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M 马鞭草

八月惊雷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9
帖子
16496
获得点赞
252
声望
63
335-1236337633-d17fc743673c3227a5ab68138eff77ef.jpg


马鞭草

(英)European Verbena Herb

[别名] 铁马鞭、紫顶龙芽草、野荆芥。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通常高30-80cm。茎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圆形。叶对生,卵形至短圆形,长2—8cm,宽1-4cm,两面有粗毛,边缘有粗锯齿或缺刻,茎生叶无柄,多数3深裂,有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开花时通常似马鞭,每花有1苞片,苞片比花萼略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状,5齿裂;花冠管状,淡紫色或蓝色, 近2唇形;雄蕊4,二强;子房4室,每室1胚珠。熟时分裂为4个长圆形的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于路旁、村边、田野、山坡。主产湖北、江苏、广西、贵州。

[采制] 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份]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及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性味] 性凉,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用量4.5—9g。
 
由版主最后编辑:
【类 别】: 全草类 【异名】凤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靖蜒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中文名】: 马鞭草(《别录》)

【植物形态】马鞭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疏生硬毛a叶对生;茎生叶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

中草药图谱介绍
长16~30厘米;花小,紫蓝色;花萼管状,长约2毫米,先端5浅裂,外面及顶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长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内,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顶生,柱头2裂。蒴果长方形,成热时分裂为4个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分布全国各地。

【采集】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根茎圆柱形,长1~2厘米,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巳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无毒。"

⑧《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

④《本草图经》:"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牙疳。

①《别录》:"主下部匿疮。"

②《本草拾遗》:"主癥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贮藏】 置干燥处。

【宜忌】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选方】①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鲜桔梗五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补缺肘后方》)

③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卫生易简方》)

④治痢疾:马鞭草二两,土牛膝五钱。将两药洗净,水煎服。每天一剂,一般服二至五剂。(《全展选编·传染病》)

⑤破腹中恶血,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煮去滓,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药性论》)

⑥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癥块,腹肋胀大欲死:马鞭草根苗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半匙。(《圣惠方》)

⑦治妇人疝痛: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疟,无问新久者: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疳疮: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药性备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全展选编·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喉痹):马鞭草根一握,截去两头,捣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肿痛: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人乳适量,调匀含咽。(江西《中草药学》)

⒂治黄疸:马鞭草鲜根(或全草)二两,水煎调糖服。肝肿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钱。(江西《草药手册》)
 
【药用】马鞭草科草本植物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L.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祛瘀,利水,截疟。
【临床应用】1. 用于症瘕结块,跌仆伤痛,风湿痹痛,经闭经痛等症
马鞭草入肝经血分,具有活血祛瘀、通经的作用,治关节酸痛、跌扑损伤,可配合红花、落得打等药同用;治妇女瘀阻经闭、痛经,可配合益母草、香附等药同用;用于症瘕结块,可配合三棱、莪朮等同用。
2.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以及截疟等症
马鞭草又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近人用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配合刘寄奴、半边莲等药同用,有一定的消水退肿作用;如用治脚气,可配合牛膝、木瓜、车前草等同用;治疟疾可单用本品煎服。
此外,本品配合茶叶或马齿苋可用以治疗痢疾泄泻。用本品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含咽,有可治疗咽喉肿痛。
【处方用名】马鞭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 ,煎服。月经过多、孕妇忌用。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
《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马鞭草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膀胱经,具有活血、通经、利水、截疟、消积、治痢、清热解毒等多种功能。《千金方》有马鞭草鲜晶治疟的记载。民间截疟一般取鲜草一握(干品30~60克)作煎剂于疟作前二小时服下。因它有很好的活血作用,可应用于跌仆损伤之症;又能通经,凡瘀阻冲任、经汛不行者,可与益母草、生山楂、丹参、泽兰、牛膝之属相伍应用。根据其人肝、脾及活血消症、利水退肿双重作用,似吻合于肝硬化腹水“瘀结化水”之病机,故凡此病症块癖积、水湿蕴阻、腹大如箕之实证,可以选用。体虚者可与扶正之品同用,以消补兼行,往往既可见尿量增多,腹水渐消,又可见血活瘀行、癞块软缩之效。它擅消积化滞,治泻治痢,《医方摘要》以其与茶叶相伍,治疗痢疾,确有妙思,二味均能清肠,均含鞣质,通中寓塞,凡痢泻早期,证属湿热者咸宜。又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外症痈肿、喉痹等。《卫生易简方》治乳痈肿痛,以其与生姜加酒捣汁服。实践证明,凡乳痈初起,服此方盖被取污,可建消散之功,此乃解毒、散结、消瘀多种综合作用使然。若乳痈行将化脓或脓已成,则无效。另外,夏秋间之暑湿流注,可重用本品配合金银花、连翘、僵蚕、白芥子、土贝母、木香等,对杜绝流窜、降低高热有效。以上仅举其应用之大概,而随症活用,存乎其人。
[病案举例]
张×, 男,31岁, 工人。恙起2日,寒热身痛(39.1℃),有汗不畅,鼻塞流涕,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日二三行,舌苔黄腻,脉浮滑。外邪袭于卫表,湿热阻于中焦,所谓胃肠型感冒是也。当予疏肌达邪、化温和中。
处方:
马鞭车20克,连翘、清水豆卷各12克,飞滑石15克(布包),薄荷尖(后下)、桔梗各5克,六神曲、晚蚕砂各10克(包)。
连进2剂,身热降至正常,诸恙均释。
[朱步先整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