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与中医理论的若干问题
黄立新
主题词:遗传 生理 调控 信息 性状 证候
内容提要:人类个体的生命活动,受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功能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生命活动的异常,是这种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的结果。这也是生命活动异常的外在表现——证候的实质。同因异证和异因同证,排除了致病因子决定证型。因此,证候的类型,只能用是这种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所决定的来解释。换一种说法,这种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就是体质特征的性状表达。遗传信息的性状表达内容中,有对致病因子的性状识别记忆和调控方式的记忆,调控方式记忆可看成是对致病因子在致病特点上的分类识别。以此解释中医的六淫,实际上是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的分类认识,寒暑燥湿风火,是六种自然现象的特征和致病特点共性的抽象。证候整体性反应形式和局部性反应形式相结合的特点,使中医能准确地落实病位。证候定位的脏腑经络,实际上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是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隐性特点,导致无法从物质结构、组织形态分析能认识的功能系统。DNA遗传基因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为人类认识自身生命活动的秘密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戶。而《内经》所说的志意,则是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机制的天才的猜测。
1.1.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总是经历感性直观——知性分析——理性综合的辨证过程。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研究,都是以生命活动异常的外在表现——中医称为证候——的感性直观认识为起点。这提示我们,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分析阐释证候的实质和本质,也许是中、西医理论沟通和理论升华的突破口。
DNA遗传基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自身生命活动的秘密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戶。近日读到了黄应秋先生的《经络为何神秘》 一文,发现他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功能系统组合调控人体生命活动说。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医的证候。应秋先生在该文中说:人是多细胞生物体,他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没有一个统一控制中心的(生理功能系统都有统一的功能控制中心,如神经系统有神经中枢),只有遗传信息贮存核心DNA。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是通过细胞间互作构成的组合调控途径,调控着基因选择性表达,实现按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既定性渐成式地表达生物遗传性状的过程。该基因表达的组合调控信息构成的网络系统,决定着生物遗传性状的表达,故称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基因通过调控网,实现了对生物整体性状严格地按照基因程序调控表达。即基因通过调控网调控着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的基本现象。生理功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调控网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形式。隐性的遗传性状表达网络系统和显性的生理功能系统,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它们同时表达,互为因果。是人体的组合调控。我把应秋先生的这一学说称之为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
1.2.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那么,人体生命活动的异常,也就是这种组合调控对致病因子反应的结果了。这可以看成是疾病的实质。用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产生的生命活动异常定义疾病,这样的疾病概念,中西医是能够沟通并在认识上逐渐统一的。中医的正邪斗争概念,用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解释,既具体又清晰。邪气,自然指致病因子;正气,则指遗传生理组合调控机体产生的抗病能力。证候的实质也因这一定义而清晰;因为证候是疾病过程中阶段性(时相性)的综合表现,就实质而言是同一的。
我们现在讨论证的本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必然联系,就是这一事物的本质。所谓证本质,指证的必然联系。证候是生命活动异常的综合表现形式(或曰状态),生命活动异常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异常。也就是功能活动异常。分析证候的必然联系,那就是病因(致病因子)、体质和功能系统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一证候与它证候本质的不同,就在于与其有着必然联系的或病因不同,或体质特征不同,或功能系统不同。西医的生理病理不能圆满地解释证候,比如,同一病毒引发的感冒,在不同人身上会出现不同的综合反应状态,因而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却收不到相同的治疗效果。其原因在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调控所产生的一些生命活动异常现象,不在西医病理认识的范围,而只与遗传信息所要表达的反应形式相符合。换一种说法,是西医的病理没有认识到证候的必然联系。
1.3.西医的生理病理不能解释证候,这本身就提示了,在西医所认识的生理功能系统之外,还存在从物质结构、组织形态分析无法找出的器官组织在功能活动上的联系,即人们猜测的人体自组织功能系统。在有了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认识后,人体自组织功能系统的客观存在就不再是猜测,而是有了科学的说明。
