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0
- 帖子
- 1266
- 获得点赞
- 203
- 声望
- 63
- 年龄
- 51
祖国医学发展至今,在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中,对中医学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全面的,系统的,有广度的,有深度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但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医学术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并无突破性进展。其中虽然出现一些知名度的名医,学者,但对中医学术的开拓,进取及创新方面,并没有多大影响。目前,虽多数中医人员都经过系统全面的理论学习,但能推动中医发展脑的人才却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作用特有的思维方式---开悟,才导致今日这样学习者众,成才者少。
开悟作为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历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医道同源,盛行于远古时期,后来医家们常反驳之,认为是玄谈阔论。古代医家提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重视宏观方面。而今之医家多倾向单一结构,重视微观结构,与古人思维不一样。开悟以求整体论,当作为逆向微观论的方法之一。究竟怎样开悟,今结合自己的体会做一简述。
开悟的基础
开悟的基础在于寻找“灵感”,灵感是一种顿悟型的潜意识,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对事物及现象的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表现。
自《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学就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规范,经过历代医家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但是,这只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能使人巧者,全在于开悟。开悟是在学习与临证中,突然对其中的某一点有所觉明,并形成内在的“本体思维”。
开悟是发掘“本体思维”,增长新知,开拓思路的一门科学。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所以对中医学的开悟也不同。有的医家一生都没有经过开悟,照样能治病救人,但这样的医家,只能顺辙行车,很难对中医学术有所创举。若一旦开悟,如同黑暗中见天日,思路开阔,思维灵活,对中医产生一种迷恋感,能深信照样的疗效。
开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四点二要。一点是头脑中有充足的中医学知识,以及其他与中医有关的知识,如易学,气功等,使知识面广泛。二是学习与临证时随时想着疑难的问题,有利于加深理解易学知识。三是要有灵活的思维,不能好逸恶劳,只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四是身临处境的不同,一些科学家都是在不经意的,不同的地点,感受到不同的事物或环境等,把自己的大脑之门打开。一要立大志,广博医学知识,多参阅古今医学书籍,多临证,使大脑获取充足的知识为开悟打好基础。二要多看多记,多思多辩,使思维活跃,为开悟提供动力。因此,开悟需要随时抓住学习中的一点灵感,长能触类旁通。灵感的产生需要在知识与思维的结合下,经过长时间的专心之至的苦思冥想,当智力活动达到一个焦点时,考虑到心烦意乱时,如能改变一下环境,或者与人交谈,在一种语言信息或生活现象的刺激后,突然明白,使你获得顿悟。
开悟的方法
当前,在众多的中医人才中,其师传或祖传的占大多数,由于传授方法的不同,以及各人接受能力的不同,致使在传授时把重要的医理都说给继承者,使继承者在此明理明治的指导下,虽然受益很快,但其思维能力却很差,只能使继承者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徘徊不前,甚至有的学者把活的经验当成固定的模板来应用,也是当今中医发展不景气的原因所在。因此,让更多的医家开悟以开发思维,事在必行。
开悟之法,并不是靠逻辑认证或形成推理来某种结论,而是在一定基础上,一定方法上,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悟。开悟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指点悟:为在老师提示或暗示的情况下,使学者通过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几天来自己思考的问题得以理解,从而引发出如何分析问题,或如何解决问题的悟性。
言语悟:对病人或与同事,与老师讲话时,对自己或其他人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与自己几天来思索的问题不谋而合,得出答案,这句话如同开锁的钥匙,揭开了自己的疑惑,以引发出如何在某种情况下来解决问题的悟性。
读书悟:在思考某一个问题时,久久得不到答案,在读谋篇书籍时,其中的某一段论述,或书中的某一个观点,与自己苦心思索的问题形成共识,解决了自己的难题,以引发出如何用别人的观点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悟性。
