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343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 年龄
- 71
从容者长寿
书评人: 周靖竹
移情者常乐
情绪会发病,情绪能治病,说来有点玄虚,其实符合人体心身医学的科学原理。
清代《冷庐医话》记载一则医案故事。有位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同“范进中举”那样高兴发狂,大笑不止。笑能调气补心,但狂笑无休却会伤心逆气。他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腰中膈处神经剧痛,几乎像要断气。笑得茶饭不思,寝寐难安,整夜通宵失眠。精神狂躁,心摇智迷,惶惶难以终日。几位医生诊断后都叹息摇头,束手无策。即便投以药石,也不见疗效。后来,有位名医诊断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逾十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去吧,迟了就来不及了。你回家路过镇江时,找一位姓何的医生再看一看病,或许还可以挽救。”同时写了一封信要书生带给何医生。书生在侍童陪护下立即离京南归,到达镇江,寻访到何医生,狂笑病却好了。原来信上是这般写道:“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元神)”,又说“喜伤心,恐胜喜”。狂喜过度的情绪会伤害心神,江南书生就是一例。那位名医使用“恐惧疗法”,恐吓他可能会死,使他惊惧忧郁,使原先的狂躁情绪转移掉,犹如在沸腾的开水中投入冰块,使之高温骤降,冷热中和,成了温水。这种以情绪治情绪的方法,在中医养生学上称之为“移情易性”法(《临证指南》)。中了状元的江南书生,全靠这一移情疗法救了性命。《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出一系列的移情疗法,如:“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见该书《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中医学原理,“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这五种情绪一旦失度,反过来会伤害人体五脏,必须易气相治,移情中和,“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见该书《生气通天论》)
移情疗法,重要的是“调心神,和情性”。清代雍乾年间名医叶天士,人称“天医星”转世。实际是他医人重医心,所谓“善医者首论精神”,用移情疗法转移、协调患者之情绪,平和心境,达到尽快康复。当时有位二十多岁的公子哥儿,父亲是某省制军,秋试中举,贺客盈门,不料两眼突然红肿发病,痛不可忍,几乎目难见物。请叶天士诊疗。天士望闻问切后说:“目疾不足虑,当自愈。愈后七日内,足心必生痈毒,一发不可治。”当时大家知道叶天士是一代名医,决断患者生死,不差分毫。为此公子听后“不觉悲惧求救。”天士说,目前还有方可救。教他每天息心静坐,以左手搓擦右足心三十六遍,再以右手搓擦左足心三十六遍。公子遵嘱,整整七天搓擦左右足心。七天后叶天士再来时,公子高兴地告诉他,双目红肿剧痛已经好了,但不知足心痈毒还发不发?叶天士笑着说:“前言发毒者,妄也。公子为富贵中人,事事如意,所惧者死耳,唯以死动之,则他念惧绝,一心注足。手擦足心则心火下行,目疾自愈。不然,心愈躁,目愈痛,虽日服灵丹,庸有效乎?!”叶天士真堪任“天医星”,医术高超,医心更高明。富贵公子中举后得意狂躁,虚火上升,双目红肿。如果仅仅施以药石降火,由于心火过盛,情性过躁,再佳药石也无良效。巧妙地让他移情注意足心,又用双手轮流搓擦,能使心火降灭,又导体热下泄,目疾痊愈,情性调和,心境平稳,病体自然康复。
20世纪初,欧美各国医学界盛行心理治疗,尤其推崇弗洛伊德精神疗法中自由联想移情等方法,强调自动调节情绪,自我心理康复。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活动中枢部位不是大脑表层,而是在大脑边缘系统,称之为“情绪脑”,直接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谢活动,同时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揭示了情绪同人体健康之所以直接关联的生理奥秘。
