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7/13
- 帖子
- 3150
- 获得点赞
- 22
- 声望
- 38
临床见到许多胃寒和四肢寒冷的患者,久用温散之法而疗效不佳,热贴中即有一例。我结合《程杏轩医案》的医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久患腹痛忽下瘀血而痊
患腹痛多年,由午餐饭冷强食而起,痛处在脐之上,痛时腹冷,掌按热熨稍瘥。虽盛暑亦必以帛护其腹,饮食渐减,喜暖畏凉,他物食尚相安,惟饭蒸煮未透,或稍冷食则必痛,素嗜瓜果,得疾后不敢尝。向患痔红,食姜蒜烧酒即发,故忌之。此疾作时,食入阻滞,饮烧酒一二杯,反觉通畅,不但姜蒜不忌,即食椒末辣酱,均与痔红无碍。经云∶痛者寒气多也。证属寒凝气滞无疑。予素畏药,痛发无何,香砂姜萸陈半谷芽神曲之类,服一两剂即罢去,往岁发疏尚轻,惟餐饭不能如常,年来发频且重,不拘何物,餐后必痛。须食下行,其痛方止。于是餐后不敢坐卧,乃学古人养生,食后行百步,常宜手摩腹之法,并遵释教过午戒食,然亦无益于病,遂视食为畏途,无如疾经重载,消恐耗元,补防助壅,踌躇无策。友人谓予年近古稀,命阳衰弱,寒从内生,是以喜暖畏凉。釜底无火,物终不熟,是以谷食难化,须用八味丸补火生土。所论固是,予意终未坦然。思痛若在鬲,虑其妨食成噎,今幸在腹,当不害命。药饵乱投,恐反有伤,恪守不药得中医之诫。己丑季夏,旌邑孙村汪宅延诊,下塌塾中,时二鼓既寝,急欲大便。灯灭暗中摸索,跌仆莫能挣扎,大孔 遗出如泻水状,呼仆持火至,扶起视地皆污,色如漆,汗淋气坠,即忙就枕。汪宅献楠志仁二公闻之驰至,殊为着惊,予曰无妨,此因久痛蓄瘀,刻瘀下脱,未免伤气耳。饮党参、桂圆汤,少顷气稍续,汗亦敛,次早登厕,犹有余瘀。予恐其瘀复脱,遄归到家更衣,瘀已无矣。自此腹不再痛,餐饭如常。细求其故,究由瘀凝肠胃,阻其传导之机,以故食入则痛。夫血犹水也,血之结而为瘀,亦如水之结而为冰。所以痛处常冷,按熨饮醇热气至,故觉稍快。至于瘀蓄年久,胶固已深,一旦倾囊自出,理殊不解,得无长夏炎蒸,奔驰烦劳,动则阳化,如雪消而春水来耶。从斯悟入,书称久痛在络,络主血,不独肢体之痛为在络,即胸腹之痛,痞积之痛,皆为在络,皆宜治血,无徒从事于气。又如噎隔一证,方书虽有胃脘枯槁,及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等语,然由瘀血阻塞胃口者恒多。进而思之,予疾将十年,固未能自知瘀蓄于先,然不药稳持,尚不失为中驷。不然补泻杂投,不殒于病,而殒于药矣。予见败坏之证自萎者十之二三,药伤者十之七八。药本生人,而反杀人,可不惧哉。自今以往,伏愿医家证未审明,勿轻用药,病家疾如可待,勿急求医,如此或亦可为卫生之一助耳。
波曰∶初痛在经,久痛入络二语,叶氏实发前人数千年之未发,启后学于意万载之无窍。然不独胃病噎膈之症,浑融使然也,凡病久根深蒂固,综须治血为主,此即古人窍必及肾之意也夫。
案中医者是‘痛’而伴寒,因而是有血瘀的情况,而对于不痛或者微痛的久寒不愈则从气郁论治,因郁为瘀之轻者,亦可佐无伤胃气之化瘀之品。畏寒未必皆阳虚,阳气不达也很多见,甚至可能是更为常见的病机。所谓内寒其实是外寒入侵留滞,其病理改变是气滞血瘀,单纯温阳其实更多照顾了外因,而气郁甚至血瘀的病理改变才是内因。我喜欢通过疏肝升肝来解决气郁的问题。所谓郁,即肝气不舒不升导致的胃阳不运胃气不布,因而内寒除胃寒的表现外就是四肢之寒,因四肢秉气于胃嘛。四逆散是一般人喜欢用的治气郁方,虽可获捷效,不过此方中的柴胡枳实皆有破气之虞。对于久寒之人要注意破与立的关系,虚人多不耐辛散破气,此亦是此类病人久用温阳药而不愈的重要原因,柴胡疏肝散也有这个问题,可以说气郁为气滞之轻者,气滞为血瘀之轻者。叶桂云治肝郁气滞当‘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濡燥涩而不滋腻’。可见同样的病机,药物使用不当也无法取效,或副作用大。
