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25
- 帖子
- 962
- 获得点赞
- 193
- 声望
- 43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时的术语,丹就是“内丹”的意思,“田”指的是盛放内丹的地方,但其实说“存放”还不确切,因为土生万物,“田地”是生长五谷的地方,所以丹田可以理解“供养内丹的能量源头。”
那么什么是内丹呢?按道家的说法,“内丹”则是相对于外丹而言,以身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为“火候”,以在体内结成的“元婴”。元者,生命原始的能量会萃;婴者,尚未发育的“太极”状态。
从而所谓“元婴”,也就是“生命的太极”,这在中医学中,大致与另一个术语同义,那就是“命门。”《难经》:“命门者,诸神经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
换言之,道教的元婴概念,若去除其宗教色彩,也即中医的命门概念,“生气之原”。
道家认为,后天的人虽然早已发育停止,但仍可以通过长期“精气神”的意念引导,来引发当初胚胎发育时的那种生命能量,用以“返老还童”。事实上,虽然不曾见过“长生不老”,但修炼气功的人可以益寿延年,还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因此,“丹田”这个名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通常人们都不知道它的真正涵义,也不知道它与“命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丹田”与“命门”其实是胚胎发育中形成的一种遗迹。在中医的经穴之中,属于督脉的后背正中十四椎下,赫然便有“命门穴”。为什么把这里叫作“命门”呢?因为这个方位,在当初胚胎发育中是最早出现旺盛细胞分裂之处。当人胚还处于三胚层阶段的时候,正是相当于背中线附近的细胞群忽然拱起并迅速分裂,使原本“盘状”身体向两侧伸展,再向前包抄合拢,这才形成了躯干的胸腹腔,一切都包裹在内,最终只剩一根脐带。此后身体发育的一切营养来源都依靠这根脐带。因此,如果以两肾之间的“命门穴”为命门的话,那么丹田毫无疑问便是与之相对的肚脐部位。
但是,这只是丹田与命门的匹配之一。古藉当中关于命门和丹田的位置有多种说法。位于两肾之间十四椎的命门,只是《难经》的命门范畴。《难经-三十六难》说:“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古文中的“右”有“后”的意思,“左”有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前为肾,肾后有命门.所以元代滑寿指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
而《内经-灵枢-根结篇》却是:“命门者,目也。”认为眼睛才是命门。
哪个正确?其实二者都对,并且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意思。
命门的本质就是:“有着最旺盛的原始生命力的‘太极’。”固然,最早出现细胞群旺盛分裂的地方是背中线,但人类是高级动物,除了最初向背发展的生命向量,其胚胎紧接着便产生了“头化趋势”。由于这个趋势,生命“最旺盛点”也就由背部转移到了头部。至今为止,头部仍有一个地方保留着早期胚胎外胚层“神经板时期”的原始形状,那就是鼻下的“人中沟”。针刺“人中”能够“开窍醒神”,观察人中沟是否变浅,可以判断垂危老人是否生命力消失,便是明证。
但内经没有以“人中”作为命门,而是以它附近的“目”作为命门,是因为贯穿人体纵向的“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而“足阳明经”虽然“起于鼻之交鞍”,但“旁纳太阳之脉”,也在眼睛附近。从而,古人认为以“目”作为命门,对于控制生命更有意义。
同时,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都下行至足,交汇于足心,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因此,若以目为命门,则“丹田”必然是足心。
从而,肚脐与十四椎这一对“丹田-命门”,可以近似地视为人体“背腹方向”的“丹田-命门”,通常用于导引“小周天”;而足心与目这一对“丹田-命门”,可以视为人体“纵向”的“丹田-命门”,通常用于导引“大周天”。
然而,在气功实践中,用得最多的还是民间一种将纵、横二者的丹田-命门揉合在一起的导引方法:从肚脐下移一点五寸,以“气海穴”作为丹田,其取意为人之后天水谷、一切能量皆来源于小肠。当然,也有从肚脐下移三寸至“关元穴”,甚或下移至“曲骨”,取意为:调动胚胎时期“生殖极”的能量来补充“生长极”。至于命门,则大多采用头顶百会穴,其意念方法称为“顶头旋”。
综上所述,无论《内经》、《难经》、道家说法还是民间说法,其丹田-命门的根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其目地也都是为了“激发”当初胚胎时期生命潜能。
从古往今来的导引实践来看,成功的比例虽然不大,却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海灯法师”,竟能活百岁高龄,一般人几乎望尘莫及。
但应注意,一旦涉及气功,似乎始终有着正邪两法。
正法:持之以恒,自然积累“真气”。
邪法:调动“生殖极”的“生命能”,补充“生长极”的能量。其中个别偏激派别,甚至主张女性可以“回经返乳”来获得“真气。”
丹田与命门,其部位在针灸祛病上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古人的本意是以之益寿延年,道教中人甚至为此坚持不懈两千年之久……
那么,其意义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广大同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实验和新的统计来最后明确,贡献人类!
