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保健防病漫谈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魏长春

1.保健防病要旨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人体的根本是精、气、神。这三者,道家称之为"人身三宝"。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先生分析说:气有三,宗气、荣气、卫气也;精有四,精、血、津、液也;神有五,神、魂、魄、意、志也。他把精气神分为十二纲,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讲得很详细,很透彻。因为一个人平时身体的强弱,病时疗效的快慢,都决定于精气神之充足与否,所以保养精气神,是保健防病的重要因素。凡体弱多病或慢性病久治无效,皆因这"三宝"有一种受伤之故。男女都应该寡欲节育以保精气神。男子不遗精,女子无带下崩漏,这是保精而精不病;五脏气血流通,不耗散,不郁滞,无胀闷,无瘕瘕,这是保气而气不病;五脏皆有神,即周氏所谓:神、魂、魄、意、志,归宿于心、肝、肺、脾、肾。凡夜卧不宁,多梦失眠,最伤神气;保养之法,周氏提出:"神之充也,欲其调;神之调也,欲其静"。这是从《内经》"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中悟得,极为切要。

其次,要养脾和胃,调饮食,适寒温。《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饮食要有定量,不宜过饱过饥,大忌一见鲜美饮食,纵口大吃,影响下餐,妨害运化吸收。魏老认为,饱的危害比饥饿更甚。因暂时饥饿,对气血流通无妨,久饥则内伤成病。若因过饱食滞,中焦阻塞,气血升降受困,则易导致疾病,患病夹食积,则加重病情。

《难经·十四难》日:损其脾胃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李东垣《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乃伤。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此是讲养脾的主要方法。

对卫生与预防,除预防外感风寒及中暑等症外,青年以节欲保肾最为重要,若能注意预防,就能身强少病。

2.对中医摄生保健学说的体会

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就能使学习好,工作好。要保持身体健康,并不简单易行。魏老从事医疗工作七十余年,深深地体会到中医摄生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仍然可供我们发掘借鉴。实践证明,魏老在年逾八十时,仍能坚持医疗和教育工作,是和学习前人有关摄生保健学说以及持之以恒地实践这些内容分不开的。

(1)防病保健重在摄生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虽原因多端,千变万化,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和过逸少动。概括地说就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因此防治疾病根本方法,就是在于补偏救弊,按不同情况、不同体质、不同病症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基于中医学的这个最基本的病因病机观点,魏老把防治总诀概括为"去其所本无,保其所固有"十个字。凡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戾气、食积、痰饮、郁气、瘀血、虫类等皆为人体不应有的病邪,必须防止它们的侵袭、停积和生长,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驱除。凡是人体固有的精、气、神、血、津必须设法保养,以防止它们的亏损、壅滞或停积。如果一旦亏损就必须及时予以补充,一旦壅滞停积就必须及时予以疏通。

《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指出了在人们未病前,必须通过防外邪侵袭、安内部正气的二个途径,来有效地改变外界环境,积极地消除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因素,移风易俗,讲究卫生,除害防疫,制止工农业生产中各种理化因素和各类废料对环境的污染。经常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根据冷暖燥湿增减衣服,调整饮食,慎防感冒和饮食感染。特别是老年阳虚,素有痰饮咳喘或体弱多病者,更应注意胸背部的保暖,但亦不应过暖而致出汗,否则反易引起感冒。若炎暑长途行走汗出之后,切忌立即用冷水淋洗身体。除此之外,更应随时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注意摄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培育正气,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以防病强身保障健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指出了早期治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如果一旦患病,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在治疗时应根据起病新久,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缓急,处方用药,切忌死搬硬套,对号入座,轻病用重药,切忌强遏留邪而致引邪深入,变症蜂起;应因势利导,扶助正气,给病邪出路,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见病亦见人,尽量做到祛邪不伤正,治新病兼顾宿疾,彻底治愈,不留后患。

(2)劳动锻炼 增强体质

"新陈代谢谢""吐故纳新",人体内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平衡,这是人体适应环境,不断更新,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谢"过程进行的极其有利的因素。早在先秦时期的《内经》中就提出了"去故就新"(《素问·移精变气论》)的积极主张,"导引吐纳"的保健强身方法,"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篇》)过逸少动可以致病的正确见解。三国时代的华佗从实践中发挥了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的思想,并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并且还创造了类似保健体操的"五禽之戏",由于华佗重视劳动和运动,所以"年且百岁,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

