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2/01
- 帖子
- 3155
- 获得点赞
- 212
- 声望
- 63
作者:王明辉 王风雷
单位:王明辉 王风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长沙 410006)
关键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403 中医气学说源远流长,它是我国远古时代认识“气”哲理的衍生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内涵。它有关人体生命科学的论点——气,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倡“活力论”不仅在时间上要早(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公元前384~322年),且较之所提出的超物质的“内在目的性”之作用,才能转化成生命的论点也要准确得多。如荀况所阐发先秦的精气学说,就明确提出了“形具而神生”,即生命现象—精神是依赖于物质形体的认识。此较之17世纪的“机械论”,18世纪的“细胞论”在阐明生命的本原上更有其本质的特色。
我国古今医家和哲学家对“气”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另文阐介),其实质归纳起来约有如下四种:有的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有的认为,“气”是物质,也是功能;也有人认为,“气”仅是功能的表现;还有的则把“气”看作是一种信息调控过程。故总的来说,对中医“气”实质的看法虽尚未能一致,但从哲学和医学科学观点来分析,否定“气”的物质性,是不符合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客观实际的;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物质基础的运动或功能表现是不存在的。反之,没有功能运动的生命物质也是不存在的。进而言之,既无物质、又无功能的生命过程则更无法想象。故看来,“气”是一定物质及(或)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相应的功能运动的认识则较符合客观规律。
中医给予“气”的名称甚多,且散见于经典和历代医学著作中。如所称谓的物质之气,有“原气”(此为先天之气,或称肾间动气,为人之根本,为生气之原,故又名“元气”);“谷气”(为后天之气,谷气通于脾,谷不入则气衰);“天气”(又称清气,天气通于肺,喉主天气)及此三者所生的“宗气”(为谷气与天气所化生,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贯通心脉);“营气”(水谷之精气,化以为血,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亦称卫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及“真气”(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所化生,亦称正气)。又如所称谓的机能之气,有“脏气”(分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等,分别具有该脏的生理功能);“腑气”(分胃气、胆气、大肠气、小肠气、三焦气、膀胱气等,分别具有该腑的生理机能)及“经气”(为十四条经络之气的统称,是真气的具体表现)。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气中,还有天地之气(亦名外气),有人体之气(亦名内气),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机能表现。《内经》早已指出,“气”是世界的本质,气构成万物,人也不例外。此书还进一步把自然界的纷纭万象和人类都看成是气(物质)的客观存在。
关于气与精、神(中医认为,精、气、神合称“人之三宝”)及气与形的关系问题,中医认为三者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精”是先天肾气与后天水谷之气结合所化生的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如上述,与精及先、后天之气有着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神”则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的总称,其物质基础是气与精。由此可知,气产生于精,精化生于气,气表现为神,神也可影响精与气。此三者之间相依互用,相辅相成。故有人谓气与精、异名同类,说明其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气与形的关系上,古人也提出了形神“名殊而体一”(即名词虽不同但实体上却是同一的东西)和“形质神用”(即形是物质而神则是机能的体现)之论点,坚持了“气”的唯物的一元论,并把阴阳二气看作是元气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物两体,气也”的真实涵义。气既有阴阳两体,则人气也是如此。由此可知,虽中医有关气学说的内容较为庞杂,但也可由博返约地以气之阴阳概括之。
我们曾根据《内经》各篇章所述,对“气”的名目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各种气名可达303种。如在辨证方面,对气实证既有风、寒、暑、湿、燥、火(热)六外气之盛;还有气郁证(包括情志郁结、肝气郁结、痰气郁阻等)、气滞证(包括心胸、肺胸、肾、脾、肝胆、胸乳、冲任、大小肠、膀胱的气滞等)、气逆证(包括肝、胃、肠、冲任、脚气等气逆)、气闭证(如心、肺、膀胱、大肠、卫气、冲任、经络等气闭)。对气虚证可分为心气虚、肾脾气虚、肝胆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冲任气虚、卫气虚等)。此外,还有气陷证(如脾虚气陷、冲任气陷等)、气脱证(包括心气虚脱、肺气脱、肝气脱、肾气脱、脾气脱、肾气暴脱等)的不同。
关于气的运动形式,《内经》将其概括为升、降、出、入四项基本内容,并早已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物质,包括人的生命活动,都是一直处于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之中的。它还进一步指出,此升降出入的物质运动,是凭藉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相互为用和变化因果相随的推动和促进的。这种用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所阐述的“气”,是充满生机而非僵死不变的。人就是一个不断表现为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生物个体。故中医不仅把气的升降出入视为生命的特征和本源,而且还能动地将气的升降出入与各脏腑的机能、能量的代谢谢和精微物质的产生及输布等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水(肾水)火(心火)既济(指体现水火动态平衡的),心肾相交(即心肾两脏气机的协调),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协力而通调水道(使水代谢谢得到动的平衡)以及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等生理活动,无不体现了“气”的运动和气化的明显作用。
