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魏长春
1.保健防病要旨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人体的根本是精、气、神。这三者,道家称之为"人身三宝"。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先生分析说:气有三,宗气、荣气、卫气也;精有四,精、血、津、液也;神有五,神、魂、魄、意、志也。他把精气神分为十二纲,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讲得很详细,很透彻。因为一个人平时身体的强弱,病时疗效的快慢,都决定于精气神之充足与否,所以保养精气神,是保健防病的重要因素。凡体弱多病或慢性病久治无效,皆因这"三宝"有一种受伤之故。男女都应该寡欲节育以保精气神。男子不遗精,女子无带下崩漏,这是保精而精不病;五脏气血流通,不耗散,不郁滞,无胀闷,无瘕瘕,这是保气而气不病;五脏皆有神,即周氏所谓:神、魂、魄、意、志,归宿于心、肝、肺、脾、肾。凡夜卧不宁,多梦失眠,最伤神气;保养之法,周氏提出:"神之充也,欲其调;神之调也,欲其静"。这是从《内经》"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中悟得,极为切要。
其次,要养脾和胃,调饮食,适寒温。《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饮食要有定量,不宜过饱过饥,大忌一见鲜美饮食,纵口大吃,影响下餐,妨害运化吸收。魏老认为,饱的危害比饥饿更甚。因暂时饥饿,对气血流通无妨,久饥则内伤成病。若因过饱食滞,中焦阻塞,气血升降受困,则易导致疾病,患病夹食积,则加重病情。
《难经·十四难》日:损其脾胃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李东垣《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乃伤。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此是讲养脾的主要方法。
对卫生与预防,除预防外感风寒及中暑等症外,青年以节欲保肾最为重要,若能注意预防,就能身强少病。
2.对中医摄生保健学说的体会
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就能使学习好,工作好。要保持身体健康,并不简单易行。魏老从事医疗工作七十余年,深深地体会到中医摄生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仍然可供我们发掘借鉴。实践证明,魏老在年逾八十时,仍能坚持医疗和教育工作,是和学习前人有关摄生保健学说以及持之以恒地实践这些内容分不开的。
(1)防病保健重在摄生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虽原因多端,千变万化,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和过逸少动。概括地说就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因此防治疾病根本方法,就是在于补偏救弊,按不同情况、不同体质、不同病症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基于中医学的这个最基本的病因病机观点,魏老把防治总诀概括为"去其所本无,保其所固有"十个字。凡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戾气、食积、痰饮、郁气、瘀血、虫类等皆为人体不应有的病邪,必须防止它们的侵袭、停积和生长,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驱除。凡是人体固有的精、气、神、血、津必须设法保养,以防止它们的亏损、壅滞或停积。如果一旦亏损就必须及时予以补充,一旦壅滞停积就必须及时予以疏通。
《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指出了在人们未病前,必须通过防外邪侵袭、安内部正气的二个途径,来有效地改变外界环境,积极地消除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因素,移风易俗,讲究卫生,除害防疫,制止工农业生产中各种理化因素和各类废料对环境的污染。经常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根据冷暖燥湿增减衣服,调整饮食,慎防感冒和饮食感染。特别是老年阳虚,素有痰饮咳喘或体弱多病者,更应注意胸背部的保暖,但亦不应过暖而致出汗,否则反易引起感冒。若炎暑长途行走汗出之后,切忌立即用冷水淋洗身体。除此之外,更应随时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注意摄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培育正气,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以防病强身保障健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指出了早期治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如果一旦患病,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在治疗时应根据起病新久,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缓急,处方用药,切忌死搬硬套,对号入座,轻病用重药,切忌强遏留邪而致引邪深入,变症蜂起;应因势利导,扶助正气,给病邪出路,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见病亦见人,尽量做到祛邪不伤正,治新病兼顾宿疾,彻底治愈,不留后患。
(2)劳动锻炼 增强体质
"新陈代谢谢""吐故纳新",人体内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平衡,这是人体适应环境,不断更新,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谢"过程进行的极其有利的因素。早在先秦时期的《内经》中就提出了"去故就新"(《素问·移精变气论》)的积极主张,"导引吐纳"的保健强身方法,"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篇》)过逸少动可以致病的正确见解。三国时代的华佗从实践中发挥了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的思想,并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并且还创造了类似保健体操的"五禽之戏",由于华佗重视劳动和运动,所以"年且百岁,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
