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6
- 帖子
- 2827
- 获得点赞
- 31
- 声望
- 38
中医劝学篇
——补证“学中医‘难’”
此篇立论之动因,不在医学该学否,中医该学否?医学之于人类,之于个人,其重要性无须赘言;中医之于人类,之于民族,之于自身,之于子孙,其重要性业已阐明。政府基于人命关天,不得不管制行医以牟利。但任何人无权剥夺你和家人学医(专业或业余)以“事亲济人”、“救死扶伤”及自尝百草以自救的神圣权利。且“物以稀为贵”。世上“纯(专精)中医”愈少,其身价愈高。当政者若果真“以民为本”,终究要给予承认。至少,个人或家庭安排一人学医,尽量多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全家人的健康寿夭就不致于不得不托付于人间鬼魅与天地神灵。但此处劝学,全因中医难学,令人望而却步,以致苦学深研的人越来越少。
国内外普遍反映“学中医——难”。我联系自己学习中医尤其初学时的切身感受,对此深表赞同,可惜叫“难”者甚众,证“难”者寡。故本书在此辟专节给以补充论证。尤其是少数学者提出了“难”的观点,却不作深入考察论证,便匆匆忙忙作出一些似是而非,误己误人的结论,这就使得对“学中医‘难’”加以补证尤有必要。
(1)“难学”之最?
一点不错,中医确实难学。在现有的科学门类之中,是否是难学之“最”?这个命题仅是根据种种反映和迹象提出的假设。我本身缺乏博学多科的广博知识,没有比较,不敢作为定论提出,且留待“中西兼通”和“博学多才”的学者审定,然而无论如何,中医难学是肯定的。在难学的程度上,也还不仅仅限于“开头难”、“入门难”这种一般性的难度,而且存在着自始至终的“难”。入得中医门来,非得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活到老“创造”到老不可,乍一想来,真是“难”到使人不寒而傈,足以令人望而却步。可是对于不信邪,不畏难的人来说,“难”到后来,反而劲头越足,越“难”反而越不觉其“难”——也许这是对“难”产生了一定的“耐受性”的缘故——人生来就有相当的“耐受性”潜力。谁如果畏难,图舒适,轻松,省事,幻想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本来难学的中医学到手,就能执一方而能治百病,甚至以为不必深钻中医理论就能执中医一科而驾驭百科,那他是完完全全想错了!
(2)“难”从何来?
中医之所以难学,是因为:
中医学研究对象——“人”过于“灵活”。病人千差万别,病情千变万化,导致中医体系高级复杂,中医理论繁复错综,中医治法灵活多变,中医表达艰深古奥;又密切联系临床,以致离开临床实践简直无法理解,无法掌握。
南北朝萧纲当皇帝不行,对医学颇有见地。其《劝医论》云:“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况医之为道,九部之诊甚精,百药之品难究,察色辨声,其功甚秘,秋辛夏苦,几微难识。”
可见,“难”是必然的,若应难反不难,便失去存在与钻研价值。果欲真心学中医者,就得硬着头皮,耐着性子,甚至还得“削尖脑袋”,一字字啃,一句句钻,一条条记,一篇篇融,尤其还得一病病看,一证证辨,一方一药体察,一案一例记录与总结成败。会学的,他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一师一师去参,一点一滴去套(那“祖传秘方”,高师“绝招”,不削尖脑袋,恭恭敬敬,狠下功夫去“套”,是很难轻易得到的)。非如此这般地积几十年乃至几代功力与经验难有大成。舍此别无良法捷径。
学中医的“超级”难度从何而来?刘亚光明确提到:“中医的理论与现代青年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现代青年的知识结构中,现代科学知识占相当的比例。中医理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显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了。”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注意到:“现在高中毕业的学生到中医学院后,读到中医的经典著作是很困难的,不要说语言文字的问题,整个思路都对不上号。”
中国的青年学生如此,国外转攻中医的洋学者更是如此。这不能不说是学中医难的一大原因。但是对于这种学习中前后的两种知识结构不相适应(互不相容)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积极改变学前知识结构,放弃先入之见,还是消极改变被学对象而使之适应学前非(反)中医知识结构?后一种消极办法是否能把中医学到手,培养出中医继承人而使中医得到弘扬?不言自明。但不少自称“学者”“专家”的人竟连这点最普通、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李惠治讲得好:“人们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要么推崇备至,要么贬得一钱不值。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为要了解一门学问,首先就要学习它的语言,就象不懂计算机语言的人无法理解计算机一样,不懂中医的语言又怎能真正掌握它呢?因此,一切想要研究中国医学精糟与发展前途的人,务必先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而后则不难认识其价值。”
