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医门凿眼 之 痹症勾沉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1
声望
83
年龄
56
痹证是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的一类病症。(其重者,或久病累及脏腑,此文暂不论)。病变涉及肌肉、韧带、肌腱、关节、滑囊等组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现在统称为风湿病。“风湿”有广泛意义,现代医学所称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柱炎、颈腰间盘突出症、颈部肌纤维炎、慢性腰纤维炎、膝关节滑囊炎、痛风等等,都可以痹症论治。古今医家有着丰富的理论和方药治疗痹症,此文仅就自己的治疗经验论及痹症治法。医海一瓢,管窥之见。

一 仲景论痹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麻黄汤证“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附子汤证“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

真武汤证“四肢沉重疼痛”;

瓜蒌桂枝汤证“身体强几几(ji音)然”;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湿家身疼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 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疼不得曲伸,近之则疼剧..甘草附子汤主之”;

“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嬴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病历节,不可曲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不厌其烦,历数仲师论述,可见仲师涉及风、寒、湿、虚之治,可为治痹之祖法祖方,临证若遇汤证相符者,可对号入座,投无不效。



二 辨证与辨病

痹证这一名称,范围极广,如上所述,每一个病都有本身的病理变化特点,即使辩证为同一证型,其临床治疗与预后都不尽相同,异病同治只是就其治疗原则而已,而具体选方用药则有细微的差别,若不辨病而只辨证,治疗就不能丝丝入扣,疗效自然就受到了影响。临证时要结合医学检查作为参考,在辩证论治的前题下,选用针对性的药物能提高疗效,但如果只辨病,用现代的中药药理来指导用药,而弃辨证以不顾,反而弄巧成拙。我认为辨病的重要目的在于明白各种痹病的内在病理变化,而确定治疗方案。如俗言所谓的风湿疼,乃是受寒湿,或久卧湿地所致,只有主观症状而无客观体征,更无医学检查阳性指标,治疗对症就可,多予外治法以制疼,若病史长久,可内服汤药,祛除寒湿即可,不予深探;而关节炎,内风湿之类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医学检查也有具体的指标,且多为顽疾,治疗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必须有个过程,以内服药物为主,外治为辅了。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若能明确诊断,就有别于所谓的肌肉纤维组织炎,治疗就有个轻重,下手就有个缓急了。总的来说,辨病可为辩证的辅助。



三痹证缓急

既然能辨明病的类别,治疗就有个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痹证以疼为主者,外治之法不可不讲,对于痛有定处且不可忍者,我常喜用外治之法以解急时之苦。常备下两法以应急。一是外擦酒剂,取川草乌、肉桂、白芷、姜黄、樟脑等泡酒备用,遇有疼急者,给予外擦;或取二乌、麻黄、细辛、干姜等炸药油下广丹为膏,次下乳没、樟脑细药摊膏药外贴。也可配以针法、灸法。病轻者即可临床治愈。此二法主要是针对没有热象者,若是热痹,用也无功甚或加重。



四 辨治心法

痹证病情复杂,常难辨虚实寒热,给治疗带来了困难。且现在不像古时,只有中医看病,往往病才发生时多求治于西医,有侥幸治好者,但大多到找中医治时,已是沉疴固疾了,更给治疗带来了难度。常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盛者虽有麻木、沉胀、肿痛等症状,但以游走不定表现者为行痹;其寒盛者,以疼痛为主,虽有关节肢体苦楚相互牵引等症状,但以阳时、晴天为轻,阴时、雨天为重为痛痹;其关节、筋骨、肌肉沉重明显,象有重物附着,或局部肿胀,或顽麻不仁,虽有酸楚疼痛却不甚严重,游走性也不甚明显,为湿盛,为着痹。此三者,理论上讲很明白,就如切脉一样,心中了了,症状难以辨的很明,临证总是不易细分,多疼痛、重着、游走兼见,;若以脉辨,其浮、弦、紧、滑、濡、弱、沉、缓在三痹证中均可见,然迟脉与数脉为寒热之最对待脉象,鉴于此,寒热可分,且热痹之患处红肿、局部发热、或全身发热、或患处喜凉、甚者手不可近、或舌干口燥、尿赤便干,与风、寒、湿三症之表现最易区分。其风、湿常为兼证,有风寒、风热、寒湿、湿热之辨,故以寒热为纲领是捷要辨法。

