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G 桂枝

曾伟峻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7/08
帖子
12067
获得点赞
48
声望
0
年龄
44
4.jpg
5.jpg
[来源] 为樟科(Lauraceae) 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嫩枝。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12~17m。树皮灰褐色,幼枝略呈四棱,被褐色短茸毛,全株有香气。叶对生或近对生,革质,长椭圆形或近广披针形,长8~16cm,宽3~6cm,全缘,上面绿色,平滑而有光泽,下面粉绿色,微披柔毛,三出脉于下面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圆锥花序被短毛;花少,两性,黄绿色;花托肉质。浆果椭圆形,直径9mm,熟时黑紫色,基部有浅杯状宿花被。花期6~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药材性状] 呈长柱形,有分枝,最细的略呈四棱形,直径2~9mm。表面综红色或紫棕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并可见断枝残迹、叶痕、芽痕及细点状皮崆,较粗枝条皮部作环状横裂,细枝皮部易剥落而露出红棕色木部。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薄,红棕色,木部黄白色或灰黄色,髓部略呈方形。有清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采集地] 购于成都市荷花池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由版主最后编辑: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菌桂的细枝。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1. 用于风寒表症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
2. 用于寒湿痹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症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
3. 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朮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处方用名】桂枝、川桂枝(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
2. 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口不渴等。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治妇女月经不调,瘀血阻滞的腹痛,及胎死腹中。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治风寒湿邪阻滞、身体疼痛、举动困难、不能自由转侧。
【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江苏中医》:「桂枝的功用包括: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气、平降冲逆通瘀活血等六大方面。配伍应用方面: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可增强发汗作用;配生姜有两个作用:一是协同辛散外邪,一是温散胃中寒饮;配干姜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温化上焦水饮,一是温散下寒;配甘草,在用量差距不大时,都是取甘草之甘以缓桂枝之性,在心阳虚而心悸怔忡,欲桂枝、甘草以复心阳时,桂枝用量须较大于甘草,但在心阳既虚而心血亦虚时,必须以甘草为主;配人参,一是补虚解表,一是补益气虚;配黄耆补虚;配附子,一是温阳解表,一是温经散寒,一是温补肾阳;配白朮化湿;配茯苓治水气内停;配龙骨、牡蛎,养心阳、安心神;配地黄,用于阴阳两虚;配当归,主治血虚寒滞;配防己温行水气;配桃仁通瘀活血;配黄连,取其寒热相并,以治寒热错杂之症;配石膏,一是解表清里,一是清透里热;配大黄,一是解表攻下,一是温下太阴寒实,一是攻瘀泻热。温病化燥必须禁用桂枝。
 
桂枝性味辛温,有散寒解表的作用。常配合麻黄治疗无汗的风寒感冒,有助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配合白芍治疗有汗的风寒感冒,有调和营卫,解肌止汗的作用。
桂枝还能温经、祛风寒、活血通络。可配合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治疗月经后错或经闭不潮以及行经腹痛、腹部癥块等证;配合片姜黄、防风治疗因风寒阻络、气血不畅所致的肩臂疼痛;配合赤芍、红花、伸筋草等治疗骨节拘挛难伸,肢体疼痛等;配合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当归、附片等,可治疗风、寒、湿所引起的关节疼痛、四肢疼痛。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桂枝还有助心阳和温化水饮的效能。常配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苏子、桑皮、炙甘草,治疗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浮肿等;配瓜蒌、薤白、红花、五灵脂,治疗心阳不振而致的胸痹心痛。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常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但要注意辩证论治,不可用于有热证的病例。