魏老从实践中体验到劳动能使气血畅流,夜寐安宁,骨骼坚实,肌肉发达,食欲增加,脾胃运化功能旺盛,从而使人的体质不断增强。反之,如果缺少劳动和运动,就会导致气滞血瘀,食停不化,即使长期服食具有丰富营养或补益的物品,也得不到消化吸收和运送,甚至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使人的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容易患病。
(3)性情舒畅 精神愉快
中医学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变化的影响,认为异常的情志变化都可以引起和诱发疾病,尤其是对忧郁致病的论述较详,确立了"郁证"进行专题的研究。《素问。痹论》说:"静则藏神,躁则消亡。"就是说,人能保持神志安宁,性情舒畅,精神愉快就能少生病,身体健康,或虽有病亦易治,反之如果"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师传》),"悲哀忧愁则心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凡情志抑郁,烦躁不安,患得患失,妄自奢求,多愁妄想,无端生憎,必致寝食俱废,虚火内萌,气滞血瘀,阴液暗耗,形体赢瘦,由于正气受损,则易感邪患病,无力逐邪则疾病缠绵难解,容易恶化。
从临床所见,个别神经官能症患者,兼有情志抑郁,神志不宁,妄想闭气之诱发因素,单纯依靠药物,难收卓效。《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所以在治疗中若能劝导病人,解除对疾病的忧愁,有效地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就能协助药物加速疾病的痊愈,或配合体育疗法达到不服药病自愈的目的。
(4)食饮有节 代药疗病
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的来源,人体保健着重要照顾脾胃,调摄饮食,如果饥饱失常,就会引起肠胃功能的紊乱损伤,而使食物不能及时消化,营养不能及时吸收输布。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灵枢·五味》:"故谷不入半Et则气衰,一Et则气少矣。"《素问·平人气象论》:"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灵枢·师传》)。而且要做到"食饮有节",定时定量,切忌大吃大喝。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至真要大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就是讲,过多地服食营养价值高的动物类的食品;或偏嗜偏食,不仅无益于人体,而且会引起各种疾病影响健康。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癌症的研究中,也发现有不少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与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分过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各种食物的合理的搭配,而不应该单纯地追求口味,过多地食用膏粱厚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药物都要通过人体的吸收运送才能发挥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凡人体脾胃运化有力,纳谷如常,则病虽重也可治。若脾胃受伤,纳谷不馨,运化失司,则病虽轻亦难治。所以在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必须时时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和胃气,用药要取其利而避其弊,尤其是使用毒性药物更宜中病即止,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在疾病基本痊愈之后,可以采用中医传统的"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上见《素问·五常政大论》)用饮食代药,巩固疗效,根除余恙。
《裴子言医》说:"长年病与老年病人,主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又说:"食伤人易知,药伤医多不识。"为了预防药伤之害,应以饮食代药善后为要。
关于饮食代药,首先应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宜多吃热性食物。肝肾阴虚肝阳上逆头昏、目眩者宜多吃贝壳类海产品。肠燥便秘的宜多吃含油脂的食物等。反之亦然。热体热病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忌食油腻呆胃之品。如由萝卜、橄榄组成王孟英的青龙白虎汤,治肺热咳嗽喉痹之证;由荸荠、海蜇组成王晋三的雪羹汤治肝火上炎,目赤便秘,肝阳上逆的头昏目眩之证;已为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食疗方剂。总之,医者应掌握食物的性味功能,和患者平时的饮食喜恶,病时的改变,及时告诉患者食物的宜忌,以利用食物的寒热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明阳平衡,达到少服药,不服药,防病疗病强身保健的目的。关于食疗方法的具体内容,可以参阅王孟英《饮食谱》等。在临床上对神经衰弱、肝郁气滞、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病症,在劝导病人注意饮食调摄的同时,用药总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法,以轻剂拨动胃气为先务,慎用峻剂,慎用苦味败胃,厚味腻补之品。《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对于病后余邪未尽者,魏老常反复告诫患者要注意忌口,选用蔬菜之类清淡之品以清肠胃,力戒早进乱进鱼肉鸡鸭、油煎炙烤、醇酒厚味等容易生痰助火酿湿的食物,力戒早进乱进补药、补品以助邪恋邪,力戒疾病稍愈即东奔西跑,起居无常不知节制。慎防瘥后食复劳复,贻误治疗,遗留病根。
