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与易象问题的回复(摘录)
关于中医与易象问题的回复摘录
我谈一下我的学习中医历程,对于现在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年轻人,也许还是有用的吧。
我自幼身体残疾无法上学读书,一直在家自学。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因此虽然是自学,但始终按照正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完了从小学至高中的所有文化课程。和那个时代的所有青少年一样,我也曾经渴望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并为此而努力学习数理化,读过大量的这方面以及天文学、无线电等书。当时在我们全家人的眼光里,中医的疗效是很可疑的。小的时候,虽然外婆也领我们兄妹到西安中医院请那些老中医看病,但生活在国家行政单位里面的我们家庭,却很少找中医瞧病的。至于街道哪些游医,简直与摆卦摊无异,几乎是骗子的同义词。后来,在文革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前途成为新问题,于是在几位熟识的老中医说服下,开始了自学中医。而这样一个学习,对于我而言实在是异常艰辛而曲折。
在开始阶段,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所有遇到的中医概念或临床中出现的现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就发现这样做却往往行不通。于是逐步认识到中医是不能用科学来随便解释的,认识到中医的剂量不同于西医的血液药物有效浓度,认识到取象比类虽然在科学的逻辑推理中毫无意义,但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而中医的基本方法只能是辨证论治,除此以外任何企图简化或取消这个方法的努力都只是死路一条而已……,但是当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努力用中医固有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时候,已经是大约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当然,我并不后悔早年曾经学习了科学知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我能够采用一种古人所没有的眼光来整理中医古籍,对于伤寒论进行一番历代注家所没有的研究,从而发现了前人始终不清楚的内在联系,科学的方法也使我对于中医史有了一个前人没有的新认识,提出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具有坚强证据的考证。
***********************************
我相信,古人辨证论治的方法产生于那个运用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的认识论的时代,因此我们就只能遵循他们的方法才能够掌握之,而今天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却不能离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认识中医发展史,才能够更快的掌握辨证施治方法。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整理中医文献,同时学习中医的方法论来进行临床实践,而不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代替中医固有的方法论,否则就永远也不能掌握辨证论治的操作方法,这就是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最深切地体悟。
*************************************
在经过多年的思考以后,我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各种建构,其实都是取象比类的推演,就连比较“玄”的脉学也是如此。比如,洪为火热之火光炎炎,又为气虚的涣散不收,弦为寒为痛之收引拘束,滑为痰饮之如浆如水,细为气虚阳虚之缩缩涓流,动为惊之厥厥动摇,短为气虚气郁之缩头缩脑,都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在临床上随时应用与病机分析而不必拘泥于28种脉象的分类。又比如药物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不必拘泥于药物功用的一般性论述而是根据其形态色泽结合气味来灵活使用,实践证明,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其实,前人已经是这样做的,比如,玉米是明代以后传入中国,可并不妨碍当时的中医把它作为健脾渗湿降气的药物来使用,用以治疗痿证。又如,皮损的形态在中医的辩证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大片的属于胃,属于火,细小疹点状的属于肺,属于风邪郁闭,条状多为经脉伏风,癗癗如豆多为燥结,都具有取象比类的病机病因的辩证意义。而我在这一方面的辩证上,也是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师心自用,临场发挥从而辩证用药的。
***********************************
我对于经络素无研究,谈一下对于藏象学说的看法吧。
藏象理论,在教材上总结的那么一些内容有失之浅薄的缺点,而在经典著作与古代医案中,这些理论的运用却是很丰富的。在近代以来,我们总是把这些基本理论看作是“一种用以说理的工具”,于是普遍对于这些理论存在一种不求甚解的做法,对于病机分析,古人的形象思维方式日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干巴巴的概念堆集。这些问题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毛病,直至好多年以后才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的看法,近一个世纪以来,藏象学说已经不被重视,这也是中医临床能力日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
我否认中医方法论的科学性质,是因为中国古代本来就不存在科学,即我们所说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来都是取象比类式的直观方式,这是古代中国不能在内经时代出现科学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在春秋时代就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那样的逻辑学的鸿篇巨著的话,那么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工业革命就不会出现在英国而是我们的祖国了。我国对于中医属于科学的说法产生于政治挂帅的特殊年代,而那个时代是不容许也不可能有第二种说法的。对于这种具有政治色彩意义的说法,从来也没有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我认为,恰恰是这种错误的提法,给中医的传承、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手段去研究这种现代没有而只是古代才有的中医理论,应用新的科学视角来审视中医理论,一定可以产生许多有益于现代医学的成果。
******************************************
例如,《中基》教材把脾的生理功能规定为三条,即1.主运化、2.主升清、主统血,却没有五谷怎么样变为气血的过程叙述,也没有脾的生理功能与营血、卫气的关系。如此,答题倒是方便了,但在病机分析上面却不能不缺少了病因病机演变过程的想象空间。实际上,近代以来,许多名家的医案对于病机分析也都是干巴巴的概念,病机分析实际上无法深入下去——这就是今日中医与古代中医的一个重要区别吧。