西医的生理病理不能解释证候的原因,除了对隐性功能系统的认识缺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缺少研究。而造成同因异证、同病异证的原因正是因为体质的差异。在有了 DNA遗传密码,是“完整记录历史进化过程各个时间层次的全息照片”的认识后,我们对双胞胎出生后长得一模一样,在生命过程中若无重大的生理改变,在体质上也就没有多大差异的认识,也就有了科学的说明。据此,我认为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同时也是体质的性状表达。所谓体质决定证候类型,其具体机制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对致病因子的性状表达决定了证候的类型。这应该就是体质特征的实质。
西医不能解释证候的原因,还由于对病因没有辩证综合的认识。遗传信息对致病因子的识别记忆和调控记忆,也是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的内容。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表达的整体性状不同,应对致病因子的调控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这是同因异证产生的原因。从这一认识出发,西医也可以以此解释同因异病,如同为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后来出现的变态性反应疾病各不相同,或为肾脏病,或为心脏病。过敏性疾病也可用这一原理解释。看似寻常的一种花粉,可在短暂时间里致人休克,其原因是遗传信息对致病因子的识别记忆和调控记忆错误或缺失,DNA表达的内容导致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调控功能发生了严重紊乱。由此看来,中、西医关于人体功能系统的概念、体质特征的概念、病因的概念,是可以在遗传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研讨中沟通,并进而统一认识的。
2.1.我们现在讨论证候的必然联系。先说脏腑,这是中医认识的功能系统。证候以整体性反应形式和局部性反应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出现,使证的定位,最终能落实到具体的脏腑上去。中医脏腑功能系统的意义,就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客观存在。那么,中医脏腑的实质是什么呢?证实质的揭示,实际上也揭示出了脏腑的实质。人体的生命活动,受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而受这种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就是脏腑的实质。换句话说,中医认识的功能系统,是受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弄清了这一点,进而就明白了中医脏腑的本质,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下的相关组织在功能活动上的必然联系。这就是中医脏腑的秘密。比如《内经》说:“肺外合皮毛”。肺与皮毛在功能活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吗?从物质结构、组织形态分析研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的。这是因为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是隐性的。对它的知性分析,需要采用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王伯章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有人运用比较解剖学生理学资料,以系统的演化进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了从蛋白质到单细胞生物、蚯蚓、两栖类•••人类,亦显示了肺与皮毛的表里相合司呼吸的作用,显示了生物在水的中介下,皮毛与肺的关系,是生物气体交换过程中汗孔这旧‘气门’与新‘气腑’的关系。它们仍随呼吸而共同开合,这就是相合的由来。说明在生物系统演化史上,肺与皮毛曾是‘同功’的器官。若再追溯到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表皮一部份转化形成,或向外突出成为水生种类的腮,或向体内凹成为陆生种类的气管,那么,肺与表皮又曾是‘同源’的器官”。生物演化史上肺与肤表的“同源”和“同功”,通过遗传信息保留了下来,成为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的内容。肺与皮毛在功能活动上的必然联系,就得到了知性分析的说明。我相信,中医脏腑的本质,采用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方法,都能够得到科学的说明。
2.2.人体的生命活动,在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下走完它的全程。所谓人体的适外稳内调控,实际上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在适外稳内作用这一意义上的称谓。换言之,人体的适外稳内调控,同样是组合调控。以此认识中医的三阴三阳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同样是受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适外稳内的功能系统。而这种适外稳内功能的获得并形成系统,需要从生物演化史上去寻找它的成因。王伯章氏从生物演化史上去探索认识中医描写的人体适外稳内功能系统,得出了三阴三阳适外稳内调控功能的获得和系统的形成,是生物经历了水生、两栖和陆生三个阶段,逐步形成和趋于完善的。三阳调节大致出现于扁形动物,大致完善于恒温的脯乳动物。随着生物进化到人,三阴三阳才逐步衍化完成。三阳,主要是机体的抗寒、耐热耐燥、寒热整合的适外调节系统;三阴,主要是机体的津、精、血儲调的内稳态调节系统。综合《内经》对三阴三阳的描述,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线——经络、面——所主层次、体——脏腑统一的系统,是一个左右对称的三层次管状结构,这与三胚层的两侧对称是吻合的。王氏从温病的成因所需的环境考虑,认为是陆生或伴以两栖的环境。生物在此环境下形成适应此环境的生理机能,进化完善此环境的防御系统,即卫气营血。而湿温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则是人体的直立,促使三焦有上、中、下之分。直立以后人体三焦的津液儲调机能不能适应外环境而引起失调疾病。因此,三焦调控系统是人体直立后进化完善的。王伯章氏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医的适外稳内调控系统,是能从生物演化史上去寻找出它的成因的。而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则告诉我们,人体的这种适外稳内调控系统,也可以从遗传密码中去寻找。
