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气学说是联结传统与现代科学的桥梁

三先生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08/12/01
帖子
3155
获得点赞
212
声望
63
作者:王明辉 王风雷

单位:王明辉 王风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长沙 410006)

关键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403 中医气学说源远流长,它是我国远古时代认识“气”哲理的衍生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内涵。它有关人体生命科学的论点——气,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倡“活力论”不仅在时间上要早(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公元前384~322年),且较之所提出的超物质的“内在目的性”之作用,才能转化成生命的论点也要准确得多。如荀况所阐发先秦的精气学说,就明确提出了“形具而神生”,即生命现象—精神是依赖于物质形体的认识。此较之17世纪的“机械论”,18世纪的“细胞论”在阐明生命的本原上更有其本质的特色。

我国古今医家和哲学家对“气”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另文阐介),其实质归纳起来约有如下四种:有的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有的认为,“气”是物质,也是功能;也有人认为,“气”仅是功能的表现;还有的则把“气”看作是一种信息调控过程。故总的来说,对中医“气”实质的看法虽尚未能一致,但从哲学和医学科学观点来分析,否定“气”的物质性,是不符合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客观实际的;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物质基础的运动或功能表现是不存在的。反之,没有功能运动的生命物质也是不存在的。进而言之,既无物质、又无功能的生命过程则更无法想象。故看来,“气”是一定物质及(或)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相应的功能运动的认识则较符合客观规律。

中医给予“气”的名称甚多,且散见于经典和历代医学著作中。如所称谓的物质之气,有“原气”(此为先天之气,或称肾间动气,为人之根本,为生气之原,故又名“元气”);“谷气”(为后天之气,谷气通于脾,谷不入则气衰);“天气”(又称清气,天气通于肺,喉主天气)及此三者所生的“宗气”(为谷气与天气所化生,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贯通心脉);“营气”(水谷之精气,化以为血,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亦称卫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及“真气”(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所化生,亦称正气)。又如所称谓的机能之气,有“脏气”(分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等,分别具有该脏的生理功能);“腑气”(分胃气、胆气、大肠气、小肠气、三焦气、膀胱气等,分别具有该腑的生理机能)及“经气”(为十四条经络之气的统称,是真气的具体表现)。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气中,还有天地之气(亦名外气),有人体之气(亦名内气),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机能表现。《内经》早已指出,“气”是世界的本质,气构成万物,人也不例外。此书还进一步把自然界的纷纭万象和人类都看成是气(物质)的客观存在。

关于气与精、神(中医认为,精、气、神合称“人之三宝”)及气与形的关系问题,中医认为三者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精”是先天肾气与后天水谷之气结合所化生的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如上述,与精及先、后天之气有着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神”则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的总称,其物质基础是气与精。由此可知,气产生于精,精化生于气,气表现为神,神也可影响精与气。此三者之间相依互用,相辅相成。故有人谓气与精、异名同类,说明其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气与形的关系上,古人也提出了形神“名殊而体一”(即名词虽不同但实体上却是同一的东西)和“形质神用”(即形是物质而神则是机能的体现)之论点,坚持了“气”的唯物的一元论,并把阴阳二气看作是元气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物两体,气也”的真实涵义。气既有阴阳两体,则人气也是如此。由此可知,虽中医有关气学说的内容较为庞杂,但也可由博返约地以气之阴阳概括之。

我们曾根据《内经》各篇章所述,对“气”的名目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各种气名可达303种。如在辨证方面,对气实证既有风、寒、暑、湿、燥、火(热)六外气之盛;还有气郁证(包括情志郁结、肝气郁结、痰气郁阻等)、气滞证(包括心胸、肺胸、肾、脾、肝胆、胸乳、冲任、大小肠、膀胱的气滞等)、气逆证(包括肝、胃、肠、冲任、脚气等气逆)、气闭证(如心、肺、膀胱、大肠、卫气、冲任、经络等气闭)。对气虚证可分为心气虚、肾脾气虚、肝胆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冲任气虚、卫气虚等)。此外,还有气陷证(如脾虚气陷、冲任气陷等)、气脱证(包括心气虚脱、肺气脱、肝气脱、肾气脱、脾气脱、肾气暴脱等)的不同。

