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蒋健运用经方治验四则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导师蒋健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科教授,擅用经方治疗外感、内伤疾病,颇有效验。兹选录其治验数则,以飨读者。

甘草干姜汤治疗鼻鼽、鼻窒

(1)鼻鼽 陈某某,女,22岁,2005年11月22日就诊。鼻塞、打喷嚏十年余,每年入秋时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现鼻塞,晨起流鼻涕,色白质清,有时黄涕,打喷嚏甚频,嗅觉降低,面色白,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曾用开瑞坦等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为“鼻鼽”,证属肺脾两虚,以温肺益气为治则;甘草干姜汤加味:甘草20g,干姜10g,丹皮12g,予10剂。12月27日电话询问病情得知,服上药仅2~3剂即鼻塞通,打喷嚏及流鼻涕明显减少,目前诸症消失。

(2)鼻窒 荣某某,女,59岁,退休,2006年3月17日就诊。素有慢性鼻炎40余年,经常鼻塞,流黄涕,近3个月有所加重。因日前感冒使鼻塞加重,流黄涕,副鼻窦处重痛感,压之亦痛,素有慢性腹泻,日行3~4次,舌红,苔少,脉细弦。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炎”,中医诊断为“鼻窒”,属肺脾两虚,以为温肺益气为治,甘草干姜汤主之:甘草15g,干姜10g,予7剂。3月21日二诊(因取生化学检查结果提前来院,顺便就诊)诉药尚未服完,但鼻塞、流黄涕及副鼻窦处重痛、压痛均消失。

按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鼽嚏”的范畴。《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本病主要由于肺卫气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壅塞鼻窍,遂致喷嚏流清涕。《证治要诀》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鼻窒是指鼻塞时轻时重,或两鼻交替性堵塞,反复发作,甚或窒塞不通,不闻香臭,经久不愈的一种慢性疾病。肺主鼻主涕,肺气宣发则鼻气通利,若风寒袭肺,肺失宣发,寒邪循经上乘于鼻,壅塞不去,则鼻失通利而成窒塞之患。《医学入门》卷四云:“鼻塞日久不愈者,必内伤脾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外感也。”本患者虽涕黄、舌红属热象,然则鼻窒每遇冷便发作或加重,且有慢性脾虚腹泻,其病本仍在肺脾虚弱。

甘草干姜汤方源于《金匮要略》,原治虚寒肺痿之咳嗽。甘草、干姜均入肺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甘草能补益肺脾,干姜能温肺散寒。二者合用能主治肺脾虚寒之鼻鼽、鼻窒。方中甘草为主药、用量宜重,干姜为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干姜均有镇痛抗炎、抗过敏的作用;丹皮能加强抗炎、抗过敏的作用。由于方合病证,所以奇效。

大黄附子汤治疗口疮

吉某某,男,33岁,职员,2006年6月9日就诊。近1~2年来常发口腔溃疡,平均每1~2月发作1次,近来发作更频;现下唇内侧溃疡2只,已有3~4天,大小约2~3mm,饮食时疼痛;平素烦躁易怒,寐差易醒,食后胃胀,有时肠风下血;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偏数。此口疮属于虚火上炎;治则当引火归元,清热泻火;大黄附子汤加味:生大黄5g(后下),附子3g,细辛1.5g,黄连6g,肉桂6g,车前子15g,苍术15g,五倍子9g,予4剂。6月13日二诊:服药仅1剂,下唇内侧溃疡饮食时不痛;服药2剂后其中1个溃疡消失,现另1个溃疡仅为针尖小。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原为寒实内结之腹痛便秘而设。患者口腔溃疡由于反复发作,正气已虚,舌尖红,为虚火上炎。故取少量附子、细辛加肉桂,意不在温阳而在引浮越之火归元;黄连降泄无根之火,大黄导火从后阴走、车前子导热从前阴出;又加五倍子、苍术燥湿敛疮,生肌止痛。药方虽小,配伍按章循法,故获显效。

肾气丸治疗形寒

王某某,男,80岁,2005年11月22日就诊。形寒怕冷一周,夜间醒来辄耳鸣嗡嗡作响,夜尿3~4次,双手背肿、按之凹陷,双下肢软弱无力,膝关节疼痛,纳少,舌红,中有裂纹,舌下静脉瘀曲,苔薄,脉弦硬。此形寒怕冷属于肾阳虚;治以温补肾阳为主;肾气丸加味:熟地12g,生地12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12g,丹皮12g,茯苓30g,附子6g,肉桂10g,车前子15g,怀牛膝15g,黄芪30g,石菖蒲12g,细辛5g,茯苓皮30g,桑白皮15g,五加皮12g,伸筋草30g,予14剂。12月27日二诊:形寒怕冷基本消失,耳鸣止,纳增,双手背肿减轻,夜尿减少为2次,有时甚或无夜尿,惟膝关节仍有疼痛。



《金匮要略》肾气丸为治疗肾阳虚的代表方,加车前子、牛膝而成济生肾气丸,功在温肾利水;加黄芪、细辛、菖蒲,补气通窍;加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以皮达皮,利水消肿。药后除关节疼痛未愈外,他症均愈或明显减轻。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

谢谢某某,女,60岁,主妇,2006年5月5日就诊。每日发热,37.5℃~38.8℃,已持续20余日,伴恶风,咳嗽,无痰,两侧太阳穴处胀痛,耳鸣如蝉,寐差,舌淡红,边有瘀斑,苔薄黄,脉右浮、左细。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属于太阳少阳并病。治以和解少阳,兼清表热;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4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2g,大枣7枚,甘草9g,生姜1片,荆芥12g,防风10g,桔梗6g,连翘12g,川芎12g,予7剂。5月11日二诊:服上方1剂即热退,至今再无发热,咳嗽已止,两侧太阳穴处胀痛减六成,惟耳鸣未减(已有数十年)。

按 小柴胡汤为伤寒少阳病而设,但《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指出:“所谓伤寒中风,盖指太阳之伤寒中风言之……本节所云柴胡一证,亦宜就太阳病上求焉。”本例见发热虽久,但恶风、咳嗽等太阳表证仍在,虽无明显往来寒热之少阳病主症,但两侧太阳穴处胀痛、耳鸣均少阳循经部位,故取小柴胡汤主治,解半表半里之邪,疏畅少阳气机。再加荆芥、防风、桔梗、连翘、川芎轻清宣透,驱除卫分之邪,宣肺止咳。药证相符,竟1剂而愈。

导师尝谓:经方治病,只要辨证准确,虽药味二、三之小方,亦可数剂而愈难疾,甚或竟可1剂即见效应,令人肃然,不可不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