2.3.生物演化史上所获得的适外稳内调控功能和不断趋于完善的调控系统,通过遗传信息的形式,在基因中保存了下来。人类基因的遗传性状表达内容中,就有对致病因子性状的识别和应对的“记忆”。依循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解秘中医的六淫。
《内经》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奉者,遵循之意。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体对外界“六气”的气候(或理化)环境,是通过调节自身的三阴三阳去遵循、适应它的。三阴三阳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适外稳内调控系统。而六气“太过”或“不及”成为致病的六淫,则是指六种致病的气候环境,也包括与这气候环境致病性状相类似的微生物、理化物质等致病因子。由于它是指的六大类致病因子,是六种自然现象的特征和致病特点共性的抽象。因此,也可以看成是六类致病因子的标识符号。中医正是总结出了外感致病因子的共性,因而在外感疾病辨证时能得以准确地定因。虽然这一病因在具体是气候因素或某种微生物因素上并不明确,但却与适外稳内调控系统调控反应表达出的致病因子的致病特性相一致。形象地说,是与病人适外稳内调控系统所认识的病因相一致的。这是因为适外稳内功能系统的调控方式实际上是对致病因子的分类识别反应。因而可以看成是,遗传信息中保留下来的是对致病因子的分类识别记忆。这就是数千年来,无论细菌病毒种类如何繁多如何变异,中医都能用六淫概括,都能找出应对它的方略的秘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医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的认识是一种共性认识,因而就对因治疗而言,远不如西医的针对性效果。因为西医所认识的病因是个别(特殊)。西医只是在病因不明,或弄清了病因而没有找到针对性治疗药物和方法前,被动采用的对症治疗,才远非中医的对因治疗优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个性的认识永无止境。仅就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和无穷变异而言,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应对这些身份或明或昧的“不速之客”。对它们的身份辨别(个性分析)永远滞后于应对(及时治疗)。因此,对致病因子的认识,同样需要上升到辩证综合的理性认识高度。毫无疑问,中医的六淫认识是辩证综合的理性认识,但不是在严格意义上的知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出来的,只能在辩证综合的前面,加上“朴素的”定语。
2。4。证候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对致病因子产生的生命活动异常的综合反应状态。因此,证候的类型,是由致病因子和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相互作用决定的。那么,同一病因而出现不同的证候,或不同病因而出现相同的证候,其解释就只能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决定或左右证型。这就是体质决定、左右证型的机制。这也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科学根据。由此,我们能进一步理解中医的治疗重在一个“调”字的意义。所谓“调”,其意在调爕人体的功能系统,使之恢复和谐的常态,以保障人体在物质(阴)和能量(阳)的转换上保持相对的平衡。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人在胎儿期,新机体在形态结构逐渐形成的同时,由于获得了父母的遗传特性,而形成了机体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是机体一般的生理功能,特殊性就是体质。东汉的王充对此有明确的论述。他在《论衡•命义》中说:“人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正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之象故也。”“遭性”意为胎儿期母体遭受非常之变故而影响了子代的体质。这里说的“正性”,即是指机体的一般性;“随性”、“遭性”同指机体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类个体的体质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仅就个体体质差异的遗传因素而言,世界上就没有两个人的DNA会有完全相同的碱基排列次序。因此,体质特征的分类认识,对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用阴阳学说指导对体质的认识,认为体质差别的根源是阴阳偏差,并以阴阳属性作为体质特征的两大分类,以阴阳理论指导临床对个体体质的具体认识。临床实践验证,体质的阴阳偏差,左右、规定着证候的阴阳属性;左右、规定着疾病演变的阴阳趋势。例如亡阴亡阳证候的出现,就是由体质的阴阳偏差规定的。虽然中医的体质学说能经受实践的检验,但因缺乏知性分析而不能说清它的实质,从而对个体体质认识的“清晰度”,停留在全凭医者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来判断的阶段。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无疑也是体质特征的性状表达。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揭示体质的本质,这是生命科学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2.5.用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分析证候的本质,其必然联系的现代阐释是:中医的六淫(其它病因略),是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的分类认识。寒暑风湿燥火,是六大类致病因子共性的抽象。人类个体对致病因子的性状识别记忆和调控方式的记忆,通过遗传信息的形式保留下来。调控方式实际上是对致病因子的分类识别反应。人体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是人体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调控系统对致病因子的反应。这两大调控系统以组合调控的方式,调控人体的功能系统应对致病因子对器官组织功能活动造成的损害。使人体得以自我保护、修复这种损害。这是中医正邪斗争的概念。人体与致病因子应答反应(正邪斗争)出现的生命活动异常,首先是人体功能活动紊乱,这是中医的疾病概念。功能活动紊乱的外在表现形式——亦称状态,就是中医说的证候。