魏老从实践中体验到劳动能使气血畅流,夜寐安宁,骨骼坚实,肌肉发达,食欲增加,脾胃运化功能旺盛,从而使人的体质不断增强。反之,如果缺少劳动和运动,就会导致气滞血瘀,食停不化,即使长期服食具有丰富营养或补益的物品,也得不到消化吸收和运送,甚至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使人的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容易患病。

(3)性情舒畅 精神愉快

中医学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变化的影响,认为异常的情志变化都可以引起和诱发疾病,尤其是对忧郁致病的论述较详,确立了"郁证"进行专题的研究。《素问。痹论》说:"静则藏神,躁则消亡。"就是说,人能保持神志安宁,性情舒畅,精神愉快就能少生病,身体健康,或虽有病亦易治,反之如果"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师传》),"悲哀忧愁则心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凡情志抑郁,烦躁不安,患得患失,妄自奢求,多愁妄想,无端生憎,必致寝食俱废,虚火内萌,气滞血瘀,阴液暗耗,形体赢瘦,由于正气受损,则易感邪患病,无力逐邪则疾病缠绵难解,容易恶化。

从临床所见,个别神经官能症患者,兼有情志抑郁,神志不宁,妄想闭气之诱发因素,单纯依靠药物,难收卓效。《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所以在治疗中若能劝导病人,解除对疾病的忧愁,有效地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就能协助药物加速疾病的痊愈,或配合体育疗法达到不服药病自愈的目的。

(4)食饮有节 代药疗病

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的来源,人体保健着重要照顾脾胃,调摄饮食,如果饥饱失常,就会引起肠胃功能的紊乱损伤,而使食物不能及时消化,营养不能及时吸收输布。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灵枢·五味》:"故谷不入半Et则气衰,一Et则气少矣。"《素问·平人气象论》:"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灵枢·师传》)。而且要做到"食饮有节",定时定量,切忌大吃大喝。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至真要大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就是讲,过多地服食营养价值高的动物类的食品;或偏嗜偏食,不仅无益于人体,而且会引起各种疾病影响健康。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癌症的研究中,也发现有不少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与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分过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各种食物的合理的搭配,而不应该单纯地追求口味,过多地食用膏粱厚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药物都要通过人体的吸收运送才能发挥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凡人体脾胃运化有力,纳谷如常,则病虽重也可治。若脾胃受伤,纳谷不馨,运化失司,则病虽轻亦难治。所以在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必须时时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和胃气,用药要取其利而避其弊,尤其是使用毒性药物更宜中病即止,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在疾病基本痊愈之后,可以采用中医传统的"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上见《素问·五常政大论》)用饮食代药,巩固疗效,根除余恙。

《裴子言医》说:"长年病与老年病人,主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又说:"食伤人易知,药伤医多不识。"为了预防药伤之害,应以饮食代药善后为要。

关于饮食代药,首先应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宜多吃热性食物。肝肾阴虚肝阳上逆头昏、目眩者宜多吃贝壳类海产品。肠燥便秘的宜多吃含油脂的食物等。反之亦然。热体热病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忌食油腻呆胃之品。如由萝卜、橄榄组成王孟英的青龙白虎汤,治肺热咳嗽喉痹之证;由荸荠、海蜇组成王晋三的雪羹汤治肝火上炎,目赤便秘,肝阳上逆的头昏目眩之证;已为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食疗方剂。总之,医者应掌握食物的性味功能,和患者平时的饮食喜恶,病时的改变,及时告诉患者食物的宜忌,以利用食物的寒热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明阳平衡,达到少服药,不服药,防病疗病强身保健的目的。关于食疗方法的具体内容,可以参阅王孟英《饮食谱》等。在临床上对神经衰弱、肝郁气滞、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病症,在劝导病人注意饮食调摄的同时,用药总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法,以轻剂拨动胃气为先务,慎用峻剂,慎用苦味败胃,厚味腻补之品。《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对于病后余邪未尽者,魏老常反复告诫患者要注意忌口,选用蔬菜之类清淡之品以清肠胃,力戒早进乱进鱼肉鸡鸭、油煎炙烤、醇酒厚味等容易生痰助火酿湿的食物,力戒早进乱进补药、补品以助邪恋邪,力戒疾病稍愈即东奔西跑,起居无常不知节制。慎防瘥后食复劳复,贻误治疗,遗留病根。

