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读

人参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904
获得点赞
850
声望
113
年龄
43
作者:张步桃
【出处】
《伤寒论·少阴篇》第260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概说

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260条,原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一般是嗜卧但欲寐,且一般都属寒证。《内经》云:“风、寒、湿三者,杂揉合而为痹。”故本方可治寒痹。

主治病症

1.寒痹
痹与闭其实同音同义,就是不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例如寒痹,因为血管神经传导不良,导致关节作痛,就可透过本方发汗温里通络,将风邪、寒邪带出体外,并使血液正常循环而止痛。
麻黄属草麻黄科,味辛性温,近年很多人用**减肥,因为**能抑制食慾。但使用**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化学合成的**就容易造成心脏麻痹。民国初年化学家陈克恢先生在天然麻黄中找到**,透过化学分子方式,开发出人工麻黄产品,如健在,应可获诺贝尔奖。
附子属毛茛科,是很好的止痛药,与天雄、乌头同类,只是生长部位不同,属性大热,只要是寒证,定有疗效。
细辛属马兜铃科,曾有人研究三国时代华元化(华佗)对关公身中毒箭而做刮骨疗伤手术时,关云长还能神态自若,定神观阅《春秋》,除非关云长本就是麻木不仁,否则华佗应在手术前使用麻醉剂,包括细辛、曼陀罗、白芷,以麻痹其神经,有些作用在局部方面。
细辛可止痛,麻黄辛温,所以伤寒或天冷人的血管神经迟钝,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经行痹止痛。如果寒痹在上身,一般我会加桑枝、姜黄。在下半身,我会加牛膝、薏仁,效果明显,且对坐骨神经痛亦有疗效。

