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我这里有三案,请诸位来试试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8
声望
38
年龄
44
案一: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人。某医投予当归生姜羊肉汤罔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
 
案二: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
 
案三:董某,女,42岁,1984年10月12日诊。泄泻反复发作8年。经某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辘漉,泻下粪便初稀溏,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口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粪检:除食物残渣(++),余(—)。
 
以上三案,请诸位给出用方,并说明所用之理由,谢谢!
 
回复 4# 花香丁 的帖子

第一例:可试用控涎丹。----“怪病多痰”,此例脉舌也痰之象。
第二例:可用痰眩汤。-----方见《杏林集叶》书中。此例正合“无痰不作眩”也。
第三例:可试用香砂六君子和胃苓汤加减,腹痛重时可少加大黄,附子,干姜。(炮附宜倍大黄)。
缓解时可用资生丸或参苓白术散之类以调理之。----脾虚,挟寒湿,挟滞。(治疗须费时日)
以上仅供参考。
 
回复 1# 花香丁 的帖子

不知道是不是金匮的痰饮病的范围,背部如掌大,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入活血的药物
 
回复 2# 花香丁 的帖子

从症状来看,是五苓散证
 
回复 3# 花香丁 的帖子

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久病及肾,肾阳也许,所以脉沉缓无力,加入党参,乌梅之类
 
谢谢杏林老师和方应版主的参与,呵呵,希望看到更多的经方爱好者参与
 
病案一和二 我选用针灸推拿治疗,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但选方,一我选茯苓丸加细辛 取燥湿行气化痰之意 以细辛为引入膀胱经。
二选用苓桂术甘汤。无痰不做呕 无风不眩,当温化寒痰健脾利湿为本,少加防风、羌活以去风。
病案三 我首先想到的是痛泻药方加红藤。调理肝脾,加红藤取意红藤汤之意。


选方勉强为之,学习才是本意。
 
案1:
诊断:痰饮证 治宜温阳利水 选方苓桂术甘汤
案2:
诊断:眩晕痰饮中阻 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
案3:泄泻 脾气虚弱 治宜 健脾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汤
以上个人意见。
 
案一:苓桂术甘汤证
案二: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案三:理中汤加茯苓、泽泻。既温中又利小便
个人浅见,抛砖以引玉
 
从花版所发三个病案来看均为中阳虚寒,痰饮内停。因此均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
案例一: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附子、葱白。
案例二:苓桂术甘汤加生姜、半夏、泽泻。
案例三:苓桂术甘汤加生姜、良姜、益智仁、补骨脂、附子。【生姜量要大30克以上】
以上仅为个人的粗浅认识,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斧正。
 
没有哪位朋友想试试看了吗
 
案一、二用五苓散,案三都用苓桂术甘汤而愈。
上面三案都选自《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作者:陈明 出版社: 学苑出版
按第一案来说,医者“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瘥,随访一年安好。”既然为饮,却选用五苓散。
案三中,似乎从证来看更倾向于五苓散,而医者却选择了苓桂术甘汤。

可见两方在临床运用上,确实有易混淆处。
 
案一: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人。某医投予当归生姜羊肉汤罔效,延余诊治。脉弦精,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瘥,随访一年安好。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案二:
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处方:
福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有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案三:
张宏俊医案:董某,女,42岁,1984年10月12日诊。泄泻反复发作8年。经某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辘漉,泻下粪便初稀溏,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口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粪检:除食物残渣(++),余(-)。脉证合参,乃久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白术、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9剂,已无水泄,粪质稀溏,日1~2次,气短等症显著好转,方已奏效,干前方加党参、炒扁豆各10克,以健脾益气助运,继服12剂后,大便已成形,诸症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陕西中医1989;《1》28)
按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直注大肠,则泄泻不止,以苓桂术甘温脾阳,复运化,水饮一化,则泄泻自止。
 
回复 16# 花香丁 的帖子

案例一既然诊为“饮留心下"那就应该是苓桂术甘汤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条明文指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弦,苓桂术甘汤主之。
 
刚刚看了这个贴子,个人认为案二用杏林集叶老师的痰眩汤功效更快!!!!
 
案1用附子汤,案2,3用真武汤,,,此3案均为少阴病,,,,,哈哈哈,请指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