中医疾病概念的内涵,用遗传生理两大调控系统应答致病因子的组合调控产生的生命活动异常解释,中医疾病的实质就清晰了。所谓证的实质,实际上也就是疾病的实质。人类个体的体质,是由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规定的。所以,体质特征实际上是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人体的功能活动,也因遗传和生理的调控方式的不同而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功能系统,也就是生理功能系统,有统一的调控中心。而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则是隐性的。因此,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是西医没有认识的功能系统。我们过去也没有这一功能系统的概念。中医的脏腑,实际上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生理功能系统;三阴三阳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调控系统,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适外稳内调控系统。这些人体自组织系统的性状,是由人类个体的DNA决定的。证的本质,是致病因子、体质特征和功能系统(脏腑经络)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医对这一联系的分析叫病机,现在也叫病理。证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可看成一个病理层次。中医把疾病的本质,高度概括为阴阳失衡。其涵义指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精津神在相互关系上失去了常态。但疾病的实质可看成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的结果。因此,中医通过对证候的认识和对疾病全过程证候传变规律的认识能达到认识疾病本质的目的。
3.1.人体的信息传导和信息控制机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2000年前,中医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认识去与之比对,就会发现这些理论是超越历史条件的惊人的创建。古人把信息叫做神灵。不予严格分析时简称神。《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中医认为,信息有阴阳动静之分。以魂魄而言,“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附于形的灵叫魄,附于气的神叫魂。魂魄也就分别代指人体内流动和存储的信息。魄同时也指人体感觉、运动的信息和信息存储,中医把对它的调控归属于肺。这就是肺藏魄,主治节的由来。魂是人体内流动的信息,人的“精神性识渐有所知”,得之于流动来的信息。魂同时也指后天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精神性机能活动。对流动信息的调控,中医把它归属于肝。这就是肝藏魂,主疏泄的由来。疏泄,主要是指对信息传导的有序调控。中医把遗传信息叫志。《辞海》释志:志向、意志。通帜。通誌。誌,记在心里或用文字符号标记。中医这一“志”的涵义,意为遗传信息以符号标记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中。主导着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因为从遗传得来,中医把它称为先天之本,归属于主生殖的肾。这是肾藏志的由来。中医把人的生理活动,接受统一的调控指挥的信息叫意。这里的意,意向之义。生理活动是后天的,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所以把对它的调控归属于脾。这是脾藏意的由来。肾和脾共同构成了对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控。“志意”也就是这种调控的能力和机制。中医有时把志意又叫做神机。《灵枢•本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根据《内经》对志意的描写,我有理由认为,我们今天认识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机制,就是先贤天才地猜测到的“志意”。“意”同时也指“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可理解为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思维活动的初级阶段;“志”同时也指“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可看作是有确定目标的意向性心理过程。至于心藏神,《灵枢•邪客》说得明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意为心是掌管精神思维活动的器官,五脏六腑皆受其调控。300多年前李时珍就弄明白了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为什么不还归于大脑?我想,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心同时作为这一功能系统的标识符号(中医的脏腑都应同时看成功能系统的标识符号),并无系统认识的混乱。此外,现代科学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了心脏有直接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作用,发现由心脏分泌的激素——心钠素族中的BNP,由脑内分离纯化得到。通过RNA印迹法发现:BNP的mRNA在心房和心室有大量表达,在脑内却没有表达。由此推论,BNP也许可以作为神经递质通过类似于神经反馈的途径到达脑部,以调节脑内神经活动。这似乎为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DNA的发现和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给我的启示是:它可以作为中西医理论沟通的一个契和点。西医可以通过这一契合点逐渐认识中医理论,借助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理论模型,促进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辩证综合研究;而中医也可以通过这一契合点,把西医的知性分析知识“移植”到自己的理论中来,以提升带有“朴素烙印”的辩证综合理论,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医学体系。
注:1。见黄应秋《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第二届国际中医经络理论与替代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65