(5)保精护肾晚婚节育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它既是生殖孕育功能产生的源泉,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如果不知保养,"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素问·上古天真论》)"**过度,下元虚惫,泄滑无禁。"(《证治要诀》)则面无华色,精神疲惫,四肢酸软,百病丛生。因此中医学把房劳过度列为内伤疾病的重要的致病原因,把"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保精护肾作为保健防病的重要方法。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二八天癸至","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充,身体逐步壮盛,生殖功能逐步完备的正常发育过程。如果在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结婚、生育,就会影响肾气的生长和人体的发育。因此,晚婚不仅是保证人口有计划增长的有效措施,也保证青年男女健康发育,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青年男子能固精不漏,女子能月经正常,无赤白带下崩漏之疾,不仅本身体格壮实,到晚年亦强健少病,而且其所生子女亦能健康易养;反之可引起遗精、滑精,带下淋漓、月经过多、阳痿早泄,体弱多病。凡此种种都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必须着重于保健强身知识的教育。
妇女保健重在调经,凡在经期要少吃生冷,严禁房事,力戒郁怒,以防气滞血瘀。若月经量少或愆期,先要问明有无腹痛。若无腹痛寒热之状,而经血色淡,食谷不馨者,为冲任不足。有因情绪抑郁,肝气不舒而致月经不调者,亦不可妄用破血攻瘀药物,而宜疏肝和中,以调摄情志,饮食养胃着手,待肝郁除,胃气旺,月经即自调。
孕妇卫生保健,生活上要节欲,饮食上忌辛辣、腥臭、生冷、酒醋之类。有病则要慎用峻烈碍胎之药。凡妊娠妇女因本体虚弱而患胎病者,均以培本安胎为主,若因外感或气郁血瘀致病者,则以祛邪治病为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就是讲孕妇只要体格尚能经受具有攻逐破散作用的药物,就可以祛邪为先,待邪去病除即能达到正复胎安的目的。但是一旦邪去病瘥,即宜改用饮食调理,切勿过剂伤其本元,损其胎儿。妇人产后须慎防风寒下袭或留瘀不清。哺乳期妇女,饮食宜清淡,若过食油腻,容易引起)泄泻,月经已转的哺乳妇女特别要注意避孕,否则一旦怀孕,既要哺乳,又要养胎,势必影响大人的健康和工作,影响胎儿的孕育,影响婴儿的健康。从临床所见妇女产后杂证,婴儿疳积与生育过早、过密、过多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障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注意摄生增强体质,保障健康,是医生的重要职责。在临床上我们除了要研究治疗疾病的各种方药之外,还必须认真研究,发掘整理摄生保健的方法,积极宣讲,努力实践,争取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多作贡献。
1.保健防病要旨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人体的根本是精、气、神。这三者,道家称之为"人身三宝"。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先生分析说:气有三,宗气、荣气、卫气也;精有四,精、血、津、液也;神有五,神、魂、魄、意、志也。他把精气神分为十二纲,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讲得很详细,很透彻。因为一个人平时身体的强弱,病时疗效的快慢,都决定于精气神之充足与否,所以保养精气神,是保健防病的重要因素。凡体弱多病或慢性病久治无效,皆因这"三宝"有一种受伤之故。男女都应该寡欲节育以保精气神。男子不遗精,女子无带下崩漏,这是保精而精不病;五脏气血流通,不耗散,不郁滞,无胀闷,无瘕瘕,这是保气而气不病;五脏皆有神,即周氏所谓:神、魂、魄、意、志,归宿于心、肝、肺、脾、肾。凡夜卧不宁,多梦失眠,最伤神气;保养之法,周氏提出:"神之充也,欲其调;神之调也,欲其静"。这是从《内经》"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中悟得,极为切要。
其次,要养脾和胃,调饮食,适寒温。《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饮食要有定量,不宜过饱过饥,大忌一见鲜美饮食,纵口大吃,影响下餐,妨害运化吸收。魏老认为,饱的危害比饥饿更甚。因暂时饥饿,对气血流通无妨,久饥则内伤成病。若因过饱食滞,中焦阻塞,气血升降受困,则易导致疾病,患病夹食积,则加重病情。
《难经·十四难》日:损其脾胃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李东垣《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乃伤。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此是讲养脾的主要方法。
对卫生与预防,除预防外感风寒及中暑等症外,青年以节欲保肾最为重要,若能注意预防,就能身强少病。
2.对中医摄生保健学说的体会
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就能使学习好,工作好。要保持身体健康,并不简单易行。魏老从事医疗工作七十余年,深深地体会到中医摄生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仍然可供我们发掘借鉴。实践证明,魏老在年逾八十时,仍能坚持医疗和教育工作,是和学习前人有关摄生保健学说以及持之以恒地实践这些内容分不开的。
(1)防病保健重在摄生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虽原因多端,千变万化,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和过逸少动。概括地说就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因此防治疾病根本方法,就是在于补偏救弊,按不同情况、不同体质、不同病症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基于中医学的这个最基本的病因病机观点,魏老把防治总诀概括为"去其所本无,保其所固有"十个字。凡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戾气、食积、痰饮、郁气、瘀血、虫类等皆为人体不应有的病邪,必须防止它们的侵袭、停积和生长,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驱除。凡是人体固有的精、气、神、血、津必须设法保养,以防止它们的亏损、壅滞或停积。如果一旦亏损就必须及时予以补充,一旦壅滞停积就必须及时予以疏通。