(5)保精护肾晚婚节育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它既是生殖孕育功能产生的源泉,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如果不知保养,"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素问·上古天真论》)"**过度,下元虚惫,泄滑无禁。"(《证治要诀》)则面无华色,精神疲惫,四肢酸软,百病丛生。因此中医学把房劳过度列为内伤疾病的重要的致病原因,把"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保精护肾作为保健防病的重要方法。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二八天癸至","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充,身体逐步壮盛,生殖功能逐步完备的正常发育过程。如果在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结婚、生育,就会影响肾气的生长和人体的发育。因此,晚婚不仅是保证人口有计划增长的有效措施,也保证青年男女健康发育,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青年男子能固精不漏,女子能月经正常,无赤白带下崩漏之疾,不仅本身体格壮实,到晚年亦强健少病,而且其所生子女亦能健康易养;反之可引起遗精、滑精,带下淋漓、月经过多、阳痿早泄,体弱多病。凡此种种都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必须着重于保健强身知识的教育。

妇女保健重在调经,凡在经期要少吃生冷,严禁房事,力戒郁怒,以防气滞血瘀。若月经量少或愆期,先要问明有无腹痛。若无腹痛寒热之状,而经血色淡,食谷不馨者,为冲任不足。有因情绪抑郁,肝气不舒而致月经不调者,亦不可妄用破血攻瘀药物,而宜疏肝和中,以调摄情志,饮食养胃着手,待肝郁除,胃气旺,月经即自调。

孕妇卫生保健,生活上要节欲,饮食上忌辛辣、腥臭、生冷、酒醋之类。有病则要慎用峻烈碍胎之药。凡妊娠妇女因本体虚弱而患胎病者,均以培本安胎为主,若因外感或气郁血瘀致病者,则以祛邪治病为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就是讲孕妇只要体格尚能经受具有攻逐破散作用的药物,就可以祛邪为先,待邪去病除即能达到正复胎安的目的。但是一旦邪去病瘥,即宜改用饮食调理,切勿过剂伤其本元,损其胎儿。妇人产后须慎防风寒下袭或留瘀不清。哺乳期妇女,饮食宜清淡,若过食油腻,容易引起)泄泻,月经已转的哺乳妇女特别要注意避孕,否则一旦怀孕,既要哺乳,又要养胎,势必影响大人的健康和工作,影响胎儿的孕育,影响婴儿的健康。从临床所见妇女产后杂证,婴儿疳积与生育过早、过密、过多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障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注意摄生增强体质,保障健康,是医生的重要职责。在临床上我们除了要研究治疗疾病的各种方药之外,还必须认真研究,发掘整理摄生保健的方法,积极宣讲,努力实践,争取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多作贡献。
 
3.心神以静为贵躯体以动为主

谢谢利恒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调摄之法,古人多注重于心理,《素问·上古天真论》等四篇所述,为养生法鼻祖,后人因之,均以清洁灵台为主,不兢兢于外界物质之变化,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是,故守法简而效宏,医家亦多循此以施治。总之,养生法,心神以静为贵,躯体以动为主。吾国之言养生者,均动静并重,故达摩面壁,而刨少林拳法;张三丰静坐,而创太极拳法。其中自有妙境。"谢谢氏此说,颇具至理。魏老常谓《内经》养生法有二:一方面强调"静",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后人认为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使心不乱求,不妄想,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神安定,有病容易治疗。独此心一动,则百病缠身。若能心静神藏,可使身强无病。另一方面,也强调"动",如"动作以御寒","逸者行之"之类,东汉华佗创造"五禽戏",开后世各种体育锻炼之先河。到清代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里,发挥《内经》"逸者行之"的经义,写出一篇《逸病解》,指明养生治病需要动其躯体。

