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摘要】 SARS的发生,使运气学说“三年化疫”的理论得到了应验;SARS的证候特点也与五运六气高度一致。过去有些人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预测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神的。“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作近2年疫情预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对于五运六气的疫病预测理论,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用辩证的方法去运用它,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发展它,相信可以使中医学的这一瑰宝重放光芒,为现代防病治病及疫病预测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五运六气; 疫病预测; SARS
五运六气理论是否对疫病的发生具有预测功能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2002~2003年发生的SARS,引起了中医界对五运六气学说的重新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因势利导,及时启动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别专项课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本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回顾性对照和前瞻性预测,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疫病预测进行验证,形成了一些初步意见。兹将研究中的体会简要报告如下。
1 SARS与五运六气关系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1.1 SARS发生和消退时间与运气理论的对照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三年变大疫”[1];《素问遗篇·本病论》中更具体指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1]。”这二段话的意思是:假若庚辰年的年运“刚柔失守”,三年以后将出现大的瘟疫。庚辰年刚柔失守的表现为天气干燥,气温偏高,并出现寒水来复的变化,此后三年化生的大疫名“金疫”。快到壬午年,慢到癸未年,“金疫”就来了。
2000年正好是经文提到的庚辰年,该年出现全国大面积干旱,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0年水资源公报,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兹统计合肥地区气象数据见表1,图1。图1 合肥地区2000年2~7月降雨量与累年平均值比较(单位:mm)表1 合肥地区2000年2~7月降雨量与累
年平均值比较 (略)图2 合肥地区2000年2~7月气温与累年平均值比较(略)下半年至11月份“水复寒刑”的特点也很明显,合肥地区该年11月平均气温为近20年最低,具体数据见表3、图3。表3 合肥地区近20年11月平均气温对照表 (略)图3 合肥地区近20年11月平均气温对照图(略)为了排除合肥地区偶然巧合的可能性,我们又收集了能涵盖全部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0个省市的气象资料,统计数据见表4。表4 10城市2000年11月平均气温与30年(1971~2000年)均值对照表(略) 表4显示,2000年11月的平均气温,除杭州地区与30年平均气温的差别稍小于合肥外,其他地区“水复寒刑”的特点较合肥地区更为明显。
气象资料证明,2000年完全符合《黄帝内经》描述的“庚辰刚柔失守”的运气特点。按“三年变大疫”之说,正好应该在2003年发生大疫情。经文说:“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广东最早发现SARS在2002壬午年,北方大规模流行在2003癸未年,而且经文明言发生的是“金疫”——肺性疫病,预见的准确性已超出一般想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逢到“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1]。2003年是癸未年太阴司天,二之气是3月21日到5月21日,北方SARS大规模流行的高峰时段与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一致。
清代治疫名家余霖的《疫疹一得》观察到:癸未年的疫病流行“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农历)立夏终止”[2]。2003年立夏在5月6日,该日报告SARS病例数出现明显回落;二之气结束在5月21日,SARS得到基本控制。北方SARS暴发的高峰周期与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一致。
虽然2002年11月广东就已出现SARS,但2003年初发展势头平缓,至二之气中段出现较大反复,立夏后与北方SARS同步消退,提示了时间因素的作用。
1.2 SARS证候特点与五运六气关系的分析研究 SARS病人的证候寒热错杂,燥湿相间,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从运气的角度分析,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癸未年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燥、热郁于内,寒、湿淫于外,导致了SARS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