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用量一般为3~9克。特殊情况下也可用到15~30克。
【注意】
阴血虚乏,素有出血,外无寒邪,阳气内盛者,皆不应用桂枝。
 
黄煌药证讲义: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干皮及枝皮的商品名为肉桂。桂枝色棕红,气味清香,嚼之微甜微辛。肉桂皮细肉厚,断面紫红,油性大,香味浓郁,味甜微辛,嚼之少渣。
张仲景时代 桂枝肉桂没有严格区分,本文讨论的桂枝,既有现在的桂枝,也包括现在的肉桂。
这里需要弄清桂皮、桂花与桂枝的区别。大家熟悉的用于烹饪的桂皮,为樟科植物天竺桂、川桂、阴香、细叶香桂等的树皮。桂花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其根皮也入药,但不是桂枝。
桂枝是古代的常用药。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桂枝的配方近30%。其桂枝汤成为群方之冠。
药证
桂枝主治气上冲,兼治自汗恶风。
仲景用桂枝量最大的方是桂枝加桂汤,用至5两。主治“气从少腹上冲心”。最简方为桂枝甘草汤,药仅两味,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64条)。另外,《伤寒论》理中汤条下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386条),四逆散条下有“悸者加桂枝五分”(318条)。《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条下有“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第二)。
所谓气上冲,是一种以胸腹部的明显上冲感、搏动感为特征的自我感觉。其组成有二:
一是上冲感。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膺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心悸、出冷汗、惊恐、烦躁乃至晕厥。
二是搏动感。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感。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作是“气上冲”。许多循环系统疾病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低血压、心律衰竭等,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均可以出现这种以搏动为特征的“气上冲症候群”。从《伤寒论》来看,凡含有桂枝甘草的处方,大多可用于治疗动悸为表现的病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356),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177),小建中汤治“心中悸而烦者”(102)。
从以上分析,可见所谓“气上冲”与后世所说的嗳气是完全不同的。嗳气是一个症状,而“气上冲”是一组症状,可以说,是“气上冲症候群”。清代以后的医家常常用“冲气上逆”表述。“气上冲”与循环系统功能不全密切相关,临床上,桂枝及其配方在循环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所谓的自汗,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心悸等。张仲景经常使用桂枝配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等。方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恶风,与恶寒,是两种不同的症状。恶风,往往伴有出汗,得温则减;而恶寒多无汗出,虽得衣被不减。
气上冲、自汗恶风等证的形成,大致有如下诱因:一种是误用药物。古时候常见的是误用麻黄。服用麻黄等发汗药物以后,汗出如洗,恶风,并伴有心悸、烦躁不安、乏力等。张仲景经常使用桂枝配甘草,名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临床上由于麻黄容易导致心悸及发汗,所以如果患者服用麻黄剂以后汗出过多,并心动悸者,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还有误用草乌、附子等。另一种是惊恐等剧烈的情志因素。《金匮要略》有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八)。极度恐惧可以导致心跳加剧,冷汗淋漓。张仲景对此的治疗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等。
配方
一、以心动悸为主诉的疾病,如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伴见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方如桂枝甘草汤。
