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脉象,虽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语表达,却不简单。
古时候没有照相、录音、录影等技术,更没有如今之电脑绘图等简便的显示和画图方法, 若要用文字形容一个脉象给学子们了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中医的先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用来形容脉 象,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
在这儿,笔者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
“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
《伤 寒论·平脉法篇》:“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 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
“大、小”,就是脉动 有大的、有小的样子。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 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荣、卫之气有强盛的、有衰弱的;强盛的用“高”、“章”、“纲”形容;衰弱的就用“惵”、“卑”、“损”来形容;荣、卫之气正常的、不强也不弱的,用“缓”、“迟”、“沉”形容。
《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就使用这样的形容词:“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把 脉的时候,想要知道病气之在表、在里,需要在寸口的浮部或沉部去探寻。这可以用指头压按以感觉它们,按压的力道应该如何,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有一种叫作 “菽”的豆子,属五谷类;聪明的医生们就用菽的重量来形容下指的力道:“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 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不同的部位还代表了不同的脏腑部位。
光是感觉脉动在浮部、沉部的状况下,就有许多不同的脉象用以形容:例如“濡脉”、“弱脉”、“革脉”、“牢脉”、“实脉”、“散脉”、“芤脉”、“伏脉”。
无力的脉,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的,谓之‘弱’。浮中沉俱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
极度有力的脉,如“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
还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
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脉名。
把脉,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脉跳动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可用以叙述;可以用“迟、数、缓、疾、结、促、代”等来形容它们。古人没有钟表,不能用钟表数秒,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又叫作“至数”,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
古时候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炼功的习惯,所以他们的呼吸比较匀称。于是,用自己匀称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计算病人的脉动在医者的一息之间有多少次的跳动,例如:“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至,谓之‘数’。”
如果医者的呼吸,一息之间,病人脉动六次,就是“数脉”,而一息之间,病人脉动三次,就叫“迟脉”。
现 今的中医都知道,数脉主阳,在府,主热;而迟脉主阴,在藏,主寒。中医使用鉴别病证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称之为“八纲”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来看 病,以及开处方疗治;有了这些好的方法,就已经能轻易的掌握病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病,到中医这儿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
又如: “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这说明了正常的脉,叫作“缓脉”的,是一次呼吸有四跳的,匀称的呼吸一分钟约十八次,每一次呼吸有四跳的 话,就是一分钟跳七十二跳,和现代人云之脉动完全一致。而一次呼吸脉有七跳的,那就是太快了,不能再用数脉的名,就用“疾”来形容。
又,如果脉跳动的不规则,就属不正常的,集合至数兼跳动的不规则而命名“促”、“结”、“代”等脉象:“数时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
脉跳动的大小形状,也可用以形容特殊的脉象,“芤、洪、滑、弦、紧、虚、实、微、濇、细、软、弱”等都属这种。
随 意举几个例子:例如《脉经》记载的“芤脉”就说它“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也有人用“如葱管之状”来形容“芤脉”的。“芤”是一种类似葱的植 物。“弦脉”是“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而“紧脉”则“数如切绳状,如转索之无常”。又例如“实脉”是“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微脉” 则是“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濇脉”却是“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其实,脉的形象还有很多难以完全掌握而辨别得清的。所以,聪明的古中医,将脉象中有相似而难以分辨的,都聚在一起,让我们能有较清晰的分辨。