若无明显热象者即可认为寒证,治以温经散寒,兼风者多游走、兼湿者多重着。上部多风,颈项部为病,强急不舒,重用葛根,威灵仙;上肢麻木疼痛,重用桑枝引经,可用三五十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首选,黄芪常用三十克,再加姜黄止疼,防风祛风;腰部用桑寄生、续断、杜仲、怀牛膝以强肾,胀痛用小茴香理气;下部多湿,若筋急不舒,薏苡仁可用至一百克,木瓜、芍药甘草汤可解拘挛,又取川牛膝以引经。痹证久者,可夹瘀,川穹、元胡皆血中气药,可委以重任,气虚者还用黄芪,血少者可加当归。鸡血藤养血疏通,重用常建奇功。久病入络,地鳖虫常施,穿山甲无所不到,直达病所可为佐使。除热痹之外,一切痹痛主以温通。颈腰椎间盘突出常因劳伤,辛苦之人常患,酒大黄、桃红、苏木最宜有伤之痹,天花粉润燥养筋,可滋解热药之毒,和二乌相反相激并用不悖。治疼痛剧烈委二乌以重任,量大暂服必配薏苡仁,不可量小久用蓄积为害。关节肿疼久而不消,若非热痹,必是顽痰死血,可用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配合山甲地鳖。乳没也治疼良药,但煎服易伤胃,可于食后单独吞粉或装胶囊服,二药等份相配,一日量在三五克就行。

常有寒热错杂者,虽外证似寒,得温则舒,遇寒则急,但舌红苔黄,溲赤便干,脉数有力,内热可证,得之于素体阳盛或病久杂药乱投或服热药过度所致,宜与单纯风寒、风湿相区别,用药需温散清热相辅,虽石膏、乌头也可并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桂枝汤可为典范。

热痹证最宜祥究,此类痹病对人之害比风寒、寒湿证更大,多急而重可内侵脏腑,又多易被热药所误。证见关节疼重,红肿肤热,可伴咽干咽疼,体温升高或自感发热。多是急性风湿热或类风湿关节炎,宜辛凉透热,祛风通络。发热者以银翘化裁,重用二花藤以清热通痹,五十克以上也不为多。视邪在卫气营血分而施治,口干渴者,即用石膏、知母、花粉,若夹湿,并用三妙。热入营血,每见皮下红斑结节,治取水牛角,赤芍,丹皮清解血热。

疏风勿燥血、温散勿助火、化湿不劫阴、清热不冰伏为顾护正气之要。



五 临证发挥

痹证乃经络气血痹阻不通之病,久病入血,辛可宣通,咸可入血,五味之中,辛与咸相配最宜,唯威灵仙有此二味,故不论何种痹病,此药必用,与二乌相伍宣痹止痛,五灵脂与元胡行血中之瘀,土元味咸,通络理伤,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然属剧毒,炮制内服一日量不可过半克。常以上七味制成丸药 ,名为“痹痛丸”,还备穿山甲,乳香、没药、血竭等份为散,名“血甲散”,以配应症汤药内服,以治久痹。
 
痹症”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究竟什么是“痹”呢?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①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②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③闭阻、不散。④麻木。 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痹症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开始有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长期固定在一处,或刺痛,或麻木,或肿胀。痹症往往呈渐进型或不规则的发作型,在反复发作期间,部分患者可见到瘾疹,渐进型多发生于关节的隆突部位,大如麻豆,坚硬,不易消散,无触痛;不规则的发作型多发于四肢内侧的躯干部,为淡红色不规则环状圈,时隐时现,病久则可见骨节僵硬变形、疼痛、肌肉萎缩或筋脉拘急牵引等症状。 依据《内经》论述解释痹症的分类有三种,根据病邪的偏胜,“痹”可分为:行痹、痛痹和著痹;根据发病季节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脏痹和六腑痹。在《灵枢·周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侵犯于分肉之间,引起众痹”,而众痹的病症特点,“疼痛上下游走,左右对应,无有止息,痛无定处”。
 
回复 2# 王家祥


皮、肉、筋、骨、脉是为五痹。内经所述为部位言,今之“风湿病”所论,逃不出五痹。



缘痹证范围太广,辞不达意,合而论之,似不周全。意欲分论,集我之所见而述。
 
您治好几个了?三年前的病患,有没有实际跟踪的档案?能否了解下?望近观。
 
您治好几个了?三年前的病患,有没有实际跟踪的档案?能否了解下?望近观。


呵呵,治好了不少吧。

可以按照思路与用药经验自己去实践,至于治的咋样,要看你自己的实践技能了。
 
老师,痹症如何长期用附子,而不让阳气散了na?
 
老师,痹症如何长期用附子,而不让阳气散了na?





用附子是如何散阳气的?有什么症候出现?

不懂。
 
本人得慢性前列腺炎多年来了(但已算好了)的问题,加上近来看了些恐怖电影引起一受惊吓就有想拉尿的感觉,本人脉细数,不知用什么来炙为好。炙什么穴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