二、以腹痛为主诉的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痉挛、盆腔炎、盆腔肿块等,桂枝常配伍肉桂,或配伍芍药,或配伍桃仁大黄,方如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
三、以脉浮弱、自汗为特征的疾病,常配伍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或再加人参、黄芪、饴糖等,方如桂枝汤、小建中汤、新加汤、黄芪建中汤。
四、肉桂解草乌、附子、毒蕈、鱼胆、乙醇中毒。
四、参考
一、动悸感是重要指征。失眠、自汗、盗汗、腹痛均可治疗,但伴有悸动感者,最有效果。
二、桂枝证的出现,与大量出汗有关。故使用桂枝及其配方的同时,要嘱咐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度疲劳,也不易在空气闷热的澡堂中长时间蒸泡,尤其是不能大汗淋漓,否则效果不佳或引起疾病加重。另外,要避免麻黄等发汗药的使用。
三、桂枝证的出现,于体质因素的关系密切。患者肤色白而缺乏红光,皮肤湿润而不干燥,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这种患者,本人称为“桂枝体质”。
四、桂枝舌: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如果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焦黄者,或舌质紅绛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清邹润安指出它的主要作用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朱老对桂枝的应用功夫娴熟。他遵仲景大法,用桂枝配麻黄以解表散寒,配白芍以调和营卫,配人参以益气解表,配茯苓以通阳行水,配防己以温行水气,配黄连以乎调寒热,配石膏以解表清里,配大黄以温下寒实,配丹皮以和营祛瘀,配龙骨、牡蛎以养心安神等。他认为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其效确实;并据桂枝温阳通脉的作用引用于治疗心动过缓之证,屡屡建功,指出:“欲温通心脉,桂枝用一般剂量即可;欲复心阳,常须用大量其效始著,多与甘草相伍。”兹将此两点分述如次。
奔豚究为何病?仲景描述其“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其状若江豚之上窜,发则有形,止则不见,可见是一种发作性的冲逆病。朱老认为:“奔豚气之‘气’字,殊堪玩味,盖其病乃气体循冲脉上下攻筑,多无实质可据。”从仲景说,“从惊发得之”,则其为情志发病,殆无疑义。此证的治疗,仲景主用桂枝加桂汤和奔豚汤,前者侧重伐肾邪,后者侧重折肝火,奔豚汤本文不加讨沦,奔豚用桂枝,是取其温肾制肝、乎降冲逆的作用。即使肾邪所致奔豚,亦往往夹肝邪为患,诚如朱丹溪所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夹相火”,若无肝邪,恐不至如斯之冲逆。桂枝加桂汤治气体冲逆有效,但方中无一味理气之药,据此可以推断桂枝有疏理肝郁作用,证之临床,亦信而可证。再配合敛降肝火之芍药,则肾邪得伐,肝邪得制,冲逆自平。至于桂枝加桂汤所加之桂,是为桂枝,抑为肉桂,后世医家意见不一,其实桂枝味薄质轻,肉桂味厚质重,欲兼宣通心肺之阳,则宜桂枝;欲散下焦沉寒痼冷,则宜肉桂;当据证而酌用。
[病案举例]
曩年朱老治一许姓妇女,腹中攻筑,有气自脐下上冲至咽,窒塞难受,经常举发,迭经多方图治罔效,诊为奔豚病。处方:
桂枝、大枣各15克,杭白芍、旋覆花(布包)各10克,生甘草、生姜各5克,代赭石30克(先煎),橘、荔核各正2克。
连进2剂, 自觉气自咽降至胸部;再进3剂,冲逆已平,诸恙均瘥。
桂枝善于温通心阳,与甘草同用,治阳虚心悸有良效,适用于心阳不振、心脉痹闭之证。朱老经验,凡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之心动过缓,引用之有提高心率的作用,常以桂枝、黄芪、丹参、炙甘草为基本方,随症佐药。盖心阳虚者心气必虚,故用黄芪以补气;心阳虚则营运不畅,故用丹参以养血活血;阳以阴为基,心阳虚者必兼见心血虚,故用甘草以柔养。此四味共奏益心气、复心阳、通心脉之功。而其中关键,桂枝的用量须打破常规。朱老用桂枝,一般从10克开始,逐步递增,最多加至30克,服至口干舌燥时,则将已用剂量略减2~3克,续服以资巩固。若囿于常法,虽药已对症,但量小力弱,焉能收效。
[病案举例]
李×,女,49岁,干部。1980年7月10日初诊:自1971年起患心动过缓,心率一般在每分钟60次左右,多方求治,收效不著。今年6月间,突然头晕目眩,心悸心慌,昏仆于地。往×医院就诊,经心电图检查:心室率每分钟41~43次,阿托品试验,即刻心率每分钟56次,8分钟后心率递降至每分钟43次。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使用复方丹参片及益气活血、温阳通脉的中药无效。顷诊面浮肢肿,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心率每分钟43次,血压19.7/12于帕(148/90毫米汞柱),苔白腻、质衬紫,脉细缓无力。心阳失展,瘀阻水停,治宜温阳通脉。处方:
太子参、炙黄芪各20克,降香8克,川桂枝(后下)、川芎、当归各1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5克,8剂。
二诊:药后症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彀也,重其制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2克,加丹参15克、苏罗子12克,续服8剂。
