。
〔中级医刊1983;(9):56〕
b. 地榆、血见愁各等量,制成片剂,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 2.5g),每次4片,日服3~4次。治疗105例,有效率为96.1%。〔新医药学杂志1978;(5):36〕
c. 地榆75g,水煎取200ml。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治疗20例,其中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胃及十二指肠皆有溃疡者2例,胃溃疡疑似癌变者1例。除用一般保守疗法及输血外,应用地榆煎剂治疗,效果良好。〔中华内科杂志1960;8(3):249〕
3. 治疗菌痢a. 地榆50g、仙鹤草30g、女贞子30g,加水煎成100ml,再加适量糖浆,每日1剂,分2次服,第一天剂量加倍。治疗急性菌痢50例,治愈4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平均治愈时间为 2.47天。疗效优于磺胺噻唑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5〕
b. 地榆20g、葛根15g、川黄连10g、黄芩10g、丹皮15g、槐花20g、木香9g、赤芍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剂。治疗志贺Ⅰ型菌痢72例,全部有效。〔新中医1981;(7):20〕
4. 治疗肠伤寒a. 地榆30g、白花蛇舌草15g,加水3碗,煎至50ml,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治疗14岁以下的患儿57例,治愈49例,无效8例。治疗中未见副作用。〔新医药通讯1971;(1):23〕
b. 生地榆30g、黄芩15g、红藤30g、败酱草30g、制大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121例,无一例发生肠穿孔和肠出血,复发率较用氯霉素为低,完全退热时间平均为6.8天。〔新中医1982;(5):29〕
5. 治疗膀胱肿瘤地榆炭100g,加食醋 500ml,煎至300ml,分次服完,每次服量不限,每日1剂。也可经过滤及高压灭菌后做膀胱灌注,每次20~30ml,并用斑蟊烧鸡蛋等配合治疗。观察23 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随访5年的13例中,存活7例,其中带瘤生存者5例。〔黑龙江中医药1982;(4):27〕
6. 治疗皮肤病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的药膏,外敷患处。敷药前视皮损的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以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治疗湿疹、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109例,治愈47例,显效和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时间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中华皮肤科杂志1963;9(5):324〕
7. 治疗烧烫伤a. 地榆炭70g、黄连25g、冰片5g、芝麻油适量,调糊状局部外涂。治疗Ⅱ度、Ⅲ度烧烫伤28例,1~3天即可结痂,3天后除去药痂再涂本药。结果全部治愈。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吉林中医药1983;(4):31〕
b. 地榆、白芨、忍冬藤、虎杖各500g,黄连100g,切碎后先浸泡白芨24小时,再加入其他药物连熬3次,每次1小时,均用双层纱布过滤。然后将三次滤液置于锅内文火煎至3000ml。加入0.3%苯甲酸钠防腐剂,凉后加40目筛冰片50g,搅匀,分装灭菌瓶备用,用时外涂患处。治疗二度烧伤,可明显减少创面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保护创面及降低死亡率。〔中华外科杂志1978﹔16(2):87-88〕
8. 治疗崩漏地榆炭、白头翁各60g,水煎后去渣,加入红糖60g,分2次口服。治疗18例,服药2剂止血者10例,3剂止血者6例,5剂止血者1例,6剂仍未止血者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1):33〕
9. 治疗宫颈糜烂a. 生地榆60g、生槐花60g、明矾10g、龙骨20g,制成丸剂。晚间用0.1%高锰酸钾洗净后,放两丸于阴道最底部,两日1次,4次为1疗程。月经前后5天禁用。治疗573例,用药1~3疗程后,痊愈212例,显效62例,有效191 例,无效78例。〔新中医1978;(3):25〕
b. 地榆100g、儿茶15g、土霉素2.5g,打粉,高温消毒,装瓶备用。先用热灼器灼宫颈,术后喷洒药粉。治疗70例,显效58例,进步12例,而且一次治愈率较高。〔新中医1983;(3):36〕
方剂选用:
1. 治疗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2. 治疗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3. 治疗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之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 治疗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地榆配伍大黄、冰片 地榆清热解毒敛疮;大黄泻火解毒;冰片清热止痛。三药伍用,有清热泻火解毒、敛疮止痛之功效,外用治疗汤、火烫伤。
地榆配伍槐角 地榆清热凉血止血;槐角清热凉血润肠。二者合用,有清热凉血润肠之功效,用于治疗痔漏便血属血热者。
地榆配伍黄柏 地榆清热凉血解毒;黄柏泻火解毒燥湿。二者伍用,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敛疮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疹、皮肤溃烂、痢疾等证属湿热者。
地榆配伍仙鹤草 地榆清热凉血;仙鹤草收敛止血。二者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崩漏证属血热者。
【注意事项】
宜忌:虚寒者忌服。地榆含鞣质,不宜与酶制剂(如胃蛋白酶、胰酶、薄荷酶、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等)同服,以免降低疗效。
久服地榆及其制剂,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以免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机能障碍等症状。
毒副作用:地榆水提取物(1:3)给大鼠灌服20ml/kg/d,共10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天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医家论药】
“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本草纲目》)
“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本草求真》)
“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本草正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