移情调心,主要是将有害心身的不良、消极情绪移去,而移入良好的积极情绪,通过调养心神,增强理智,和谐情绪,达到机体康复。据古籍记载,隋炀帝因贪恋酒色,**无度,致使病魔缠身,御医百药无效。民间名医莫君锡应召进宫,给隋炀帝诊脉后,并不开方下药,而是送上两幅画,说是呈请皇上观赏,炀帝起初很不乐意,怒想将“如此庸医”斩首。转念一想,且慢,先看看画的情况再说。于是命人将画挂置于卧室壁上。一幅画名《京都无处不染雪》,气势宏大,画上可见朔风呼啸,大雪纷飞,漫天皆白。炀帝看得入迷,顿觉心脾透凉,积热全消,神情平静。另一幅画名《梅熟季节满园春》,画面上一颗颗梅子黄里透红,水灵灵逗人喜爱。炀帝望梅止渴,馋涎欲滴,津液汩汩。原来口干舌燥的症状也渐渐消失。隋炀帝越看越有趣味,连看十天后,这位皇帝的病不药而愈。为什么呢?饱食终日、**过度的皇帝湿热外邪袭身,火燥攻心,病得已无药可救,可谓神形散乱,情绪躁极。而这两幅画图,给他看到了另一派景象,使他触景移情,情景交融,调谐了心神,调和了情绪,获得了一股生气蓬勃的神志。情移神往,湿热外散,燥火降息,气机调畅,增强了自身免疫作用,所以病体霍然痊愈。
国外历史上也有类似病例。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由于工作紧张,身体虚弱,心神恍惚,神经失调,长期失眠,久治不愈。后来请一位名医诊治。他给法拉第仔细检查了身体,没有开处方,只说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医生走后,法拉第反复琢磨此话意思,获得启发。从此他经常去看滑稽戏,看马戏表演,看喜剧演出。原先紧张、郁闷的情绪逐渐消失,生活丰富多彩,心情愉快开朗。不知不觉,睡眠改善,神经正常,体质强壮。他一生在化学研究中创造发明无数项,活到了七十六岁善终。正如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对于情绪不良、心身障碍的病患者,看一场喜剧,读一本轻松愉快的书,或者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往往比服用任何药物,还要有治疗良效。真是“心病只需心药医”,移情调心,就是一帖有效的心药。
移情调心,最好充分利用大自然环境,从中吸取活泼、欢乐、轻松、愉快的天然养料。《黄帝内经》上说:“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就是指出人与自然是气息相通的。特别对于长时期忙于室内事务的人来说,接触大自然,观赏山河之壮丽,形胜之气势,可使自己心胸豁然开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那样,心旷神怡,忧乐俱忘,达到了移情养心、调气舒怀的理想境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如能抽空旅游郊外,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也是移情养心的好办法。正如古人所说:“脑力与肢体相间而用,实为养生之无上妙法。”(《心潮录》)再比如,节假日到野外钓鱼,不仅能移情换景,而且收心养心,调谐神情。《列子·汤问》上说:“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身体沐浴大自然清风,心神专注于水波中鱼儿动静,诗情画意,轻松悠然,杂念全消,“不知老之将至”。稗史上传说“姜太公八十遇文王”。那是商代末年,饱学经纶的姜尚长期垂钓渭水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见他钓鱼全在怡情养心。八十岁那年遇见周文王,当时他精神矍铄,老当益壮,目聪智睿,丝毫不衰。君臣际会,后来辅助武王起兵伐纣,所战必克,大举成功。姜尚寿近百岁,名垂千秋,确实得益于渭水边钓鱼的移情养心也。
移情易性,调谐心神,贵在自觉。就是说,不待心身障碍而先移情换景,治未病,重预防。常使情感与理智和谐交融,将不良的情绪移出心境,而换入良好乐观情绪。这样,健康常驻,欢乐常在,拥有心境舒畅的每一天。所以说:移情者常乐!