三诊:进温阳通脉之品,心阳略振,心动过缓之象稍有改善,心率上升每分钟至45~47次,苔薄质淡,脉细缓,前法既合,当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5克,续服8剂。服此方后,心率上升至每分钟50~54次,面浮肢肿消退,又将桂枝加至18克,以上方再服8剂,活动后心率每分钟64次,静息仍在每分钟50~54次。续子温阳通脉,佐以养阴和络,毋使过之。处方:
太子参30克,川桂枝20克,丹参、炙黄芪各15克,川芎、降香、玉竹各10克,麦冬8克,炙甘草5克。
连进二十余剂后,心率维持在每分钟61次,精神振作,更以上方20剂量,配合蜂蜜1000克,熬制成膏,以巩固之。
[朱步先整理)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嫩枝。味苦、甘,性温。入膀胱、心、肺经。功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0.2%~0.9%,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占70%~80%,为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桂枝水煎得到6个成分:反式桂皮酸(Tran- scinnamic acid)、香豆精(Coumarin)、β-谷甾醇(β-Sitoterol)、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硫酸钾结晶及长链脂肪酸。
桂枝的皮中还分离出3-(2-羟基苯基)丙酸[3-(2-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和其他的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a. 镇静作用:桂皮醛250~500mg/kg灌胃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
b. 镇痛作用:实验表明:桂枝镇痛作用较弱。小鼠鼠尾加压刺激法表明:桂皮醛无明显的镇痛作用,但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则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桂枝的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夹尾和烫尾所致疼痛无抑制作用。
c. 解热作用:桂枝煎剂、肉桂酸或肉桂酸钠,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发热兔,均有降温、解热作用。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有兴奋作用,因此,麻桂煎剂发汗作用可能与中枢有关。
d. 抗惊厥作用:桂皮醛5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可延缓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时间,可减少烟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则无效。
2. 抗菌作用桂枝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 25mg/ml 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桂枝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3. 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 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4. 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5. 抗炎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桂枝汤组方分析发现,在抑制炎性肿胀上,致炎后1小时,桂枝汤的单味药中,以桂枝的作用最强,芍药同桂枝有协同作用。桂枝的挥发油部分由呼吸系统排出,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据实验报告桂枝成分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在给药20~60分钟内可引起皮肤荨麻疹。桂皮醛可引起兔的白细胞增加。
在肾炎研究中,桂枝浸膏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被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反应。
6. 其他作用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但桂枝对血管的作用可因作用部位不同而异,并与配伍药物有关;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黏稠度,出现祛痰、止咳作用;适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桂皮醛能使肠胃蠕动亢进,排除肠中腐败之气体,而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醛有抗肿瘤作用,50μg/ml 给小鼠注射,对 SV40 病毒引起的肿瘤的抑制率为100%。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桂枝、甘草各10g,羌活6g,乳香、没药各5g,水煎服。治疗20例,结果基本治愈1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新中医1987;9(1):26〕