饮食以平淡为主,起居以中和为主,气候则避其太甚,而顺其自然,亦能达到保健防病之益。

还有戒怒养气,息忿免病,也是动、静以外所应当注意的。《素问'调经论》说:"百病皆生于气",又说:"怒则气上"。盖气为血帅,气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血滞病生。尝见善动怒者,容易伤气、伤血、伤肝。怒分内外,忿怒表现于外,多伤气;郁怒发于内,伤在肝。因怒再饮闷酒,其受伤更甚,由于气血失调,必有难名之疾发生。

4.男子要注意节欲保精

《内经》日:男子而天癸至,天癸绝,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绝。天癸指人身之真水,并非代表月经。天癸二字,男子女子都是指生殖发育。现在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亦是保护男女肾精充盛,身体强健的一个好方法。

凡男子年至十六岁情窦初开,若犯了手淫,破身大伤元气,则一生多病。头晕,耳鸣、腰酸、足软、盗汗,梦遗滑精。盖经常失精,犹如灯中无油,岂能明亮照耀。本身精髓既亏,筋力疲惫,完姻后又加正式交欢,精髓更亏,育子必虚弱难养。

古人格言有云,木有根则荣,根绝则枯,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灯有油则明,油尽则灭。人有精髓保之则寿,戕之则天。故能清心寡欲保精则寿,妄想自渎耗精则天。

5.妇女需慎防风从下袭而成痼疾

风从下袭,便成痼疾。典出《千金要方》之卷二。妇女月经期前后及产后,要注意慎防风从**而人,而致变生百病。倘因此而成经带诸病,处方中应加入升麻、防风、独活、荆芥炭等驱风药,配伍调气,和血,化痰之剂。张路玉《千金方衍义》曾说:"喘嗽崩带之病,皆因风邪为患,是以《千金》治经候崩带,重用祛风涤垢之味,参入辛温散结剂中。"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几种常见病,多因风邪外受而成,保护卫阳,注意避风,可避免喘咳,月经期及交合时,更应防止风寒下袭,以免带下崩淋。明此理而加以注,意,自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科病。

妇女经期严禁房事,要少吃生冷,勿动怒气,以防瘀结;若月经来少,或愆期,先要问明有无腹痛。若无腹痛寒热病态,平时食量少,月经来其色淡,乃奇经八脉中冲脉与任脉不足,要询问其内心是否多怒或抑郁,不可妄用破血攻瘀药,需从饮食养胃人手,使胃纳旺,月经亦能调。

少女腰酸头眩带下,是肝肾不足,宜用温暖下焦止涩药品。妇人带下,有虚实之别,一般**湿润无痛苦,此乃生理之常非病态;若见浓厚带下,有因丈夫败精内停,亦有因湿热下注,白带稠黏连绵不绝,有因风寒下袭,宜进散风寒温子宫药驱之;亦有因肝肾不足成带下,久延不止,精髓下漏成白崩,宜用温补下焦,此症治疗需早,防延久成劳损痼疾。

妇人在妊娠期的卫生保健,首要在节欲,要独宿避房事,不但对身体有益,而且生出孩子亦少疮疖胎毒。饮食忌醇酒辛辣动火之物。若有病,医生要避用碍胎之药,同时要研究成病原因。若因妊妇身体不健,以安胎培本为主,若受外感或因郁气,则以治病为主,祛病就是安胎。《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即是讲有病能受药毒,不伤本元,不用顾虑,邪去则正安,但至邪去,即宜饮食调理,切勿过剂致伤本元,此即《内经》所谓"食养尽之"是也。妇人产后,需避风,慎防风寒下袭,成子宫病。留瘀不清之遗症,有成咳嗽者,有成骨蒸内热者,有瘀结成瘕瘕者,凡此皆因留瘀夹风寒成病。亦有在产期遭怒气郁抑成胸痹痛者,治法当散郁调气,兼佐活血祛瘀。

有因产期瘀血未尽,成崩漏者,宜逐瘀兼进清涤子宫药,以逐败精,亦有因产期行房成腹痛。医者治病,必须问明,方可对症用药。

6.老年须防食伤药伤

常见山乡老年樵夫,肩负毛竹下山赶市,来往数十里,身强无病。问他吃什么滋补,他说人参不及自米,以饭为养生之宝,日操作,夜安眠,不懂什么叫补药,一切出于身体自然。可见"人参不及白米"是有理的民间俗话。许多有钱人常年吃药进补,饮食鱼肉厚味,反而多病,犯了伤食又伤药的毛病。