从容者长寿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述了一代谋士张良的传奇故事,歌颂他“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史公司马迁原以为张良“魁梧奇伟”,后来看到他的图像,才知“貌如妇人好女”,形似体弱美貌的女子。传记说,张良是韩国人,秦始皇灭韩后,张良急于复仇,毁家纾难,“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虽然行刺失败,张良名闻天下。仓率举事,给他教训深刻。他隐匿下邳,从容步游桥上,经黄石公老人三次考验,获得了信任,授予《太公兵法》。从此,张良熟读兵书,一改先前急于报仇的心情,而是辅助刘邦从容划策,推翻了秦王朝,战胜了项羽,使刘邦开创汉朝,张良也达到为韩国报仇的目的。事业成功后,张良又功成身退,从容养生。尽管张良体弱多病,又遇汉初诛杀功臣的危局,他却悠游卒年,寿近八十善终。正如后来有诗称颂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宋·王安石诗)
“从容”一词,典出《诗经·小雅》一首《都人士》序言,说是“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后以“从容不迫”,形容沉着镇定,不慌不忙的良好气质,不仅促使谋事成功,而且有利于保健养生。清代乾隆年间曹慈山,字廷栋,浙江嘉善人。他自小患“童子痨”(肺结核),体弱病重,从容养心养身,带病延年。他不去博取功名,而是埋头研读历代养生医典,生活中绝对避免急躁,坚持恬淡从容,收心养心,长时期延服草药,不仅肺痨痊愈,而且寿至九十余岁。
当代著名人口理论家马寅初先生,也是从容养心的典范。他历尽艰难,一生坎坷,但仍坚持真理,处世从容。他把开大会对他大轰大鸣的“批判”当做“洗热水澡”,在会上镇定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更不在乎了。”九十一岁时患了直肠癌,医生都不敢对此高龄病人动手术,他却平静从容地走上手术台。当平反通知送到他面前时,他已是百岁人瑞。正是从容不迫的心境,使他虽处逆境多难而能长寿告终,一百零一岁仙逝,传为佳话。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提醒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气尽也;从容者,气初也。”所以他说:“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他是从自然界万物生长于从容,死亡于急促,来说明人体也是如此规律。就人体来说,神情急促,首先是影响气机正常调和,耗气损神;从容不迫,气机调畅运行正常,脏腑功能有条不紊,十分有利于延年益寿。从容,也是心境中表露出来的气质秉性。古代传统养生学一再说,镇定自若,“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明·龚廷贤语)又说“若人躁兢(失却从容),则神疲魂浊,意乱魄散,精遂溃耗。”(明·龙遵叙语)这些都是规劝人们要从容养生。而这一保健良方,往往为处于生活奔波,常常心急慌忙的人们所忽视。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老人十条标准”,第一条就是“有充沛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繁重工作。”这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正因为从容不迫,人的心理平静、宽宏,凡事顺其自然,不背包袱,不受任何心理压力的干扰,可以精力充沛地从事日常繁重工作。如果心情急促,甚至草率冒险,失却从容,损害精神健康,就不可能担负日常繁重工作,也就称不上“健康老人”。现代科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威迪安特公布一项研究报告说:好身体和长寿取决于感情上从容不迫的应付能力,这种在心理上免受任何压力的因素,比诸如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等更为有利于健康长寿。
从容处世,从容养生,必须做到心态从容,仪态从容。心态,即心境,是仪态(言行举止)的指挥官,首先从容养心,才能使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仪态处处从容不迫,沉着镇定处置一切。