2. 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桂枝、麻黄各9g,茯苓、白术、泽泻、半夏、厚朴、杏仁、防己各15g,知母21g,薏苡仁、枳实各30g,黄芪60g,甘草6g。年轻体壮者用量酌增,老少体弱者用量酌减,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服3次,夜服1次。最好每日肌注长效青霉素1次,每次120万u,注射前先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治疗40例,显效33 例,有效4例,无效3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18(6):19〕
3. 治疗面神经麻痹桂枝30g,防风20g,赤芍15g。水煎趁热擦洗患部,每次20分钟,每日 2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共治疗30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愈时间为6~15 天。〔湖南中医杂志1987;8(2):封四〕
1. 治疗低血压症a. 桂枝、肉桂各40g,甘草20g。混合煎煮分3次当茶饮服。治疗117例低血压患者,均获效。一般服药后3天血压即上升,最快2天血压即恢复正常。〔中国农村医学1985;(5):11〕
b. 桂枝、甘草、附子(久煎)各15g。每日1 剂,代茶频饮。服用4~14剂时,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再服用10余剂巩固。治疗低血压症39例,其中随访28例,多数病例疗效巩固。〔黑龙江中医药1988;(2):19〕
4. 治疗虚寒性胃脘痛桂枝、炒白术、生甘草各30g,生龙骨、党参各20g。共为末,过120目筛,每次5g,每日3次,红枣、干姜各5g,煎汤为引冲服(忌姜者用缩砂仁10g),20天为1疗程。治疗 20 例,痊愈12例,好转4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25(10):439〕
5. 治疗消化性溃疡桂枝12g,干姜10g,白芍、炙草、海螵蛸、黄芪、白芨各20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100例,治愈85例,显效13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1990;11(8):345〕
6.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桂枝、芍药各15g,生甘草、麻黄各6g,白术12g,知母、防风各10g,附子30~60g(先煎1小时),生姜5g。水煎服,每日1剂。对顽痹经久不愈者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穿山甲各10g。治疗30例,治愈1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时珍国药研究1991;2(4):
158〕
7. 治疗坐骨神经痛桂枝、牛膝各15g,白芍 30~60g,秦艽、当归、片姜黄各10g,苍术20g,防风18g,熟附子、甘草各6g。水煎服。治疗23例,治愈16例,显效5例,有效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5(4):36〕
8. 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10g,生姜3片。随证加减。治疗53例,痊愈46例,无效7例。〔江苏中医1990;11(11):19〕
9. 治疗荨麻疹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12枚。痒甚者加蝉蜕9g,防风、白蒺藜各10g;风团鲜红加生地12g,赤芍10g; 风团苍白加当归10g,三七粉3g(冲服)。治疗10例,全部治愈。服药5剂以下而愈者3例,10剂以下而愈者5例,20剂以下而愈者2例。〔河北中医1991;13(5):
28〕
11. 治疗冻疮桂枝30g,川椒30g,生地30g,红花10g。水煎约4000ml,待至患者皮肤所能耐受的热度,直接浸洗患处。每天1~2次。如冻疮已破溃流水,加五倍子30g,地榆20g。共治疗30例,疗效满意。绝大多数患者用药1剂即愈。〔临床验方集锦.第1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16〕
方剂选用:
1. 治疗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2. 治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3. 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4. 治疗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5. 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配伍效用:
桂枝配伍白芍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而解肌表;白芍酸苦微寒,和营敛阴。二者配伍,一温一寒,一散一收,寓散于收,寓收于敛,既可辛温透汗,又不致发汗过猛,可使风寒散而营阴不伤,自汗止而不留外邪。共奏调营卫、和气血、益阴止汗之功效,用以治疗表虚风寒外袭之发热恶风、头痛身痛而有汗者;或四肢酸楚、麻木疼痛等证属气血不调者。