例 如“浮脉”与“芤脉”相类似,而“芤脉”又与“洪脉”很类似;“弦脉”与“紧脉”也很相似,且“革脉”、“牢脉”与“实脉”也相类似;又“滑”与“数”相 类,“沈”与“伏”相类,“微”与“濇”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等,让人能用比较的方式,分辨它们的类似与不同之状,就能掌握与了 解脉象。
脉的跳动速度,有极不正常的,也有形容的方法。例如“离经”脉、“夺精”脉、“死”脉、“命绝”脉等,都是脉跳动得失去原有的生理了。
《难 经》有:“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及“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一呼就是形容“一息”的一半。量测病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动的次数,一呼有两跳,就是“一呼再至”、一吸又两跳而 “再至”,即是一息之间有四跳的意思。
这种脉象极度不正常的速度改变,也意味着人何时可能死亡。所以有“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的预测 方法。认为人的脉象发现了“损脉”,“从上下者”由上面的病情“皮聚毛落”,而到了下面的病情“骨痿不能起于床”的人会死。而在脉象中发现了“至脉”, “从下上者”,由下面的病情“骨萎不能起于床”,到了上面的病情“皮聚而毛落”之时会死亡。
《伤寒论》有一些关于脉象大小形状有趣的形容 词。列举几种:(a)浮大有力,且速度快,有向上踊之象的“蔼蔼如车盖”,属于“阳结”之脉象;古时候的车子行走快速时,上面的蓬盖大,而且动荡的幅度也 很大。(b)沉石有力、沉迟强硬,并且有似堆积的样子,“累累如循长竿”属“阴结”之脉;好像摸寻长竹竿上面的竹节,累累然。(c)脉浮而无力的“瞥瞥如 羹上肥”属于“阳气微”的“濡脉”,形容得很有趣,像浮在浓汤上面的小块肥肉一样,轻而浮,无力的样子。(d)脉沉而无力的,“绵绵如泻漆之绝”的、前大 而后细之“荣气微”的弱脉;形容像油漆似的、细细的流下来,有一种像要断绝了似的,那种很弱、很无力的样子的脉象。(e)脉细小,难于寻按的,“萦萦如蜘 蛛丝”,浮中沉取都似有似无的微细欲绝状的脉,属于“阳不足,而且阳气衰”的微脉;形容它有如蜘蛛丝般缠绕着的,很细、很微小的样子的脉象。
还有,当生命非常垂危了,会出现的脉象,叫作“怪脉”。有些书中有“七怪脉”,也有些书中有“十怪脉”的说法。
“七怪脉”即:“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釜沸”等;此外,再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等三种,合起来就叫作“十怪脉”。它们都反映了脏气将要断绝、胃气将要枯竭的危重状况。
现在仅举几个例子解释如下。只要想一想那个形容词,就可以知道古人的描述是多么地贴切:(a)“屋漏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均匀,像下雨天 的屋漏,水滴下来的节奏不齐之状。(b)“雀啄脉”,脉象急,速度快,而且节律不均匀,停止后又再动起来的样子,像雀鸟啄食之状。(c) “鱼翔脉”,脉搏动的似有似无,像静止的鱼,只有那些鳍的轻微游翔之状。(d)“虾游脉”,脉自底部向上部跳动时,隐隐约约,自上部向底部回去时,一跃而 消逝,如虾之游动的样子。(e)“转豆脉”,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不定,捉摸不着,如旋转的豆子之状。
脉象的形容语汇,由以上所举的少数例子,可以知道,古时候的中医观察事物,够仔细、够翔实。他们把事物的表现性状,跟脉象连结起来的高深功夫,也是很了得。
由此,也可见到,中文字使用之时是那么的多采多姿
古时候没有照相、录音、录影等技术,更没有如今之电脑绘图等简便的显示和画图方法, 若要用文字形容一个脉象给学子们了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中医的先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水流……等,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用来形容脉 象,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
在这儿,笔者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
“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
《伤 寒论·平脉法篇》:“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 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
“大、小”,就是脉动 有大的、有小的样子。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 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荣、卫之气有强盛的、有衰弱的;强盛的用“高”、“章”、“纲”形容;衰弱的就用“惵”、“卑”、“损”来形容;荣、卫之气正常的、不强也不弱的,用“缓”、“迟”、“沉”形容。
《伤寒论·平脉法篇》中,就使用这样的形容词:“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把 脉的时候,想要知道病气之在表、在里,需要在寸口的浮部或沉部去探寻。这可以用指头压按以感觉它们,按压的力道应该如何,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有一种叫作 “菽”的豆子,属五谷类;聪明的医生们就用菽的重量来形容下指的力道:“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 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不同的部位还代表了不同的脏腑部位。
光是感觉脉动在浮部、沉部的状况下,就有许多不同的脉象用以形容:例如“濡脉”、“弱脉”、“革脉”、“牢脉”、“实脉”、“散脉”、“芤脉”、“伏脉”。
无力的脉,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的,谓之‘弱’。浮中沉俱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
极度有力的脉,如“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
还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骨,推寻始得,谓之‘伏’。”
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脉名。