心态从容,心理不受任何不良情绪压力的干扰,不背任何思想包袱,安静自若,不急不躁。宋代朱熹说:“学者当今宁静闲退之意胜,而飞扬躁扰之气消,则治心养气,处世接物自然安稳。”他说的既是治学道理,也是养心要诀。心境常处宁静闲悠,消除了飞扬躁扰,心态从容自若,处世待人也自然稳妥了。明代吕坤还认为,并非不说话、不做事就算心态从容。他说:“虽终日言语,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或稠人广众中应繁剧,不害甚为沉静,神定故也。一有飞扬动扰之意,虽端坐终日,寂无一语,而色貌自浮。”所以他提出,心态从容,归根结底在于心神安定。唯有“神定”,才能虽处千军万马战乱之中也能从容若定,虽遇千人万语之时也自心态沉静。如果心神不定,即便“端坐终日,寂无一语”,也会色貌浮躁,有害健康。
“神定”来自于“心平”。清代诗人蒋深有首《麻阳船口号》曰:“逆流好用船头力,下水偏将船尾行。一叶不妨危地过,此心平处水皆平。”他说的是逆水行舟,实际形象地比喻人处逆境中,只要自身心境平稳,即便于逆浪滔天中也会视作平地,稳步前走。心平神定,心态从容,对于身患疾病者来说,尤为需要。面对疾病,“既来之,则安之”,从容对待,有利于体内增长免疫抗病力,配合医疗促使早日康复。如果心态急躁,或忧患无穷,会使全身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不仅自我降低抗病免疫力,而且最佳的药石也会事倍功半,难得良效。
仪态从容,日常言语、行动举止都处处稳健自若,即便遇上特殊的紧急事情,甚至飞来横祸,也要从容处置,不要慌张,更不要心乱如麻而手足无措。汉楚之战中,在广武阵上,刘邦义正辞严地历数项羽罪行,项羽怒不可遏,下令乱箭齐发,箭中刘邦前胸。这时,刘邦有意“伤胸?足”,假装捏住脚趾说:“敌人射中我脚指头了。”照样神气自若地指挥全军反击。仪态从容,指挥若定。如果刘邦当时心急慌乱,手足无措,必然影响全军意乱心散,兵败如山倒,也就没有以后的汉朝和汉高祖了。可见仪态从容,在特殊场合下,不仅关乎个人身家性命,而且事关社会大局,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源于2005年第5期《中外书摘》)
书 名: 心境健康人长寿 作者: 周靖竹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
书评人: 周靖竹
移情者常乐
情绪会发病,情绪能治病,说来有点玄虚,其实符合人体心身医学的科学原理。
清代《冷庐医话》记载一则医案故事。有位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同“范进中举”那样高兴发狂,大笑不止。笑能调气补心,但狂笑无休却会伤心逆气。他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腰中膈处神经剧痛,几乎像要断气。笑得茶饭不思,寝寐难安,整夜通宵失眠。精神狂躁,心摇智迷,惶惶难以终日。几位医生诊断后都叹息摇头,束手无策。即便投以药石,也不见疗效。后来,有位名医诊断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逾十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去吧,迟了就来不及了。你回家路过镇江时,找一位姓何的医生再看一看病,或许还可以挽救。”同时写了一封信要书生带给何医生。书生在侍童陪护下立即离京南归,到达镇江,寻访到何医生,狂笑病却好了。原来信上是这般写道:“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元神)”,又说“喜伤心,恐胜喜”。狂喜过度的情绪会伤害心神,江南书生就是一例。那位名医使用“恐惧疗法”,恐吓他可能会死,使他惊惧忧郁,使原先的狂躁情绪转移掉,犹如在沸腾的开水中投入冰块,使之高温骤降,冷热中和,成了温水。这种以情绪治情绪的方法,在中医养生学上称之为“移情易性”法(《临证指南》)。中了状元的江南书生,全靠这一移情疗法救了性命。《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出一系列的移情疗法,如:“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见该书《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中医学原理,“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这五种情绪一旦失度,反过来会伤害人体五脏,必须易气相治,移情中和,“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见该书《生气通天论》)
