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H 胡黄连

人参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904
获得点赞
848
声望
113
年龄
43
t012a63ad98a335168f.jpg
3.jpg
Rhizoma Picrorhizae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叶基生,莲座状,匙形至卵形,长3~6cm,宽1.5~2.5cm,顶端圆形,基部渐狭成短柄,边缘具锯齿。花序总状;花萼裂片5,不等;花冠深紫色,外被短毛,具短筒,上唇向前弯作盔状,下唇3裂片长达上唇之半;雄蕊4枚。蒴果长卵形。花期6月,果期7月。

[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0.3~12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 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针状维管束排列。气微,味极苦。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痔疾,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由版主最后编辑:
【药用】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与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退骨蒸。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下痢及痔疮等症。
本品有类似黄连除湿热和解毒的功效,故对于湿热下痢及湿热痔疮等症均可应用。
2. 用于阴虚发热,潮热骨蒸,小儿疳热等症。
本品与知母、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等配伍,可治阴虚发热,午后潮热;与黄连、芦荟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热等症。
【处方用名】胡黄连(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胡黄连丸《博济方》:胡黄连、丁香、蜜陀僧、肉豆蔻、槟榔、朴硝、诃子、麝香、绿豆末。
治疳疾泻痢。
 
胡黄连味苦,性寒。主要有消疳积、退劳热的作用。
小儿不注意饮食或有寄生虫病而致伤害脾胃,影响消化,渐致疳积(腹大青筋、食欲不振、四肢消瘦,下午低热、头发干枯打缕、脾大等),可用本品配焦三仙、槟榔、炒内金、木香、炒莱菔子、枳实、白术、地骨皮、使君子等同用。
胡黄连也可用于湿热痢疾,常配合木香、槟榔、白芍、当归、白头翁等同用。
对于阴虚劳热(下午发热、手足心热、人体渐渐消瘦、两颧发红),可用本品配地骨皮、白薇、百部、沙参、青蒿、炙鳖甲、秦艽、生地、元参等同用。本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于结核性的低热,能收一定效果。
本品小儿科使用最多,常用于小儿身热惊风、疳积等症。
胡黄连细粉用乳汁浸调点眼能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昏、目赤等症,效果良好。
我曾用胡黄连配合鸡内金、柴胡、黄芩、草红花、焦三仙、槟榔、炒莱菔子、陈皮、半夏、芦荟(0.15克)等,治疗八、九岁的小孩传染性肝炎、肝功能常期不恢复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川黄连清热泻火,偏用于湿热毒盛、痢疾、疮毒等实热证。胡黄连主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积、惊风等症。
用量一般3~9克。
外感发热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 Picrorrhiza kurrooa Royle ex Benth. 或西藏胡黄连(假黄连)Picrorr- hiza scrophulariaeflora Pennell 的根茎。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肠经。功能: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主治:疳积、惊癎、泻痢、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胡黄连素(Kutkin)、D-甘露糖醇(D-Mannitol)、香荚兰酸(Vanillic acid)、胡黄连醇(Kutkiol)、胡黄连甾醇(Kutkisterol)以及香荚兰乙酮(Apocynin)。尚离析得苦味成分胡黄连甙Ⅰ(PicrosideⅠ)、胡黄连甙Ⅱ、胡黄连甙Ⅲ。尚析得肉桂酰-α-D-吡喃葡萄糖(Cinnamoyl-α-D-glucopyranose)及6-肉桂酰-β-D-吡喃葡萄糖(6-Cinnamoyl-β-D-gluco- pyranose)。胡黄连素是胡黄连甙Ⅰ和胡黄连糖甙(Kutkoside)的稳定混晶。胡黄连的石油醚提出物中析得罗布麻宁(Apocynine)。
药理作用:
1. 抗皮肤真菌作用胡黄连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其他作用胡黄连甙Ⅱ对因四氯化碳使肝脏中毒之小鼠有保肝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罗布麻宁对家兔有利胆作用,对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蛙心有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痢疾胡黄连、黄芩、金银花、甘草、白芍等制成合剂,治疗56例小儿痢疾,能显著缩短病程并全部治愈。〔中华儿科杂志1960;(3):204〕
2.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胡黄连、大黄、吴茱萸各15g,胆星10g。共研细末,过80目筛,以陈醋调成糊状,分别敷于两侧足心涌泉穴,再以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日2次,每次1剂。一般连用2~4天痊愈。〔吉林中医药1990;(4):28〕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捣罗为末,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本草图经》)
2. 治疗吐血、衄血:生地黄、胡黄连各等份。上为末,用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煎茅花汤送下。(《普济方》胡黄连散)
3. 治疗痔漏成管:胡黄连(净末)一两,穿山甲(麻油内煮黄色)、石决明(煅)、槐花(微炒)各末五钱。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钱,空心,清米汤送下,早、晚日进二服。至重者四十日而愈。(《外科正宗》黄连闭管丸)
4. 治疗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胡黄连五钱,灵脂一两。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米饮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鉴》)
5. 治疗婴儿目赤: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济急仙方》)
配伍效用:
胡黄连配伍银柴胡 胡黄连苦寒,清热凉血、退蒸消疳;银柴胡甘寒,清热凉血、退虚热除骨蒸。二者相须为用,其除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有热之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以及血热妄行之吐衄、发斑、崩漏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医家论药】
“胡黄连,善除湿热,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热泄痢,厚肠胃。伤寒咳嗽者,邪热在手太阴、足阳明也;温疟骨蒸者,热在骨间也。理腰肾、去阴汗者,肾虚湿热下流客之,使热伏肾间也。小儿惊癎、寒热、不下食者,热则生风,故发惊癎;热在胃口,故不下食也。心主五色,脾胃主肌肉,二经湿热去,则颜色自佳也。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者,无非湿热在肠胃及火在五脏间也,大寒至苦,极清之性,能清热,自肠胃以次于骨,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本草经疏》)
“胡黄连,苦寒而降,大伐脏腑骨髓邪热,除妇人胎蒸、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本经逢原》)
“按胡黄连之用,悉与川连同功。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黄连为捷。凡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泻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疳积腹膨之实证,亦可用之。盖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耳。”(《本草正义》)
“胡黄连,独入血分而清热。丹溪云:骨蒸发热,皆积所成。此能凉血益阴,其功独胜,若夜则发热,昼则明了,是热在血分,以此佐芎、归为二连汤,除热神妙。”(《药品化义》)
“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唐本草》)
 
