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9/29
- 帖子
- 791
- 获得点赞
- 4
- 声望
- 18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生生堂治验》:一妇患下痢数年,不进食,形体羸 ,肌肤甲错,若人不扶之,则不能起卧,与大剂“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调理,渐渐复原。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之效也。
凭证使用:虚弱体质者,罹感冒、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神经痛、胃肠病、疟疾、下痢、产后病、寒腹痛、偻麻质斯、神经衰弱等有本方证状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12.0,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以上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外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汉方医学解说》:余妹年二十岁时,患头痛如锥刺,剧痛不可忍,投以予所知之安知必林,及偏头痛臭剥之洋药,不见其效,遂用本方一服,而大轻快,不出二日而至愈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於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雉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於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於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神经衰弱,歇斯的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运用》。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7.0,芍药14.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
上方加大黄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补充:(1)腹部虽膨满拘急有痛,但腹内不实,(2)腹部较有抵抗,按之实而诉痛,大便或秘结或下痢。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痢疾初起,腹痛甚者,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随手可愈。
又:疝瘕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腹痛,或发疮疹之腹痛,用此方皆有效。
方舆鲵:有固有之毒之人,其腹拘挛,或有块者。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又: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此方。
《麻疹一哈》:一男子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痛,二便不利,时或腰甚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随汗出,疹收复旧。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5.5,甘草5.5,黄芪9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原文:(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2)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3)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叶橘泉:一少妇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加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方函口诀》:治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名“归芪建中汤”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反鼻霜”(系蝮蛇之黑烧者),其效尤佳。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萎黄病,浮肿,湿性皮肤病,盗汗,慢性溃疡,虚弱人之感冒,具有“桂枝汤”证者。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5.5,甘草3.5,芍药11,胶饴12两,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加胶饴溶之,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伤寒论》原文: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下悸烦者。
节《金匮》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又:妇人胳中痛。
补充:该病表里皆虚,腹中痛,夜梦遗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徐灵胎云),此由津液少,非有火也,手足烦热,(或现冷状),心下悸,恶寒,恶风(或发黄)脉弦急,(或浮大而?,按之则空虚)腹软弱无力。
诸家经验谈:《证治准绳》:治痢用本方,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脉弦急,或弦大而?,按之则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李东垣:“桂枝汤”,治表虚,“小建中汤”治里虚。又:以桂枝易肉桂,为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
《续名家选方》:喘急,塞迫欲死者,“小建中”加薤白,熟附子。
《眼科锦囊》:眼痛,如神祟,多服本方则痊。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
《赤水玄珠》: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腕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灸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
诸家绪论:《医方集解》: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
