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5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岳美中
从用药历史来看,最早是用党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是用党参,党参是桔梗科植物,与五加科植物的人参不同。人参的真正应用,应当是在唐太宗入“高丽国”之后,已距后汉约三四百年。
党参主治“心下痞硬,支结”,《药征》一书已作了概括。《本经》谓其可“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风,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所谓“补五藏”,为五脏之阴,当然也有阳,是相对的,盖阴主里,这是可以理解的。所谓“安精神,定魂魄”,是着眼在“虚”字上。“止惊悸”,“明目”,“除邪风”,也都是虚象,并非实证。
金元以后,用参很广泛,标准不严。余遵仲景,针对“心下痞硬,支满”而用,可从小柴胡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人参白虎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中,悟出应用道理。仲景之书,出条文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理,后学应当注意体会。
人参、党参为何可治“心下痞硬”?可想见的是由 于气虚所结的病状。用人参是有标准的,不应像一般医生所谓“是虚都补”、“不虚也补”、“不开人参是不把病人当回事”的那样去用,这种风气不对。
我以为用人参的标准有三条:
1.心下痞硬;
2.亡血家(虚);
3.补虚(阴虚为主,血虚也可属阴)。
炙甘草汤用人参,是发汗后,心动悸,脉结代,亡血之故。《名医别录》称人参“通血脉,利血气”,很有道理。炙甘草汤中血药很多,人参熬出来很粘,补气少,补血为多。炙甘草汤的人参算阴药,阴多阳少。
余曾治二例重症尿毒症患者,“肾病及胃”,以移山参一两切,炖液服,不吐,“有胃气则生”。后以四逆汤和六君子汤收功。病人原来脉息都不清楚,还是收到了良效。补虚力量,老山参胜移山参,更胜别直参及党参。太子参一般处方可用,但力小。对于脱证,人参则非一两(30克)不可,缓期也不行。
从用药历史来看,最早是用党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是用党参,党参是桔梗科植物,与五加科植物的人参不同。人参的真正应用,应当是在唐太宗入“高丽国”之后,已距后汉约三四百年。
党参主治“心下痞硬,支结”,《药征》一书已作了概括。《本经》谓其可“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风,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所谓“补五藏”,为五脏之阴,当然也有阳,是相对的,盖阴主里,这是可以理解的。所谓“安精神,定魂魄”,是着眼在“虚”字上。“止惊悸”,“明目”,“除邪风”,也都是虚象,并非实证。
金元以后,用参很广泛,标准不严。余遵仲景,针对“心下痞硬,支满”而用,可从小柴胡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人参白虎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中,悟出应用道理。仲景之书,出条文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理,后学应当注意体会。
人参、党参为何可治“心下痞硬”?可想见的是由 于气虚所结的病状。用人参是有标准的,不应像一般医生所谓“是虚都补”、“不虚也补”、“不开人参是不把病人当回事”的那样去用,这种风气不对。
我以为用人参的标准有三条:
1.心下痞硬;
2.亡血家(虚);
3.补虚(阴虚为主,血虚也可属阴)。
炙甘草汤用人参,是发汗后,心动悸,脉结代,亡血之故。《名医别录》称人参“通血脉,利血气”,很有道理。炙甘草汤中血药很多,人参熬出来很粘,补气少,补血为多。炙甘草汤的人参算阴药,阴多阳少。
余曾治二例重症尿毒症患者,“肾病及胃”,以移山参一两切,炖液服,不吐,“有胃气则生”。后以四逆汤和六君子汤收功。病人原来脉息都不清楚,还是收到了良效。补虚力量,老山参胜移山参,更胜别直参及党参。太子参一般处方可用,但力小。对于脱证,人参则非一两(30克)不可,缓期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