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Z 栀子

南宫。凌浩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5/01
帖子
871
获得点赞
11
声望
38
年龄
35
full


栀子:
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1。 跌打损伤:将栀子外壳去掉,把里面的碾碎用食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2。烧伤:将栀子外壳去掉,把里面的碾碎用蛋清调成糊状,外敷
(备注:栀子清热利尿,还是上等的黄色染料,故外敷时小心把其他衣物染色)
 
由版主最后编辑:
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
下焦湿热常用
 
Fructus Gardeniae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托叶鞘状,膜质。花单生枝端,芳香;萼管倒圆锥形,有棱,裂片线形,花瓣成旋转卷形排列,花开时成高脚杯状或碟状,5~6裂,初为白色,后变为乳黄色;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子房1室。果卵圆形,黄色,为肉质果;有翅状纵棱5~8条;种子多数。花期5~7月,果期8~11月。

[药材性状] 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 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栀子树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2. 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
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处方用名】炒山栀、焦山栀、黑山栀(炒至外皮呈黑色,用于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生山栀(生用,清热泻火之力较强)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
2. 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3. 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
【方剂举例】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治酒疸,心中懊?或热痛。
 
栀子味苦,性寒。是常用的清热泻火药。能清泻三焦火热,祛湿解毒。常用于以下情况:
1.各种热性病,几一切由于火热所致的头痈,目赤,牙痛,咽喉痛,口舌生疮,火毒疖肿,发热烦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症,皆可用栀子清热泻火。常与黄连、元参、黄芩、赤芍、生石膏、生大黄等同用。
2.血热妄行:由于血热而出现衄血、吐血、咳血、尿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生地、丹皮、侧柏叶、白茅根、生藕节、白芨等同用。我曾用栀子炭配生石膏、生地炭、黄芩炭、藕节炭、白芨、生赭石、旋复花、白茅根、元参、知母、杏仁等,治疗较顽固的咳血,取得较好的效果(一男性患者,患支气管扩张而咳血甚剧,每晚需到某大医院急诊室过夜,咳血时即急由静脉滴注脑垂后叶素而止血,连续多夜,届时即咳血,经用上述汤药随证加减,服用数剂,未再咳血,即正常上班工作),仅供参考。
3.黄疸:由于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疸(阳黄),可以本品配合黄柏、茵陈、生大黄、车前子等同用。
4.湿热淋:湿热下注而发为热淋(小便频数、排尿热痛、尿色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可以本品配合黄柏、木通、滑石、萹蓄、车前子、泽泻、猪苓等同用。
生栀子用于泻火;炒栀子、栀子炭(炒炭)用于止血;栀子衣用于清肺及皮表之热;栀子仁用于清内热、去心烦。
黄芩偏用于泻中、上二焦的火热;黄连偏用于泻心、胃的火热,并能燥湿;黄柏偏用于泻下焦膀(胱)、肾的火热;栀子可用于泻上、中、下三焦的火热。
用量一般为3~9克。
注意栀子有使大便溏泄的作用,大便虚泄、无湿热证者均忌用。
据现代研究,栀子有促进胆汁分泌的利胆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生栀子为常用清热泻火解毒药,有栀子配方的名方亦甚多,如《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治三焦热毒壅滞、高热、烦躁、疮痈、目赤;仲景茵陈蒿场治湿热黄疸;栀子豉汤治心烦懊依不眠;《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各种热证出血;丹溪越鞠丸治气郁化火,等等。朱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生栀子治疗急性胰腺炎尤为擅长。