桂枝配伍柴胡 桂枝辛温,能开腠理、祛风寒,为太阳中风之主药;柴胡辛凉,透表泄热,能引邪达表而解,系透泄少阳之要药。二者伍用,既能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又能引热达表、透发少阳,共奏解表退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等太阳、少阳并病者。
桂枝配伍茯苓 桂枝辛甘而温,温阳化气行水,可散水湿阴霾之邪;茯苓甘淡而平,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其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湿之源。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专于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则温阳除湿。二者相使为用。有较强的蠲除水湿之功效,用于治疗心下痞满、心悸头眩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证属水饮内停所致者。
桂枝配伍栝楼、薤白 桂枝温通胸中阳气;栝楼祛痰散结而开胸;薤白宣通胸阳,散阴寒之结。三者配伍,可温阳行气,豁痰散结,开胸除满,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胸痛效果良好。
桂枝配伍石膏 桂枝发汗解肌,偏治风寒表证,亦能通经除痹;石膏清热泻火,偏清气分实热,亦解肌腠之热。二者相伍,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共奏疏表散寒、清热解肌、通经除痹之功效,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诸症及热痹之发热持续不退、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者。
桂枝配伍桃仁、丹皮 桂枝温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祛淤消癥。三者配伍,共奏通血祛淤之功,可治疗淤血内停之癥瘕。
桂枝配伍吴茱萸、当归、川芎 桂枝温通血脉;吴茱萸散寒止痛;当归、川芎活血养血。四药合用,有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功效,可治疗冲任虚寒,淤血阻滞所致的月经失调。
桂枝配伍炙甘草、人参、阿胶 桂枝温阳通脉;炙甘草益气养心;人参补脾而安神增智;阿胶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有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血脉之功,可治疗气血不足之心动悸、脉结代。
【注意事项】
宜忌: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证、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桂皮醛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静脉注射132mg/kg;腹腔注射610mg/kg;口服 2 225mg/kg。
桂枝对小鼠的毒性作用和半数致死量有显著的昼夜差异,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较夜间明显增强。
【医家论药】
“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本草汇言》)
“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用药心法》)
“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本草纲目》)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寒湿。”(《长沙药解》)
“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淤,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经疏》)
“桂枝与薄桂,虽皆属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惟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本草述》)
“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本草衍义补遗》)
 
桂枝,温经通脉、散结补虚之要药也。其代表方有《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余常以之加味治疗子宫肌瘤,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方用: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乳香、没药、海藻、昆布、鳖甲、三棱、莪术、炮山甲、泽泻、车前子、水蛭、虻虫、红花、丹参、当归、山慈姑、浙贝、牡蛎各50克。体虚者,加党参、黄芪、紫河车;白带多,加白术、黄柏、土茯苓;出血者加三七、茜草、侧柏叶。