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5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小麦为心之谷,善养心气,本草家多谓本品“面热、皮凉”。今临床所用系整小麦之陈者,则其性之平和可知。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之甘麦大枣汤,主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相似于今之癔病。即用小麦,配合甘草、大枣,以益气润燥,宁神除烦。历代医家相当重视此方,许叔微《本事方》、陈自明《妇人良方》都载有使用本方之验案。叶天士对本方的应用尤具独到之功夫,屡起大证。仔细分析脏躁之临床表现,皆系精神方面的疾病, “躁”,则是烦乱不安的意思。据此,脏躁之“脏”,指心脏也。小麦善养心气,润躁除烦为主药。本方除治脏躁外,又可用于小儿夜啼、自汗盗汗、惊悸怔忡等症。临床凡神经官能症见头眩健忘、心悸怔仲、心神烦乱、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者,以此汤为主,随症加味,多收殊效。有人以此汤制成糖浆剂,定名为“脑乐”,治疗脑神经衰弱,甚受病者欢迎。甘麦大枣汤尚可治疗百合病。考百合病多系心肺阴虚、余热逗留所致:然亦有不少患者表现为心肺气虚者,虽为气虚,却不任参、芪之温补,此方甘平,用之最为熨贴,其小麦用量一般为30~60克,少则效微。
“甘能缓急”,小麦亦有缓解急迫的作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之小麦,即取其能缓急镇咳。后人用小麦治冲咳、痉咳有一定效果,即受仲景此方用小麦之启迪也。
汗为心液,心气虚则汗外越,故小麦又有补心气、敛汗之效能。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麦,即干瘪之小麦,淘之浮于水面者,小麦“面热、皮凉”,浮麦有皮无肉,故其性甘凉,尤擅敛虚汗,朱老喜常以浮麦与玉米茎心(即玉米茎剥去粗皮)配伍,治疗虚汗烦热,极有功效。单用浮麦炒焦为末,每服6克,1日2次,连服1周,亦效。如无浮麦,陈小麦亦可。唯煎煮时以小麦完整不烂为佳。
小麦之苗亦供药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盛赞麦苗有治黄疽之功,然以麦苗绞汁治黄疽,实早见于《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亦谓麦苗“主酒疸目黄”,并可“消酒食暴热”。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小麦之麸皮亦有敛汗作用,可用治盗汗自汗,近人更用于糖尿病,其法用麦麸与面粉按6:4的比例,加适量食油、鸡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饮食,在1~3个月内可使尿糖、血糖下降,体重增加,全身情况显著好转。又,麦麸或浮小麦炒香,研细,每用6~10克,开水冲服,对于尿血、血淋亦有一定效果,可供参考。
[何绍奇整理]
“甘能缓急”,小麦亦有缓解急迫的作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之小麦,即取其能缓急镇咳。后人用小麦治冲咳、痉咳有一定效果,即受仲景此方用小麦之启迪也。
汗为心液,心气虚则汗外越,故小麦又有补心气、敛汗之效能。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麦,即干瘪之小麦,淘之浮于水面者,小麦“面热、皮凉”,浮麦有皮无肉,故其性甘凉,尤擅敛虚汗,朱老喜常以浮麦与玉米茎心(即玉米茎剥去粗皮)配伍,治疗虚汗烦热,极有功效。单用浮麦炒焦为末,每服6克,1日2次,连服1周,亦效。如无浮麦,陈小麦亦可。唯煎煮时以小麦完整不烂为佳。
小麦之苗亦供药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盛赞麦苗有治黄疽之功,然以麦苗绞汁治黄疽,实早见于《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亦谓麦苗“主酒疸目黄”,并可“消酒食暴热”。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小麦之麸皮亦有敛汗作用,可用治盗汗自汗,近人更用于糖尿病,其法用麦麸与面粉按6:4的比例,加适量食油、鸡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饮食,在1~3个月内可使尿糖、血糖下降,体重增加,全身情况显著好转。又,麦麸或浮小麦炒香,研细,每用6~10克,开水冲服,对于尿血、血淋亦有一定效果,可供参考。
[何绍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