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防止中医临床的失误(二)

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1
声望
38
谋略三法

中医治病应做到有智、有勇,智勇双全。智包括计谋、治病策略;勇则是要有胆有识,做到胆大心细与灵活变通。

(一)胆大心细,灵活变通

孙思邈所谓“行欲方而智欲园,心欲小而胆欲大”就是说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治病要果断、慎重。果断是指,当用则用,无所顾忌。张景岳认为: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若新暴之病,虚实既得其真,即当以峻剂直攻其本,拔之其易。若危安在举动之间,即用药虽善,若无胆量勇敢,而药不及病,亦犹杯水车薪,尚恐弗济。心细就是要细心诊断,心态沉稳,用药周密。《医林改错》明确地指出,医生临诊“必须亲自其证……断不可徒取虚名,恃人立论,病未经见,揣度立方,倘不知病源,方不对症,是作活人之心,遗作杀人之事,不可畏欤厂心细沉稳虽包含着谨慎从事的诊断和治疗,但过于小心、轻描淡写地不敢用药也是无济于事的。故胆大与心细必须统一。
灵活应变,是指医者诊治疾病应根据病人的现有证情及其变化状况,采取变通的方法。不可呆板“八股”。《伤寒论》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说不论何病、何时、何变,都要具体分析,灵活对待。具体来说,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立法遣方。年老之人最忌伐削。年少赋薄用药份量尤宜酌减。再就是要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调整药物与剂量。如恽铁樵所谓“病之初期发热与末期发热迥然不同,初期之热,肌肉不削,津液不竭,涕泪汗溲以药行之则行,末期则相反。以初期之方施之末期,非但不效,反足增病。如口渴唇干舌燥,初期以凉药解之则解,末期则反增痞满。又如初期热病,汗之而汗,攻之而便,分利之而溲;施之末期,发汗则失血,攻之则息高。”注意病变的不同阶段,分期施治也是减少失误的重要方面。此外要注意随病的变化用药。《时病论》对暑温过服大寒药所致的病例中说:“即如是证,过服寒凉;热证未去,而寒证又生,此病一变也。暂时用温热之剂,先破寒凉之气,此药一变也。服之肢体回温,舌苔仍燥,此病又一变也。即舍热药,转用凉剂收功,此药又一变也。”此病中因病理三变,故治法用药亦三变,可谓灵活应变用药之范例也。

(二)除邪安正,治病留人

除邪与安正是治疗中必须要处理好的一对矛盾。处理得好,病除而正安,处理不好,邪虽去而正已衰。临床上因乱施攻伐,造成变证坏证者,并不少见。《医门法律》例云:“若以肺气虚热,白虎汤法施之,则脾气从之下溜,转伤其阴耳。”沈目南亦说:“病在表而医反下之,诛伐无过,致伤脾之气,所以下利清谷。”仲景《伤寒论》中因攻下致死、清泄过度而发生除中等死证者论述尤详。故每一个医者在运用除邪方药时,应该慎重对待。
如何才能做到邪除正安呢?古人提出以下几点经验:

其一,必须掌握药物的正、副作用。《脚气钩要》说:“药者毒也,世俗不解药之为毒之过也。”是说凡药皆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样。医生用药,是以药物的偏胜,以矫正病的偏向。所以不仅要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又要了解各种药物的负面效应。峻攻之药如此,补益之品同样如此。参、芪、归、术补气补血,利人处虽多,但邪滞于中,用之也有留邪之害。《理瀹骈文》说:“杀人不必在峻药也,即和平之药,亦能因循致人于死。”了解药物的正副作用,还有利于变弊为利,济世活人。《医余》曾打了一个用药如用兵的比喻:“药者,凶毒也;兵者凶器也。善用者则为良药,为义兵;不善用则为恶药,为不义之兵。”医生的职能就是要用其利而不用其弊,变其弊而为利。

其二,对证用药,轻重得宜。治病用药,务求切病。《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对用药切病,提出四要:“一切见证,二切病因,三切气候,四切体质。”要求做到“轻药亦切,重药亦切,曲折亦切,概括亦切”,这样才能达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效果。

其三,根据病人的体气用药。病人体气不足,宜先补正,后祛邪,或攻邪与补正并施。仲景治病十分注重病人的阳气阴精,所以或汗或下始终贯穿“扶阳气,存津液”大法。叶天士治温病,更以保存津液为“第一要义”。张景岳则对胸中之大气的维护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他说:“一生之活者,阳气也……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喻嘉言对此大加发挥,在《大气论》中说:“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又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减,气立孤危矣,如之何其可哉。”故他主张祛邪治病,必时时顾及胸中之气。如“水饮据胸位,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通胸中之阳气。胸痹心痛,以薤白白洒通阳。若胸中之阳不亏则用枳术汤足矣,用枳必用术各半。”这些经验是十分可贵的。

其四,调脾保胃气。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古人认为,治病必靠胃气来载行药力。故调脾保胃对于人体的健康,乃至于康复病体,至为关键。治病首要安抚病人的神,神安则病易愈。《慎斋遗书》中说:“神之所以安者,气也,气得其平,则神安而无病,然神气之所以因之衰旺者,胃也。能治病者,必不亡胃。”所以书中提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临床上凡久病、难疗之证,当以调理脾胃。各种疾病如果见到有吐泻表现的,亦以调治脾胃为先。脾胃功能恢复,不仅有助于药物生效,而且各种疑难疾病也容易康复。
如何才能做到治病又不伤胃气?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祛邪方中佐以甘温之品,如解肌发汗、清热止利方中用甘草、大枣等。又如白虎和白虎加人参汤清胃热亦用甘草和胃保胃。二是峻药不可久用。如承气汤的使用, “得下,余勿服”等。三是辛香温燥之品宜暂而不宜久用。防止燥伤胃阴。四是病轻不宜大剂、重剂,防止因药力过重伤及胃气。《幼科发挥》说:“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辛热走以耗阴,苦寒败阳而损胃。”又说:“今之调理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为害,喜补而恶攻,害之攻者大,害于补者岂小哉。”指出用药不宜太过,攻药如此,补药亦应如此。