2.见王伯章《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黄立新
主题词:遗传 生理 调控 信息 性状 证候
内容提要:人类个体的生命活动,受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功能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生命活动的异常,是这种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的结果。这也是生命活动异常的外在表现——证候的实质。同因异证和异因同证,排除了致病因子决定证型。因此,证候的类型,只能用是这种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所决定的来解释。换一种说法,这种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就是体质特征的性状表达。遗传信息的性状表达内容中,有对致病因子的性状识别记忆和调控方式的记忆,调控方式记忆可看成是对致病因子在致病特点上的分类识别。以此解释中医的六淫,实际上是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的分类认识,寒暑燥湿风火,是六种自然现象的特征和致病特点共性的抽象。证候整体性反应形式和局部性反应形式相结合的特点,使中医能准确地落实病位。证候定位的脏腑经络,实际上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是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隐性特点,导致无法从物质结构、组织形态分析能认识的功能系统。DNA遗传基因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为人类认识自身生命活动的秘密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戶。而《内经》所说的志意,则是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机制的天才的猜测。
1.1.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总是经历感性直观——知性分析——理性综合的辨证过程。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研究,都是以生命活动异常的外在表现——中医称为证候——的感性直观认识为起点。这提示我们,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分析阐释证候的实质和本质,也许是中、西医理论沟通和理论升华的突破口。
DNA遗传基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自身生命活动的秘密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戶。近日读到了黄应秋先生的《经络为何神秘》 一文,发现他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功能系统组合调控人体生命活动说。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医的证候。应秋先生在该文中说:人是多细胞生物体,他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没有一个统一控制中心的(生理功能系统都有统一的功能控制中心,如神经系统有神经中枢),只有遗传信息贮存核心DNA。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是通过细胞间互作构成的组合调控途径,调控着基因选择性表达,实现按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既定性渐成式地表达生物遗传性状的过程。该基因表达的组合调控信息构成的网络系统,决定着生物遗传性状的表达,故称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基因通过调控网,实现了对生物整体性状严格地按照基因程序调控表达。即基因通过调控网调控着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的基本现象。生理功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调控网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形式。隐性的遗传性状表达网络系统和显性的生理功能系统,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它们同时表达,互为因果。是人体的组合调控。我把应秋先生的这一学说称之为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
1.2.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那么,人体生命活动的异常,也就是这种组合调控对致病因子反应的结果了。这可以看成是疾病的实质。用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产生的生命活动异常定义疾病,这样的疾病概念,中西医是能够沟通并在认识上逐渐统一的。中医的正邪斗争概念,用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解释,既具体又清晰。邪气,自然指致病因子;正气,则指遗传生理组合调控机体产生的抗病能力。证候的实质也因这一定义而清晰;因为证候是疾病过程中阶段性(时相性)的综合表现,就实质而言是同一的。
我们现在讨论证的本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必然联系,就是这一事物的本质。所谓证本质,指证的必然联系。证候是生命活动异常的综合表现形式(或曰状态),生命活动异常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异常。也就是功能活动异常。分析证候的必然联系,那就是病因(致病因子)、体质和功能系统这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一证候与它证候本质的不同,就在于与其有着必然联系的或病因不同,或体质特征不同,或功能系统不同。西医的生理病理不能圆满地解释证候,比如,同一病毒引发的感冒,在不同人身上会出现不同的综合反应状态,因而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却收不到相同的治疗效果。其原因在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调控所产生的一些生命活动异常现象,不在西医病理认识的范围,而只与遗传信息所要表达的反应形式相符合。换一种说法,是西医的病理没有认识到证候的必然联系。