移情疗法,重要的是“调心神,和情性”。清代雍乾年间名医叶天士,人称“天医星”转世。实际是他医人重医心,所谓“善医者首论精神”,用移情疗法转移、协调患者之情绪,平和心境,达到尽快康复。当时有位二十多岁的公子哥儿,父亲是某省制军,秋试中举,贺客盈门,不料两眼突然红肿发病,痛不可忍,几乎目难见物。请叶天士诊疗。天士望闻问切后说:“目疾不足虑,当自愈。愈后七日内,足心必生痈毒,一发不可治。”当时大家知道叶天士是一代名医,决断患者生死,不差分毫。为此公子听后“不觉悲惧求救。”天士说,目前还有方可救。教他每天息心静坐,以左手搓擦右足心三十六遍,再以右手搓擦左足心三十六遍。公子遵嘱,整整七天搓擦左右足心。七天后叶天士再来时,公子高兴地告诉他,双目红肿剧痛已经好了,但不知足心痈毒还发不发?叶天士笑着说:“前言发毒者,妄也。公子为富贵中人,事事如意,所惧者死耳,唯以死动之,则他念惧绝,一心注足。手擦足心则心火下行,目疾自愈。不然,心愈躁,目愈痛,虽日服灵丹,庸有效乎?!”叶天士真堪任“天医星”,医术高超,医心更高明。富贵公子中举后得意狂躁,虚火上升,双目红肿。如果仅仅施以药石降火,由于心火过盛,情性过躁,再佳药石也无良效。巧妙地让他移情注意足心,又用双手轮流搓擦,能使心火降灭,又导体热下泄,目疾痊愈,情性调和,心境平稳,病体自然康复。
20世纪初,欧美各国医学界盛行心理治疗,尤其推崇弗洛伊德精神疗法中自由联想移情等方法,强调自动调节情绪,自我心理康复。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活动中枢部位不是大脑表层,而是在大脑边缘系统,称之为“情绪脑”,直接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谢活动,同时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揭示了情绪同人体健康之所以直接关联的生理奥秘。
移情调心,主要是将有害心身的不良、消极情绪移去,而移入良好的积极情绪,通过调养心神,增强理智,和谐情绪,达到机体康复。据古籍记载,隋炀帝因贪恋酒色,**无度,致使病魔缠身,御医百药无效。民间名医莫君锡应召进宫,给隋炀帝诊脉后,并不开方下药,而是送上两幅画,说是呈请皇上观赏,炀帝起初很不乐意,怒想将“如此庸医”斩首。转念一想,且慢,先看看画的情况再说。于是命人将画挂置于卧室壁上。一幅画名《京都无处不染雪》,气势宏大,画上可见朔风呼啸,大雪纷飞,漫天皆白。炀帝看得入迷,顿觉心脾透凉,积热全消,神情平静。另一幅画名《梅熟季节满园春》,画面上一颗颗梅子黄里透红,水灵灵逗人喜爱。炀帝望梅止渴,馋涎欲滴,津液汩汩。原来口干舌燥的症状也渐渐消失。隋炀帝越看越有趣味,连看十天后,这位皇帝的病不药而愈。为什么呢?饱食终日、**过度的皇帝湿热外邪袭身,火燥攻心,病得已无药可救,可谓神形散乱,情绪躁极。而这两幅画图,给他看到了另一派景象,使他触景移情,情景交融,调谐了心神,调和了情绪,获得了一股生气蓬勃的神志。情移神往,湿热外散,燥火降息,气机调畅,增强了自身免疫作用,所以病体霍然痊愈。
国外历史上也有类似病例。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由于工作紧张,身体虚弱,心神恍惚,神经失调,长期失眠,久治不愈。后来请一位名医诊治。他给法拉第仔细检查了身体,没有开处方,只说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医生走后,法拉第反复琢磨此话意思,获得启发。从此他经常去看滑稽戏,看马戏表演,看喜剧演出。原先紧张、郁闷的情绪逐渐消失,生活丰富多彩,心情愉快开朗。不知不觉,睡眠改善,神经正常,体质强壮。他一生在化学研究中创造发明无数项,活到了七十六岁善终。正如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对于情绪不良、心身障碍的病患者,看一场喜剧,读一本轻松愉快的书,或者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往往比服用任何药物,还要有治疗良效。真是“心病只需心药医”,移情调心,就是一帖有效的心药。
