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作者:张步桃
【出处】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第96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二)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别煮:分开煮。
(三)甘草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四两炙、乾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四)半夏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灸、乾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三两。
(五)生姜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灸、乾姜一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切。
概说
背诵方剂是很辛苦的事,有人就想到用歌括方式帮助背诵,虽无可厚非,但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能深入了解方剂的演变,学医或临床辨证都难免失误,所以我特别在本书前面列出方剂组成,方便我们比较,并收融会贯通之效。例如甘草乾姜汤加附子就成四逆汤,甘草乾姜汤加人参、白术就成理中汤,所以临床上我用四逆汤、理中汤加消炎药治疗胃炎。
公元2,000年海峡两岸在台北世贸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纪念仲景二千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大陆很多知名代表如傅延龄教授等与会,他们介绍五大泻心汤类,也特别补述四逆汤、理中汤加抗病毒药,即以所谓补正祛邪法治疗肠胃系统疾痛 。
仲景方中用甘草最重的除炙甘草汤外,就是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甘草泻心汤条文有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这是因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胃中之物已尽,又误下造成胃中虚,不可再下,应固阳益阳为泻邪之本,才是正确治疗方法 。
我个人曾遭遇条文内叙述的症状。有年我与几位同榜同道,经常每周找一餐馆聚会,交换学医与临床心得。有天在台北辽宁街吃海鲜喝啤酒,回家当晚腹泻腹绞痛不止,家里没有甘草泻心汤,我就服了芍药甘草汤,无效。改用平胃散也无效。吐又吐不出,拉又拉不顺,则所谓滞下。后来想到用补中益气汤催吐,服后一小时仍然腹泻廿多次,我索性坐在马桶上,用在艾绒加了大蒜汁的特制艾条对著肚脐即神阙穴灸,肚子的绞痛才慢慢缓和,一小时腹泻廿余次的症状也缓和。
与我同餐出现同症状的据说有五、六人,其中一位同道还请西医同学带点滴到她家注射治疗,天亮七点多她来电希望我当晚能帮她代课。其实经过一个晚上腹痛腹泻的折腾,用艾条灸后,早上五、六点我已改善得差不多了,就请我在安乐路朋友带胃苓汤加味服下,七点准时去上班。
这是我亲身的体验,所以中医药被批评不科学,我总是义愤填膺,为老祖宗抱不平。有一年,一对住重庆北路的老夫妇,同时罹患腹痛腹鸣,老先生相信西医较科学而到大医院急诊,注射点滴。老太太相信传统中医,就诊于住家附近中医,用肚脐神阙穴灸法治疗,腹泻就缓解。因为鹣鲽情深,老太太不放心老先生赶.去医院急诊室,才知道光是检查粪便就要三天才有结果,而被迫住院三天观察,出院结帐花了八千多元,在当年可是一笔大费用,与老太太的一根艾条比,真是天壤之别。
我常感叹,究竟中医科学还是西医科学?只要能救人,为何一定要计较科学不科学?
主治病症
1.肠胃炎
本方立方宗旨即针对肠胃炎而制。
2.梦游
一位南港高工二年级男生,有天晨起发现衣架在床上,又有天起床书桌也在床上,家人十分纳闷。来诊时我以甘草泻心汤、温胆汤治疗。又有一兄弟同睡一房,弟弟半夜尿急,在床上转了一圈,对其兄长头上洒尿,却不自知。我也以甘草泻心汤合温胆汤治疗,二例效果都很好。
3.狐惑病
本病是睫状虹膜体发炎,咽喉发炎沙哑,前阴后阴部发炎等视觉、呼吸、生殖三种不同系统同时出现症状。现代医学称贝西氏症,病名是因1937年由土耳其贝西氏(又译白塞氏)发现而在医疗刊物发表。但日本清水保医师却提出抗议,说明本病早在中国汉朝张机(即仲景先生)就已发现,其症状正是“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闲,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乾,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燻之。”可见二千年前老祖宗就已发现贝西氏症,并已提出具体经验与用方。但甘草泻心汤对音瘂有多少疗效,我不了解,我是用麦门冬汤加菖蒲、蝉蜕、诃子、桔梗、白通草治疗,口感也较好。
泻心汤系列因内有黄连、大黄、黄芩,口感苦,病患不易接受,近年我几乎很少用。