《治病法轨》:脾阳不运,胃痛呕吐,右脉虚,加陈皮用之。
某君治虚性盲肠炎,去饴,加陈皮,木香,云有效,附此待证。
《医方考》:“小建中汤”,宜用肉桂,枝则味薄,故用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中。
编者按:谭次仲编,《肺病自疗法》推重“小建中汤”,为治肺痨之第一方,萧屏所编《肺病自疗》,亦云“小建中汤”治痨病极妙,沈仲圭氏於其所著《中国经验处方集》,谈及肺结核治法,略谓,以甘寒养阴为治痨病常法。至因病情变化,舍甘寒而投辛温,要为例外权法,藉以矫正谭萧之说是矣。惜未能将例外权法之“小建中汤”,方证加以说明,系属一种阳虚证,在多种虚劳病中,占极少数,如果有此证,自以用之为宜。
简侯:曾忆及我邑徐克明君语我云,幼年罹虚痨病,咳嗽,腰痛盗汗,医不能疗。往刘星伯先生处(时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为开“小建中汤”一方,服数帖后即愈,是“小建中汤”诚为治疗阴虚者虚痨妙剂。宜其为谭萧二氏所称道,若不详辨其真实证状,而错用于阴虚证之虚痨,则危险甚大。徐灵胎氏云,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痨,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求真氏云,余往年用黄芪及建中剂於肺结核而招失败,我则以为若遭遇阳虚证之病者,以甘寒养阴常法治之,其招致失败,亦无不同,医者其屏去主观论治可也。
黄芪建中汤
即於“小建中汤”内,加黄芪5.5,煎法,用法,同前。
证状表现:原文:虚痨,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补充:正气不足,脉见迟弱,腹里拘急,自汗,盗汗,或有微热,或咳,或下痢,或腹痛,身痛等。
诸家经验谈:《治病法轨》: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芩,无不愈者。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方函口诀》:此方,用於虚痨之证,腹皮贴於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和久田氏: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
诸家绪论:《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外台秘要》:引深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益吉东洞:“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於气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7.0,桂枝、生姜、大枣各5.5,芍药11.0,甘草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按:原文:方后有云,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入於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草头下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为此方加味法及代替法。
证状表现:原文: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呼吸少气(呼吸困难之状),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诸家经验谈:《漫游杂记》:一妇人经水至年五十余不断,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黎黑,肌肤甲错,晕眩,日发四五次,数步难行,呻吟不寐,脉沈细而腹空胀,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块如石,与“当归建中汤”,日服二帖,五十余日,只觉晕眩稍减,又数日,左足发肿毒,暴热来去三五次,医与“三黄汤”,晕眩大发,卒厥欲死,仍令服“当归建中汤”数百日,竟得身体滋润,徐徐以艾炷,令再服“建中汤”半岁,晕眩不发,日行数百步,血减於前,每日轮灸脊际。终与“建中汤”一年许,血来减半,皮肤生津液,又经一年,能徒步行远路。
《类聚方广义》:诸疡脓溃之后,荏苒不愈,虚羸烦燥,自汗,盗汗,稀脓不出,新肉不长,若恶寒下痢,四肢厥冷者,加附子。
诸家绪论:《外台》引《必效》,“黄氏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
编者按:黄芪,当归,二味合用,后世方称为“补血汤”,合加於“小建中汤”,称为“归芪建中汤”。
简侯:曾治一腹痛经久之男子,手足不温,见风毛戴,夜或自汗,面色无华,行动少力,脉两手沉迟,咽口皆感干燥,间发干咳,医治无显效,自诉时有气块发现作痛,按之似有似无。大便溏,或间日一次,食欲不振,为拟“归芪建中汤”加饴糖,地黄,有二十余帖而就愈。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腹痛,自汗,盗汗,贫血,晕眩,慢性溃疡各病,妇女月经病等。
桂枝加附子汤(叶氏录验方,名救汗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附子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补充:由误汗后,阳虚,恶风,恶寒较甚,头痛,发热较减,小便难,口中和,四肢拘挛疼痛,手指不温,汗续续出,身重,难以转侧,小便难,脉浮虚,或沈细迟缓。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第七证“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疝气证治论》:予右足火指痛,物触之痛甚,强踏亦难忍,择方服之,无验,药贴薰洗,亦无寸效,一日疝上,充塞心下,疼痛剧矣。即服“桂枝加附子汤。三帖而腹痛止,趾痛亦去,后历数月复发,治之如初,而趾痛忽止,於是全愈。
又:一妇心痛五年,诸药针灸皆无效,诊之,心下痞硬,正是积也……,极知疝客心脾邪正相争,故上冲心下而痛,先予“桂枝加附子汤”和其疝。疝和而后以手法散其余邪,心脾痛全已。
又:一老翁,手臂疼痛,自以为痰,他日,心腹痞硬,或腹中拘急,与此汤,病已。
诸家绪论:《千金方》: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此汤。
《奇正方》:霉毒,骨痛,偏枯,口眼歪斜,寒疝,腹中冷痛者试效。