治内里久寒用到滋阴药,很多人无法理解,无非叶桂所说之滋腻为害。对此我的经验是只要疏肝升肝护胃气做的好,这个根本不是问题。须知,木生火,而肝木体阴而用阳。畏寒之人多阴虚,只是被阳气不达掩盖罢了。
下面提供一个方子,来讨论。
白蒺藜9 绿萼梅3 苏梗9 麦芽15麦冬15 枸杞10 山药15 白芍12 桂枝12 当归10 合欢皮15 丹参10 郁金9 白术9 鸡内金6
脉:此类病人右关多有弦象而偏弱,左关多偏沉而微涩。
方解:白蒺藜 绿萼美 苏梗 生麦芽 舒肝理气而不破气;麦冬 枸杞 山药 白芍柔肝润胃;桂枝 外可解表温卫,内可舒升肝气,平降胃气,温通经络,为必用之要药;当归 丹参 郁金入血分而活血解郁;白术 鸡内金加强胃的运化。整个方看似柔弱,实有颠倒乾坤之能。可为畏寒之人多提供一治疗之法。
论坛从建立开始以来,一直讨论不止的就是阴阳何者重要这样的形而上的问题,我也曾参与其中。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阴阳何者为要是个问题,而医者所治的患者是阳盛还是阴缺是另外的问题。病者如世间的各种生灵一样,其先天禀赋与后天受环境影响之变化何其不同,怎可皆套用一个简单的模式用之。譬如树木有喜阴着,有喜阳者,这提醒我们阳光充足,阴湿黑暗等境况未必都是褒义或者贬义词。用之于医理,警醒我们要深入研究,学精学透,不搞简单化,盲目化,各立山头,这样才无愧于这样一个自由获取知识的伟大时代。
久患腹痛忽下瘀血而痊
患腹痛多年,由午餐饭冷强食而起,痛处在脐之上,痛时腹冷,掌按热熨稍瘥。虽盛暑亦必以帛护其腹,饮食渐减,喜暖畏凉,他物食尚相安,惟饭蒸煮未透,或稍冷食则必痛,素嗜瓜果,得疾后不敢尝。向患痔红,食姜蒜烧酒即发,故忌之。此疾作时,食入阻滞,饮烧酒一二杯,反觉通畅,不但姜蒜不忌,即食椒末辣酱,均与痔红无碍。经云∶痛者寒气多也。证属寒凝气滞无疑。予素畏药,痛发无何,香砂姜萸陈半谷芽神曲之类,服一两剂即罢去,往岁发疏尚轻,惟餐饭不能如常,年来发频且重,不拘何物,餐后必痛。须食下行,其痛方止。于是餐后不敢坐卧,乃学古人养生,食后行百步,常宜手摩腹之法,并遵释教过午戒食,然亦无益于病,遂视食为畏途,无如疾经重载,消恐耗元,补防助壅,踌躇无策。友人谓予年近古稀,命阳衰弱,寒从内生,是以喜暖畏凉。釜底无火,物终不熟,是以谷食难化,须用八味丸补火生土。所论固是,予意终未坦然。思痛若在鬲,虑其妨食成噎,今幸在腹,当不害命。药饵乱投,恐反有伤,恪守不药得中医之诫。己丑季夏,旌邑孙村汪宅延诊,下塌塾中,时二鼓既寝,急欲大便。灯灭暗中摸索,跌仆莫能挣扎,大孔 遗出如泻水状,呼仆持火至,扶起视地皆污,色如漆,汗淋气坠,即忙就枕。汪宅献楠志仁二公闻之驰至,殊为着惊,予曰无妨,此因久痛蓄瘀,刻瘀下脱,未免伤气耳。饮党参、桂圆汤,少顷气稍续,汗亦敛,次早登厕,犹有余瘀。予恐其瘀复脱,遄归到家更衣,瘀已无矣。自此腹不再痛,餐饭如常。细求其故,究由瘀凝肠胃,阻其传导之机,以故食入则痛。夫血犹水也,血之结而为瘀,亦如水之结而为冰。所以痛处常冷,按熨饮醇热气至,故觉稍快。