我们采集了北京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两组SARS病例(分别为42例和72例),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7月编《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中记录有SARS早期症状的全部病例进行了证候特点与运气相关性分析的研究。统计结果在早期症状中燥金类所占比例最大,为49.6%,其次为热火类37.0%,其他依次为湿土类9.6%,寒水类3.7%,风木类0%。这一结果与运气理论吻合[3]。
极度乏力是SARS的重要症状特点。一般将乏力归之热伤气津,但SARS病人多为青壮年者,初见发热,又无大汗,若云热伤气津而见极度乏力,于理欠通。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归纳病机十九条谓“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又云:“筋缓者,燥之甚也”[4]指出了外感急性乏力与肺燥的关系。喻嘉言《医门法律》谓:“肺气郁,痿喘呕咳,皆伤燥之剧病”;“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诸气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也[5]”。SARS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恰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证。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云:“虚燥从伏邪伤阴,阴虚生火,火就燥而成,病势较实火症似缓实重,用药必贵于补。如发于太阴肺者,……神多困倦,……咽干喉燥,气喘咳逆,或干咳无痰,即有稀痰,亦粘着喉间,咯吐不爽,或痰中间有红丝红点,……翻身则咳不休[6]。”所述与SARS亦颇相类。2004年安徽宋姓病人发病后仅轻度咳嗽,但体位改变即咳剧,表现为明显的“翻身则咳不休”。
2003年运气主要因素中无风,该年北方很少沙尘暴,发生的疫病证候亦无风。天人相应,高度一致。
搞清楚SARS证候特点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对SARS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一方面的内容笔者已另有专文阐述[7]。
2 对2003年下半年至2005疫情的实验性预测观察
SARS发生以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专家认为:“SARS病毒可能在10℃~20℃时最活跃”,许多人认为2003年“下半年非典还将卷土重来”;8月份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负责人也表示:SARS疫情随时可能再次暴发流行。但按运气学说则不支持疫病在下半年再次暴发流行的观点。笔者在2003年8月中旬完成的《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一书中预测:下半年“像上半年那样的大规模流行不会再出现”,与春天气温相近的五之气(9~11月)时段“完全不具备运气致疫条件”;至2004年初,“稍符合SARS滋生条件”,可能有“散在发生”,但“再次暴发SARS疫病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亦微乎其微[8]。”实际情况与运气学说的预测相符。
2004年4月,北京、安徽两地出现SARS疫情,我们在4 月23日见到报道后,迅即用五运六气理论作出分析,在预测报告中明确提出:发生的SARS“只是散在发生而已,不必担心会有大流行。”
我们在2004年5月上半月作了对2004年下半年疫情的运气分析预测,认为2004年下半年“不具备发生大疫的运气条件,即使有人为输入性因素发生疫情,也不会引起大的蔓延。稍有可能发生的是11月份左右规模不大的流感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预测报告认为该年三之气以湿热为主,但此湿热属正常运气,一般不易产生疫情,若燥热则不正常;四之气的运气特点“最不容易发生疫病”,排除了夏秋之交常易发生的胃肠道传染病。
2004年底所作“对2005年疫情的五运六气分析报告”认为:2005年是疫情多发年,会有疫情出现;疫情规模一般,可无大碍;疫情规模虽不大,但“其病暴而死”,可能死亡率较高。“疫情发生的时间主要在二之气,但年初和年末亦需警惕”。三之气后需适当注意疟疾一类传染病;若气候“湿而热蒸”,需注意肠道传染病。
原报告中“疫情发生的时间主要在二之气”,是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二之气……疠大至”的记述。分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理论依据是阳明司天之政年二之气的客气为少阳相火加临,气温应偏高;但2005年二之气实际气温偏低,发生的疫情也较小。我们根据这一情况于2005年5月上半月作出了“对2005年下半年疫病预测的补充意见”,认为二之气气候变化会导致三之气“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凉风间发”,“燥极而泽”,气候变化剧烈(短时局部灾害为主,总体上无大的旱涝灾害),“民病寒热”,发生疫情的时段也将延后。四之气若“湿而热蒸”,“就易发生消化系统传染病”;至五之气时段“其气平,其民康,应较平和”,“至六之气再见疫情。”(以上预测均为课题组向有关部门的内部报告)
卫生部发布的7月份疫情报告:霍乱67例,较去年同期(19例)上升了2.5倍; 流行性乙型脑炎1690例,较去年同期(1317例)上升28.32%.并发生了猪链球菌病和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部分地区出现鼠间及人间鼠疫疫情。丙类传染病居第一位的是感染性腹泻。
卫生部发布的8月份疫情报告,重点疫情霍乱116例,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疟疾也呈高发趋势。
卫生部发布的9月份疫情报告显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总数352577例,比8月份的399165例下降了11.7%;死亡总数742例,比8月份的878例下降了15.5%,7月份出现的猪链球菌病、炭疽、鼠疫和8月份高发的炭疽、霍乱和疟疾均基本消退。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也有95125例下降至75222例,死亡人数从9人下降为6人。