凭证使用:疝气,漏汗不止,神经痛,足腓肠肌痉挛,下肢运动麻痹,半身不遂,衰弱体质者之汗出过多,风湿骨痛等。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4.0,葛根9.5。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但不须啜热粥。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肩胛拘急挛痛之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栝萎根7.0。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其证备,体身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补充:脉不浮而反沉迟,头项肩背及身体全部,有轻度强直性痉挛现象,亦必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口燥渴,或咳等之证。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厚朴、杏仁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又: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补充:“桂枝汤”,下后,表邪未解,咳嗽多稀痰,气逆上喘,身有汗而微,胸腹膨满,脉见浮滑。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武臣患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凭证使用:气管炎,及支气管喘息,具有“桂枝汤“证而兼胸满者。并宜用於老人感冒咳喘之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大枣、人参各6.0,芍药、生姜各9.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於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龙骨、牡蛎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清,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补充:有多梦,耳鸣,惊惕,腹胸动悸等证。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禀赋薄弱之人,**过度,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有微热,四肢倦怠,口舌干燥,小腹弦急,常服此方,保啬调摄,严慎闺房,则能肉生於骨,可望回生。
又: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愆期,多梦惊惕,身体渐就羸瘦,却似痨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证,宜此方。
《橘窗书影》:一青年十八岁,患遗尿数年,百治罔效,下元虚寒,小便清冷,且脐下有动,易惊,两足微冷,投以本方,兼服“八味丸“数日而渐减,服经半年而愈。
又:和田东郭用此方,治愈高?老臣之溺闭,服诸药无效者。余用此方,治遗尿,屡屡得效,古方之妙,在乎运用,当精细之。
诸家绪论:《外台秘要》引《小品》,“龙骨汤”(即本方)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息,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落者。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名“二加龙骨汤”。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又:引深师:“桂心汤”(即本方)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忌同《小品》。
凭证使用:神经衰弱,遗精,遗尿,或夜惊证,忧悒感,歇斯的里,舞蹈病,阴冷,失眠,或多梦等证。
以下系桂枝汤之变方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药、大枣 、当归,细辛各5.5,甘草、通草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 ?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诸家经验谈:《幼幼集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当归四逆汤,用於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清?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於“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伤寒大白》:此方,全在养血散表,实非阴证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凭证使用:脚气,肾脏炎,轻证尿毒证,轻证子痫,头痛,肩凝,胸痛,咳嗽,肾脏疼痛,下痢,腰痛挛急,手足挛急,梅毒等(《汉方新解》)。
“当归四逆境汤”证,有久寒胸满,呕吐(时吐清水)脉细欲绝者,加吴茱萸、生姜,《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各5.0,甘草、通草各2.0,吴茱萸12.0,生姜9.0。上以水、酒各一合三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或水煎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更生姜汤”。
补充:“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腹痛较剧,吐涎沫,肩背强急,头项重痛,或吐利转筋 ,腰脚腹麻,或口舌作燥,(和久田氏云,由於血筋不转,血分动,而津液干,不宜作热候看。)手足厥冷,或下痢,脉微欲绝,妇女经常经前腹痛,月经困难,及带下清冷等。
诸家经验谈:方舆?:内有久寒之男子为疝瘕,妇人为带下之类是也。此病,痛引脐腹腰胯者,此汤甚良。
《橘窗书影》:有女年十九,患伤寒十余日,精神恍惚 ,舌上无苔而干燥,钯食五六日,四肢微冷,脉沈细,按其腹自心下至脐旁之左边拘急,重按则如有痛,血气枯躁,宛如死人。余以为厥冷久寒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本方加附子)服一日夜,心下大缓,始啜粥饮,三日精神明暸,始终服一方,其人全愈。
《续建殊录》:一男子初患头痛,恶寒,手足惰痛,干呕而不能食,至四五日,手足冷,喘急息迫,冷汗出,下痢,每日四五行,脉微细,但欲寐。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旬余而愈。
《伤寒论方解》:妇人经前腹痛,不可忍,见虚寒证者,用本方,有卓效。
诸家绪论:《千金方》:“四逆汤”(即本方)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而脉微欲绝者。
按:《济生方》:“通脉四逆汤”(即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肉冷,脉绝。较《千金方》加附子一味。
凭证使用:恶寒腹痛甚剧者,种心性脚气,尿毒症,子痫,胃扩张等(《汉方与汉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知母、防风各5.0,芍药5.5,生姜、白术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左手脉多浮弦有力,右浮虚,足肿痛而有寒热。
