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25
- 帖子
- 962
- 获得点赞
- 193
- 声望
- 43
人为什么右手比左手有力?
这个问题看似于无关紧要,其实却是一个从未有过正确结论的问题。上个世纪曾有一种十分荒唐的说法,认为那是由于人类的祖先原始人意识到心脏的重要而心脏又偏于左边,于是在与其它野兽博斗时总是用左手护着心脏,只用右手与敌争斗,久而久之形成了生理差别(见于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我没见过原始人,但至少观察过猴子和猩猩,可是它们打架时从没见过用左手护心的离奇状态。
倒是古中医的一些说法值得注意,那些古代医家大都认为这与人的“肝肺之气”有关。如《内经》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由于肝是藏血的,其“用”在左,而两目视物主要靠“血”,所以“人左目明于右目”;而肺是主气的,其“用”在右,人手足用力主要靠“气”,所以右手足健于左手足。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却只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普天之下,哺乳动物都有肝肺,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右肢健于左肢的现象?
其实,我思之良久,觉得只要用人直立行走的生理和人主动脉弓的解剖结构就能说明问题。
由于人的主动脉脉弓是先右后左弯曲的,从而主动脉弓之上,第一分支就是右头臂干动脉,第二分支是左颈总动脉,第三分肢才是左上肢动脉,所以就象自来水管道一样,最先分支的,必然获得更大一些的水压。这种差异对于匐伏行走的动物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为了供应高高在上的头部以充足的血液,并维持必要的血压,心脏就必须产生更大的输出力,从而这种差别也就成倍加大了。右头部和右上肢自然比左上肢承受到了更大的心博输出力,为了保持平衡,其血管壁上的平滑肌张力也就比左侧大些,并且由于这些血管壁平滑肌张力的植物神经控制实际上并不精确,其兴奋性很容易就扩散到其它肌肉的基础张力上,甚至包括与视力有关的晶状体睫状肌,所以久而久之,右上肢就进化得比左上肢更有力了,甚至右眼由于晶状体睫状肌张力比左眼稍高也容易近视,而右半球大脑与左半球大脑也形成各自差异……
我认为,这才是中医“肝左肺右”的真正原因。古人通过摸脉,察觉出了右脉紧张度略高于左脉的微细变化,而血管紧张显然不利于“藏血”,便以为“血”理应“藏”在脉搏较为柔和的左侧,于是“肝生于左”;而“气”理应行于脉搏比较刚健的右侧,于是“肺藏于右”。于是,脉诊当中,便认为“左以候血,右以候气”;而进一步地,由于“肝主升发”,“肺主肃降”,于是“左升右降”的理论也就随之而生了。
但我发现,实际上的人体“升降”情况却似乎相反。除了主动脉弓有着从右而上,从左而下的弯曲之外,整个向下的“降主动脉”都在左侧,整条上行的下腔静脉都在右侧。这且不说,还有升结肠在右,降结肠在左;胃内容物下行,所以偏于左;肝门门静脉上行,所以偏于右。诸多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整个生理态势,其实是“右升左降”!
这似乎说明,古人根据左右脉博的生理性“刚柔”,提出“左以候血,右以候气”的第一论断可能是对的,但继之而来的其它推断值得商确。
但我在此,也不想轻易否定古中医的一些结论。因为即使是现代医学乃至最前沿的生物科学,对于人体内脏生理为什么要这样排布,也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我进一步发现,以消化器官为例,人胃之所以偏左,是由于它在当初生长发育中,由胃上口(贲门)至胃下口(幽门),产生了向后——向左——向前——向右方向盘旋所致。结肠也是同样盘旋出来的。
这是偶然的吗?不!我发现它与自然界低等动物螺蛳的盘旋方式和方向完全一致。在此,我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头腹端——背尾端顺时针偏转原则”。
不仅动物如此,而且一些高等植物也是同样。早年我在大兴安岭做过伐木工作,发现所有的松树,由根至梢,其木质纤维纹理都发生着顺时针扭转,俗称“拧劲”,无一例外。世界上有没有“反旋螺”?有没有“反拧松”?我在中国从未见到。但由于我没到过南半球,不敢妄下定论,还请各位出过国的同仁为此提供证据,哪怕反证也行,预为感谢!
而我还做过一个“洗脸池调查”,发现在洗脸池放水的时候,只要不是故意用人力控制,大多数洗脸池水下降引起的“涵洞旋涡”也是顺时针的。这对于生物的“生长盘旋方向”是否有意义,存以待考。
总而言之,上述的一切现象表明,很可能有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自然力量在左右着这种“升降”盘旋,至少,我们所在地球其旋转方向,对于生物没有任何作用吗?