10月份的疫情报告显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总数又比9月份下降13.7%,死亡人数下降7.5%。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下降至72247例,死亡1例。
至11月份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总数回升至317975例,死亡增加至804例,并出现了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回升至93493例,死亡15例。
以上疫情与我们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所作的预测对照,符合程度相当高。
3 对五运六气理论预测方法的初步认识
过去对五运六气学说存在一极大误区:认为该学说是仅仅根据年干支就推断该年的气候和疫情。有些盲目崇信运气者力图证明这一观点,而反对运气者加以驳斥的也是这一观点。其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运六气有常有变,有未至而至,有至而未至,有至而太过,有至而不及,有胜气、复气之异,有升降失常之变,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1]。”若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预测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这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神的。古代有些医家反对的,正是这种胶柱鼓瑟的“五运六气”。
那么,《黄帝内经》中为什么要详列五运六气的六十干支推算方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黄帝内经》在这里介绍的是五运六气的“常位”。虽云“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但知常才能达变。不知常位,就无从分辨出现的气候是常气还是异气。
举例来说,2000年是庚辰年,那年气候燥热,会不会引起疫情?先要看该年的常位是什么。庚辰年的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司天,正常情况下气温应偏低。实际气温不低反高,不是五运六气的规律不正确,而是表明该年出现的是不正常运气,《素问·遗篇》讲这是“升降失常”,上一年的司天阳明燥金未退位,该年的司天太阳寒水未迁正。按照阴阳五行的动态变化规律,下半年易出现“水复寒刑”,果然该年1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为20年最低。也正因为该年的运气属刚柔失守的异气,所以才有“三年化疫”的变化,导致2003年的“金疫”大流行。
我们认为,《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变化中的阴阳五行规律,这个规律是非常复杂的,多因子综合的,动态变化的,故《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强调“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1]。”若单从天干地支去推算,就是“数推”了。
过去曾有人致力于寻找五运六气的对应气象数据。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气象数据与五运六气存在一定联系,但显然不是简单的对应规律。譬如,2003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SARS暴发时“寒雨数至”,“湿寒合德”[1],人们的感觉与运气一致,SARS的症状也多寒湿之象,但多数地区平均气温不低反高,这是因为冷热交替频繁的缘故。再如同样是夏天湿热,2004年夏天的湿热是正常运气,故不易发生疫情;而2005年夏天的湿热则是不正常运气,就容易发生疫情了。可见,运气学说注重的应是各运气因子间的组合序位及相互关系,而不是单一的气象数据。大疫多有不正常的异气造成,故对疫病预测来说,分析不正常运气的状态比六十年常规时位的推算更为重要。
实践证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时,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前人经几千年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五运六气理论,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不一定完全精确,但毕竟是许多代人经验的积累,代表了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水平。若随意否定或无视前人从数千年观察研究中得出的宝贵认识,绝不是正确态度。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用辩证的方法去运用它,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发展它,相信可以使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重放光芒,为现代防病治病及疫病预测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70,469,525-590.
2 清·余霖.疫疹一得.沈凤阁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8.
3 陈曦,边永军,顾植山. 从气象角度探讨SARS证候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见: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等编,2004,10-18.
4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8,43.
5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7-158.
6 清·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5-16.
7 顾植山.运气学说对中医药辨治SARS的启示.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261-264.