那么什么是内丹呢?按道家的说法,“内丹”则是相对于外丹而言,以身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为“火候”,以在体内结成的“元婴”。元者,生命原始的能量会萃;婴者,尚未发育的“太极”状态。
从而所谓“元婴”,也就是“生命的太极”,这在中医学中,大致与另一个术语同义,那就是“命门。”《难经》:“命门者,诸神经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
换言之,道教的元婴概念,若去除其宗教色彩,也即中医的命门概念,“生气之原”。
道家认为,后天的人虽然早已发育停止,但仍可以通过长期“精气神”的意念引导,来引发当初胚胎发育时的那种生命能量,用以“返老还童”。事实上,虽然不曾见过“长生不老”,但修炼气功的人可以益寿延年,还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因此,“丹田”这个名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通常人们都不知道它的真正涵义,也不知道它与“命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丹田”与“命门”其实是胚胎发育中形成的一种遗迹。在中医的经穴之中,属于督脉的后背正中十四椎下,赫然便有“命门穴”。为什么把这里叫作“命门”呢?因为这个方位,在当初胚胎发育中是最早出现旺盛细胞分裂之处。当人胚还处于三胚层阶段的时候,正是相当于背中线附近的细胞群忽然拱起并迅速分裂,使原本“盘状”身体向两侧伸展,再向前包抄合拢,这才形成了躯干的胸腹腔,一切都包裹在内,最终只剩一根脐带。此后身体发育的一切营养来源都依靠这根脐带。因此,如果以两肾之间的“命门穴”为命门的话,那么丹田毫无疑问便是与之相对的肚脐部位。
但是,这只是丹田与命门的匹配之一。古藉当中关于命门和丹田的位置有多种说法。位于两肾之间十四椎的命门,只是《难经》的命门范畴。《难经-三十六难》说:“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古文中的“右”有“后”的意思,“左”有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前为肾,肾后有命门.所以元代滑寿指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
而《内经-灵枢-根结篇》却是:“命门者,目也。”认为眼睛才是命门。
哪个正确?其实二者都对,并且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意思。
命门的本质就是:“有着最旺盛的原始生命力的‘太极’。”固然,最早出现细胞群旺盛分裂的地方是背中线,但人类是高级动物,除了最初向背发展的生命向量,其胚胎紧接着便产生了“头化趋势”。由于这个趋势,生命“最旺盛点”也就由背部转移到了头部。至今为止,头部仍有一个地方保留着早期胚胎外胚层“神经板时期”的原始形状,那就是鼻下的“人中沟”。针刺“人中”能够“开窍醒神”,观察人中沟是否变浅,可以判断垂危老人是否生命力消失,便是明证。
但内经没有以“人中”作为命门,而是以它附近的“目”作为命门,是因为贯穿人体纵向的“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而“足阳明经”虽然“起于鼻之交鞍”,但“旁纳太阳之脉”,也在眼睛附近。从而,古人认为以“目”作为命门,对于控制生命更有意义。
同时,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都下行至足,交汇于足心,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因此,若以目为命门,则“丹田”必然是足心。
从而,肚脐与十四椎这一对“丹田-命门”,可以近似地视为人体“背腹方向”的“丹田-命门”,通常用于导引“小周天”;而足心与目这一对“丹田-命门”,可以视为人体“纵向”的“丹田-命门”,通常用于导引“大周天”。
然而,在气功实践中,用得最多的还是民间一种将纵、横二者的丹田-命门揉合在一起的导引方法:从肚脐下移一点五寸,以“气海穴”作为丹田,其取意为人之后天水谷、一切能量皆来源于小肠。当然,也有从肚脐下移三寸至“关元穴”,甚或下移至“曲骨”,取意为:调动胚胎时期“生殖极”的能量来补充“生长极”。至于命门,则大多采用头顶百会穴,其意念方法称为“顶头旋”。
综上所述,无论《内经》、《难经》、道家说法还是民间说法,其丹田-命门的根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其目地也都是为了“激发”当初胚胎时期生命潜能。
从古往今来的导引实践来看,成功的比例虽然不大,却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海灯法师”,竟能活百岁高龄,一般人几乎望尘莫及。
但应注意,一旦涉及气功,似乎始终有着正邪两法。
正法:持之以恒,自然积累“真气”。
邪法:调动“生殖极”的“生命能”,补充“生长极”的能量。其中个别偏激派别,甚至主张女性可以“回经返乳”来获得“真气。”
丹田与命门,其部位在针灸祛病上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古人的本意是以之益寿延年,道教中人甚至为此坚持不懈两千年之久……
那么,其意义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广大同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实验和新的统计来最后明确,贡献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