诊治老年人,必先详查体质寒热燥湿的不同,凡得高寿者,身体必有特长,不是阳气旺,就是阴气足,患了外感病,或食积,既要保障元气,勿用伤元气药,又要驱风寒,化食滞,逐邪外出,切勿误认老年人是因虚弱成病,误用人参、鹿茸、鹿角胶、全鹿丸等大补之品和多食脂肪厚味,鱼肉鸡羊,助痰生火。

魏老认为诊治老年病,也与一般人相同,保其原有精、气、神,勿使损伤,驱除身上不应有的废物,如痰饮、食积,风寒暑湿。平日饮食要定量,勿伤食,病见瘥,要用清淡饮食调理,勿多吃药,滥进补。
 
7.儿童需防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婴儿在哺乳期内,母若怀孕,切不可再令其饮双人乳。盖孕妇既要哺乳,又要荫胎,名为双人乳,使婴孩成疳积。预防之法,若婴儿有病,先要查问乳母月经有转否,亦有月经不来暗有,必须诊乳母脉息,以辨妊娠;若确是怀孕,速即停止哺乳,免得成疳积。并要注意小儿在,忌吃猪油及猪肉,可以避免泄泻。

凡进饮食断乳的小儿,切忌过饱及吃零食,要教养或规定时间饮食,大忌失饥伤饱。失饥者少,伤饱者多,因小儿,肠胃柔弱,饱食容易受伤,不可不慎。亦忌过暖,因暖则易汗,汗则腠理不固,容易感冒,延久成气管炎或成哮喘。小儿有病,不宜多吃药,病瘥即须停药,《裴子言医》讲:食伤人易知,药伤医多不识。预防受药伤之害,病儿以饮食善后为妥。

8.疾病愈后保健防病常识

疾病虽瘥愈,由于疾病过程中气血耗损,脏腑受到一定影响,未能及时恢复,因之出现倦怠乏力,是属正常之象。当此之时,必须注意静居,勿使再受病邪侵袭,以冀早日恢复健康,而免贻留后患。以下是病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1)饮食宜控制

俗语说:"日吃饭,肚思量。"吃食应根据自身消化的能力。平日应有定量。病时,病后更应注意。病后宜少吃多餐,以免伤食病变。因为病后元气虚弱,消化力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停食。同时,由于病中饮食较少,病愈后食欲较强,如果此时不能掌握定量,看到适口食物,感到鲜美可口而任意增加,势必增加肠胃消化功能负担。前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说法,如初恢复时消化功能弱而突然增加大量食物或油腻甘肥等,以致食积内停,不仅不能吸收其有益的营养,反而变成发热的燃料而有损于机体。因此,在疾病初愈之时,误认为需要增加营养,而大量增进脂肪等食品,每贻后患。最好在短期内吃些炒米粥汤、蔬菜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使肠胃功能早日恢复正常。平时喜饮酒之病人,当病初愈之时,亦应注意忌喝酒,因酒性刺激,善助湿热,能导致失眠等,诱使疾病复发。其他嗜好,如酱油醉蟹、麻酱蘸虾等生吃,容易引起肠胃病,病后更应忌食。

(2)避风寒防暑湿

病后体弱,毛窍不固,容易感受风寒外邪,应当随时注意保暖,勿使病邪侵袭。倘感头胀鼻塞,则宜喝些热开水、热粥(前人有吸热粥汤用被复盖之法),暖胃取汗,鼓舞元气,驱除病邪。治疗感冒,以发汗为首,而所用方法,可以灵活掌握,不一定要服药,饮些热粥热汤,同样可以取汗获愈。

夏秋季节,容易感受暑湿,如病后感觉头昏脑胀胸闷欲呕,不思饮食,可用炒盐泡汤饮之,并用竹筷探吐,使暑气和痰食得吐,从胸脘而出,胃肠气机调和。倘见舌苔白滑黏腻,则是内有湿阻,应忌食荤腥油腻甘甜食物,以免暑湿之邪逗留不去。