所以,中医的升降理论,以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中必有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在未能甚解之前,不可轻易否定。至于“左升右降”还是“右升左降”,也有待于“实践出真知”。
这个问题看似于无关紧要,其实却是一个从未有过正确结论的问题。上个世纪曾有一种十分荒唐的说法,认为那是由于人类的祖先原始人意识到心脏的重要而心脏又偏于左边,于是在与其它野兽博斗时总是用左手护着心脏,只用右手与敌争斗,久而久之形成了生理差别(见于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我没见过原始人,但至少观察过猴子和猩猩,可是它们打架时从没见过用左手护心的离奇状态。
倒是古中医的一些说法值得注意,那些古代医家大都认为这与人的“肝肺之气”有关。如《内经》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由于肝是藏血的,其“用”在左,而两目视物主要靠“血”,所以“人左目明于右目”;而肺是主气的,其“用”在右,人手足用力主要靠“气”,所以右手足健于左手足。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却只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普天之下,哺乳动物都有肝肺,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右肢健于左肢的现象?
其实,我思之良久,觉得只要用人直立行走的生理和人主动脉弓的解剖结构就能说明问题。
由于人的主动脉脉弓是先右后左弯曲的,从而主动脉弓之上,第一分支就是右头臂干动脉,第二分支是左颈总动脉,第三分肢才是左上肢动脉,所以就象自来水管道一样,最先分支的,必然获得更大一些的水压。这种差异对于匐伏行走的动物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为了供应高高在上的头部以充足的血液,并维持必要的血压,心脏就必须产生更大的输出力,从而这种差别也就成倍加大了。右头部和右上肢自然比左上肢承受到了更大的心博输出力,为了保持平衡,其血管壁上的平滑肌张力也就比左侧大些,并且由于这些血管壁平滑肌张力的植物神经控制实际上并不精确,其兴奋性很容易就扩散到其它肌肉的基础张力上,甚至包括与视力有关的晶状体睫状肌,所以久而久之,右上肢就进化得比左上肢更有力了,甚至右眼由于晶状体睫状肌张力比左眼稍高也容易近视,而右半球大脑与左半球大脑也形成各自差异……
我认为,这才是中医“肝左肺右”的真正原因。古人通过摸脉,察觉出了右脉紧张度略高于左脉的微细变化,而血管紧张显然不利于“藏血”,便以为“血”理应“藏”在脉搏较为柔和的左侧,于是“肝生于左”;而“气”理应行于脉搏比较刚健的右侧,于是“肺藏于右”。于是,脉诊当中,便认为“左以候血,右以候气”;而进一步地,由于“肝主升发”,“肺主肃降”,于是“左升右降”的理论也就随之而生了。
但我发现,实际上的人体“升降”情况却似乎相反。除了主动脉弓有着从右而上,从左而下的弯曲之外,整个向下的“降主动脉”都在左侧,整条上行的下腔静脉都在右侧。这且不说,还有升结肠在右,降结肠在左;胃内容物下行,所以偏于左;肝门门静脉上行,所以偏于右。诸多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整个生理态势,其实是“右升左降”!
这似乎说明,古人根据左右脉博的生理性“刚柔”,提出“左以候血,右以候气”的第一论断可能是对的,但继之而来的其它推断值得商确。
但我在此,也不想轻易否定古中医的一些结论。因为即使是现代医学乃至最前沿的生物科学,对于人体内脏生理为什么要这样排布,也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我进一步发现,以消化器官为例,人胃之所以偏左,是由于它在当初生长发育中,由胃上口(贲门)至胃下口(幽门),产生了向后——向左——向前——向右方向盘旋所致。结肠也是同样盘旋出来的。
这是偶然的吗?不!我发现它与自然界低等动物螺蛳的盘旋方式和方向完全一致。在此,我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头腹端——背尾端顺时针偏转原则”。
不仅动物如此,而且一些高等植物也是同样。早年我在大兴安岭做过伐木工作,发现所有的松树,由根至梢,其木质纤维纹理都发生着顺时针扭转,俗称“拧劲”,无一例外。世界上有没有“反旋螺”?有没有“反拧松”?我在中国从未见到。但由于我没到过南半球,不敢妄下定论,还请各位出过国的同仁为此提供证据,哪怕反证也行,预为感谢!
而我还做过一个“洗脸池调查”,发现在洗脸池放水的时候,只要不是故意用人力控制,大多数洗脸池水下降引起的“涵洞旋涡”也是顺时针的。这对于生物的“生长盘旋方向”是否有意义,存以待考。
总而言之,上述的一切现象表明,很可能有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自然力量在左右着这种“升降”盘旋,至少,我们所在地球其旋转方向,对于生物没有任何作用吗?
所以,中医的升降理论,以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中必有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在未能甚解之前,不可轻易否定。至于“左升右降”还是“右升左降”,也有待于“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