**************************************
关于中医与易象问题的回复摘录
我谈一下我的学习中医历程,对于现在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年轻人,也许还是有用的吧。
我自幼身体残疾无法上学读书,一直在家自学。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因此虽然是自学,但始终按照正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完了从小学至高中的所有文化课程。和那个时代的所有青少年一样,我也曾经渴望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并为此而努力学习数理化,读过大量的这方面以及天文学、无线电等书。当时在我们全家人的眼光里,中医的疗效是很可疑的。小的时候,虽然外婆也领我们兄妹到西安中医院请那些老中医看病,但生活在国家行政单位里面的我们家庭,却很少找中医瞧病的。至于街道哪些游医,简直与摆卦摊无异,几乎是骗子的同义词。后来,在文革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前途成为新问题,于是在几位熟识的老中医说服下,开始了自学中医。而这样一个学习,对于我而言实在是异常艰辛而曲折。
在开始阶段,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所有遇到的中医概念或临床中出现的现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就发现这样做却往往行不通。于是逐步认识到中医是不能用科学来随便解释的,认识到中医的剂量不同于西医的血液药物有效浓度,认识到取象比类虽然在科学的逻辑推理中毫无意义,但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而中医的基本方法只能是辨证论治,除此以外任何企图简化或取消这个方法的努力都只是死路一条而已……,但是当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努力用中医固有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时候,已经是大约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当然,我并不后悔早年曾经学习了科学知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我能够采用一种古人所没有的眼光来整理中医古籍,对于伤寒论进行一番历代注家所没有的研究,从而发现了前人始终不清楚的内在联系,科学的方法也使我对于中医史有了一个前人没有的新认识,提出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具有坚强证据的考证。
***********************************
我相信,古人辨证论治的方法产生于那个运用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的认识论的时代,因此我们就只能遵循他们的方法才能够掌握之,而今天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却不能离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认识中医发展史,才能够更快的掌握辨证施治方法。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整理中医文献,同时学习中医的方法论来进行临床实践,而不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代替中医固有的方法论,否则就永远也不能掌握辨证论治的操作方法,这就是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最深切地体悟。
*************************************
在经过多年的思考以后,我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各种建构,其实都是取象比类的推演,就连比较“玄”的脉学也是如此。比如,洪为火热之火光炎炎,又为气虚的涣散不收,弦为寒为痛之收引拘束,滑为痰饮之如浆如水,细为气虚阳虚之缩缩涓流,动为惊之厥厥动摇,短为气虚气郁之缩头缩脑,都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在临床上随时应用与病机分析而不必拘泥于28种脉象的分类。又比如药物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不必拘泥于药物功用的一般性论述而是根据其形态色泽结合气味来灵活使用,实践证明,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其实,前人已经是这样做的,比如,玉米是明代以后传入中国,可并不妨碍当时的中医把它作为健脾渗湿降气的药物来使用,用以治疗痿证。又如,皮损的形态在中医的辩证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大片的属于胃,属于火,细小疹点状的属于肺,属于风邪郁闭,条状多为经脉伏风,癗癗如豆多为燥结,都具有取象比类的病机病因的辩证意义。而我在这一方面的辩证上,也是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师心自用,临场发挥从而辩证用药的。
***********************************
我对于经络素无研究,谈一下对于藏象学说的看法吧。
藏象理论,在教材上总结的那么一些内容有失之浅薄的缺点,而在经典著作与古代医案中,这些理论的运用却是很丰富的。在近代以来,我们总是把这些基本理论看作是“一种用以说理的工具”,于是普遍对于这些理论存在一种不求甚解的做法,对于病机分析,古人的形象思维方式日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干巴巴的概念堆集。这些问题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毛病,直至好多年以后才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的看法,近一个世纪以来,藏象学说已经不被重视,这也是中医临床能力日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
我否认中医方法论的科学性质,是因为中国古代本来就不存在科学,即我们所说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来都是取象比类式的直观方式,这是古代中国不能在内经时代出现科学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在春秋时代就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那样的逻辑学的鸿篇巨著的话,那么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工业革命就不会出现在英国而是我们的祖国了。我国对于中医属于科学的说法产生于政治挂帅的特殊年代,而那个时代是不容许也不可能有第二种说法的。对于这种具有政治色彩意义的说法,从来也没有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我认为,恰恰是这种错误的提法,给中医的传承、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手段去研究这种现代没有而只是古代才有的中医理论,应用新的科学视角来审视中医理论,一定可以产生许多有益于现代医学的成果。
******************************************
例如,《中基》教材把脾的生理功能规定为三条,即1.主运化、2.主升清、主统血,却没有五谷怎么样变为气血的过程叙述,也没有脾的生理功能与营血、卫气的关系。如此,答题倒是方便了,但在病机分析上面却不能不缺少了病因病机演变过程的想象空间。实际上,近代以来,许多名家的医案对于病机分析也都是干巴巴的概念,病机分析实际上无法深入下去——这就是今日中医与古代中医的一个重要区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