急性胰腺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心脾痛”、“胁腹痛”、。结胸膈痛”等病症范畴,其病起病急骤,脘胁部剧痛拒按,疼痛可波及全腹,伴见恶心呕吐,发热(低热、潮热或高热),腹胀便秘,小便黄赤,部分病人可见黄疸。多由暴饮暴食(饮酒过多或过食油腻),脾胃骤伤,湿热结聚,波及胆胰而致。朱老认为:脾胃湿热,蕴蒸化火,乃本病发生之关键。生栀子泻三焦火,既能入气分,清热泻火,又能入血分,凉血行血,故为首选之药。辅以生大黄、蒲公英、郁金、败酱草、生苡仁、桃仁等通腑泻热之品.其效益彰。庙甚者可加延胡索、赤白芍;胀甚者加广木香、枳壳、厚朴;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并可改为少量多次分服,必要时可先作胃肠减压,然后再由胃管注入;其病势严重、出血坏死型、禁食禁水者,则可作点滴灌肠。轻者1日1剂,2次分服;重者可1日2剂,分2次灌肠,常收佳效。

[病案举例]
诸x,男,76岁,干部。原有胆汁返流之疾,经常脘嘈不适,近月来圃连续参予宴会,颊进膏粱厚味,突然上腹胀痛、呕吐、汗出肢冷,乃去医院检查,B超显像见胰腺肿大,拌有渗液;血象:白细胞15X10|9/12(15000/mm3),中性0.86(86%):血淀粉酶950单位,尿淀粉酶460单位;热势逐步上升。上腹胀痛经胃肠减压后已有缓和,但腹肌有明显压痛,因年事已高,又有冠心病史,故外科暂作保守治疗,禁食禁水,静脉滴注福达欣5克。翌日,热度上升达39.9℃,巩膜见黄染,白细胞上升至23.5X10|9/L(23500mm|3), 中性达O.95(95%).血淀粉酶高选2000单位。又作CT检查,胰头水肿、坏死出血,腹腔有渗液2处,病势仍在进展。继续使用福达欣6日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百分比丝毫未降,腹部压痛明显,渗液3处。院方发给病危通知,家属要求朱老会诊:湿热壅阻,中焦气滞,毒邪凝结,大便5日未行.邪无出路,病即难解。苔黄垢燕腻,少津,唇燥,脉弦数。治宜清泄解毒、通腑导滞,冀能应手则吉。

生山栀、生大黄、广玉金各20克,赤芍15克,蒲公英、败酱草、茵陈各30克,生苡仁40克,炒枳壳4克。2剂,每剂煎取汁200毫升,点滴灌肠,上下午各1次。

灌肠后1.5小时排出焦黑如糊状大便较多,2次灌肠后亦排出糊状便,患者自觉腹部舒适,次日热势下挫,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开始下降,灌肠改为每日1次;第三日热即退净,白细胞降为8.5 x10|9/L(8500/mm3), 中性0.78(78%)。第四日大黄减为10克,继续每日灌肠1次。

第七日生化指标均趋正常,外科已同意进流汁,灌肠改为间日置次;腹部积波,其中2处已吸收,但胰头部为包裹
性积液,仅稍有缩小,外科认为不可能完全吸收,嘱3个月后手术摘除。患者仍坚持间日灌肠1次.结果40天后B超复查,包裹性积液已吸收,仅见一痕迹而已。患者注意饮食控制,少进肥甘之品,少吃多餐,迄今已四年佘.~来见复发。

朱老采用灌肠法治疗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之经验,引起外科专家之重视.并提出建立科研课题,进一步实践总结,以期总结推广。(该课题已列为江苏省级科研计划,正在实施中,1998年可以进行鉴定。)

近据大连医科大学贾玉杰教授等研究证实,生栀子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减轻胰腺的病理损害,纠正胰腺水肿、充血等病理障碍,促进代谢谢,改善血流,有肋于胰腺的功能恢复。此与朱老之实践,不谋而合。

(何绍奇整理)
 
【英文名】FRUCTUS GARDENIAE PREPARATUS

【来源】本品为栀子的炮制加工品。

【性状】本品形状同栀子或为不规则的碎块,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薄而脆,内表面棕色,种子团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鉴别】照栀子项下的[鉴别](3)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炮制】取净栀子,或碾碎,置热锅中,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内面和种子表面为黄棕色或棕褐色,取出,放凉。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6~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拼音名】Xiǎo Guǒ Zhī Zi