《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指出了在人们未病前,必须通过防外邪侵袭、安内部正气的二个途径,来有效地改变外界环境,积极地消除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因素,移风易俗,讲究卫生,除害防疫,制止工农业生产中各种理化因素和各类废料对环境的污染。经常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根据冷暖燥湿增减衣服,调整饮食,慎防感冒和饮食感染。特别是老年阳虚,素有痰饮咳喘或体弱多病者,更应注意胸背部的保暖,但亦不应过暖而致出汗,否则反易引起感冒。若炎暑长途行走汗出之后,切忌立即用冷水淋洗身体。除此之外,更应随时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注意摄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培育正气,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以防病强身保障健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指出了早期治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如果一旦患病,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在治疗时应根据起病新久,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缓急,处方用药,切忌死搬硬套,对号入座,轻病用重药,切忌强遏留邪而致引邪深入,变症蜂起;应因势利导,扶助正气,给病邪出路,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见病亦见人,尽量做到祛邪不伤正,治新病兼顾宿疾,彻底治愈,不留后患。
(2)劳动锻炼 增强体质
"新陈代谢谢""吐故纳新",人体内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平衡,这是人体适应环境,不断更新,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谢"过程进行的极其有利的因素。早在先秦时期的《内经》中就提出了"去故就新"(《素问·移精变气论》)的积极主张,"导引吐纳"的保健强身方法,"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篇》)过逸少动可以致病的正确见解。三国时代的华佗从实践中发挥了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的思想,并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并且还创造了类似保健体操的"五禽之戏",由于华佗重视劳动和运动,所以"年且百岁,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
魏老从实践中体验到劳动能使气血畅流,夜寐安宁,骨骼坚实,肌肉发达,食欲增加,脾胃运化功能旺盛,从而使人的体质不断增强。反之,如果缺少劳动和运动,就会导致气滞血瘀,食停不化,即使长期服食具有丰富营养或补益的物品,也得不到消化吸收和运送,甚至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使人的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容易患病。
(3)性情舒畅 精神愉快
中医学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变化的影响,认为异常的情志变化都可以引起和诱发疾病,尤其是对忧郁致病的论述较详,确立了"郁证"进行专题的研究。《素问。痹论》说:"静则藏神,躁则消亡。"就是说,人能保持神志安宁,性情舒畅,精神愉快就能少生病,身体健康,或虽有病亦易治,反之如果"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师传》),"悲哀忧愁则心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凡情志抑郁,烦躁不安,患得患失,妄自奢求,多愁妄想,无端生憎,必致寝食俱废,虚火内萌,气滞血瘀,阴液暗耗,形体赢瘦,由于正气受损,则易感邪患病,无力逐邪则疾病缠绵难解,容易恶化。
从临床所见,个别神经官能症患者,兼有情志抑郁,神志不宁,妄想闭气之诱发因素,单纯依靠药物,难收卓效。《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所以在治疗中若能劝导病人,解除对疾病的忧愁,有效地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就能协助药物加速疾病的痊愈,或配合体育疗法达到不服药病自愈的目的。
(4)食饮有节 代药疗病
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的来源,人体保健着重要照顾脾胃,调摄饮食,如果饥饱失常,就会引起肠胃功能的紊乱损伤,而使食物不能及时消化,营养不能及时吸收输布。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灵枢·五味》:"故谷不入半Et则气衰,一Et则气少矣。"《素问·平人气象论》:"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灵枢·师传》)。而且要做到"食饮有节",定时定量,切忌大吃大喝。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至真要大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就是讲,过多地服食营养价值高的动物类的食品;或偏嗜偏食,不仅无益于人体,而且会引起各种疾病影响健康。