2.因寒痹失音
记得1994年12月22日有一女士突然失音,先到某大医院耳鼻喉科,服了一周消炎药,并吩咐不可讲话。她已失音,怎能讲话?一周消炎药服下,肠胃不适,来找我时,我望诊其咽喉,并无发炎症候,问诊吞咽也无不利。她告诉我围围巾时症状就减轻,我考虑应是寒痹在咽喉部,发音门户被寒所闭,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菖蒲、蝉蜕、诃子、牛蒡子、桔梗治疗。患者复诊描述,一包药声音就出来了。临床上我们看过很多逆风而行、骑车、迎风聊天,出现失音或音瘂现象。
我也发现同道对失音病例,喜欢用铁笛响声丸,但口感不好,又有大黄,服后易腹泻,所以我几乎不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趣记】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解】明•许宏:少阴病,当无热,今反发热者,邪在表也。虽脉沉,以始得病,则邪气未深,故当温剂微取汗以散之。故用附子为君,以温经散寒;细辛之辛,以散少阴之寒邪为臣;麻黄能发汗,用之为位使。以此三味之剂发汗,非少阴则不敢用也(《金镜内台方议》)。清•尤在径: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伤寒贯珠集•少阴篇》)。清•徐大椿:附子细辛为少阴温经之药,夫人知之。用麻黄者,以其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不用桂枝而用麻黄者,盖桂枝表里通用,亦能温里,故阴经诸药皆用之。麻黄则专于发表,今欲散少阴始入之邪,非麻黄不可,况已有附子以温少阴之经矣(《伤寒论类方•麻黄汤类》)。清•柯韵伯:少阴主里,应无表症,病发于阴,应无发热,今始受风寒即便发热,似乎太阳而属之少阴者,以头不痛而但欲寐也。《内经》曰:逆冬气而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少阴之发热而脉沉者,必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盖肾为坎象,二阴不藏,则一阳无蔽,阴邪因得以内侵,孤阳无附而外散耳。夫太阳为少阴之表,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本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气,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远矣。惟附于与麻黄并用,内外咸调,则风寒散而阳自归,精得藏而阴不扰。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表病及里,脉浮而可发汗者径庭矣。若得之二三日,表热尚未去,里症亦未见,麻黄未可去,当以甘草之和中,易细辛之辛散,佐使之任不同,则麻黄之势亦减,取微汗而痊,是又少阴发表之轻剂矣。二方皆少阴中风托里解外法(《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清•钱潢:察其发热则寒耶在表,诊其脉沉则阴寒在里。表者,足太阳膀胱也;里者,足少阴肾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而为一合,表里兼治,故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伤寒溯源集•少阴篇》)。清•王晋三:少阴得太阳之热而病者,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欲其引麻黄入于少阴,以出太阳陷入之邪,尤借熟附合表里以温经,外护太阳之刚气,内固少阴之肾根,则津液内守,而微阳不致外亡。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章楠:仲景用麻黄先煎一、二沸去上沫者,取其发表迅速也。先煮减水二升者,杀其轻扬之性,欲其徐缓与诸药和合同行也。此方纳辛、附子皆少阴里药,欲使麻黄和合,由里祛邪出表,故麻黄先煮减水二升,则与前之葛根汤先煮麻、葛同一义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清•王旭高:少阴主里,应无表证,今始受风寒,即便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故用细辛引麻黄入于少阴,以提始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然恐肾中真阳随汗外亡,必用熟附温经固肾,庶无过汗亡阳之虑。此少阴表病无里证者发汗之法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清•张秉成;夫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阴之阳虚,则里不固,里不固则表益虚,故寒邪由太阳之经,不传于腑,竟入于脏。然虽入脏,而邪仍未离乎经,故仍发热。若全入于脏,则但恶寒而不发热矣。但虽发热,不得为太阳之表证,以太阳之表,必有头项强痛、脉浮等证。此不但不头项强痛,脉亦不浮而反沉,则便知太阳之邪离经入腑之枢纽。急乘此时用附子以助少阴之阳,细辛以散少阴之邪,麻黄以达太阳之表,邪自表而及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亦表里相通之一理耳(《成方便读》)。清•张锡纯: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应用】例一 丁甘仁治两感伤寒案(选自《思补山房医案》)。贺右,伤寒两感,挟滞交阻,太阳少阴同病。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闷腹痛拒绝按,泛恶不能饮食,腰痠骨楚。舌白腻,脉象沉细而迟。病因经后房劳而得,下焦有蓄瘀也,虑其传经增剧。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经达邪,去瘀导滞。净麻黄1.2克(先煎去白沫) 熟附片4.5克 细辛0.9克 赤苓9克 枳实炭3克 制川朴3克 砂仁2.4克 延胡索4.5克 焦查炭9克 仙半夏9克 两头尖4.5克(酒浸,包) 生姜3片二诊:昨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去瘀导滞之剂,得畅汗,寒邪已得外达,发热渐退,腹痛亦减,惟头胀且痛,胸闷不思纳食。脉象沉迟,舌苔薄腻。余邪瘀滞未楚,阳气不通,脾胃健运失司。今制小其剂而和化之。川桂枝1.8克 炒赤芍4.5克 紫苏梗4.5克 云茯苓9克 仙半夏6克 枳实炭3克 金铃子4.5克 制川朴2.4克 大砂仁2.4克 炒谷麦芽各9克 生姜2片