蜜丸10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子宫肌瘤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于中医的癥瘕、带下、崩漏等病的范畴,溯其本源大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方中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通肝阳,滋肝阴,补心气,运心血,攻癥痼,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癥瘕消而正气存,实为寓攻于补之良方。加入张锡纯之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红花、水蛭、虻虫,破血消癥之力更胜,加入海藻、昆布、三棱、莪术、炮山甲、山慈菇、浙贝母、牡蛎、鳖甲,软坚散结之力更强,加入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之力尤佳。诸药合用,攻补兼施,久久服之,可消癥瘕于无形。
 
full


《本草经读》――桂枝

牡桂 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牡,阳也。牡桂者,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也。菌桂即今之肉桂、厚桂也。然生发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时医以桂枝发表,禁不敢用,而所用肉桂,又必刻意求备,皆是为施治不愈,卸罪巧法。张隐庵曰: 桂木凌冬不凋,气味辛温,其色紫赤,水中所生之木火也。肺肾不交,则为上气咳逆之证;桂启水中之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逆除矣。结气喉痹者,三焦之气不行于肌腠,则结气而为喉痹;桂禀少阳之木气,通利三焦,则结气通而喉痹可治矣。吐吸者,吸不归根即吐出也;桂能引下气与上气相接,则吸之气直至丹田而后入,故治吐吸也。关节者,两肘、两腋、两髀、两奈,皆机关之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皆神气之周行;桂助君火之气,使心主之神而出入于机关,游行于骨节,故利关节也。补中益气者,补中焦而益上下之气也。久服则阳气盛而光明,故通神明。三焦通会元真于肌腠,故轻身不老。徐忠可曰: 近来肾气丸、十全大补汤俱用肉桂,盖杂温暖于滋阴药中,故无碍。至桂枝汤,因作伤寒首方,又因有春夏禁用桂枝之说,后人除有汗发热恶寒之证,他证即不用,甚至春夏则更守禁药,不敢用矣。不知古人用桂枝,取其宣通血气,为诸药响导,即肾气丸古亦用枝,其意不止于温下也。他如《金匮》论虚损十方,而七方用桂枝:孕妊用桂枝汤安胎;又桂苓丸去百;产后中风面赤,桂枝、附子、竹叶并用;产后乳子烦乱、呕逆,用竹皮大丸内加桂枝治热烦。又附方,于建中加当归为内补。然则,桂枝岂非通用之药?若肉桂则性热下达,非下焦虚寒者不可用,而人反以为通用,宜其用之而多误矣。余自究心《金匮》以后,其用桂枝取效,变幻出奇,不可方物,聊一拈出以破时人之惑。陈修园曰: 《金匮》谓气短有微饮,宜从小便出之,桂苓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喻嘉言注: 呼气短,宜用桂苓甘术汤以化太阳之气;吸气短,宜用肾气丸以纳少阴之气;二方俱借桂枝之力,市医不晓也。第桂枝为上品之药,此时却蹇于遇,而善用桂枝之人,亦与之同玻癸亥岁,司马□公之媳,孀居数载,性好静,长日闭户独坐,得咳嗽病,服生地、麦冬、百合之类,一年余不效。延余诊之,脉细小而弦紧,纯是阴霾四布,水气滔天之象,断为水饮咳嗽,此时若不急治,半月后水肿一作,卢扁莫何!言之未免过激,诊一次后,即不复与商。嗣肿病大作,医者用槟榔、牵牛、葶苈子、厚朴、大腹皮、萝卜子为主,加焦白术、熟地炭、肉桂、附子、茯苓、车前子、牛膝、当归、芍药、海金砂、泽泻、木通、赤小豆、商陆、猪苓、枳壳之类,出入加减。计服二个月,其肿全消,人瘦如柴,下午气陷脚肿,次早亦消,见食则呕,冷汗时出,子午二时烦躁不宁,咳嗽辄晕。医家以肿退为效,而病人时觉气散,不能自支。又数日,大汗、呕逆、气喘欲绝。又延余诊之,脉如吹毛,指甲黯,四肢厥冷。余惊问其少君曰:"前此直言获咎,以致今日病不可为,余实不能辞其责也。但尊大人于庚申夏间将入都,沾恙一月,余进药三剂全愈,迄今三载,尚守服旧方,精神逾健,岂遂忘耶?兹两次遵命而来,未准一见,此症已束手无策,未知有何面谕?"渠少君云:"但求气喘略平。"所以然者,非人力也。余不得已,以《金匮》桂苓甘术汤小剂应之注:茯苓二钱、白术、桂枝、炙甘草各一钱。次日又延,余知术拙不能为力,固辞之别延医治。后一日殁。旋闻医辈私议,桂苓甘术汤为发表之剂,于前证不宜。夫桂苓甘术汤岂发表剂哉!只缘汤中之桂枝一味,由来被谤。余用桂枝,宜其招谤也。噫!桂枝之屈于不知己,将何时得以大申其用哉!桂枝性用,自唐宋以后,罕有明其旨者。叔父引张隐庵注,字字精确。又引徐忠可之论,透发无遗。附录嘉言治案,几于痛哭垂涕而道之。其活人无已之心,溢于笔墨之外。吾知桂枝之功用,从此大彰矣!又按:仲景书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叶天士《医林指南》方中,每用桂枝末,甚觉可笑。盖仲景所用之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诸书多未言及,特补之。注:受业侄凤腾、鸣岐注。菌桂 气味辛、温、无毒。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通聘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陈修园曰: 性用同牡桂。养精神者,内能通达藏府也。和颜色者,外能通利血脉也。为诸药先通聘使者,辛香能分达于经络,故主百病也。与牡桂有轻重之分,上下之别。凡阴邪盛与药相拒者,非此不能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