(3)防邪伏 禁呆补

各种疾病初瘥之时,往往还有一些病邪留着,如湿、火、痰、食、虫、瘀、积滞等隐伏于人体之中,这些病邪乃体内所不应有的物质,若不予以排除,逗留于人体之中,能使疾病转变成慢性,后患无穷;当疾病初瘥而未根除之际,应予清除这些废料,以免这些废物贻留人体,耗损气血津液,影响机体恢复健康。同时患者由于感到疲倦无力,往往自认为是属病后体虚的缘故,为急于求得身体强壮,而强调营养,日进滋补之品;不知滋补黏腻,反而促使这些病邪壅遏愈深。我们在治疗时更应详查病史,细查病因,切勿单凭病人主诉,草率地纯用补益气血之剂,使病邪隐伏于内而贻后患。

(4)劳逸结合

病后休养,要做到外动内静,劳逸结合。动和静,劳和逸,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身动则气血通,心静则神藏志安,才能达到身体强壮。反之,如果身静心劳,只知肉体休养,而不求内心安静,则不仅不能使身体健康,反而有碍于病体之恢复正常。当然,疾病初瘥,劳动须有一定的限度,切忌勉强操作。过度重力劳动,反而要使旧病复发;更应注意避免房事。以防欲火耗精,影响元气恢复。若内热未净,余邪未清之时,极易相互传染,贻害对方,这点对病后复健,是极为重要的。

(5)宜安静莫烦躁

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因此,精神上的紧张,或情绪上的冲击,对于疾病有相当影响。前人十分重视这种内在因素,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而病后初瘥,如果情绪不安,烦躁不宁,能使疾病反复发作。故精神上的过度紧张,情绪上的刺激冲击,能使内脏的阴阳气血失去平衡,从而产生各种毒素和废料,形成对人体健康的障碍和危害。"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我们应该经常在治疗的同时,进行宣传,劝导病员用正确地对待疾病和工作,要乐观喜悦,切勿躁急、恼怒、忧郁。否则易使肝气横逆,气机不能调畅,从而影响气血流通,妨害消化功能,导致身体违和。

9.慢性病不能光依赖药物

随着医学保健事业日益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许多慢性病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解决身心的痛苦,这应该说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现象。但有些患者,不注意生活规律,而专门依赖药物,更有个别似病非病,或无病的人,自行要求吃滋补药,这就不能说是正常现象了。我们要知道,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简单地说,就是"补不足而损有余",所以不宜长期服用。即使是和平的药,久服之后,也易成瘾,不但失去了功效,反而会增加肠胃道的负担,为此魏老提出下列几点意见,以供患者参考。

(1)慢性病患者,特别是神经衰弱一类病症,不宜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古有"饥饱待时,饮食药也;寒温适宜,衣服药也;动静有常,起居药也",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里也说须顺四时,少嗜欲,节饮食,不为邪气凌犯,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此凡长期的慢性病症,应该着重饮食调理,如经常服药,不但对身体没有益处,反而使肠胃受伤,妨害吸收,引起胃呆纳减,甚至腹胀不能食,变生他症。名虽为补,实则有害,《内经》说,"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所以凡是久病,已经服了较长时期的药,医师应即可予以停药,改以饮食调理,使肠胃消化吸收趋于正常,不药自健。清代医家王孟英著《饮食谱》就是指示后人明了用食物疗法来养病的道理。

(2)患有肝郁病,或因劳倦,或因痰湿内蕴,阴虚血热咳血等病症,都不宜蛮补。即使需进补,亦需佐以祛邪。譬如修理房屋,必先清除垢腻,而后可以粉饰,如不治其病,专事大补,这就成为抱薪救火,携粮助敌。即使病后精神已伤,余怒未除,形瘦骨立,肌肉消削,而腹中坚结,攻补两难,也只可缓攻轻补,勿求速效,同时需注意保护胃气。

(3)大病之后,体温正常,或吐血后体倦乏力,或肠胃病后腹部微有不适,或便闭或便溏,如细察脉舌正常,可以饮食调理,应遵《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方法,并注意卫生。

(4)性神经性衰弱症的患者,如果不从节欲着想,光求助于医药,医生亦未详究病因,以补肾助阳强壮剂治疗,增加患者一时的虚性兴奋,反致纵欲,遗精早泄,烦躁失眠,-头眩腰酸,诸病丛生。此等病症,应从根本上着想,勿妄念,忌**,停服壮阳药剂,多吃蔬菜,临卧用热水洗足,每日用带心莲子20枚煎服,往往自能奏效。