至于瘀蓄年久,胶固已深,一旦倾囊自出,理殊不解,得无长夏炎蒸,奔驰烦劳,动则阳化,如雪消而春水来耶。从斯悟入,书称久痛在络,络主血,不独肢体之痛为在络,即胸腹之痛,痞积之痛,皆为在络,皆宜治血,无徒从事于气。又如噎隔一证,方书虽有胃脘枯槁,及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等语,然由瘀血阻塞胃口者恒多。进而思之,予疾将十年,固未能自知瘀蓄于先,然不药稳持,尚不失为中驷。不然补泻杂投,不殒于病,而殒于药矣。予见败坏之证自萎者十之二三,药伤者十之七八。药本生人,而反杀人,可不惧哉。自今以往,伏愿医家证未审明,勿轻用药,病家疾如可待,勿急求医,如此或亦可为卫生之一助耳。
波曰∶初痛在经,久痛入络二语,叶氏实发前人数千年之未发,启后学于意万载之无窍。然不独胃病噎膈之症,浑融使然也,凡病久根深蒂固,综须治血为主,此即古人窍必及肾之意也夫。
案中医者是‘痛’而伴寒,因而是有血瘀的情况,而对于不痛或者微痛的久寒不愈则从气郁论治,因郁为瘀之轻者,亦可佐无伤胃气之化瘀之品。畏寒未必皆阳虚,阳气不达也很多见,甚至可能是更为常见的病机。所谓内寒其实是外寒入侵留滞,其病理改变是气滞血瘀,单纯温阳其实更多照顾了外因,而气郁甚至血瘀的病理改变才是内因。我喜欢通过疏肝升肝来解决气郁的问题。所谓郁,即肝气不舒不升导致的胃阳不运胃气不布,因而内寒除胃寒的表现外就是四肢之寒,因四肢秉气于胃嘛。四逆散是一般人喜欢用的治气郁方,虽可获捷效,不过此方中的柴胡枳实皆有破气之虞。对于久寒之人要注意破与立的关系,虚人多不耐辛散破气,此亦是此类病人久用温阳药而不愈的重要原因,柴胡疏肝散也有这个问题,可以说气郁为气滞之轻者,气滞为血瘀之轻者。叶桂云治肝郁气滞当‘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濡燥涩而不滋腻’。可见同样的病机,药物使用不当也无法取效,或副作用大。
治内里久寒用到滋阴药,很多人无法理解,无非叶桂所说之滋腻为害。对此我的经验是只要疏肝升肝护胃气做的好,这个根本不是问题。须知,木生火,而肝木体阴而用阳。畏寒之人多阴虚,只是被阳气不达掩盖罢了。
下面提供一个方子,来讨论。
白蒺藜9 绿萼梅3 苏梗9 麦芽15麦冬15 枸杞10 山药15 白芍12 桂枝12 当归10 合欢皮15 丹参10 郁金9 白术9 鸡内金6
脉:此类病人右关多有弦象而偏弱,左关多偏沉而微涩。
方解:白蒺藜 绿萼美 苏梗 生麦芽 舒肝理气而不破气;麦冬 枸杞 山药 白芍柔肝润胃;桂枝 外可解表温卫,内可舒升肝气,平降胃气,温通经络,为必用之要药;当归 丹参 郁金入血分而活血解郁;白术 鸡内金加强胃的运化。整个方看似柔弱,实有颠倒乾坤之能。可为畏寒之人多提供一治疗之法。
论坛从建立开始以来,一直讨论不止的就是阴阳何者重要这样的形而上的问题,我也曾参与其中。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阴阳何者为要是个问题,而医者所治的患者是阳盛还是阴缺是另外的问题。病者如世间的各种生灵一样,其先天禀赋与后天受环境影响之变化何其不同,怎可皆套用一个简单的模式用之。譬如树木有喜阴着,有喜阳者,这提醒我们阳光充足,阴湿黑暗等境况未必都是褒义或者贬义词。用之于医理,警醒我们要深入研究,学精学透,不搞简单化,盲目化,各立山头,这样才无愧于这样一个自由获取知识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