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上海川沙人。幼颖悟勤学,1912年攻读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又治经学、小学,熟读史地、物理,善书法,深得精髓。中年专志医学,遂兼学外文,通英、德、日诸国文字。壮年后,又研究佛学经论,乃通梵文、藏文。对于天算造诣益深,工务之暇,常手执原版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数学书籍,逐题解答,并画出精细图形,直至晚年,乐此不疲。当其执教于上海国医学院时,同学皆以万库全书誉之。
陆氏青年时曾先后执教于武昌高师、暨南大学等。其父振甫公儒而知医,常称道“医能治病救人”,遂令其学医。陆氏早年读子部书时,曾初涉医经,经父亲启发,坚定了学医的决心,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并对历代中医名家学说潜心研究,更得国学大师章太炎、名医恽铁樵对其医学的启益,从此弃教从医。
其时,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各学科,医学亦不例外,因此革新中医已成时势之必然。陆氏认为“国医有实效,科学是真理”,力主中医科学化,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其治医重实际,不尚玄谈,斥六气、六经、水火标本等为陈陈相因之说,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一起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自任教务长,除教授经典医籍外,并开设解剖、生理、病理、细菌、化学等诸科,实创中医学校之典型,一时英才,多出门下。1931年,其自编教材《伤寒论今释》、《金匮今释》整理出版,当时革命根据地医疗条件较差,得陆氏的这两本书,用以指导医疗工作,救治了众多的伤病员。1932年陆氏应各地学者之请,主办函授教育,在自编讲义中,融中贯西,辨识精审,学者易解,实启中西医结合之先河。盖其志不仅欲振中医于本国,且欲传至彼邦,其识见之远于此可见。其遥从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上海姜春华、北京岳美中等为受其教益较深者。兹仅举陆氏对中医脾、肝的阐释为例,简介于次,略见其中医科学化思想之一斑。
中医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陆氏释:此指脾具有吸收的功能(《病理补正》以下引文同),营养吸收良好,就长得丰腴润泽;吸收不良,则瘦削枯黄,即中医所说“脾主肌肉”。肌肉的肥瘦于四肢最明显,故中医曰:“脾主四肢。”即指“脾”具有吸收功能,所以遇到吸收障碍的病,中医称作“脾病”,治疗用增强组织吸收的药,就名健脾。如吸收作用亢盛,身体水分多数被吸收到血管淋巴管,组织就不免比较干燥,所以健脾药有燥湿的作用。至于中医的所谓肝,大半指神经,肝风指神经紧张,愉悦则指神经舒缓,忧怒指神经刺激。上述与中医所谓“肝木脾土”,“风为阳邪,善变而数动”等相比,在当时确属新颖透彻,为中医者易于接受。
1950年,陆氏受特邀出席全国卫生会议,主办中医进修班多期,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医课程,据当时亲身参与者称,从中感受至深,对于提高广大中医的医学知识与治病能力大有裨益。1954年,陆氏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6月1日因心衰症病逝于华东医院。
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陆氏的中医科学化认识掺有主观臆测、过于疏简、牵强乃至错误的一面,这是囿于时代的条件及其个人的治学方法所致。但评价任何学说与个人均不能背离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不论何说,陆氏坚持以中医为本,勇于接受新知,奋力探索使中医走出艰深难晓的困境,促使其科学化、民众化,这种进取的精神令人敬仰。此亦为时势所趋,并对后人有所启迪,开创了今天方兴未艾的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河。 (知行
陆氏青年时曾先后执教于武昌高师、暨南大学等。其父振甫公儒而知医,常称道“医能治病救人”,遂令其学医。陆氏早年读子部书时,曾初涉医经,经父亲启发,坚定了学医的决心,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并对历代中医名家学说潜心研究,更得国学大师章太炎、名医恽铁樵对其医学的启益,从此弃教从医。
其时,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各学科,医学亦不例外,因此革新中医已成时势之必然。陆氏认为“国医有实效,科学是真理”,力主中医科学化,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其治医重实际,不尚玄谈,斥六气、六经、水火标本等为陈陈相因之说,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一起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自任教务长,除教授经典医籍外,并开设解剖、生理、病理、细菌、化学等诸科,实创中医学校之典型,一时英才,多出门下。1931年,其自编教材《伤寒论今释》、《金匮今释》整理出版,当时革命根据地医疗条件较差,得陆氏的这两本书,用以指导医疗工作,救治了众多的伤病员。1932年陆氏应各地学者之请,主办函授教育,在自编讲义中,融中贯西,辨识精审,学者易解,实启中西医结合之先河。盖其志不仅欲振中医于本国,且欲传至彼邦,其识见之远于此可见。其遥从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上海姜春华、北京岳美中等为受其教益较深者。兹仅举陆氏对中医脾、肝的阐释为例,简介于次,略见其中医科学化思想之一斑。
中医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陆氏释:此指脾具有吸收的功能(《病理补正》以下引文同),营养吸收良好,就长得丰腴润泽;吸收不良,则瘦削枯黄,即中医所说“脾主肌肉”。肌肉的肥瘦于四肢最明显,故中医曰:“脾主四肢。”即指“脾”具有吸收功能,所以遇到吸收障碍的病,中医称作“脾病”,治疗用增强组织吸收的药,就名健脾。如吸收作用亢盛,身体水分多数被吸收到血管淋巴管,组织就不免比较干燥,所以健脾药有燥湿的作用。至于中医的所谓肝,大半指神经,肝风指神经紧张,愉悦则指神经舒缓,忧怒指神经刺激。上述与中医所谓“肝木脾土”,“风为阳邪,善变而数动”等相比,在当时确属新颖透彻,为中医者易于接受。
1950年,陆氏受特邀出席全国卫生会议,主办中医进修班多期,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医课程,据当时亲身参与者称,从中感受至深,对于提高广大中医的医学知识与治病能力大有裨益。1954年,陆氏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6月1日因心衰症病逝于华东医院。
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陆氏的中医科学化认识掺有主观臆测、过于疏简、牵强乃至错误的一面,这是囿于时代的条件及其个人的治学方法所致。但评价任何学说与个人均不能背离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不论何说,陆氏坚持以中医为本,勇于接受新知,奋力探索使中医走出艰深难晓的困境,促使其科学化、民众化,这种进取的精神令人敬仰。此亦为时势所趋,并对后人有所启迪,开创了今天方兴未艾的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河。 (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