诸家经验谈,:《脚气钩要》:本方治脚气痛痹,转筋不仁。
《外台》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节解,疼肿如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温温烦乱欲吐。
按:《千金方》:“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附子,加半夏,杏仁 ,川芎)主治与《外台》同,似可治本方证之较轻者。
凭证使用:慢性关节炎,尤其畸性关节炎(求真)。脚气,腰痛,鹤膝风(浅田)。神经痛,及一切由风而起之疼痛证(广三)。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芍药、桂枝、大枣各7.0,生姜14.5。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症状表现 原文:血痹(血脉涩滞麻痹也)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补充:当有上冲,呕吐,挛急之证。
诸家绪论:《金鉴》:“黄芪桂枝五物”者,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身体麻痹,及一部分之神经麻痹,脚气病等。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18.0 ,芍药、桂枝各11.0,苦酒四勺。以水二合六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汗,脉自沈,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汉方新解》:本方用於腋臭有效。
《本草汇言》:“四仙散”(本方加罗勒,用酒)桂枝三钱,黄芪,白芍各五钱,罗勒三钱,水,酒各一碗,煎服。
按:罗勒即香菜,能去恶气,消水气。时珍云,无则以霍香代之。
诸家绪论:和久田氏:此方证为阳气郁遏难宣,故虽发热而脉沈,与风水证不同,风水因感外邪,故脉浮不沈,汗出不黄,可以别之。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皮肿,水肿,腋臭等
桂枝茯苓丸(《妇人良方》名“夺命丹”,《济阴纲目》名“夺命丸”,煎汤,名“催生汤”)。
桂枝、芍药、茯苓、丹皮、桃仁各2.4 。
右为细末,以蜂蜜及米醋为丸,一日分三回,温服。如作汤剂用,将前药加至二三倍,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妊娠也。所以血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求真说:该证:左直腹筋挛急,有软凝块,按之微痛。
补充:面部,或足部现肿状,手足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诸家经验谈:《妇人良方》: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胎已死,服之可下,称为“夺命丹”。
方舆?:“此方,於产前则催生,在产后,则治恶露停滞,心腹疼痛,或发热恶寒者。又谓,出死胎,下胞衣,及胎前产后诸杂证,功效不可具述。
又:经水不通,即通亦少,或前或后,或一月两至,两月一至等,蓄泄失常者,用之皆有效,每加大黄水煎可也。如积结久成症者,非此方所主也。
汤本求真;凡妇人胎前产后诸证,用之有伟效。下死胎、胞衣,亦妙。
《生生堂治验》:治妇人瘀血头痛,加大黄,芍药,不出月而愈。
《方函口诀》:原南阳以本方,加甘草,大黄,治肠痈。余自加大黄,附子,治血沥痛,及打扑痛楚,加车前子,茅根,治水分肿,及产后水气。
《类聚方广义》:血淋,肠风,下血,用之皆有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方伎杂志》:一农妇产后,患痿?三年,病中又妊娠,腹随而大,时坐便桶。来乞诊,曰,此证非产后不能速治,腹部,足部暂置之,产后,足可立也,以“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煎汤使服,大小便快利,气分,全体均大舒适。至月末而分娩,产后,转方“桃核核承气汤”由恶露下毒便,昼夜二行,一切闭塞之毒,皆涣散,气血亦次第宣通,故腰膝亦渐渐而动,服药二十日许,起步如常矣。
简侯:曾治一黄姓妇,妊娠已八月余,腰痛漏血。时兴化李医师在泰应诊,延之诊治,云将堕胎,未开药。经人介绍,转请我往治,诉左腹有块状,按之痛,大小便均不爽利,脉沈弦,舌见淡黄薄苔。告之曰,《金匮》云妊娠有症痼,当下其症,为拟“桂枝茯苓丸”料,煎汤服之,如系死胎则当下,非死胎则可止痛而活血,今未见死胎之象,服之无损。黄信之,照服两帖,大便爽利,腰痛已除,血亦止。后以此方示李医师,诧为奇迹。其实乃根据前人经验与临床证状而体会之耳,何奇迹之有。
诸家绪论:《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为日常多用之处方,从证可加大黄,薏苡仁,甘草等而应用之。
《续药征》:此方证,腹中有毒痛,亦用於阳证吐血。
凭证使用:《汉方新解》:本方证应用范围广大无边,难以枚举,其主要者,为头痛,眩晕,耳鸣,脑出血,半身不遂,眼,耳,鼻诸患,心脏病,动脉硬变,各种出血,偻麻质斯,神经痛,发疹病,肿疡,皮肤病,轻证盲肠炎,胃肠痉挛,男女泌尿生殖器病,痔核、脱肛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痛经,经行困难,胎盘残留,子宫肌肿,血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实质炎,子宫周围炎。及其附属器官之一般充血性炎证,如卵巢炎,喇叭管炎,流产后出血不止,腹膜炎,痔肿胀痛,睾丸炎,代偿性鼻衄,高血压等。
桂枝去芍药汤
(此属桂枝汤之减方,本应列於桂枝汤加减方之下,兹为以下各方,均系此方加减,故列於此。)
桂枝、大枣、生姜各11.0,甘草7.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
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
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褐”、“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 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1993:2)
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9;(5>r 45)
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病理学整理篇》(张子英编)刘明氏云,以“桂枝汤”,治轻微感冒,若不啜热稀粥,不温覆者,则竟无汗出,然温覆时,尚须以衾蒙首而卧,若露首于外,汗仍难出,此明多年来自身之经验,亦对他人之经验也。此点极关重要,医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颖甫:一老妇患脑疽,每至天晚,即恶寒发热,汗出,与“桂枝汤”,不加他药,逐日增加药量,数日后,竟告痊愈。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生生堂治验》:一妇患下痢数年,不进食,形体羸 ,肌肤甲错,若人不扶之,则不能起卧,与大剂“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调理,渐渐复原。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之效也。