1.3.西医的生理病理不能解释证候,这本身就提示了,在西医所认识的生理功能系统之外,还存在从物质结构、组织形态分析无法找出的器官组织在功能活动上的联系,即人们猜测的人体自组织功能系统。在有了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认识后,人体自组织功能系统的客观存在就不再是猜测,而是有了科学的说明。
西医的生理病理不能解释证候的原因,除了对隐性功能系统的认识缺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缺少研究。而造成同因异证、同病异证的原因正是因为体质的差异。在有了 DNA遗传密码,是“完整记录历史进化过程各个时间层次的全息照片”的认识后,我们对双胞胎出生后长得一模一样,在生命过程中若无重大的生理改变,在体质上也就没有多大差异的认识,也就有了科学的说明。据此,我认为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同时也是体质的性状表达。所谓体质决定证候类型,其具体机制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对致病因子的性状表达决定了证候的类型。这应该就是体质特征的实质。
西医不能解释证候的原因,还由于对病因没有辩证综合的认识。遗传信息对致病因子的识别记忆和调控记忆,也是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的内容。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表达的整体性状不同,应对致病因子的调控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这是同因异证产生的原因。从这一认识出发,西医也可以以此解释同因异病,如同为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后来出现的变态性反应疾病各不相同,或为肾脏病,或为心脏病。过敏性疾病也可用这一原理解释。看似寻常的一种花粉,可在短暂时间里致人休克,其原因是遗传信息对致病因子的识别记忆和调控记忆错误或缺失,DNA表达的内容导致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调控功能发生了严重紊乱。由此看来,中、西医关于人体功能系统的概念、体质特征的概念、病因的概念,是可以在遗传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研讨中沟通,并进而统一认识的。
2.1.我们现在讨论证候的必然联系。先说脏腑,这是中医认识的功能系统。证候以整体性反应形式和局部性反应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出现,使证的定位,最终能落实到具体的脏腑上去。中医脏腑功能系统的意义,就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客观存在。那么,中医脏腑的实质是什么呢?证实质的揭示,实际上也揭示出了脏腑的实质。人体的生命活动,受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而受这种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就是脏腑的实质。换句话说,中医认识的功能系统,是受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弄清了这一点,进而就明白了中医脏腑的本质,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下的相关组织在功能活动上的必然联系。这就是中医脏腑的秘密。比如《内经》说:“肺外合皮毛”。肺与皮毛在功能活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吗?从物质结构、组织形态分析研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的。这是因为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是隐性的。对它的知性分析,需要采用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王伯章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有人运用比较解剖学生理学资料,以系统的演化进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了从蛋白质到单细胞生物、蚯蚓、两栖类•••人类,亦显示了肺与皮毛的表里相合司呼吸的作用,显示了生物在水的中介下,皮毛与肺的关系,是生物气体交换过程中汗孔这旧‘气门’与新‘气腑’的关系。它们仍随呼吸而共同开合,这就是相合的由来。说明在生物系统演化史上,肺与皮毛曾是‘同功’的器官。若再追溯到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表皮一部份转化形成,或向外突出成为水生种类的腮,或向体内凹成为陆生种类的气管,那么,肺与表皮又曾是‘同源’的器官”。生物演化史上肺与肤表的“同源”和“同功”,通过遗传信息保留了下来,成为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的内容。肺与皮毛在功能活动上的必然联系,就得到了知性分析的说明。我相信,中医脏腑的本质,采用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方法,都能够得到科学的说明。
2.2.人体的生命活动,在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下走完它的全程。所谓人体的适外稳内调控,实际上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在适外稳内作用这一意义上的称谓。换言之,人体的适外稳内调控,同样是组合调控。以此认识中医的三阴三阳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同样是受遗传和生理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适外稳内的功能系统。而这种适外稳内功能的获得并形成系统,需要从生物演化史上去寻找它的成因。王伯章氏从生物演化史上去探索认识中医描写的人体适外稳内功能系统,得出了三阴三阳适外稳内调控功能的获得和系统的形成,是生物经历了水生、两栖和陆生三个阶段,逐步形成和趋于完善的。三阳调节大致出现于扁形动物,大致完善于恒温的脯乳动物。随着生物进化到人,三阴三阳才逐步衍化完成。三阳,主要是机体的抗寒、耐热耐燥、寒热整合的适外调节系统;三阴,主要是机体的津、精、血儲调的内稳态调节系统。综合《内经》对三阴三阳的描述,人体的三阴三阳是线——经络、面——所主层次、体——脏腑统一的系统,是一个左右对称的三层次管状结构,这与三胚层的两侧对称是吻合的。王氏从温病的成因所需的环境考虑,认为是陆生或伴以两栖的环境。生物在此环境下形成适应此环境的生理机能,进化完善此环境的防御系统,即卫气营血。而湿温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则是人体的直立,促使三焦有上、中、下之分。直立以后人体三焦的津液儲调机能不能适应外环境而引起失调疾病。因此,三焦调控系统是人体直立后进化完善的。王伯章氏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医的适外稳内调控系统,是能从生物演化史上去寻找出它的成因的。而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则告诉我们,人体的这种适外稳内调控系统,也可以从遗传密码中去寻找。