把脉,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脉跳动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词,可用以叙述;可以用“迟、数、缓、疾、结、促、代”等来形容它们。古人没有钟表,不能用钟表数秒,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又叫作“至数”,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
古时候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炼功的习惯,所以他们的呼吸比较匀称。于是,用自己匀称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计算病人的脉动在医者的一息之间有多少次的跳动,例如:“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至,谓之‘数’。”
如果医者的呼吸,一息之间,病人脉动六次,就是“数脉”,而一息之间,病人脉动三次,就叫“迟脉”。
现 今的中医都知道,数脉主阳,在府,主热;而迟脉主阴,在藏,主寒。中医使用鉴别病证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称之为“八纲”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来看 病,以及开处方疗治;有了这些好的方法,就已经能轻易的掌握病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病,到中医这儿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
又如: “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这说明了正常的脉,叫作“缓脉”的,是一次呼吸有四跳的,匀称的呼吸一分钟约十八次,每一次呼吸有四跳的 话,就是一分钟跳七十二跳,和现代人云之脉动完全一致。而一次呼吸脉有七跳的,那就是太快了,不能再用数脉的名,就用“疾”来形容。
又,如果脉跳动的不规则,就属不正常的,集合至数兼跳动的不规则而命名“促”、“结”、“代”等脉象:“数时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
脉跳动的大小形状,也可用以形容特殊的脉象,“芤、洪、滑、弦、紧、虚、实、微、濇、细、软、弱”等都属这种。
随 意举几个例子:例如《脉经》记载的“芤脉”就说它“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也有人用“如葱管之状”来形容“芤脉”的。“芤”是一种类似葱的植 物。“弦脉”是“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而“紧脉”则“数如切绳状,如转索之无常”。又例如“实脉”是“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微脉” 则是“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濇脉”却是“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其实,脉的形象还有很多难以完全掌握而辨别得清的。所以,聪明的古中医,将脉象中有相似而难以分辨的,都聚在一起,让我们能有较清晰的分辨。
例 如“浮脉”与“芤脉”相类似,而“芤脉”又与“洪脉”很类似;“弦脉”与“紧脉”也很相似,且“革脉”、“牢脉”与“实脉”也相类似;又“滑”与“数”相 类,“沈”与“伏”相类,“微”与“濇”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等,让人能用比较的方式,分辨它们的类似与不同之状,就能掌握与了 解脉象。
脉的跳动速度,有极不正常的,也有形容的方法。例如“离经”脉、“夺精”脉、“死”脉、“命绝”脉等,都是脉跳动得失去原有的生理了。
《难 经》有:“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及“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一呼就是形容“一息”的一半。量测病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动的次数,一呼有两跳,就是“一呼再至”、一吸又两跳而 “再至”,即是一息之间有四跳的意思。
这种脉象极度不正常的速度改变,也意味着人何时可能死亡。所以有“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的预测 方法。认为人的脉象发现了“损脉”,“从上下者”由上面的病情“皮聚毛落”,而到了下面的病情“骨痿不能起于床”的人会死。而在脉象中发现了“至脉”, “从下上者”,由下面的病情“骨萎不能起于床”,到了上面的病情“皮聚而毛落”之时会死亡。
《伤寒论》有一些关于脉象大小形状有趣的形容 词。列举几种:(a)浮大有力,且速度快,有向上踊之象的“蔼蔼如车盖”,属于“阳结”之脉象;古时候的车子行走快速时,上面的蓬盖大,而且动荡的幅度也 很大。(b)沉石有力、沉迟强硬,并且有似堆积的样子,“累累如循长竿”属“阴结”之脉;好像摸寻长竹竿上面的竹节,累累然。(c)脉浮而无力的“瞥瞥如 羹上肥”属于“阳气微”的“濡脉”,形容得很有趣,像浮在浓汤上面的小块肥肉一样,轻而浮,无力的样子。(d)脉沉而无力的,“绵绵如泻漆之绝”的、前大 而后细之“荣气微”的弱脉;形容像油漆似的、细细的流下来,有一种像要断绝了似的,那种很弱、很无力的样子的脉象。(e)脉细小,难于寻按的,“萦萦如蜘 蛛丝”,浮中沉取都似有似无的微细欲绝状的脉,属于“阳不足,而且阳气衰”的微脉;形容它有如蜘蛛丝般缠绕着的,很细、很微小的样子的脉象。
还有,当生命非常垂危了,会出现的脉象,叫作“怪脉”。有些书中有“七怪脉”,也有些书中有“十怪脉”的说法。
“七怪脉”即:“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釜沸”等;此外,再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等三种,合起来就叫作“十怪脉”。它们都反映了脏气将要断绝、胃气将要枯竭的危重状况。
现在仅举几个例子解释如下。只要想一想那个形容词,就可以知道古人的描述是多么地贴切:(a)“屋漏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均匀,像下雨天 的屋漏,水滴下来的节奏不齐之状。(b)“雀啄脉”,脉象急,速度快,而且节律不均匀,停止后又再动起来的样子,像雀鸟啄食之状。(c) “鱼翔脉”,脉搏动的似有似无,像静止的鱼,只有那些鳍的轻微游翔之状。(d)“虾游脉”,脉自底部向上部跳动时,隐隐约约,自上部向底部回去时,一跃而 消逝,如虾之游动的样子。(e)“转豆脉”,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不定,捉摸不着,如旋转的豆子之状。
脉象的形容语汇,由以上所举的少数例子,可以知道,古时候的中医观察事物,够仔细、够翔实。他们把事物的表现性状,跟脉象连结起来的高深功夫,也是很了得。
由此,也可见到,中文字使用之时是那么的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