凭证使用:虚弱体质者,罹感冒、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神经痛、胃肠病、疟疾、下痢、产后病、寒腹痛、偻麻质斯、神经衰弱等有本方证状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12.0,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以上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外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汉方医学解说》:余妹年二十岁时,患头痛如锥刺,剧痛不可忍,投以予所知之安知必林,及偏头痛臭剥之洋药,不见其效,遂用本方一服,而大轻快,不出二日而至愈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於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雉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於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於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神经衰弱,歇斯的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运用》。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7.0,芍药14.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
上方加大黄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补充:(1)腹部虽膨满拘急有痛,但腹内不实,(2)腹部较有抵抗,按之实而诉痛,大便或秘结或下痢。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痢疾初起,腹痛甚者,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随手可愈。
又:疝瘕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腹痛,或发疮疹之腹痛,用此方皆有效。
方舆鲵:有固有之毒之人,其腹拘挛,或有块者。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又: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此方。
《麻疹一哈》:一男子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痛,二便不利,时或腰甚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随汗出,疹收复旧。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5.5,甘草5.5,黄芪9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原文:(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2)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3)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叶橘泉:一少妇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加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方函口诀》:治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名“归芪建中汤”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反鼻霜”(系蝮蛇之黑烧者),其效尤佳。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萎黄病,浮肿,湿性皮肤病,盗汗,慢性溃疡,虚弱人之感冒,具有“桂枝汤”证者。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大枣各5.5,甘草3.5,芍药11,胶饴12两,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加胶饴溶之,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节《伤寒论》原文: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下悸烦者。
节《金匮》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又:妇人胳中痛。
补充:该病表里皆虚,腹中痛,夜梦遗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徐灵胎云),此由津液少,非有火也,手足烦热,(或现冷状),心下悸,恶寒,恶风(或发黄)脉弦急,(或浮大而?,按之则空虚)腹软弱无力。
诸家经验谈:《证治准绳》:治痢用本方,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脉弦急,或弦大而?,按之则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李东垣:“桂枝汤”,治表虚,“小建中汤”治里虚。又:以桂枝易肉桂,为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
《续名家选方》:喘急,塞迫欲死者,“小建中”加薤白,熟附子。
《眼科锦囊》:眼痛,如神祟,多服本方则痊。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
《赤水玄珠》: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腕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灸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
诸家绪论:《医方集解》: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
《治病法轨》:脾阳不运,胃痛呕吐,右脉虚,加陈皮用之。
某君治虚性盲肠炎,去饴,加陈皮,木香,云有效,附此待证。
《医方考》:“小建中汤”,宜用肉桂,枝则味薄,故用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中。