2.3.生物演化史上所获得的适外稳内调控功能和不断趋于完善的调控系统,通过遗传信息的形式,在基因中保存了下来。人类基因的遗传性状表达内容中,就有对致病因子性状的识别和应对的“记忆”。依循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解秘中医的六淫。
《内经》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奉者,遵循之意。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体对外界“六气”的气候(或理化)环境,是通过调节自身的三阴三阳去遵循、适应它的。三阴三阳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适外稳内调控系统。而六气“太过”或“不及”成为致病的六淫,则是指六种致病的气候环境,也包括与这气候环境致病性状相类似的微生物、理化物质等致病因子。由于它是指的六大类致病因子,是六种自然现象的特征和致病特点共性的抽象。因此,也可以看成是六类致病因子的标识符号。中医正是总结出了外感致病因子的共性,因而在外感疾病辨证时能得以准确地定因。虽然这一病因在具体是气候因素或某种微生物因素上并不明确,但却与适外稳内调控系统调控反应表达出的致病因子的致病特性相一致。形象地说,是与病人适外稳内调控系统所认识的病因相一致的。这是因为适外稳内功能系统的调控方式实际上是对致病因子的分类识别反应。因而可以看成是,遗传信息中保留下来的是对致病因子的分类识别记忆。这就是数千年来,无论细菌病毒种类如何繁多如何变异,中医都能用六淫概括,都能找出应对它的方略的秘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医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的认识是一种共性认识,因而就对因治疗而言,远不如西医的针对性效果。因为西医所认识的病因是个别(特殊)。西医只是在病因不明,或弄清了病因而没有找到针对性治疗药物和方法前,被动采用的对症治疗,才远非中医的对因治疗优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个性的认识永无止境。仅就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和无穷变异而言,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应对这些身份或明或昧的“不速之客”。对它们的身份辨别(个性分析)永远滞后于应对(及时治疗)。因此,对致病因子的认识,同样需要上升到辩证综合的理性认识高度。毫无疑问,中医的六淫认识是辩证综合的理性认识,但不是在严格意义上的知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出来的,只能在辩证综合的前面,加上“朴素的”定语。
2。4。证候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对致病因子产生的生命活动异常的综合反应状态。因此,证候的类型,是由致病因子和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相互作用决定的。那么,同一病因而出现不同的证候,或不同病因而出现相同的证候,其解释就只能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决定或左右证型。这就是体质决定、左右证型的机制。这也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科学根据。由此,我们能进一步理解中医的治疗重在一个“调”字的意义。所谓“调”,其意在调爕人体的功能系统,使之恢复和谐的常态,以保障人体在物质(阴)和能量(阳)的转换上保持相对的平衡。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人在胎儿期,新机体在形态结构逐渐形成的同时,由于获得了父母的遗传特性,而形成了机体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是机体一般的生理功能,特殊性就是体质。东汉的王充对此有明确的论述。他在《论衡•命义》中说:“人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正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之象故也。”“遭性”意为胎儿期母体遭受非常之变故而影响了子代的体质。这里说的“正性”,即是指机体的一般性;“随性”、“遭性”同指机体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类个体的体质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仅就个体体质差异的遗传因素而言,世界上就没有两个人的DNA会有完全相同的碱基排列次序。因此,体质特征的分类认识,对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用阴阳学说指导对体质的认识,认为体质差别的根源是阴阳偏差,并以阴阳属性作为体质特征的两大分类,以阴阳理论指导临床对个体体质的具体认识。临床实践验证,体质的阴阳偏差,左右、规定着证候的阴阳属性;左右、规定着疾病演变的阴阳趋势。例如亡阴亡阳证候的出现,就是由体质的阴阳偏差规定的。虽然中医的体质学说能经受实践的检验,但因缺乏知性分析而不能说清它的实质,从而对个体体质认识的“清晰度”,停留在全凭医者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来判断的阶段。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无疑也是体质特征的性状表达。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揭示体质的本质,这是生命科学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2.5.用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分析证候的本质,其必然联系的现代阐释是:中医的六淫(其它病因略),是对外感疾病致病因子的分类认识。寒暑风湿燥火,是六大类致病因子共性的抽象。人类个体对致病因子的性状识别记忆和调控方式的记忆,通过遗传信息的形式保留下来。调控方式实际上是对致病因子的分类识别反应。人体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是人体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调控系统对致病因子的反应。这两大调控系统以组合调控的方式,调控人体的功能系统应对致病因子对器官组织功能活动造成的损害。使人体得以自我保护、修复这种损害。这是中医正邪斗争的概念。人体与致病因子应答反应(正邪斗争)出现的生命活动异常,首先是人体功能活动紊乱,这是中医的疾病概念。功能活动紊乱的外在表现形式——亦称状态,就是中医说的证候。中医疾病概念的内涵,用遗传生理两大调控系统应答致病因子的组合调控产生的生命活动异常解释,中医疾病的实质就清晰了。