单位:王明辉 王风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长沙 410006)
关键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403 中医气学说源远流长,它是我国远古时代认识“气”哲理的衍生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内涵。它有关人体生命科学的论点——气,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倡“活力论”不仅在时间上要早(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公元前384~322年),且较之所提出的超物质的“内在目的性”之作用,才能转化成生命的论点也要准确得多。如荀况所阐发先秦的精气学说,就明确提出了“形具而神生”,即生命现象—精神是依赖于物质形体的认识。此较之17世纪的“机械论”,18世纪的“细胞论”在阐明生命的本原上更有其本质的特色。
我国古今医家和哲学家对“气”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另文阐介),其实质归纳起来约有如下四种:有的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有的认为,“气”是物质,也是功能;也有人认为,“气”仅是功能的表现;还有的则把“气”看作是一种信息调控过程。故总的来说,对中医“气”实质的看法虽尚未能一致,但从哲学和医学科学观点来分析,否定“气”的物质性,是不符合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客观实际的;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物质基础的运动或功能表现是不存在的。反之,没有功能运动的生命物质也是不存在的。进而言之,既无物质、又无功能的生命过程则更无法想象。故看来,“气”是一定物质及(或)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相应的功能运动的认识则较符合客观规律。
中医给予“气”的名称甚多,且散见于经典和历代医学著作中。如所称谓的物质之气,有“原气”(此为先天之气,或称肾间动气,为人之根本,为生气之原,故又名“元气”);“谷气”(为后天之气,谷气通于脾,谷不入则气衰);“天气”(又称清气,天气通于肺,喉主天气)及此三者所生的“宗气”(为谷气与天气所化生,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贯通心脉);“营气”(水谷之精气,化以为血,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亦称卫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及“真气”(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所化生,亦称正气)。又如所称谓的机能之气,有“脏气”(分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等,分别具有该脏的生理功能);“腑气”(分胃气、胆气、大肠气、小肠气、三焦气、膀胱气等,分别具有该腑的生理机能)及“经气”(为十四条经络之气的统称,是真气的具体表现)。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气中,还有天地之气(亦名外气),有人体之气(亦名内气),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机能表现。《内经》早已指出,“气”是世界的本质,气构成万物,人也不例外。此书还进一步把自然界的纷纭万象和人类都看成是气(物质)的客观存在。
关于气与精、神(中医认为,精、气、神合称“人之三宝”)及气与形的关系问题,中医认为三者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精”是先天肾气与后天水谷之气结合所化生的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如上述,与精及先、后天之气有着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神”则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的总称,其物质基础是气与精。由此可知,气产生于精,精化生于气,气表现为神,神也可影响精与气。此三者之间相依互用,相辅相成。故有人谓气与精、异名同类,说明其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气与形的关系上,古人也提出了形神“名殊而体一”(即名词虽不同但实体上却是同一的东西)和“形质神用”(即形是物质而神则是机能的体现)之论点,坚持了“气”的唯物的一元论,并把阴阳二气看作是元气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物两体,气也”的真实涵义。气既有阴阳两体,则人气也是如此。由此可知,虽中医有关气学说的内容较为庞杂,但也可由博返约地以气之阴阳概括之。
我们曾根据《内经》各篇章所述,对“气”的名目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各种气名可达303种。如在辨证方面,对气实证既有风、寒、暑、湿、燥、火(热)六外气之盛;还有气郁证(包括情志郁结、肝气郁结、痰气郁阻等)、气滞证(包括心胸、肺胸、肾、脾、肝胆、胸乳、冲任、大小肠、膀胱的气滞等)、气逆证(包括肝、胃、肠、冲任、脚气等气逆)、气闭证(如心、肺、膀胱、大肠、卫气、冲任、经络等气闭)。对气虚证可分为心气虚、肾脾气虚、肝胆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冲任气虚、卫气虚等)。此外,还有气陷证(如脾虚气陷、冲任气陷等)、气脱证(包括心气虚脱、肺气脱、肝气脱、肾气脱、脾气脱、肾气暴脱等)的不同。
关于气的运动形式,《内经》将其概括为升、降、出、入四项基本内容,并早已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物质,包括人的生命活动,都是一直处于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之中的。它还进一步指出,此升降出入的物质运动,是凭藉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相互为用和变化因果相随的推动和促进的。这种用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所阐述的“气”,是充满生机而非僵死不变的。人就是一个不断表现为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生物个体。故中医不仅把气的升降出入视为生命的特征和本源,而且还能动地将气的升降出入与各脏腑的机能、能量的代谢谢和精微物质的产生及输布等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水(肾水)火(心火)既济(指体现水火动态平衡的),心肾相交(即心肾两脏气机的协调),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协力而通调水道(使水代谢谢得到动的平衡)以及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等生理活动,无不体现了“气”的运动和气化的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