8 顾植山.疫病钩沉.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6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国中医药科非典专项23号)
作者单位: 230038 安徽合肥,安徽中医学院(编辑:宋 冰) (李守力)
【关键词】 五运六气; 疫病预测; SARS
五运六气理论是否对疫病的发生具有预测功能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2002~2003年发生的SARS,引起了中医界对五运六气学说的重新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因势利导,及时启动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别专项课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本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回顾性对照和前瞻性预测,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疫病预测进行验证,形成了一些初步意见。兹将研究中的体会简要报告如下。
1 SARS与五运六气关系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1.1 SARS发生和消退时间与运气理论的对照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三年变大疫”[1];《素问遗篇·本病论》中更具体指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1]。”这二段话的意思是:假若庚辰年的年运“刚柔失守”,三年以后将出现大的瘟疫。庚辰年刚柔失守的表现为天气干燥,气温偏高,并出现寒水来复的变化,此后三年化生的大疫名“金疫”。快到壬午年,慢到癸未年,“金疫”就来了。
2000年正好是经文提到的庚辰年,该年出现全国大面积干旱,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0年水资源公报,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兹统计合肥地区气象数据见表1,图1。图1 合肥地区2000年2~7月降雨量与累年平均值比较(单位:mm)表1 合肥地区2000年2~7月降雨量与累
年平均值比较 (略)图2 合肥地区2000年2~7月气温与累年平均值比较(略)下半年至11月份“水复寒刑”的特点也很明显,合肥地区该年11月平均气温为近20年最低,具体数据见表3、图3。表3 合肥地区近20年11月平均气温对照表 (略)图3 合肥地区近20年11月平均气温对照图(略)为了排除合肥地区偶然巧合的可能性,我们又收集了能涵盖全部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0个省市的气象资料,统计数据见表4。表4 10城市2000年11月平均气温与30年(1971~2000年)均值对照表(略) 表4显示,2000年11月的平均气温,除杭州地区与30年平均气温的差别稍小于合肥外,其他地区“水复寒刑”的特点较合肥地区更为明显。
气象资料证明,2000年完全符合《黄帝内经》描述的“庚辰刚柔失守”的运气特点。按“三年变大疫”之说,正好应该在2003年发生大疫情。经文说:“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广东最早发现SARS在2002壬午年,北方大规模流行在2003癸未年,而且经文明言发生的是“金疫”——肺性疫病,预见的准确性已超出一般想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逢到“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1]。2003年是癸未年太阴司天,二之气是3月21日到5月21日,北方SARS大规模流行的高峰时段与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一致。
清代治疫名家余霖的《疫疹一得》观察到:癸未年的疫病流行“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农历)立夏终止”[2]。2003年立夏在5月6日,该日报告SARS病例数出现明显回落;二之气结束在5月21日,SARS得到基本控制。北方SARS暴发的高峰周期与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一致。
虽然2002年11月广东就已出现SARS,但2003年初发展势头平缓,至二之气中段出现较大反复,立夏后与北方SARS同步消退,提示了时间因素的作用。
1.2 SARS证候特点与五运六气关系的分析研究 SARS病人的证候寒热错杂,燥湿相间,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从运气的角度分析,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癸未年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燥、热郁于内,寒、湿淫于外,导致了SARS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
我们采集了北京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两组SARS病例(分别为42例和72例),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7月编《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中记录有SARS早期症状的全部病例进行了证候特点与运气相关性分析的研究。统计结果在早期症状中燥金类所占比例最大,为49.6%,其次为热火类37.0%,其他依次为湿土类9.6%,寒水类3.7%,风木类0%。这一结果与运气理论吻合[3]。