移情调心,最好充分利用大自然环境,从中吸取活泼、欢乐、轻松、愉快的天然养料。《黄帝内经》上说:“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就是指出人与自然是气息相通的。特别对于长时期忙于室内事务的人来说,接触大自然,观赏山河之壮丽,形胜之气势,可使自己心胸豁然开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那样,心旷神怡,忧乐俱忘,达到了移情养心、调气舒怀的理想境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如能抽空旅游郊外,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也是移情养心的好办法。正如古人所说:“脑力与肢体相间而用,实为养生之无上妙法。”(《心潮录》)再比如,节假日到野外钓鱼,不仅能移情换景,而且收心养心,调谐神情。《列子·汤问》上说:“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身体沐浴大自然清风,心神专注于水波中鱼儿动静,诗情画意,轻松悠然,杂念全消,“不知老之将至”。稗史上传说“姜太公八十遇文王”。那是商代末年,饱学经纶的姜尚长期垂钓渭水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见他钓鱼全在怡情养心。八十岁那年遇见周文王,当时他精神矍铄,老当益壮,目聪智睿,丝毫不衰。君臣际会,后来辅助武王起兵伐纣,所战必克,大举成功。姜尚寿近百岁,名垂千秋,确实得益于渭水边钓鱼的移情养心也。
移情易性,调谐心神,贵在自觉。就是说,不待心身障碍而先移情换景,治未病,重预防。常使情感与理智和谐交融,将不良的情绪移出心境,而换入良好乐观情绪。这样,健康常驻,欢乐常在,拥有心境舒畅的每一天。所以说:移情者常乐!
从容者长寿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述了一代谋士张良的传奇故事,歌颂他“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史公司马迁原以为张良“魁梧奇伟”,后来看到他的图像,才知“貌如妇人好女”,形似体弱美貌的女子。传记说,张良是韩国人,秦始皇灭韩后,张良急于复仇,毁家纾难,“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虽然行刺失败,张良名闻天下。仓率举事,给他教训深刻。他隐匿下邳,从容步游桥上,经黄石公老人三次考验,获得了信任,授予《太公兵法》。从此,张良熟读兵书,一改先前急于报仇的心情,而是辅助刘邦从容划策,推翻了秦王朝,战胜了项羽,使刘邦开创汉朝,张良也达到为韩国报仇的目的。事业成功后,张良又功成身退,从容养生。尽管张良体弱多病,又遇汉初诛杀功臣的危局,他却悠游卒年,寿近八十善终。正如后来有诗称颂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宋·王安石诗)
“从容”一词,典出《诗经·小雅》一首《都人士》序言,说是“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后以“从容不迫”,形容沉着镇定,不慌不忙的良好气质,不仅促使谋事成功,而且有利于保健养生。清代乾隆年间曹慈山,字廷栋,浙江嘉善人。他自小患“童子痨”(肺结核),体弱病重,从容养心养身,带病延年。他不去博取功名,而是埋头研读历代养生医典,生活中绝对避免急躁,坚持恬淡从容,收心养心,长时期延服草药,不仅肺痨痊愈,而且寿至九十余岁。
当代著名人口理论家马寅初先生,也是从容养心的典范。他历尽艰难,一生坎坷,但仍坚持真理,处世从容。他把开大会对他大轰大鸣的“批判”当做“洗热水澡”,在会上镇定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更不在乎了。”九十一岁时患了直肠癌,医生都不敢对此高龄病人动手术,他却平静从容地走上手术台。当平反通知送到他面前时,他已是百岁人瑞。正是从容不迫的心境,使他虽处逆境多难而能长寿告终,一百零一岁仙逝,传为佳话。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提醒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气尽也;从容者,气初也。”