【别名】水黄枝、水栀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狭叶栀子的果实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stenphylla Merr.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千。秋后采果,晒干。

【原形态】狭叶栀子,灌木,高0.5-3m。全株无毛。小枝纤弱。叶对生,常密集;托叶膜质,长7-10mm,脱落;叶片薄革质,条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8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下延,边缘常反卷。花单生于小枝顶端,白色,芳香,盛开时直径达4-5cm;具短梗;萼筒倒圆锥形,长约1cm,顶部5-7裂,裂片狭披针形,与萼筒等长或更长;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长4-6cm,先端5至多裂,盛开时裂片外反,长圆状倒卵形,长2.5-3.5cm;花丝短,花药伸出,线形,长约1.5cm,基部外弯;柱头棒状,顶部膨大。果实椭圆形,长1-2.5cm,直径1-1.3cm,有微棱,棱的上下两端有狭翅,具宿存而增大的花萼。花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涧旁或河的两岸。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黄疸;感冒发热;吐血;衄血;尿血;肾炎水肿;疖肿痈疽;烧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Zhī Zi Huā Gēn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根。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栀子条。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苦。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治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肾炎水肿,疮痈肿毒。
①《分类草药性》:治妇女气血不和。
②《广西中药志》:治牙痛。
③《四川中药志》:开心窍,解心热,通小便。治黄疸,吐血,痢血,五淋,跌打。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黄疸:山栀根一至二两。煮瘦肉食。
②治感冒高热:山栀子根二两,山麻仔根一两,鸭脚树二层皮二两,红花痴头婆根一两,煎服;或加酒少许服。
③治鼻流血:山栀根-两,茅根三钱,柏子叶五钱,茅利红五钱。水煎服。孕妇忌服。(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④治赤白痢疾:栀子根和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⑤治米汤样尿:黄栀子根一两,绵毛旋覆花根一两。加水同瘦猪肉炖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用黄栀子根煎服,每日1次。剂量:2岁以下5钱,3~4岁8钱,5~7岁1两,8~10岁1.5两,11~15岁2两,16岁以上3两。治疗30例,平均在2天内尿量明显增多,症状好转或消失,食欲转佳,腹部胀痛明显改善,呕吐便泄逐渐减轻,体温下降;平均在2~3天内巩膜黄染开始消退。尿胆红质或尿胆元呈阳性者大都在5~10天转为阴性。脑絮、麝浊及黄疸指数等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摘录】《*辞典》
 
【出处】《本草求原》

【拼音名】Zhī Zi Yè

【别名】黄枝叶(《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叶。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栀子条。

【化学成份】叶、叶柄含栀子甙、去羟栀子甙。

【性味】
苦涩,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性平。
②《本草求原》:涩,寒。
③《岭南采药录》:味涩苦,性寒。

【功能主治】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肿,理跌打伤。
②《本草求原》: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