【出处】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第96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二)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别煮:分开煮。
(三)甘草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四两炙、乾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四)半夏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灸、乾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三两。
(五)生姜泻心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灸、乾姜一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切。
概说
背诵方剂是很辛苦的事,有人就想到用歌括方式帮助背诵,虽无可厚非,但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能深入了解方剂的演变,学医或临床辨证都难免失误,所以我特别在本书前面列出方剂组成,方便我们比较,并收融会贯通之效。例如甘草乾姜汤加附子就成四逆汤,甘草乾姜汤加人参、白术就成理中汤,所以临床上我用四逆汤、理中汤加消炎药治疗胃炎。
公元2,000年海峡两岸在台北世贸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纪念仲景二千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大陆很多知名代表如傅延龄教授等与会,他们介绍五大泻心汤类,也特别补述四逆汤、理中汤加抗病毒药,即以所谓补正祛邪法治疗肠胃系统疾痛 。
仲景方中用甘草最重的除炙甘草汤外,就是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甘草泻心汤条文有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这是因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胃中之物已尽,又误下造成胃中虚,不可再下,应固阳益阳为泻邪之本,才是正确治疗方法 。
我个人曾遭遇条文内叙述的症状。有年我与几位同榜同道,经常每周找一餐馆聚会,交换学医与临床心得。有天在台北辽宁街吃海鲜喝啤酒,回家当晚腹泻腹绞痛不止,家里没有甘草泻心汤,我就服了芍药甘草汤,无效。改用平胃散也无效。吐又吐不出,拉又拉不顺,则所谓滞下。后来想到用补中益气汤催吐,服后一小时仍然腹泻廿多次,我索性坐在马桶上,用在艾绒加了大蒜汁的特制艾条对著肚脐即神阙穴灸,肚子的绞痛才慢慢缓和,一小时腹泻廿余次的症状也缓和。
与我同餐出现同症状的据说有五、六人,其中一位同道还请西医同学带点滴到她家注射治疗,天亮七点多她来电希望我当晚能帮她代课。其实经过一个晚上腹痛腹泻的折腾,用艾条灸后,早上五、六点我已改善得差不多了,就请我在安乐路朋友带胃苓汤加味服下,七点准时去上班。
这是我亲身的体验,所以中医药被批评不科学,我总是义愤填膺,为老祖宗抱不平。有一年,一对住重庆北路的老夫妇,同时罹患腹痛腹鸣,老先生相信西医较科学而到大医院急诊,注射点滴。老太太相信传统中医,就诊于住家附近中医,用肚脐神阙穴灸法治疗,腹泻就缓解。因为鹣鲽情深,老太太不放心老先生赶.去医院急诊室,才知道光是检查粪便就要三天才有结果,而被迫住院三天观察,出院结帐花了八千多元,在当年可是一笔大费用,与老太太的一根艾条比,真是天壤之别。
我常感叹,究竟中医科学还是西医科学?只要能救人,为何一定要计较科学不科学?
主治病症
1.肠胃炎
本方立方宗旨即针对肠胃炎而制。
2.梦游
一位南港高工二年级男生,有天晨起发现衣架在床上,又有天起床书桌也在床上,家人十分纳闷。来诊时我以甘草泻心汤、温胆汤治疗。又有一兄弟同睡一房,弟弟半夜尿急,在床上转了一圈,对其兄长头上洒尿,却不自知。我也以甘草泻心汤合温胆汤治疗,二例效果都很好。
3.狐惑病
本病是睫状虹膜体发炎,咽喉发炎沙哑,前阴后阴部发炎等视觉、呼吸、生殖三种不同系统同时出现症状。现代医学称贝西氏症,病名是因1937年由土耳其贝西氏(又译白塞氏)发现而在医疗刊物发表。但日本清水保医师却提出抗议,说明本病早在中国汉朝张机(即仲景先生)就已发现,其症状正是“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闲,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乾,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燻之。”可见二千年前老祖宗就已发现贝西氏症,并已提出具体经验与用方。但甘草泻心汤对音瘂有多少疗效,我不了解,我是用麦门冬汤加菖蒲、蝉蜕、诃子、桔梗、白通草治疗,口感也较好。
泻心汤系列因内有黄连、大黄、黄芩,口感苦,病患不易接受,近年我几乎很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