深思悟:在自己学习时,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为了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常思考某一个问题,久久得不到答案,此时思索达到高潮,心烦意乱,此时是容易开悟的基础,放松一段时间,重新思考同一个问题时,大脑顿觉忽之一明,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解决方法,以引发出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时,用深思解决的悟性。此方法是最难得,有的人不容易过去,容易半途而废。
四悟之法,大致如此,能广泛运用,并非难事,但是能完全开悟则为其难点。要想开悟,必须要经常思考问题,多种方法交合应用,一点一点的苗头要随时记录,即便是错误的,也要记住,等到所有的问题能联系到一块时,才能由博返约,形成一个点。在四种方法上,只要善于抓住灵感,则有助于开悟。开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开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中,大脑的思索紧居在某一点上,用四种方法加以搜寻其中的内涵,当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有某个需要的信息刺激”,大脑忽觉一明,恍然大悟,悟透了人体的内在本质,发掘出了“本体思维”。
开悟后的结果,只是一个很小的苗头,只有循此而扩散理解,才能渐渐摸清内在的规律。才能有所创新。开悟时,必须脱离故有的理论框架,运用各种方法,来思考某一个问题,相互联系,相互推论,举一反三。开悟的思维过程是短暂而突然爆发的,没有反馈现象,介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又高于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思维。
开悟后,心情格外兴奋,有许多不知内容豁然明白,心中有许多道理想说,有许多易学知识想学,其思维能力的激活,使论述效果与前大不相同,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医学机理,只能自己知道,无法说出,用语言文字写于书面,也不能很好的表达,正如《白话淮南子。道应训》中轮扁说的话:“现在圣人所说的话,也是怀着宝贵的技艺,而无法传授,困穷而死去的,只有能言传的糟粕存在罢了”这种说法虽然有点不妥,但是道出了许多医生不能开悟的原因所在,也是名医无法传授的最好见证。如张仲景,叶天士两位名医,虽皆开悟,但并没有继承者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也是《伤寒论》一书一千多年来未能学透的原因。因此,让更多的中医人员,运用开悟,以激发“本体思维”,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与创新。
“本体思维”的应用是将中医的理法方药结合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情况完全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其组方用药常令其他医家不解,其推理病情常与其他医家所信服,这就是开悟的妙用。开悟后,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机理,常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令患者来明白其中的道理。即所谓的“医者意也”
开悟作为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历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医道同源,盛行于远古时期,后来医家们常反驳之,认为是玄谈阔论。古代医家提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重视宏观方面。而今之医家多倾向单一结构,重视微观结构,与古人思维不一样。开悟以求整体论,当作为逆向微观论的方法之一。究竟怎样开悟,今结合自己的体会做一简述。
开悟的基础
开悟的基础在于寻找“灵感”,灵感是一种顿悟型的潜意识,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对事物及现象的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表现。
自《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学就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规范,经过历代医家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但是,这只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能使人巧者,全在于开悟。开悟是在学习与临证中,突然对其中的某一点有所觉明,并形成内在的“本体思维”。
开悟是发掘“本体思维”,增长新知,开拓思路的一门科学。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所以对中医学的开悟也不同。有的医家一生都没有经过开悟,照样能治病救人,但这样的医家,只能顺辙行车,很难对中医学术有所创举。若一旦开悟,如同黑暗中见天日,思路开阔,思维灵活,对中医产生一种迷恋感,能深信照样的疗效。
