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人。某医投予当归生姜羊肉汤罔效,延余诊治。脉弦精,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瘥,随访一年安好。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案二:
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处方:
福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有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案三:
张宏俊医案:董某,女,42岁,1984年10月12日诊。泄泻反复发作8年。经某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辘漉,泻下粪便初稀溏,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口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粪检:除食物残渣(++),余(-)。脉证合参,乃久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白术、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9剂,已无水泄,粪质稀溏,日1~2次,气短等症显著好转,方已奏效,干前方加党参、炒扁豆各10克,以健脾益气助运,继服12剂后,大便已成形,诸症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陕西中医1989;《1》28)
按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直注大肠,则泄泻不止,以苓桂术甘温脾阳,复运化,水饮一化,则泄泻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