编者按:谭次仲编,《肺病自疗法》推重“小建中汤”,为治肺痨之第一方,萧屏所编《肺病自疗》,亦云“小建中汤”治痨病极妙,沈仲圭氏於其所著《中国经验处方集》,谈及肺结核治法,略谓,以甘寒养阴为治痨病常法。至因病情变化,舍甘寒而投辛温,要为例外权法,藉以矫正谭萧之说是矣。惜未能将例外权法之“小建中汤”,方证加以说明,系属一种阳虚证,在多种虚劳病中,占极少数,如果有此证,自以用之为宜。
简侯:曾忆及我邑徐克明君语我云,幼年罹虚痨病,咳嗽,腰痛盗汗,医不能疗。往刘星伯先生处(时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为开“小建中汤”一方,服数帖后即愈,是“小建中汤”诚为治疗阴虚者虚痨妙剂。宜其为谭萧二氏所称道,若不详辨其真实证状,而错用于阴虚证之虚痨,则危险甚大。徐灵胎氏云,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痨,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求真氏云,余往年用黄芪及建中剂於肺结核而招失败,我则以为若遭遇阳虚证之病者,以甘寒养阴常法治之,其招致失败,亦无不同,医者其屏去主观论治可也。
黄芪建中汤
即於“小建中汤”内,加黄芪5.5,煎法,用法,同前。
证状表现:原文:虚痨,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补充:正气不足,脉见迟弱,腹里拘急,自汗,盗汗,或有微热,或咳,或下痢,或腹痛,身痛等。
诸家经验谈:《治病法轨》: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芩,无不愈者。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方函口诀》:此方,用於虚痨之证,腹皮贴於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和久田氏: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
诸家绪论:《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目》: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外台秘要》:引深师,本方加入人参,半夏,治虚痨腹满,食少,小便多。
益吉东洞:“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於气血湿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7.0,桂枝、生姜、大枣各5.5,芍药11.0,甘草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按:原文:方后有云,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入於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草头下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为此方加味法及代替法。
证状表现:原文: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呼吸少气(呼吸困难之状),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诸家经验谈:《漫游杂记》:一妇人经水至年五十余不断,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黎黑,肌肤甲错,晕眩,日发四五次,数步难行,呻吟不寐,脉沈细而腹空胀,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块如石,与“当归建中汤”,日服二帖,五十余日,只觉晕眩稍减,又数日,左足发肿毒,暴热来去三五次,医与“三黄汤”,晕眩大发,卒厥欲死,仍令服“当归建中汤”数百日,竟得身体滋润,徐徐以艾炷,令再服“建中汤”半岁,晕眩不发,日行数百步,血减於前,每日轮灸脊际。终与“建中汤”一年许,血来减半,皮肤生津液,又经一年,能徒步行远路。
《类聚方广义》:诸疡脓溃之后,荏苒不愈,虚羸烦燥,自汗,盗汗,稀脓不出,新肉不长,若恶寒下痢,四肢厥冷者,加附子。
诸家绪论:《外台》引《必效》,“黄氏建中汤”加当归,人参,治虚痨,下焦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
编者按:黄芪,当归,二味合用,后世方称为“补血汤”,合加於“小建中汤”,称为“归芪建中汤”。
简侯:曾治一腹痛经久之男子,手足不温,见风毛戴,夜或自汗,面色无华,行动少力,脉两手沉迟,咽口皆感干燥,间发干咳,医治无显效,自诉时有气块发现作痛,按之似有似无。大便溏,或间日一次,食欲不振,为拟“归芪建中汤”加饴糖,地黄,有二十余帖而就愈。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腹痛,自汗,盗汗,贫血,晕眩,慢性溃疡各病,妇女月经病等。
桂枝加附子汤(叶氏录验方,名救汗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附子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补充:由误汗后,阳虚,恶风,恶寒较甚,头痛,发热较减,小便难,口中和,四肢拘挛疼痛,手指不温,汗续续出,身重,难以转侧,小便难,脉浮虚,或沈细迟缓。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第七证“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疝气证治论》:予右足火指痛,物触之痛甚,强踏亦难忍,择方服之,无验,药贴薰洗,亦无寸效,一日疝上,充塞心下,疼痛剧矣。即服“桂枝加附子汤。三帖而腹痛止,趾痛亦去,后历数月复发,治之如初,而趾痛忽止,於是全愈。
又:一妇心痛五年,诸药针灸皆无效,诊之,心下痞硬,正是积也……,极知疝客心脾邪正相争,故上冲心下而痛,先予“桂枝加附子汤”和其疝。疝和而后以手法散其余邪,心脾痛全已。
又:一老翁,手臂疼痛,自以为痰,他日,心腹痞硬,或腹中拘急,与此汤,病已。
诸家绪论:《千金方》:治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此汤。
《奇正方》:霉毒,骨痛,偏枯,口眼歪斜,寒疝,腹中冷痛者试效。
凭证使用:疝气,漏汗不止,神经痛,足腓肠肌痉挛,下肢运动麻痹,半身不遂,衰弱体质者之汗出过多,风湿骨痛等。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4.0,葛根9.5。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但不须啜热粥。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肩胛拘急挛痛之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栝萎根7.0。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其证备,体身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补充:脉不浮而反沉迟,头项肩背及身体全部,有轻度强直性痉挛现象,亦必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口燥渴,或咳等之证。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厚朴、杏仁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又: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补充:“桂枝汤”,下后,表邪未解,咳嗽多稀痰,气逆上喘,身有汗而微,胸腹膨满,脉见浮滑。