李氏进一步提出了横在当代青年中医面前的一个“根本问题”:“历史上,在人们没有接受过现代自然科学教育的情况下,中医的语言就是时代的语言,是后学者接受的唯一的思想方法与符号信息。但当代的年轻人已然接受了12年的现代自然科学教育,头脑中所有的符号信息与思维方式都是‘当代’的。突然的转变,两种思维方法、符号信息所产生的矛盾是古之学者所未遇到的,也正是这一代青年中医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这就要求所有真心想学中医而又已经具有现代“实体论”思维方式的人,必须首先放弃先入之见,就象跟着气功师练习气功首先必须“入静”——排除杂念一样,把原有的思想方法抛开。不但要专注于中医教材和一些入门书籍,而且要阅读原著。我们这一代走了弯路的青年中医还得重新补上这一课,从头学起。尽管这是难于转变的,但确是作为一名中医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排除近世他人的曲解和干扰、乃至非理性的恣意否定和篡改。
前面我们提到过“思维负迁移”对中医临床思维的严重干扰问题。根据这一最新认识理论,已具西医和现代科技头脑者想涉足中医,首先就得“换脑筋”。否则绝难领会和学得真谛。许多“西学中”同志费了很大功夫没能把中医学到手,关键就是这一关没过好。他们时时处处总在那里用西医观点框套中医,这是永远也套不进的。这些同志学中医可谓难上加难。惟其难学,方愈显其可贵。学科学岂可犯难么?曷能为了易学而不惜把中医学改得面目全非?
诠释、翻译可以减少难度,但有其局限性。它固然可以帮助入门,却不能真切反映原著。大凡治学以严者,决不满足诠释翻译而必读原著,以免遗漏错讹。
我手头一时找不到能够直接说明单靠诠释或翻译进行中医学习远远不够的典型例证,姑且让我借助李约瑟对译本的科学态度予以说明:
对于任何一个只能完全依靠译本的人来说,要完成本书(指《中国科学技术史》——何注)这样的工作,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大量必要的材料还从来没有译成任何西方文字,而且也因为最可信的汉学家中还有许多人在使用科学技术名词方面非常随便,即使他们懂得这些名词,也常常这样。可以举出一些具体例子来着重说明这一点。
在唯一完整的《墨子》译本中,有一段讲到纺织技术。西方译本的译文是:“妇女们从事各种色彩的刺绣,男人们则纺织带有镶边花纹的织物。”……发明手工提花职布机的年代在技术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假使根据这一译文的字面意义来看,就很容易错误地把这种机器的发明年代放在公元前四世纪,而不是正确地放在公元前一世纪。可是再看一下原文,便知道它根本没有提到织带有花纹的图案;原来,男人们做的手工为“刻镂”,按字义是“割和刻”。这无疑是指“刻丝”,指的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丝线缝入已经织成的织物而织成的织锦。实际上,这里根本没有涉及手工提花织布机。
又如《论衡》一书。这是王充在公元83年左右所写的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其中提到酒。译文是这样的:“酒从煮过的谷物中蒸馏出来。”可是原书用的动词是酿。酿是发酵,并不是蒸馏。译文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有同样的情况。假使信赖这位确是很有成就的著名汉学家的译文(或是懒于花气力攻读原文、查核原著——何加),便会使人错误地相信,中国人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懂得用蒸馏法从酒中提取含酒精成分很高的烈酒。这一错误是达吉恩在五十多年以前指出的。达吉恩是一位研究医学的人,并不是重要的汉学家。可是他懂得发酵和蒸馏的区别。……当译者们遇到的不是实际事物,而是比较广泛的概念时,往往很容易将完全是西方的概念放入中国人的著作中。在关于原子、自然法则和类似概念(原注另录于下——何按)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许多这类例子。相反地,也有人倾向于不把象“道”这类中国所特有的术语翻译过来,只是在第一次出现时尽力加以解释,以后便把它音译出来。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何按:在上段文字中有一段“原注”,实际提出了将中国古文译成外文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是建立在他自己的科学翻译实践基础上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翻译的严肃性。因此我们将它作为本书正文录入,以备将来有志中医经典著作翻译的同志参考——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工作。