【摘录】《*辞典》
 
为茜草科植物山栀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果实。亦名支子(《本草经集注》)、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黄枝子(《江苏药材志》)等。味苦,性寒。入心 、肝、肺、胃、三焦经。功能:清热利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Gardenin),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Crocin)、藏红花酸(Crocetin)及α-藏红花甙元(α-Crocetin);亦含环烯醚萜甙类栀子甙(Jasminoidin)、异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京尼平甙、Geniposide)、京尼平龙胆二糖甙(Genipingentiobioside)、山栀子甙(Shan-zhiside)、栀子酮甙(Gardoside)、鸡屎藤次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脱乙酰车叶草甙酸甲酯(Deacetylasperulosidic acid methyl ester)、京尼平甙酸(Geniposidic acid)等。此外,尚含有D-甘露醇(D-mannit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九烷(Nonacosane)、熊果酸(Ursolic acid)。
药理作用:
1. 利胆作用栀子及所含环烯醚萜甙等成分均有利胆作用。其醇提取物和藏红花甙、藏红花酸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其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给家兔口服,对输胆管导出的胆汁量及固形成分无影响,但用同样制剂注射于家兔,15~30分钟胆汁分泌开始增加,持续1小时以上。给兔静脉注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钠后,胆汁分泌量增加。对栀子主要成分京尼平甙利胆机制的研究表明:京尼平甙在消化道内给药时,因水解而生成京尼平。京尼平甙在门脉内给药时不呈利胆作用,这说明京尼平甙的利胆作用是通过所生成的京尼平而生效。京尼平在显著增加胆汁流量时,能使胆汁中胆汁酸浓度下降,但对胆汁酸的排泄量基本无影响。
栀子水煎剂或冲服剂给人口服后作胆囊拍片证明服药后20及40分钟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栀子能降低血清胆红素的含量:家兔总输胆管结扎后,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则血中胆红素减少,用药愈多,减少愈显著,醇提取液亦有相同的作用,但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栀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时血中胆红素较对照组稍增加,6小时后较对照组低,24~48小时后明显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纳,亦有同样作用。在总胆管结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时末梢淋巴液中胆红素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纳亦有同样作用。栀子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但退黄机制比较复杂。
研究表明:栀子提取物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栀子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但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无关。栀子亦能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
2. 对胃肠道和胰腺的作用京尼平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京尼平十二指肠给药,对幽门结扎大鼠呈胃液分泌抑制,胃液总酸度减小,胃液pH值上升。京尼平同样剂量静脉给药,对大鼠在体胃的运动能一过性抑制其自发运动及毛果芸香碱所致的亢进运动,并能使胃张力减小,对于离体肠管,京尼平对乙酰胆碱及毛果芸香碱所致的收缩呈弱的竞争性拮抗作用。
栀子能促进胰腺分泌。京尼平甙有显著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在胰腺炎时栀子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改善肝脏和胃肠系统的功能以及减轻胰腺炎等药理作用。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栀子醇提取物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具有镇静作用,且与环己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能延长睡眠时间,尚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虽不能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但能减少其死亡率。有报道小鼠腹腔注射栀子醇提取物后1小时,体温平均降低3℃,大鼠腹腔注射栀子200mg/kg,体温下降可持续7小时以上。有人认为栀子镇静、降温作用的有效成分是熊果酸,其能提高戊四氮所致的小鼠半数惊厥剂量,有明显的抗惊作用。实验表明:熊果酸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能明显降低大白鼠的正常体温;对东莨菪碱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和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睡眠;能明显对抗戊四氮引起的惊厥;但未见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一实验结果提示,熊果酸与氯丙嗪有相似之处。亦有报道指出,栀子水提物、去羟栀子甙能抑制小鼠的醋酸扭体反应,故认为有镇痛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煎剂有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的作用,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另外,栀子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和京尼平甙有一定的抗炎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栀子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麻醉犬、鼠静注栀子提取物,可因心收缩容积及心输出量下降而导致血压下降。大鼠静注大剂量栀子甲醇提取物时,心电图可呈现心肌损伤和房室传导阻滞。