诸家经验谈:《本事方》:一武臣患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凭证使用:气管炎,及支气管喘息,具有“桂枝汤“证而兼胸满者。并宜用於老人感冒咳喘之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大枣、人参各6.0,芍药、生姜各9.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於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甘草、桂枝、芍药、大枣、生姜、龙骨、牡蛎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清,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补充:有多梦,耳鸣,惊惕,腹胸动悸等证。
诸家经验谈,《类聚方广义》:禀赋薄弱之人,**过度,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有微热,四肢倦怠,口舌干燥,小腹弦急,常服此方,保啬调摄,严慎闺房,则能肉生於骨,可望回生。
又: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愆期,多梦惊惕,身体渐就羸瘦,却似痨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证,宜此方。
《橘窗书影》:一青年十八岁,患遗尿数年,百治罔效,下元虚寒,小便清冷,且脐下有动,易惊,两足微冷,投以本方,兼服“八味丸“数日而渐减,服经半年而愈。
又:和田东郭用此方,治愈高?老臣之溺闭,服诸药无效者。余用此方,治遗尿,屡屡得效,古方之妙,在乎运用,当精细之。
诸家绪论:《外台秘要》引《小品》,“龙骨汤”(即本方)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息,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落者。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名“二加龙骨汤”。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又:引深师:“桂心汤”(即本方)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忌同《小品》。
凭证使用:神经衰弱,遗精,遗尿,或夜惊证,忧悒感,歇斯的里,舞蹈病,阴冷,失眠,或多梦等证。
以下系桂枝汤之变方
“桂枝汤”证而有贫血腹痛,手足厥冷,小便不利者,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汤
桂枝、芍药、大枣 、当归,细辛各5.5,甘草、通草各5.5。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补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脉弱,或弦而迟,或弦而 ?左脉多见虚弱,头痛,腹挛痛,肢体有酸痛感,尤其腰筋及两侧,按之觉痛,妇人经前痛,或血气痛,腰诸家经验谈:《幼幼集成》:“当归四逆汤”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方舆?:“当归四逆汤,用於下纯血痢之血便,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汤愈之。
《百?一贯》:休息痢,有因疝来者,此时有用“当归四逆汤”者,黑便与血交下,“当归四逆汤”有效。
又:五更泻,有用“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者。
《治疗杂话》: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然如虫行,且头痛者。
背感冷,舌质多淡白。
清?玄道:见翁,治冻风(即冻疮)用“当归四逆汤”,奏效速。
《中国内科医鉴》:痢疾,腹中不痛,但下瘀物者,此方为宜。
诸家绪论:《方函口诀》: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原系“桂枝汤”之变方,故用於“桂枝汤”证之血分闭塞者有效。
清川玄道:本方专以外发寒邪,非如他“四逆汤“专救里寒也。
《时氏处方学》:当归四逆汤,余用以治血凝气滞受寒之肿疡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尤佳,此为活血补血温经通脉泄闭之剂。
《伤寒大白》:此方,全在养血散表,实非阴证温经治法,家秘,加川芎,葱白,助其通阳和阴,作汗外解。
凭证使用:脚气,肾脏炎,轻证尿毒证,轻证子痫,头痛,肩凝,胸痛,咳嗽,肾脏疼痛,下痢,腰痛挛急,手足挛急,梅毒等(《汉方新解》)。
“当归四逆境汤”证,有久寒胸满,呕吐(时吐清水)脉细欲绝者,加吴茱萸、生姜,《伤寒论》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桂枝、芍药、大枣各5.0,甘草、通草各2.0,吴茱萸12.0,生姜9.0。上以水、酒各一合三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或水煎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更生姜汤”。
补充:“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腹痛较剧,吐涎沫,肩背强急,头项重痛,或吐利转筋 ,腰脚腹麻,或口舌作燥,(和久田氏云,由於血筋不转,血分动,而津液干,不宜作热候看。)手足厥冷,或下痢,脉微欲绝,妇女经常经前腹痛,月经困难,及带下清冷等。
诸家经验谈:方舆?:内有久寒之男子为疝瘕,妇人为带下之类是也。此病,痛引脐腹腰胯者,此汤甚良。
《橘窗书影》:有女年十九,患伤寒十余日,精神恍惚 ,舌上无苔而干燥,钯食五六日,四肢微冷,脉沈细,按其腹自心下至脐旁之左边拘急,重按则如有痛,血气枯躁,宛如死人。余以为厥冷久寒证,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本方加附子)服一日夜,心下大缓,始啜粥饮,三日精神明暸,始终服一方,其人全愈。
《续建殊录》:一男子初患头痛,恶寒,手足惰痛,干呕而不能食,至四五日,手足冷,喘急息迫,冷汗出,下痢,每日四五行,脉微细,但欲寐。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旬余而愈。
《伤寒论方解》:妇人经前腹痛,不可忍,见虚寒证者,用本方,有卓效。
