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8
- 帖子
- 12067
- 获得点赞
- 48
- 声望
- 0
- 年龄
- 44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