(5)还有一种抑郁不乐的人,自觉身体不好,误以为病,实非真病,这就不需要药物治疗。俗有"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医"的说法,治疗应着重解决思想问题,加强身体锻炼,逐步树立乐观情绪,如不从根本着想,长期服药,反为药物所害,变为真病。古谚说得好,"饥则食,食即药也;不饥不食,不食即药也。恶风知伤风,避风便是药,恶酒知伤酒,戒酒便是药。逸可以治劳,静可以治躁,处阴以却暑,就暖以胜寒。衰于精者,寡以欲;耗于气者,守以默;怯于神者,绝以思。无一非对病之药也"。

(6)用药分量,必须遵照医师的意见,患者不可自行增加,人的体质强弱,肠胃消化机能的强弱,与用药极有关系。如体强病重而药轻,容易延误病机,体弱病轻而药重,必致变端丛生。对体弱病人的用药,必须采取"轻可去实"的方法来收效。叶天士治病,擅长此法,当时享有盛名,后世亦多宗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0.不用药也能愈病

古人治病,有不用药物而能解除病痛者,此法长久不讲,而仅知有病服药一法,凡病因饥饱失调所成者,调其饮食即是药;因受寒成病者,暖饮避寒即是药;因迟眠与用脑过度成眩晕症者,节其用脑时间及适当早眠较服药有效。否则药日投病不瘥,没有寻出致病的原因,故而无效。甚至不病于病,反病于药。

有一未婚壮年,因阳亢遗精,屡药无效者,结婚后遗精不作。魏老尝治一未婚壮年男子,患遗精病,久治无效,问其年已30岁,察其病非虚证,劝其结婚,患者惧有病不能结婚,盖不明白病有有余症及不足症之区别,今因壮年,阳亢不潜,相火妄动,屡服涩精补肾药,相火无从发泄,病尤补尤不利。结果婚后不服药病愈,且次年得一子。这也是不服药而治病的实践经验,但必须是脉象有力而非不足,舌质红润,无光绛脱液伤阴之象,年逾婚龄因害怕遗精而不敢结婚者,才可劝其结婚,俟阴阳和而有子。若遗精由于阴虚而引起阳亢则必须服药调治。

11.注意饮食宜忌,慎防药物伤身

治疗疾病两大法则,一是祛邪,二是扶正。祛邪即"去其所本无",扶正即"复其所固有"。这两大法是各有所长的,不能偏废的。但社会习惯,往往夸大补法的作用,病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造成了"大黄愈病无功,人参杀人无罪"的错误倾向。实际上所谓补益药的补益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扶正的效果。例如助阳药鹿茸,只适用于肾阳虚的病症,如果用于阴虚火旺,晕眩,失眠的病症,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在临床亦常见因乱服参、茸等补品而导致疾病加剧的现象。因此必须充分看清补益药物之利弊,严格掌握补益药的适应证,切忌乱服多服。《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说明药物是有偏性的,即使是利多弊少的药物,如果长久服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在应用祛邪药治疗实证时,亦必须照顾病人的正气和胃气,用药要取其利而避其弊,尤其是使用偏性(如大寒、大热之药)药物,宜中病即止,"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在疾病基本痊愈之后,可以采用中医传统的"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蔬,食养尽之"。用饮食代药,巩固疗效,根除>余恙。裴一中《言医》说:"长年病与老年病人,主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用药要注意勿耗胃气,勿用消导药妨害食量,倘其人防药味苦,"因吃药而呆胃,宁可进饮食而停药,不可因服药而废食",这一主张,合情合理,语语从实际经验中来。

对于营养问题,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营养成分总是越高越好,动物类食品总比植物类好。实际上,只要人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普通食物也能获得各种营养成分;相反,如果胃肠消化功能差,虽然营养价值高也无法吸收利用,反而会导致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说明单纯地追求日味,过多地嗜食脂肪细粮,不仅无益于身体,而且会引起疔毒痈疽等疾患。所以,务求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而不应过多食用膏粱厚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