(三)兵法用药

古人有“用药如用兵”之说。孙子兵法《谋攻篇》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就是说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知道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官兵有共同欲望的、以已有备对敌无备的、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才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医生治病,攻邪安正,与用兵之道也有相通之处,所以说,用药如用兵,懂得用兵之道,对医生治病,也是有益而无害的。
清•柯琴著《伤寒论翼》六经正义第二,曾就六经辨证的治法,以兵法作喻,谓“先明六经之路,才知贼寇所从来”:“明六经地形,始得握百病之枢机,详六经来路,乃得操治病之规则。”其间他把邪人太阳地面使用的汗法,称作“麻黄为关外之师,桂枝为关上之师,大小青龙为关内之师”“柴胡桂枝是两路分击之师也”。还有清野千里的白虎,清宫除盗之承气等说法,比喻生动而形象,可以参阅。
清•徐大椿也有“向导之师”(即根据经络用药)、“行间之术”(离间瓦解)、“一病而分治之”(用寡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合治之”(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等用药如用兵的治病方法。当然,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要从具体病情出发进行周密思考。正如吴鞠通所云:“兵贵神速,机园法活,去敌务尽,善后务细。”这些都是治病时要注意的地方。
辨疑似证三法
中医有“疑难病证”之说,其实,疑难病就是疑似病证。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经过努力,再难的事也是可以攻克的。而缺少辨别疑似证的能力就会导致治疗失误。《医阶辨证》中云:“一旦临疑似之证,若处云雾之中,不辨东西南北,几微之际,瞬杀人”。所以辨疑似病证是每一个医者必须要掌握的。

(一)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辨别

疾病的症状(表现)与内在的变化(如病体的反映)往往是一致的。例如发热,其表现应当不欲近衣,口渴而欲饮水等,这是真正的热证。有时又不一致,如发热,反欲近衣,口虽渴反不欲饮,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通常称这种发热为假热。辨寒热虚实真假,仲景《伤寒论》已有明训。历代医家也有许多好的经验。喻嘉言治“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人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证其脉洪大无论,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就是现象与本质不一致最好的例证。
识别寒热虚实的真假,最主要的方法是:一要看病人内在的反映。如《医学心悟》说:“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热病必消水作渴喜冷,小便必短少而赤,脉象必数而有力。反之则为寒证。又说:“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胀、痛不减,拒按,新病、脉实为实证,反之为虚证。二要细察似有脉症,特别是对久病、禀体虚弱的患者常有“似有症”、“似有脉”的存在。如久病积聚中呈现的“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的症状,即是假象。又若临床上按之痛,面红气粗,脉来有力者,多为真实证;若默默不欲言,肢体不欲动,眩晕昏花,或虽倦怠而稍动则舒,虽不食亦有思食或能食之时等多为假虚之证。张景岳说:“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为真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三是证、脉、舌综合分析。杨乘六说:“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卓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四是察治疗经过。病人满胀、不欲食似属实证,已用泻实而反下利不止则为假实;病人脉细数,身热似为热证,若已使用苦寒清热而反吐者,多属假热。

(二)虚实错杂的辨别

虚实错杂,是指虚中夹实的一类病证。包括虚人患实邪,如禀体素弱而感外邪,伤食积等。强人体受损,如禀体虽壮而失血、劳损等。虚实错杂的临床表现又各不相同:有虽通体皆虚,一二处独见实证;通体皆现实象,一二处独见虚证。这种情况下,一二处独见的虚证、实证最为吃紧。这种独见证,张景岳称为“独处藏奸”,故凡有“独处藏奸”的病情,都应作虚实错杂对待。以便得到合理的治疗。

(三)试探性治疗

对于寒热不清,虚实难辨的病人,先采用一些方药进行试探性治疗,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如心下痞满,究属虚实,一时辨不清楚。可用泻实之下法试治,若治后痞满加甚,则属虚痞。何以知之?下后中气益虚,升降之机失旋,故痞由满而硬结,故知为虚。届时当改用补虚理气,即可治愈。试探性治疗,只是在病情疑似难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才用之的方法。随处滥用,往往促成真情隐伏,造成误诊误治。

(四)疑似证情治疗原则的确定

其一、重在培补,不宜夺邪。如证在阴虚阳虚疑似之际,水亏者,只宜大补其阴,不得再伐其阳;火虚者,只宜大补元阳,不得再伤阴气。《医门法律》云:“实者阴阳因有余,但去所余,则得其平;虚者阴阳有不足,再去所有,则两者俱败。”

其二、摆正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一般来说,外感以祛邪为主,内伤以扶正为主,虚实不显的宜祛邪与扶正并举。《医学正传》提出:内伤重而外感轻者,为内伤夹外感证,治宜先补益而后散邪,或以补中益气为主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各加本经药治之。或外感重而内伤轻者,为外感夹内伤证,治法宜先散邪而后补益,或以辛凉等解散药为君,而参、术、苓、芎、归等药为臣使,是其治之也。《医家四要》也指出:内伤夹食者,此不足中之有余也,治以消导为主,补脾为佐;又有内伤而夹寒者,此亦不足中之有余也,治以温散为主,补气为佐。又有内伤而犯欲者,此不足中不足也。治以十全大补汤为主。内伤与外感疑似之际,不可妄用发散和寒凉。以防止散邪伤正,寒凉伤脏。
 
蛮系统的。我顶。
 
好文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