t01fd0afb69b2aef87f.jpg
t01b49143533c4d62f3.jpg
t01ade3a5980803dfe4.jpg


胡黄连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多年生草本,有毛。茎根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cm。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
 
植物形态
1、胡黄连

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茎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cm。叶近于根生,稍带革质;叶片匙形,长5-10cm,先端尖,基部狭窄成有翅的具鞘叶柄,边缘有细锯齿。花茎长于叶;穗状花序长5-10cm,下有少数苞片;苞片长圆形或披针形,与萼等长;萼片5,披针形,长约5mm,有缘毛;花冠短于花萼,先端5相等的裂片,裂片卵形,具缘毛,内面具疏柔毛,外面无毛或近无毛;雄蕊4,花丝细长,伸出花冠,无毛;子房2室,花柱细长,柱头单一。蒴果长卵形,长6mm,侧面稍有槽,主要室间开裂。种子长圆形,长1mm。花期6月,果期7月。

2、西藏胡黄连

多年生草本,高5-10cm。根茎粗壮,长圆锥形,横走,长15-50cm,节间紧密,常有暗棕色鳞片状老叶及圆柱状支根。叶近基生,常集成莲座状;叶片匙形至卵表,长2-7cm,宽1.5-3.5cm,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窄成短柄,边缘除基部外均有钝锯齿,无毛,干时变黑。花葶自叶丛中生出,高5-15cm,被腺毛,花密集成顶生穗状的圆锥聚伞花序;苞片、花萼均被毛,苞片卵形;萼片4,长5-6mm,其中一裂片几线形,其他4裂片近披针形、狭长圆形至狭长椭圆形;花冠暗紫色或浅蓝色,二唇形,内外具疏柔毛;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2室;胚珠每室多数,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9-12mm,先端4裂。种子多数,长圆形,有光泽,具网眼。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态环境
1.生于海拔3600-4400m的高寒地区的岩石上及石堆中,或浅土层的向阳处。
t016b7fdbd662252ddf.jpg
胡黄连

2.生于高山草地。

中药属性
基本信息
药名:胡黄连

别名:割孤露泽、胡连、西藏胡黄连

汉语拼音:huhuanglian

归经:归肝;胃;大肠

功效:退虚热;消疳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1]

考证:出自《唐本草》

拉丁文名:

1.RhizomaPicrorhizaeScro-phulariiflorae

2.RhizomaPicrorhizaeKurroae

主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疾;湿热泻痢;黄疸;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痔疮肿毒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和胡黄连的根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出处:《中华本草》

现状:濒危种。因采挖成风,资源已面临危境,急需保护。
 
经典选方
胡黄连1.治肥疳热:川黄连五钱,胡黄连五饯,朱砂一钱(另研)。上二物为细末,入朱砂末,都填入猪胆内,用淡浆水煮,以杖于铫子上用线钓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一分,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食后。(《小儿药证直诀》胡黄连丸)

2.治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胡黄连五钱,灵脂一两。为末,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米饮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鉴》)

3.治痢血: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分。为末。腊茶清调下,食前、空腹温服。(《苏沈良方》三物散)

4.治热痢腹痛:胡黄连末,饭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三十丸。(《鲜于枢钩玄》)

5.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捣罗为末,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漫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本草图经》)

6.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胡黄连,柴胡等分。罗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孙用和)

7.治吐血、衄血:生地黄、胡黄连各等分。上为末,用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煎茅花汤送下。(《普济方》胡黄连散)

8.治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济急仙方》)

9.治痔疮疼肿,不可忍者:胡黄连末,鹅胆汁调涂之.(《孙天仁集效方》

10.治痔漏成管:胡黄连(净末)一两,穿山甲(麻油内煮黄色)、石决明(煅)、槐花(微炒)各末五钱。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钱,空心,清米汤送下,早、晚日进二服,至重者四十日而愈。此方不用针刀挂线,不受苦楚。如漏之四边有硬肉突起者,加蚕茧二十个炒末,和入药中,比及遍身诸漏皆效。(《外科正宗》黄连闭管丸)

11.治痈疳疮肿,已溃未溃者皆可用之: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以茶或鸡子清调涂。(《简易方论》)

12.治杨梅疮毒:胡黄连、猪胰同煮服。(《本草求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