开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四点二要。一点是头脑中有充足的中医学知识,以及其他与中医有关的知识,如易学,气功等,使知识面广泛。二是学习与临证时随时想着疑难的问题,有利于加深理解易学知识。三是要有灵活的思维,不能好逸恶劳,只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四是身临处境的不同,一些科学家都是在不经意的,不同的地点,感受到不同的事物或环境等,把自己的大脑之门打开。一要立大志,广博医学知识,多参阅古今医学书籍,多临证,使大脑获取充足的知识为开悟打好基础。二要多看多记,多思多辩,使思维活跃,为开悟提供动力。因此,开悟需要随时抓住学习中的一点灵感,长能触类旁通。灵感的产生需要在知识与思维的结合下,经过长时间的专心之至的苦思冥想,当智力活动达到一个焦点时,考虑到心烦意乱时,如能改变一下环境,或者与人交谈,在一种语言信息或生活现象的刺激后,突然明白,使你获得顿悟。
开悟的方法
当前,在众多的中医人才中,其师传或祖传的占大多数,由于传授方法的不同,以及各人接受能力的不同,致使在传授时把重要的医理都说给继承者,使继承者在此明理明治的指导下,虽然受益很快,但其思维能力却很差,只能使继承者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徘徊不前,甚至有的学者把活的经验当成固定的模板来应用,也是当今中医发展不景气的原因所在。因此,让更多的医家开悟以开发思维,事在必行。
开悟之法,并不是靠逻辑认证或形成推理来某种结论,而是在一定基础上,一定方法上,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悟。开悟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指点悟:为在老师提示或暗示的情况下,使学者通过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几天来自己思考的问题得以理解,从而引发出如何分析问题,或如何解决问题的悟性。
言语悟:对病人或与同事,与老师讲话时,对自己或其他人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与自己几天来思索的问题不谋而合,得出答案,这句话如同开锁的钥匙,揭开了自己的疑惑,以引发出如何在某种情况下来解决问题的悟性。
读书悟:在思考某一个问题时,久久得不到答案,在读谋篇书籍时,其中的某一段论述,或书中的某一个观点,与自己苦心思索的问题形成共识,解决了自己的难题,以引发出如何用别人的观点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悟性。
深思悟:在自己学习时,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为了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常思考某一个问题,久久得不到答案,此时思索达到高潮,心烦意乱,此时是容易开悟的基础,放松一段时间,重新思考同一个问题时,大脑顿觉忽之一明,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解决方法,以引发出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时,用深思解决的悟性。此方法是最难得,有的人不容易过去,容易半途而废。
四悟之法,大致如此,能广泛运用,并非难事,但是能完全开悟则为其难点。要想开悟,必须要经常思考问题,多种方法交合应用,一点一点的苗头要随时记录,即便是错误的,也要记住,等到所有的问题能联系到一块时,才能由博返约,形成一个点。在四种方法上,只要善于抓住灵感,则有助于开悟。开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开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中,大脑的思索紧居在某一点上,用四种方法加以搜寻其中的内涵,当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有某个需要的信息刺激”,大脑忽觉一明,恍然大悟,悟透了人体的内在本质,发掘出了“本体思维”。
开悟后的结果,只是一个很小的苗头,只有循此而扩散理解,才能渐渐摸清内在的规律。才能有所创新。开悟时,必须脱离故有的理论框架,运用各种方法,来思考某一个问题,相互联系,相互推论,举一反三。开悟的思维过程是短暂而突然爆发的,没有反馈现象,介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又高于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思维。
开悟后,心情格外兴奋,有许多不知内容豁然明白,心中有许多道理想说,有许多易学知识想学,其思维能力的激活,使论述效果与前大不相同,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医学机理,只能自己知道,无法说出,用语言文字写于书面,也不能很好的表达,正如《白话淮南子。道应训》中轮扁说的话:“现在圣人所说的话,也是怀着宝贵的技艺,而无法传授,困穷而死去的,只有能言传的糟粕存在罢了”这种说法虽然有点不妥,但是道出了许多医生不能开悟的原因所在,也是名医无法传授的最好见证。如张仲景,叶天士两位名医,虽皆开悟,但并没有继承者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也是《伤寒论》一书一千多年来未能学透的原因。因此,让更多的中医人员,运用开悟,以激发“本体思维”,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与创新。
“本体思维”的应用是将中医的理法方药结合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情况完全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其组方用药常令其他医家不解,其推理病情常与其他医家所信服,这就是开悟的妙用。开悟后,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机理,常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令患者来明白其中的道理。即所谓的“医者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