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癌症的研究中,也发现有不少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与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分过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各种食物的合理的搭配,而不应该单纯地追求口味,过多地食用膏粱厚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药物都要通过人体的吸收运送才能发挥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凡人体脾胃运化有力,纳谷如常,则病虽重也可治。若脾胃受伤,纳谷不馨,运化失司,则病虽轻亦难治。所以在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必须时时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和胃气,用药要取其利而避其弊,尤其是使用毒性药物更宜中病即止,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在疾病基本痊愈之后,可以采用中医传统的"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上见《素问·五常政大论》)用饮食代药,巩固疗效,根除余恙。
《裴子言医》说:"长年病与老年病人,主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又说:"食伤人易知,药伤医多不识。"为了预防药伤之害,应以饮食代药善后为要。
关于饮食代药,首先应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宜多吃热性食物。肝肾阴虚肝阳上逆头昏、目眩者宜多吃贝壳类海产品。肠燥便秘的宜多吃含油脂的食物等。反之亦然。热体热病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忌食油腻呆胃之品。如由萝卜、橄榄组成王孟英的青龙白虎汤,治肺热咳嗽喉痹之证;由荸荠、海蜇组成王晋三的雪羹汤治肝火上炎,目赤便秘,肝阳上逆的头昏目眩之证;已为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食疗方剂。总之,医者应掌握食物的性味功能,和患者平时的饮食喜恶,病时的改变,及时告诉患者食物的宜忌,以利用食物的寒热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明阳平衡,达到少服药,不服药,防病疗病强身保健的目的。关于食疗方法的具体内容,可以参阅王孟英《饮食谱》等。在临床上对神经衰弱、肝郁气滞、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病症,在劝导病人注意饮食调摄的同时,用药总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法,以轻剂拨动胃气为先务,慎用峻剂,慎用苦味败胃,厚味腻补之品。《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对于病后余邪未尽者,魏老常反复告诫患者要注意忌口,选用蔬菜之类清淡之品以清肠胃,力戒早进乱进鱼肉鸡鸭、油煎炙烤、醇酒厚味等容易生痰助火酿湿的食物,力戒早进乱进补药、补品以助邪恋邪,力戒疾病稍愈即东奔西跑,起居无常不知节制。慎防瘥后食复劳复,贻误治疗,遗留病根。
(5)保精护肾晚婚节育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它既是生殖孕育功能产生的源泉,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如果不知保养,"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素问·上古天真论》)"**过度,下元虚惫,泄滑无禁。"(《证治要诀》)则面无华色,精神疲惫,四肢酸软,百病丛生。因此中医学把房劳过度列为内伤疾病的重要的致病原因,把"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保精护肾作为保健防病的重要方法。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二八天癸至","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充,身体逐步壮盛,生殖功能逐步完备的正常发育过程。如果在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结婚、生育,就会影响肾气的生长和人体的发育。因此,晚婚不仅是保证人口有计划增长的有效措施,也保证青年男女健康发育,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青年男子能固精不漏,女子能月经正常,无赤白带下崩漏之疾,不仅本身体格壮实,到晚年亦强健少病,而且其所生子女亦能健康易养;反之可引起遗精、滑精,带下淋漓、月经过多、阳痿早泄,体弱多病。凡此种种都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必须着重于保健强身知识的教育。
妇女保健重在调经,凡在经期要少吃生冷,严禁房事,力戒郁怒,以防气滞血瘀。若月经量少或愆期,先要问明有无腹痛。若无腹痛寒热之状,而经血色淡,食谷不馨者,为冲任不足。有因情绪抑郁,肝气不舒而致月经不调者,亦不可妄用破血攻瘀药物,而宜疏肝和中,以调摄情志,饮食养胃着手,待肝郁除,胃气旺,月经即自调。
孕妇卫生保健,生活上要节欲,饮食上忌辛辣、腥臭、生冷、酒醋之类。有病则要慎用峻烈碍胎之药。凡妊娠妇女因本体虚弱而患胎病者,均以培本安胎为主,若因外感或气郁血瘀致病者,则以祛邪治病为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就是讲孕妇只要体格尚能经受具有攻逐破散作用的药物,就可以祛邪为先,待邪去病除即能达到正复胎安的目的。但是一旦邪去病瘥,即宜改用饮食调理,切勿过剂伤其本元,损其胎儿。妇人产后须慎防风寒下袭或留瘀不清。哺乳期妇女,饮食宜清淡,若过食油腻,容易引起)泄泻,月经已转的哺乳妇女特别要注意避孕,否则一旦怀孕,既要哺乳,又要养胎,势必影响大人的健康和工作,影响胎儿的孕育,影响婴儿的健康。从临床所见妇女产后杂证,婴儿疳积与生育过早、过密、过多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障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必须实行计划生育。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注意摄生增强体质,保障健康,是医生的重要职责。在临床上我们除了要研究治疗疾病的各种方药之外,还必须认真研究,发掘整理摄生保健的方法,积极宣讲,努力实践,争取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