所谓证的实质,实际上也就是疾病的实质。人类个体的体质,是由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规定的。所以,体质特征实际上是两大调控系统组合调控的性状表达。人体的功能活动,也因遗传和生理的调控方式的不同而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功能系统,也就是生理功能系统,有统一的调控中心。而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则是隐性的。因此,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功能系统,是西医没有认识的功能系统。我们过去也没有这一功能系统的概念。中医的脏腑,实际上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生理功能系统;三阴三阳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调控系统,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的适外稳内调控系统。这些人体自组织系统的性状,是由人类个体的DNA决定的。证的本质,是致病因子、体质特征和功能系统(脏腑经络)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医对这一联系的分析叫病机,现在也叫病理。证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可看成一个病理层次。中医把疾病的本质,高度概括为阴阳失衡。其涵义指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精津神在相互关系上失去了常态。但疾病的实质可看成是遗传生理组合调控应答致病因子的结果。因此,中医通过对证候的认识和对疾病全过程证候传变规律的认识能达到认识疾病本质的目的。
3.1.人体的信息传导和信息控制机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2000年前,中医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认识去与之比对,就会发现这些理论是超越历史条件的惊人的创建。古人把信息叫做神灵。不予严格分析时简称神。《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中医认为,信息有阴阳动静之分。以魂魄而言,“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附于形的灵叫魄,附于气的神叫魂。魂魄也就分别代指人体内流动和存储的信息。魄同时也指人体感觉、运动的信息和信息存储,中医把对它的调控归属于肺。这就是肺藏魄,主治节的由来。魂是人体内流动的信息,人的“精神性识渐有所知”,得之于流动来的信息。魂同时也指后天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精神性机能活动。对流动信息的调控,中医把它归属于肝。这就是肝藏魂,主疏泄的由来。疏泄,主要是指对信息传导的有序调控。中医把遗传信息叫志。《辞海》释志:志向、意志。通帜。通誌。誌,记在心里或用文字符号标记。中医这一“志”的涵义,意为遗传信息以符号标记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中。主导着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因为从遗传得来,中医把它称为先天之本,归属于主生殖的肾。这是肾藏志的由来。中医把人的生理活动,接受统一的调控指挥的信息叫意。这里的意,意向之义。生理活动是后天的,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所以把对它的调控归属于脾。这是脾藏意的由来。肾和脾共同构成了对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控。“志意”也就是这种调控的能力和机制。中医有时把志意又叫做神机。《灵枢•本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根据《内经》对志意的描写,我有理由认为,我们今天认识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和生理调控系统的组合调控机制,就是先贤天才地猜测到的“志意”。“意”同时也指“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可理解为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思维活动的初级阶段;“志”同时也指“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可看作是有确定目标的意向性心理过程。至于心藏神,《灵枢•邪客》说得明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意为心是掌管精神思维活动的器官,五脏六腑皆受其调控。300多年前李时珍就弄明白了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为什么不还归于大脑?我想,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心同时作为这一功能系统的标识符号(中医的脏腑都应同时看成功能系统的标识符号),并无系统认识的混乱。此外,现代科学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了心脏有直接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作用,发现由心脏分泌的激素——心钠素族中的BNP,由脑内分离纯化得到。通过RNA印迹法发现:BNP的mRNA在心房和心室有大量表达,在脑内却没有表达。由此推论,BNP也许可以作为神经递质通过类似于神经反馈的途径到达脑部,以调节脑内神经活动。这似乎为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DNA的发现和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给我的启示是:它可以作为中西医理论沟通的一个契和点。西医可以通过这一契合点逐渐认识中医理论,借助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理论模型,促进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辩证综合研究;而中医也可以通过这一契合点,把西医的知性分析知识“移植”到自己的理论中来,以提升带有“朴素烙印”的辩证综合理论,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医学体系。
注:1。见黄应秋《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第二届国际中医经络理论与替代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65
2.见王伯章《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