极度乏力是SARS的重要症状特点。一般将乏力归之热伤气津,但SARS病人多为青壮年者,初见发热,又无大汗,若云热伤气津而见极度乏力,于理欠通。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归纳病机十九条谓“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又云:“筋缓者,燥之甚也”[4]指出了外感急性乏力与肺燥的关系。喻嘉言《医门法律》谓:“肺气郁,痿喘呕咳,皆伤燥之剧病”;“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诸气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也[5]”。SARS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恰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证。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云:“虚燥从伏邪伤阴,阴虚生火,火就燥而成,病势较实火症似缓实重,用药必贵于补。如发于太阴肺者,……神多困倦,……咽干喉燥,气喘咳逆,或干咳无痰,即有稀痰,亦粘着喉间,咯吐不爽,或痰中间有红丝红点,……翻身则咳不休[6]。”所述与SARS亦颇相类。2004年安徽宋姓病人发病后仅轻度咳嗽,但体位改变即咳剧,表现为明显的“翻身则咳不休”。
2003年运气主要因素中无风,该年北方很少沙尘暴,发生的疫病证候亦无风。天人相应,高度一致。
搞清楚SARS证候特点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对SARS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一方面的内容笔者已另有专文阐述[7]。
2 对2003年下半年至2005疫情的实验性预测观察
SARS发生以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专家认为:“SARS病毒可能在10℃~20℃时最活跃”,许多人认为2003年“下半年非典还将卷土重来”;8月份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负责人也表示:SARS疫情随时可能再次暴发流行。但按运气学说则不支持疫病在下半年再次暴发流行的观点。笔者在2003年8月中旬完成的《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一书中预测:下半年“像上半年那样的大规模流行不会再出现”,与春天气温相近的五之气(9~11月)时段“完全不具备运气致疫条件”;至2004年初,“稍符合SARS滋生条件”,可能有“散在发生”,但“再次暴发SARS疫病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亦微乎其微[8]。”实际情况与运气学说的预测相符。
2004年4月,北京、安徽两地出现SARS疫情,我们在4 月23日见到报道后,迅即用五运六气理论作出分析,在预测报告中明确提出:发生的SARS“只是散在发生而已,不必担心会有大流行。”
我们在2004年5月上半月作了对2004年下半年疫情的运气分析预测,认为2004年下半年“不具备发生大疫的运气条件,即使有人为输入性因素发生疫情,也不会引起大的蔓延。稍有可能发生的是11月份左右规模不大的流感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预测报告认为该年三之气以湿热为主,但此湿热属正常运气,一般不易产生疫情,若燥热则不正常;四之气的运气特点“最不容易发生疫病”,排除了夏秋之交常易发生的胃肠道传染病。
2004年底所作“对2005年疫情的五运六气分析报告”认为:2005年是疫情多发年,会有疫情出现;疫情规模一般,可无大碍;疫情规模虽不大,但“其病暴而死”,可能死亡率较高。“疫情发生的时间主要在二之气,但年初和年末亦需警惕”。三之气后需适当注意疟疾一类传染病;若气候“湿而热蒸”,需注意肠道传染病。
原报告中“疫情发生的时间主要在二之气”,是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二之气……疠大至”的记述。分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理论依据是阳明司天之政年二之气的客气为少阳相火加临,气温应偏高;但2005年二之气实际气温偏低,发生的疫情也较小。我们根据这一情况于2005年5月上半月作出了“对2005年下半年疫病预测的补充意见”,认为二之气气候变化会导致三之气“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凉风间发”,“燥极而泽”,气候变化剧烈(短时局部灾害为主,总体上无大的旱涝灾害),“民病寒热”,发生疫情的时段也将延后。四之气若“湿而热蒸”,“就易发生消化系统传染病”;至五之气时段“其气平,其民康,应较平和”,“至六之气再见疫情。”(以上预测均为课题组向有关部门的内部报告)
卫生部发布的7月份疫情报告:霍乱67例,较去年同期(19例)上升了2.5倍; 流行性乙型脑炎1690例,较去年同期(1317例)上升28.32%.并发生了猪链球菌病和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部分地区出现鼠间及人间鼠疫疫情。丙类传染病居第一位的是感染性腹泻。
卫生部发布的8月份疫情报告,重点疫情霍乱116例,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疟疾也呈高发趋势。
卫生部发布的9月份疫情报告显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总数352577例,比8月份的399165例下降了11.7%;死亡总数742例,比8月份的878例下降了15.5%,7月份出现的猪链球菌病、炭疽、鼠疫和8月份高发的炭疽、霍乱和疟疾均基本消退。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也有95125例下降至75222例,死亡人数从9人下降为6人。
10月份的疫情报告显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总数又比9月份下降13.7%,死亡人数下降7.5%。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下降至72247例,死亡1例。
至11月份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总数回升至317975例,死亡增加至804例,并出现了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回升至93493例,死亡15例。
