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66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中医体质与保健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盛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3.性别因素
《灵枢·五音五味篇》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论点,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中医认为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4.年龄因素
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
5.精神因素
强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损伤人的机体结构,使健康体质的基础发生动摇。
6.饮食营养因素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这说明体质不仅与先天禀赋有关,而且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水谷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不当,也会引起人体发病。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体质的分类
由于先天禀赋有强弱,饮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势有差异,贫富贵贱苦乐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个体差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对不同人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
古代的分类有:阴阳五行分类,阴阳太少分类,体型肥瘦分类,形志苦乐分类,禀性勇怯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这种分型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养生的定义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的生命规律,但是,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衰老,减少疾病的发生。因而,养生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和延年益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的原则
在养生思想的指导下,前人在养生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在中医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养生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有: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顺天时、调气机。
1.调阴阳 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
和,调和,协调之意;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
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葆阴精精,即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衰延年。
6.顺天时 这是在中医学“天人相应”
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所谓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7.调气机
《黄帝内经》中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论七条养生原则,贯穿在中医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一定要深刻领会各条养生原则,并灵活运用到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以要根据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烦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色黯红(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养生原则
滋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体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滋阴潜阳,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
★★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淡唇白、常自汗出、脉沉无力、舌淡胖边有齿印。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
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本,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胖苔白,脉虚弱。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肺、肾皆当补之。
养生方法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山药、小麦、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鲢鱼等。
★★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肢端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
补血养血,因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故心、肝、脾皆当补之。
养生方法
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桂圆、何首乌、黄精、熟地、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牛肝、乌鸡、甲鱼、海参等食物。
★★阳盛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烦燥,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若病则易从热化,而见高热,脉洪数有力,大渴,喜冷饮等症。
养生方法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饮食调理:饮食方面多用滋阴降火、清淡之品,忌辛辣燥烈食物,对于牛肉、狗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多食水果、蔬菜。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勿酗酒。
★★血瘀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体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血等,或腹内有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方法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
★★痰湿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白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养生方法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
★★气郁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喜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嗳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
养生方法
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
饮食调理:可少量饮酒,以通利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香橼等。
综上及此,不同的体质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这也是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体现。人的自然寿命是有限的,通过各种养生方法,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可以办到的。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盛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3.性别因素
《灵枢·五音五味篇》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论点,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中医认为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4.年龄因素
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
5.精神因素
强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损伤人的机体结构,使健康体质的基础发生动摇。
6.饮食营养因素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这说明体质不仅与先天禀赋有关,而且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水谷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不当,也会引起人体发病。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体质的分类
由于先天禀赋有强弱,饮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势有差异,贫富贵贱苦乐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个体差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对不同人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
古代的分类有:阴阳五行分类,阴阳太少分类,体型肥瘦分类,形志苦乐分类,禀性勇怯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这种分型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养生的定义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的生命规律,但是,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衰老,减少疾病的发生。因而,养生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和延年益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的原则
在养生思想的指导下,前人在养生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在中医养生活动中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则。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养生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有: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顺天时、调气机。
1.调阴阳 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
和,调和,协调之意;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
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葆阴精精,即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衰延年。
6.顺天时 这是在中医学“天人相应”
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所谓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7.调气机
《黄帝内经》中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论七条养生原则,贯穿在中医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一定要深刻领会各条养生原则,并灵活运用到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以要根据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烦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色黯红(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养生原则
滋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体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滋阴潜阳,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
★★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淡唇白、常自汗出、脉沉无力、舌淡胖边有齿印。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
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本,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胖苔白,脉虚弱。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肺、肾皆当补之。
养生方法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山药、小麦、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鲢鱼等。
★★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肢端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
补血养血,因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故心、肝、脾皆当补之。
养生方法
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桂圆、何首乌、黄精、熟地、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牛肝、乌鸡、甲鱼、海参等食物。
★★阳盛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烦燥,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若病则易从热化,而见高热,脉洪数有力,大渴,喜冷饮等症。
养生方法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饮食调理:饮食方面多用滋阴降火、清淡之品,忌辛辣燥烈食物,对于牛肉、狗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多食水果、蔬菜。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勿酗酒。
★★血瘀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体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血等,或腹内有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方法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
★★痰湿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白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养生方法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
★★气郁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喜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嗳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
养生方法
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
饮食调理:可少量饮酒,以通利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香橼等。
综上及此,不同的体质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这也是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体现。人的自然寿命是有限的,通过各种养生方法,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可以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