关于气的运动形式,《内经》将其概括为升、降、出、入四项基本内容,并早已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物质,包括人的生命活动,都是一直处于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之中的。它还进一步指出,此升降出入的物质运动,是凭藉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相互为用和变化因果相随的推动和促进的。这种用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所阐述的“气”,是充满生机而非僵死不变的。人就是一个不断表现为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生物个体。故中医不仅把气的升降出入视为生命的特征和本源,而且还能动地将气的升降出入与各脏腑的机能、能量的代谢谢和精微物质的产生及输布等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水(肾水)火(心火)既济(指体现水火动态平衡的),心肾相交(即心肾两脏气机的协调),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协力而通调水道(使水代谢谢得到动的平衡)以及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等生理活动,无不体现了“气”的运动和气化的明显作用。
 
关于病证诊断,可通过有关“气”的研究而扩开眼界。《内经》中早就指出,“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气之虚实”,“夫脉者,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等。这些都说明,诊断的实质,就是察知人“气”的盛衰虚实。因气能调控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反应,故医师诊病可通过察五色、视精明、审形体、观体态、听呻吟、嗅病气、看舌象、诊脉候等来测知人体内气和气机的状况。这种用四诊资料搜集病证的虚实性质、转归和预后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人体一定的病理、生理变化受“气”的影响而作出的。因一切异常的气和气机都可出现相应的证候。如肝气郁结而失疏泄,则善太息、胸胁痛;脾气不“运”胃气不降,则食少纳呆;胆气滞阻,则导泄失常而发黄等。但气的诊断指标,单凭主观症状和个别体征是不够的。因为从中医理论看,气与阳虽关系密切,可互相影响,但气虚与阳虚时却有着共同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神疲自汗、低音懒言、纳食不化、舌淡胖、脉无力等)而易误诊。然如病人尚有气短、动则气急、大便溏薄,小便淋漓或尿闭涩等症,则可确诊为气虚;如病人出现恶寒、四肢厥冷、面色暗晦、阳痿、脉迟、小便清长、大便清稀等症,则可诊为阳虚。此二者在虚证的鉴别诊断时常较易混淆,故临床上不可忽视。捏>琋~

在寻找诊断气病的客观指标方面,于中医气学理论的指导下,近些年来,先后有人观察到,一般气虚病人的细胞免疫力较低下(E玫瑰花测定,总T值及活T值较正常值低者为多数);内分泌代谢谢有降低趋向(尿17羟测定偏低、尿17酮测定多为正常或偏高);总补体测定值偏高者占多数;心肌收缩力及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表现在射血前期与左心射血时间的比值增加,赫兹指数、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心射血速率均减少);血流动力及流变状态降低(甲皱微循环血流多缓慢,舌微循环示舌尖丝状乳突多于蕈状乳突,且蕈状乳突数的绝对值也偏低);临床脉象及脉象图参数的变化有其特异性(主波辐低,脉图积分面积小,上升及下降枝均缓慢,重搏波幅不明显,主峰角较宽),白细胞总数及血压均偏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电泳率变小;甲皱微循环动态观察有管襻数减少、长度缩短,张力差、流态多虚线及流速慢等特点。此外,肺卫气虚患者其体液免疫力减退(如IgG、IgM均值明显降低,T细胞及IgA减少);痰液分泌性的IgA含量降低,痰溶菌酶浓度低下。心气虚则多与左心功能密切相关,当作心缩间期及心脏泵血功能检查时,其总电机械收缩期QS2I延长,左心射血时间缩短、射血前期延长、P/L比值升高,有的还有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均值低下。脾气虚的病人多有木糖排泄试验值显著降低,空腹胃液分泌增高,真性胆碱脂酶增高,蛋白结合碘降低,肢端复温时间延长,血压偏低,心率偏慢,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指尖血管容积描记波低于正常,胃肠组餐钡透视可见空腹胃液潴留增多,胃张力偏低,结肠运动大部分亢进,以及E玫瑰花结形成及活性E玫瑰花结形成率均低于正常等现象。