原注:“真正伟大的汉学家们都很清楚,对于著作的主题必须具有实际的与专业的学识。在夏德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一段:翻译一章古罗马史学家李准的著作,一般只要懂得语法,借助于字典,便无困难了。可是,翻译一篇中国古文则不然,往往远非把字句搬译过来的问题。就欧洲学者来说,他应先掌握背景知识,即不仅仅是单纯的照抄照译,而且还应查考。只有弄清原话的来龙去脉,译文方能不失真意。因此,当文中涉及技术问题时,即使很有造诣的语言学家也要博览群书(恐怕有时还得亲身参加专业实践——何加),才能胜任愉快。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在这本书里没有把汉字全部删去呢?我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是绝对不能没有汉字的,因为汉字的同音字极多。任何一位懂得中文的人,如果只看到汉字的音译或拉丁拼音而没有看到原字,便会感到非常难懂,而且这样的著作便很难用作研究的工具。况且拉丁拼音的方法很多,人们往往各执一说而争论不休。同时,没有一种拉丁拼音能精确地表达出汉字发音中的许多细微的区别,因而至今还没有一种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
我特别希望目前正在学习中文和其他亚洲语言的青年学者当中有人已具有或将具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本书就可能会鼓励他们对这一引人入胜的边缘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如果由于本书只用拉丁拼音而没有汉字,使他们受到涵义不准确甚至混乱之害,那将是不可饶恕的。”
我想读者和我一样,会从上述引文中不但感知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所下的精深功夫,而且会感触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良心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医学和生命相关连,稍有不慎就会由救人变成杀人。因此责任感尤其重要。大家一定不会忘记,我在本书篇首专题举荐的“一个特别值得珍视的科学论断”,就正是和这种辛勤的劳作、精深的功夫、严谨的态度、科学家的良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等等联系在一起的。那可真是一个分文不取的无价之宝啊!
相形之下,那种随心所欲地阉割中医学灵魂,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的观点、主张和做法,难道不应该受到严厉谴责并迫使其彻底放弃吗?
上面的材料可谓是有关中文译外的翻译问题的专题笔谈。按理应当放到本章第二节“6、翻译问题至关重要”一段中。笔者之所以坚持放在这里,是因为还没有见到有人把中文特别是古文翻译的难度揭示得如此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而与这个难度形影不离的,还伴随着一个中文(含古文)译作的“可信度”的倩影。显而易见,汉语翻译的难度与可信度双双和洋人学中医的“超级”难度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李约瑟看来,翻译不当也会造成“涵义不准确甚至混乱之害”因而“不可饶恕”。可是国内某些学者却撇开翻译,力主“采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这固然一举免却了李约瑟罗列的种种令人头疼的困难和麻烦,然而中医学是否因此就变得易学了呢?否!例如“经络”,不少人想用“神经”“血管”“淋巴”等等现代科医学语言表达,用现代解剖和声光电强相比附,甚至改用“凤汉管、凤汉液、凤汉小体”(朝鲜金凤汉教授杜撰)取而代之。结果把经络概念弄得更糊涂、更不可捉摸、不可理解,因而最终只能给以彻底否定。然而只须追根溯源(追踪原始文献)并紧密结合医学临床,经络及其穴位便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讲得出,且疗效极为可观又极少副作用的活生生的中医学特有概念。
——补证“学中医‘难’”
此篇立论之动因,不在医学该学否,中医该学否?医学之于人类,之于个人,其重要性无须赘言;中医之于人类,之于民族,之于自身,之于子孙,其重要性业已阐明。政府基于人命关天,不得不管制行医以牟利。但任何人无权剥夺你和家人学医(专业或业余)以“事亲济人”、“救死扶伤”及自尝百草以自救的神圣权利。且“物以稀为贵”。世上“纯(专精)中医”愈少,其身价愈高。当政者若果真“以民为本”,终究要给予承认。至少,个人或家庭安排一人学医,尽量多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全家人的健康寿夭就不致于不得不托付于人间鬼魅与天地神灵。但此处劝学,全因中医难学,令人望而却步,以致苦学深研的人越来越少。
国内外普遍反映“学中医——难”。我联系自己学习中医尤其初学时的切身感受,对此深表赞同,可惜叫“难”者甚众,证“难”者寡。故本书在此辟专节给以补充论证。尤其是少数学者提出了“难”的观点,却不作深入考察论证,便匆匆忙忙作出一些似是而非,误己误人的结论,这就使得对“学中医‘难’”加以补证尤有必要。
(1)“难学”之最?