诸家绪论:《千金方》:“四逆汤”(即本方)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而脉微欲绝者。
按:《济生方》:“通脉四逆汤”(即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肉冷,脉绝。较《千金方》加附子一味。
凭证使用:恶寒腹痛甚剧者,种心性脚气,尿毒症,子痫,胃扩张等(《汉方与汉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知母、防风各5.0,芍药5.5,生姜、白术各5.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左手脉多浮弦有力,右浮虚,足肿痛而有寒热。
诸家经验谈,:《脚气钩要》:本方治脚气痛痹,转筋不仁。
《外台》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节解,疼肿如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温温烦乱欲吐。
按:《千金方》:“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附子,加半夏,杏仁 ,川芎)主治与《外台》同,似可治本方证之较轻者。
凭证使用:慢性关节炎,尤其畸性关节炎(求真)。脚气,腰痛,鹤膝风(浅田)。神经痛,及一切由风而起之疼痛证(广三)。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芍药、桂枝、大枣各7.0,生姜14.5。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症状表现 原文:血痹(血脉涩滞麻痹也)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补充:当有上冲,呕吐,挛急之证。
诸家绪论:《金鉴》:“黄芪桂枝五物”者,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身体麻痹,及一部分之神经麻痹,脚气病等。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18.0 ,芍药、桂枝各11.0,苦酒四勺。以水二合六勺,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汗,脉自沈,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诸家经验谈:《汉方新解》:本方用於腋臭有效。
《本草汇言》:“四仙散”(本方加罗勒,用酒)桂枝三钱,黄芪,白芍各五钱,罗勒三钱,水,酒各一碗,煎服。
按:罗勒即香菜,能去恶气,消水气。时珍云,无则以霍香代之。
诸家绪论:和久田氏:此方证为阳气郁遏难宣,故虽发热而脉沈,与风水证不同,风水因感外邪,故脉浮不沈,汗出不黄,可以别之。
凭证使用:黄汗,多汗,皮肿,水肿,腋臭等
桂枝茯苓丸(《妇人良方》名“夺命丹”,《济阴纲目》名“夺命丸”,煎汤,名“催生汤”)。
桂枝、芍药、茯苓、丹皮、桃仁各2.4 。
右为细末,以蜂蜜及米醋为丸,一日分三回,温服。如作汤剂用,将前药加至二三倍,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妊娠也。所以血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求真说:该证:左直腹筋挛急,有软凝块,按之微痛。
补充:面部,或足部现肿状,手足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诸家经验谈:《妇人良方》: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胎已死,服之可下,称为“夺命丹”。
方舆?:“此方,於产前则催生,在产后,则治恶露停滞,心腹疼痛,或发热恶寒者。又谓,出死胎,下胞衣,及胎前产后诸杂证,功效不可具述。
又:经水不通,即通亦少,或前或后,或一月两至,两月一至等,蓄泄失常者,用之皆有效,每加大黄水煎可也。如积结久成症者,非此方所主也。
汤本求真;凡妇人胎前产后诸证,用之有伟效。下死胎、胞衣,亦妙。
《生生堂治验》:治妇人瘀血头痛,加大黄,芍药,不出月而愈。
《方函口诀》:原南阳以本方,加甘草,大黄,治肠痈。余自加大黄,附子,治血沥痛,及打扑痛楚,加车前子,茅根,治水分肿,及产后水气。
《类聚方广义》:血淋,肠风,下血,用之皆有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方伎杂志》:一农妇产后,患痿?三年,病中又妊娠,腹随而大,时坐便桶。来乞诊,曰,此证非产后不能速治,腹部,足部暂置之,产后,足可立也,以“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煎汤使服,大小便快利,气分,全体均大舒适。至月末而分娩,产后,转方“桃核核承气汤”由恶露下毒便,昼夜二行,一切闭塞之毒,皆涣散,气血亦次第宣通,故腰膝亦渐渐而动,服药二十日许,起步如常矣。
简侯:曾治一黄姓妇,妊娠已八月余,腰痛漏血。时兴化李医师在泰应诊,延之诊治,云将堕胎,未开药。经人介绍,转请我往治,诉左腹有块状,按之痛,大小便均不爽利,脉沈弦,舌见淡黄薄苔。告之曰,《金匮》云妊娠有症痼,当下其症,为拟“桂枝茯苓丸”料,煎汤服之,如系死胎则当下,非死胎则可止痛而活血,今未见死胎之象,服之无损。黄信之,照服两帖,大便爽利,腰痛已除,血亦止。后以此方示李医师,诧为奇迹。其实乃根据前人经验与临床证状而体会之耳,何奇迹之有。
诸家绪论:《皇汉医学要诀》:此方:为日常多用之处方,从证可加大黄,薏苡仁,甘草等而应用之。
《续药征》:此方证,腹中有毒痛,亦用於阳证吐血。
凭证使用:《汉方新解》:本方证应用范围广大无边,难以枚举,其主要者,为头痛,眩晕,耳鸣,脑出血,半身不遂,眼,耳,鼻诸患,心脏病,动脉硬变,各种出血,偻麻质斯,神经痛,发疹病,肿疡,皮肤病,轻证盲肠炎,胃肠痉挛,男女泌尿生殖器病,痔核、脱肛等。
《古方临床之运用》:痛经,经行困难,胎盘残留,子宫肌肿,血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实质炎,子宫周围炎。及其附属器官之一般充血性炎证,如卵巢炎,喇叭管炎,流产后出血不止,腹膜炎,痔肿胀痛,睾丸炎,代偿性鼻衄,高血压等。
桂枝去芍药汤
(此属桂枝汤之减方,本应列於桂枝汤加减方之下,兹为以下各方,均系此方加减,故列於此。)
桂枝、大枣、生姜各11.0,甘草7.0。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证状表现,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
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
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褐”、“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 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1993:2)
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9;(5>r 45)
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