上述这些有关“气”证的客观诊断指标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须因人因病制宜,防止以偏概全。今后还可多从分子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生物钟学和量子化学等领域寻找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观察指标,期望能加速有关气证中医临床诊断学现代化的进程。

在治疗方面,因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故可通过“气”对人体内外的调控作用,运用方药、针灸、气功、导引、熨敷等手段治疗有关病证,以探索“气”的双向调节作用并逐渐阐明随证调节人整体机能的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探索“调气”的本质,可结合某些病证进行有关补气、导气、升气、降气、行气、理气、开气、纳气等方药、方术的相应研究。

综上可知,气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核,它与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方药治法、长寿摄生等其他中医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从人体生理、病理、诊治、养生等方面揭示了生命科学的重点内容;且随着气学说的深入探索,无疑更将为包括现代人体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钟学、时间生物医学、医学气候学、预防医学、长寿医学、医学遗传学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在内的人类生命科学及临床诊治医学带来新的命题、思路和可预期的巨大发展及重要探索途径。

本文所述几点“气”——人体生命观的特色可大致概括于下:

一是一元多体,人与天地相参:“一元”指的是元气,是人体生命发生发展最愿始的基体。由于人气的一元多体而化生出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以及宗气、精气、神气、卫气、营气……等等,有内气、外气、物质之气、功能之气……不一而足。故古人云:“一物两体,气也。”“两体”即指阴阳之气,而阴阳气却正如经云:“…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这就说明了“一元多体”、“气”相关于人体生命现象的繁衍参差,万象纷纭。然而,“人亦一小天地”,人居天地气交之中,故“天人合一”而有“人与天地相参”,人气必然要随天地之气的变化而导致相应的变化,因而“天人相应”致有“春为发陈,夏为蕃秀,秋为肃杀,冬为闭藏”以及日月盈亏,人气实虚相应的或显或晦的宏观或微观变化。

二是气化变易,生命恒动,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在上述“人与天地相参”的生命观指导下,《内经》中所述的天、地、人之有关气化都是恒动的,否则必趋于殒灭,故《素问》中有“天复地载,万物方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和“神脏”、“形脏”、“脏象”等说,本文所举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就是活着的人不断的气化运动过程,它象征着人体生命的特征和本源。若气化运动停止,则必“神机化灭,气立孤危”,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三是体用不二,气彰于物:中医认为,气之体(物质性)与气之用(功能性)是不能分离割裂的,故中医对人体生命,既有气之体(指脏腑、经络、肢体、九窍等形体)的认识,更有气之用(有关藏象学说)的概括。故《内经.素问》指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之体固然重要,但气之用则更能反映现实,如能将人气之体与用二者结合起来,用黑箱(或灰箱)理论,藉“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等当时习用的科学思维方法,虽作为大体的“气”一时尚难具体把握,但作为某脏腑、经络、肢体的小体各具所“用”时,则可由“用”而推知“小体”,进而溯明“大体”。这种由功能、作用、状态、属性等表象来揣知或“类推”人大体气变化的方法,正是中医由脏象知人体的方法,且可据此而“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了。故《内经》中早就有“在体为皮毛……其用为固”(注,固即卫外功能),“在体为骨…其用为操”(注:操即支撑运动功能)等总结。

四是强调整体,生克制化: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诊治,都强调整体观念。气分阴阳,阴阳二气相对平衡则人健,有所偏盛偏衰则人病;气有五行,相互生克制化,五脏间相互生克制化则属正常生理,如倒错乘侮则为病态,故《内经》有:“十二官不得相失…则下安…”,相失则危;五脏间“亢则害,承乃制”。故中医防治,既重视局部,也强调整体。由上四点,故知中医“气”的人体生命观迄仍富有指导实践价值。

(收稿日期 1998—11—16 修回日期 1999—02—16) (王明辉 王风雷)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