以上疫情与我们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所作的预测对照,符合程度相当高。
3 对五运六气理论预测方法的初步认识
过去对五运六气学说存在一极大误区:认为该学说是仅仅根据年干支就推断该年的气候和疫情。有些盲目崇信运气者力图证明这一观点,而反对运气者加以驳斥的也是这一观点。其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运六气有常有变,有未至而至,有至而未至,有至而太过,有至而不及,有胜气、复气之异,有升降失常之变,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1]。”若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预测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这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神的。古代有些医家反对的,正是这种胶柱鼓瑟的“五运六气”。
那么,《黄帝内经》中为什么要详列五运六气的六十干支推算方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黄帝内经》在这里介绍的是五运六气的“常位”。虽云“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但知常才能达变。不知常位,就无从分辨出现的气候是常气还是异气。
举例来说,2000年是庚辰年,那年气候燥热,会不会引起疫情?先要看该年的常位是什么。庚辰年的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司天,正常情况下气温应偏低。实际气温不低反高,不是五运六气的规律不正确,而是表明该年出现的是不正常运气,《素问·遗篇》讲这是“升降失常”,上一年的司天阳明燥金未退位,该年的司天太阳寒水未迁正。按照阴阳五行的动态变化规律,下半年易出现“水复寒刑”,果然该年1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为20年最低。也正因为该年的运气属刚柔失守的异气,所以才有“三年化疫”的变化,导致2003年的“金疫”大流行。
我们认为,《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变化中的阴阳五行规律,这个规律是非常复杂的,多因子综合的,动态变化的,故《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强调“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1]。”若单从天干地支去推算,就是“数推”了。
过去曾有人致力于寻找五运六气的对应气象数据。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气象数据与五运六气存在一定联系,但显然不是简单的对应规律。譬如,2003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SARS暴发时“寒雨数至”,“湿寒合德”[1],人们的感觉与运气一致,SARS的症状也多寒湿之象,但多数地区平均气温不低反高,这是因为冷热交替频繁的缘故。再如同样是夏天湿热,2004年夏天的湿热是正常运气,故不易发生疫情;而2005年夏天的湿热则是不正常运气,就容易发生疫情了。可见,运气学说注重的应是各运气因子间的组合序位及相互关系,而不是单一的气象数据。大疫多有不正常的异气造成,故对疫病预测来说,分析不正常运气的状态比六十年常规时位的推算更为重要。
实践证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时,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前人经几千年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五运六气理论,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不一定完全精确,但毕竟是许多代人经验的积累,代表了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水平。若随意否定或无视前人从数千年观察研究中得出的宝贵认识,绝不是正确态度。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用辩证的方法去运用它,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发展它,相信可以使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重放光芒,为现代防病治病及疫病预测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70,469,525-590.
2 清·余霖.疫疹一得.沈凤阁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8.
3 陈曦,边永军,顾植山. 从气象角度探讨SARS证候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见: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等编,2004,10-18.
4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8,43.
5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7-158.
6 清·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5-16.
7 顾植山.运气学说对中医药辨治SARS的启示.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261-264.
8 顾植山.疫病钩沉.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6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国中医药科非典专项23号)
作者单位: 230038 安徽合肥,安徽中医学院(编辑:宋 冰) (李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