所以他说:“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他是从自然界万物生长于从容,死亡于急促,来说明人体也是如此规律。就人体来说,神情急促,首先是影响气机正常调和,耗气损神;从容不迫,气机调畅运行正常,脏腑功能有条不紊,十分有利于延年益寿。从容,也是心境中表露出来的气质秉性。古代传统养生学一再说,镇定自若,“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明·龚廷贤语)又说“若人躁兢(失却从容),则神疲魂浊,意乱魄散,精遂溃耗。”(明·龙遵叙语)这些都是规劝人们要从容养生。而这一保健良方,往往为处于生活奔波,常常心急慌忙的人们所忽视。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老人十条标准”,第一条就是“有充沛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繁重工作。”这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正因为从容不迫,人的心理平静、宽宏,凡事顺其自然,不背包袱,不受任何心理压力的干扰,可以精力充沛地从事日常繁重工作。如果心情急促,甚至草率冒险,失却从容,损害精神健康,就不可能担负日常繁重工作,也就称不上“健康老人”。现代科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威迪安特公布一项研究报告说:好身体和长寿取决于感情上从容不迫的应付能力,这种在心理上免受任何压力的因素,比诸如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等更为有利于健康长寿。
从容处世,从容养生,必须做到心态从容,仪态从容。心态,即心境,是仪态(言行举止)的指挥官,首先从容养心,才能使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仪态处处从容不迫,沉着镇定处置一切。
心态从容,心理不受任何不良情绪压力的干扰,不背任何思想包袱,安静自若,不急不躁。宋代朱熹说:“学者当今宁静闲退之意胜,而飞扬躁扰之气消,则治心养气,处世接物自然安稳。”他说的既是治学道理,也是养心要诀。心境常处宁静闲悠,消除了飞扬躁扰,心态从容自若,处世待人也自然稳妥了。明代吕坤还认为,并非不说话、不做事就算心态从容。他说:“虽终日言语,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或稠人广众中应繁剧,不害甚为沉静,神定故也。一有飞扬动扰之意,虽端坐终日,寂无一语,而色貌自浮。”所以他提出,心态从容,归根结底在于心神安定。唯有“神定”,才能虽处千军万马战乱之中也能从容若定,虽遇千人万语之时也自心态沉静。如果心神不定,即便“端坐终日,寂无一语”,也会色貌浮躁,有害健康。
“神定”来自于“心平”。清代诗人蒋深有首《麻阳船口号》曰:“逆流好用船头力,下水偏将船尾行。一叶不妨危地过,此心平处水皆平。”他说的是逆水行舟,实际形象地比喻人处逆境中,只要自身心境平稳,即便于逆浪滔天中也会视作平地,稳步前走。心平神定,心态从容,对于身患疾病者来说,尤为需要。面对疾病,“既来之,则安之”,从容对待,有利于体内增长免疫抗病力,配合医疗促使早日康复。如果心态急躁,或忧患无穷,会使全身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不仅自我降低抗病免疫力,而且最佳的药石也会事倍功半,难得良效。
仪态从容,日常言语、行动举止都处处稳健自若,即便遇上特殊的紧急事情,甚至飞来横祸,也要从容处置,不要慌张,更不要心乱如麻而手足无措。汉楚之战中,在广武阵上,刘邦义正辞严地历数项羽罪行,项羽怒不可遏,下令乱箭齐发,箭中刘邦前胸。这时,刘邦有意“伤胸?足”,假装捏住脚趾说:“敌人射中我脚指头了。”照样神气自若地指挥全军反击。仪态从容,指挥若定。如果刘邦当时心急慌乱,手足无措,必然影响全军意乱心散,兵败如山倒,也就没有以后的汉朝和汉高祖了。可见仪态从容,在特殊场合下,不仅关乎个人身家性命,而且事关社会大局,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源于2005年第5期《中外书摘》)
书 名: 心境健康人长寿 作者: 周靖竹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