例二 王经邦治少阴伤寒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病者: 蒋尚宾妻,年六十二岁,住宁海东路蒋家。病名:少阴伤寒。原因: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症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苦黑润。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疗法: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处方:生麻黄一钱 淡附片一钱 北细辛七分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
例三 张锡纯治少阴伤寒案(选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李儒斋,天津山东省银行理事,年三十二岁,于夏季得伤寒证。病因:午间恣食瓜果,因夜间失眠,遂食余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时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又复隐隐作疼,惧甚,遂急延为诊视。证候:造愚至为诊视时,其寒战腹疼益甚,其脉六部皆微细欲无,知其已成直中少阴之伤寒也。诊断:按直中少阴伤寒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因在梦遗之后,腹中作疼,则寒凉之内侵者益深入也,是宜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再加温暖补益之品。处方:麻黄二钱 乌附子三钱 细辛一钱 熟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五钱 净萸肉五钱 干姜三钱 公丁香十粒 煎汤一大盅,温服,温覆取汗,勿令过度。效果:将药服后,过一点钟,周身微汗,寒战与腹疼皆愈。
例四 范培芳治少阴挟表案(选自《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王某,男,三十五岁。因台风洪水中受寒致病。恶寒发热,整日欲睡,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脉象沉细。症属少阴伤寒,而反发热者,乃太阳表邪仍在也。遂依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治例。取麻黄发汗解表,附子、细辛温经回阳,使内外阴阳得和,其病自愈。处方:麻黄三钱,附子二钱,细辛一钱。投一剂,病即获愈。
例五 魏长春治伤寒喘汗脱证案(选自《魏长春医案》)。任某某,女,39岁初诊:伤寒旬日,气喘,痰白,右胁疼痛,自汗淋漓。脉象沉细;舌质淡红。少阴太阳同病,势防喘脱。勉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阳之表,固少阴之里;贞元饮治血海空虚之气喘短促;佐五味、干姜、茯苓、成真武、四逆、小青龙之意,合奏强壮元神、化饮达邪之功,冀其应手则吉。炙麻黄一钱 厚附子三钱 北细辛三分 大熟地八钱 当归三钱 茯苓五钱 炙甘草—钱 干姜五分 五味子五分(一剂)次诊:药后,汗减,喘平,恶寒,胁痛,口不渴,大便闭,小溲少。脉象细;舌淡红。元神不足,病未脱险。姑拟附子汤培补元阳,参桂枝、甘草、干姜、五味,合小青龙之意。厚附子三钱 西党参二钱 茯苓五钱 炒白芍三钱 桂枝一钱 炙甘草三钱 五味子一钱 干姜一钱次日原方减厚附子为二钱,加生牡蛎、生苡仁各四钱,续服一剂。三诊:停药六天,汗敛,气平,二便通调,但元神未复,恶寒,咳痰,夜寐不宁。脉象软弱;舌质淡红而苦薄白。深虑延久不健,虚惫致脱。姑拟归芪建中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茯苓以温补之。当归三钱 生黄芪三钱 桂枝一钱 炒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红枣四枚 饴糖一两冲 干姜三分 五味子三分 茯苓三钱(二剂)四诊:脉软沉迟;舌淡红润。寒热,微汗,咳嗽,胁肋微痛。素体虚弱,病后营卫不和,邪少虚多,仍需时时防脱。治以逍遥散加减,调和肝肺脾三脏。软柴胡一钱 全当归二钱 炒白芍三钱 炒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一钱 红枣四枚 桂枝五分 款冬花三钱 紫苑三钱 制半夏二钱(二剂)五诊:胁肋痛止,洒淅寒热,微咳痰薄,稍有气促。脉软;舌淡红,苔微白。病虽转机,原神未复,慎防反复。全当归二钱 炒白芍二钱 川桂枝五分 西党参一钱 淮山药四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苡仁四钱 杜百合三钱 生姜一钱 红枣四枚(二剂)药后,修养痊愈。
例六 张鸿祥治咳喘(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案(选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姜某,男,68岁。初诊1975年3月28日。患者有慢性咳嗽史二年,近一月来咳嗽气急加剧,伴有浮肿,以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肺心,急诊入院。采用中西两法治疗,曾用三子养亲汤、二陈汤、三拗汤、桂枝瓜蒌薤白汤、二味黑锡丹、金匮肾气丸等方药及西药治疗,病情已有好转,而咳嗽气急,下肢浮肿,未能减轻。痰浊咯之不畅,时有胸闷心悸,脉象小滑不匀,舌苔白腻而垢,舌质淡。病延日久,中阳不振,阴霾浊邪,凝而不散,治当温内散寒,理脾化痰,而逐水湿。所谓“阳光当空,阴云自散”之法。麻黄4.5克 制附子9克 细辛3克 党参9克 茯苓皮9克 陈皮6克 生甘草4.5克 制半夏9克二诊4月12日。连进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六君子汤以后,咳嗽气急,皆见好转,下肢浮肿已消退,舌苔垢腻渐化,而为白腻苔,质淡,脉濡滑无力,肺脾痰湿有泄化之机,治再前法,温化平喘,而涤顽痰。炙麻黄9克
制附子9克
细辛4.5克
干姜3克
五味子3克
制半夏9克
茯苓9克
炙苏子12克
杏仁9克
炒白芥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炒皂荚子9克。
【按语】张仲景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治少阴伤寒,意在鼓荡阳气,托邪外达,为元阳衰微,不能祛邪达表者立法。叶天士制青蒿鳖甲汤,治少阴温病,意在滋生阴分,清透温邪,为肾水素亏,阴虚不能作汗者设想。两者立法虽异,其为扶正达邪则一也。盖伤寒伤人之阳,温病伤人之阴,以其证因有异,故立法亦迥然有别耳。王肯堂《证治准绳》爰用本方,移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例,可谓源头悟彻;张石顽《医通》以本方治大寒犯肾,暴哑声不出,卒然咽痛……脉弦紧或数疾无伦者,亦无非取其温经散寒之功耳。
 
抓住病机,经方神通。
 
不错 , 先收起来。
 
请先仔细分析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处方是攻还是补?与麻黄附子甘草汤有何不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