栀子的降血压作用部位在中枢,主要是加强了延脑副交感中枢紧张度所致。当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栀子的降血压作用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阿托品亦可取消其降压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栀子煎剂和醇提取物,不论何种途径给药都有降压作用,静脉给药降压迅速,维持时间亦短暂,栀子的降血压作用对肾上腺素升压作用及阻断颈动脉血流的加压反射无影响,亦无加强乙酰胆碱的作用。由于栀子的降血压作用不是因组胺释放所引起,亦与传入神经纤维无关,对神经节无阻断作用,所以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或静注普鲁卡因都不能改变栀子的降血压效果。
6. 其他作用栀子有一定的止血作用,生栀子的止血作用较焦栀子强。去羟栀子甙对小鼠有泻下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冠心病栀子12g,桃仁 12g,加蜂蜜30g,调成糊状,摊敷在心前区,面积约7cm×15cm,以纱布覆盖。开始每3日换1次,2 次后7日换1次,6次为1疗程。治疗50例,44例症状好转,其中显效22例,改善22例。心电图7例显效,18例改善,25例无改变。〔中级医刊1981 ;(4):19〕
2. 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栀子、大黄、白矾、雄黄,按8:4:4:1 的比例研成末,用时与凡士林调成50%软膏,外敷局部,覆盖消毒纱布。阳证者药膏中去雄黄。2~3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治疗22例,除2例分别治疗6天、11天中断治疗外,余均痊愈。治愈时间平均为11.7天,换药4~6次。〔中医杂志1983;(7):19〕
3. 治疗烧伤栀子、川黄连各2份,冰片1份,将栀子、黄连焙焦研细末,加入研细的冰片,混匀,装瓶密封备用。取适量药粉加香油调成糊状,创面消毒后,用棉签蘸药液涂在创面上,若有水泡,刺破后再涂药,对陈旧性创面,应清除干净后涂药,涂药后应暴露创面,保持清洁,每日涂药2次。治疗 35例,全部治愈。〔陕西中医1991;12(11):511〕
4. 治疗扭挫伤a. 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3~5天更换1次,肿胀明显者可隔天更换1次。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骨折者不宜使用。有肢体麻痹者,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30小时;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 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中医杂志1964;(12):450〕
b. 黄栀子粉60g、面粉120g、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一般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中华外科杂志1960;(1):85〕
c. 生栀子、生韭菜各等量,混合捣烂后,用鸡蛋清调匀,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可。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382例,疗效均佳。〔中医杂志1982;(3):58〕
d. 栀子、红花、乳香分别焙干、研末、过箩、等量混匀,按10%浓度配制,把药物加入到75%的酒精瓶内,封盖,1周后即可应用。凡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每日涂擦2~3次。治疗97例,全部治愈。一般轻伤涂药2~3天即可恢复,重伤3~4天淤血、肿胀基本消失,功能渐恢复。〔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7):428〕
5. 治疗各种疼痛栀子10g,大黄10g,研细末。以蓖麻油或液体石蜡加数滴 75%酒精调糊后敷患处,用纱布固定,共治疗各种疼痛110例,效果良好。〔四川中医1988;(9):11〕
6. 治疗小儿发热生山栀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镍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治疗60例,用药1~3次后,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中医杂志1991;32(12):32〕
7. 治疗小儿疳积炒栀子、苦杏仁、花椒、丁香各等份,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葱白3节,鸡蛋清1枚,白酒少许及少量淀粉共调匀,做成药饼2个,敷于患儿足心涌泉穴处,外以纱布固定,睡前敷用,晨起取下为治疗1次。敷药后足心发青取效最快,4次为1疗程。未愈者休息2天再治。治疗400例,治愈397例,其中1疗程治愈348例,2 个疗程治愈49例。3例因病程较长而未坚持第2个疗程。〔陕西中医 1991;12(6):270〕
方剂选用:
1. 治疗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2. 治疗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3. 治疗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份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4. 治疗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5. 治疗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配伍效用:
栀子配伍豆豉 栀子苦寒,既泻心肺邪热、又解三焦郁火,功擅清热泻火除烦,以清热为主;豆豉苦寒,既能发汗透表、又能散郁除烦,长于发散胸中郁热,以解表为要。二者伍用,栀子能导热下行而清泄胸膈间烦热;豆豉透热于外而宣散胸膈间郁热。共奏宣透肌表、清泄里热、解郁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初起诸症以及温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之胸中懊憹、虚烦不得眠之症。
栀子配伍干姜 栀子苦寒,泻火除烦,功擅清心肺之火;干姜辛热,善除里寒,长于温中回阳。二者合用,有清上温中、通调气机之功效,用于治疗误下伤中,中焦有寒而上焦郁热不除之心烦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泻等症。
栀子配伍高良姜 栀子苦寒,清热泄火、除烦止呕;高良姜辛温,暖中散寒、行气止痛。二者伍用,栀子从肺入肠清其郁热,良姜宣发胃阳,辟除冷积。共奏调阴阳、止疼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利后腹中虚痛以及寒热错杂之脘腹疼痛等症。
栀子配伍姜黄 栀子苦寒,泻火解毒、泄热利湿、凉血止血;姜黄苦辛而性温,活血通经、行气止痛。二者皆入肝经,相使为用,共奏清肝利胆、泻火解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气滞血淤之发热、胁痛、口苦等症。
栀子配伍茵陈、大黄 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利小便,可使湿热从小便出;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二者伍用,清利肝胆,利湿退黄效果增强。大黄涤荡肠胃郁热,使湿热从大便出。大黄与栀子伍用,则共奏清热利湿、前后分消之功,使湿热从二便出。三药相伍,其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热重于湿之阳黄,证见周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赤、大便不畅或秘结、口渴、苔黄腻、脉弦滑者。
【注意事项】
宜忌:脾虚便溏者忌服。
毒副作用:栀子提取物给小鼠急性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7.45g/kg,皮下注射为31.79g/kg,与镇静有效量比较,安全指数较小。
尚有实验表明:栀子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和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1g/kg和107.4g/kg。熊果酸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80mg/kg。
京尼平甙及栀子水提取物对小鼠及大鼠的急性毒性很弱,前者3g/kg静脉注射、腹腔注射或灌胃,后者5g/kg,未观察到动物死亡。给京尼平后72小时,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静脉注射为153mg/kg,腹腔给药为190(150.2~240.0)mg/kg,口服给药为237(195.1~288.0)mg/kg。京尼平以致死量呈镇静作用,给药后24小时未出现死亡。出现死亡数最多的是在给药后24~72小时,尔后未见太多的死亡数。
大剂量山栀及其有效成分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医家论药】
“山栀仁,苦寒,清心肺脾胃,治胸中懊憹而安眠卧。疏脐下血滞而利小便。泻三焦之火,使屈曲下行。”(《本草害利》)
“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本草经疏》)
“栀子,主心烦懊憹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皶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药,能止吐血。”(《药鉴》)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份,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本草衍义》)
“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淤血腹痛。”(《本草正义》)
“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得配本草》)
“栀子,……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求真》)
附注:
1.栀子,通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故常用小山栀之名。山栀产地较广,一般以江西所产者为通用正品,称江山栀。本品生用清热泻火力强,善治气分之火。临床应用《伤寒论》栀子豉汤、《疫疹一得》清瘟败毒散及崔氏黄连解毒汤时,均可用生山栀配方。
2.因炮制方法不同,临床应用本品时又有炒山栀、姜山栀、焦山栀、山栀炭之分。山栀子碾碎用文火炒至金黄色为度入药者称为炒山栀。其中用姜汁拌匀炒干者称为姜山栀;用武火炒至焦黄色为度者称为焦山栀。古代医家认为,生山栀性大寒,治热病时服之有呕吐之虑,故主张炒用以缓其寒性以免涌吐之弊。姜炒者尤能和胃止逆,加强除烦止呕之功。至于焦山栀,大多认为偏入血分,善于清泻血分郁热。
栀子碾碎用武火炒至呈黑褐色存性入药者,称为山栀炭,亦称黑山栀。本品擅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临床常用于因热毒实火,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及妇科崩漏等证。《丹溪心法》咳血方中即伍用黑山栀,以治疗肝火上逆、灼伤肺络所致之咳嗽痰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