一点不错,中医确实难学。在现有的科学门类之中,是否是难学之“最”?这个命题仅是根据种种反映和迹象提出的假设。我本身缺乏博学多科的广博知识,没有比较,不敢作为定论提出,且留待“中西兼通”和“博学多才”的学者审定,然而无论如何,中医难学是肯定的。在难学的程度上,也还不仅仅限于“开头难”、“入门难”这种一般性的难度,而且存在着自始至终的“难”。入得中医门来,非得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活到老“创造”到老不可,乍一想来,真是“难”到使人不寒而傈,足以令人望而却步。可是对于不信邪,不畏难的人来说,“难”到后来,反而劲头越足,越“难”反而越不觉其“难”——也许这是对“难”产生了一定的“耐受性”的缘故——人生来就有相当的“耐受性”潜力。谁如果畏难,图舒适,轻松,省事,幻想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本来难学的中医学到手,就能执一方而能治百病,甚至以为不必深钻中医理论就能执中医一科而驾驭百科,那他是完完全全想错了!
(2)“难”从何来?
中医之所以难学,是因为:
中医学研究对象——“人”过于“灵活”。病人千差万别,病情千变万化,导致中医体系高级复杂,中医理论繁复错综,中医治法灵活多变,中医表达艰深古奥;又密切联系临床,以致离开临床实践简直无法理解,无法掌握。
南北朝萧纲当皇帝不行,对医学颇有见地。其《劝医论》云:“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况医之为道,九部之诊甚精,百药之品难究,察色辨声,其功甚秘,秋辛夏苦,几微难识。”
可见,“难”是必然的,若应难反不难,便失去存在与钻研价值。果欲真心学中医者,就得硬着头皮,耐着性子,甚至还得“削尖脑袋”,一字字啃,一句句钻,一条条记,一篇篇融,尤其还得一病病看,一证证辨,一方一药体察,一案一例记录与总结成败。会学的,他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一师一师去参,一点一滴去套(那“祖传秘方”,高师“绝招”,不削尖脑袋,恭恭敬敬,狠下功夫去“套”,是很难轻易得到的)。非如此这般地积几十年乃至几代功力与经验难有大成。舍此别无良法捷径。
学中医的“超级”难度从何而来?刘亚光明确提到:“中医的理论与现代青年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现代青年的知识结构中,现代科学知识占相当的比例。中医理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显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了。”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注意到:“现在高中毕业的学生到中医学院后,读到中医的经典著作是很困难的,不要说语言文字的问题,整个思路都对不上号。”
中国的青年学生如此,国外转攻中医的洋学者更是如此。这不能不说是学中医难的一大原因。但是对于这种学习中前后的两种知识结构不相适应(互不相容)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积极改变学前知识结构,放弃先入之见,还是消极改变被学对象而使之适应学前非(反)中医知识结构?后一种消极办法是否能把中医学到手,培养出中医继承人而使中医得到弘扬?不言自明。但不少自称“学者”“专家”的人竟连这点最普通、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李惠治讲得好:“人们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要么推崇备至,要么贬得一钱不值。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为要了解一门学问,首先就要学习它的语言,就象不懂计算机语言的人无法理解计算机一样,不懂中医的语言又怎能真正掌握它呢?因此,一切想要研究中国医学精糟与发展前途的人,务必先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而后则不难认识其价值。”
李氏进一步提出了横在当代青年中医面前的一个“根本问题”:“历史上,在人们没有接受过现代自然科学教育的情况下,中医的语言就是时代的语言,是后学者接受的唯一的思想方法与符号信息。但当代的年轻人已然接受了12年的现代自然科学教育,头脑中所有的符号信息与思维方式都是‘当代’的。突然的转变,两种思维方法、符号信息所产生的矛盾是古之学者所未遇到的,也正是这一代青年中医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这就要求所有真心想学中医而又已经具有现代“实体论”思维方式的人,必须首先放弃先入之见,就象跟着气功师练习气功首先必须“入静”——排除杂念一样,把原有的思想方法抛开。不但要专注于中医教材和一些入门书籍,而且要阅读原著。我们这一代走了弯路的青年中医还得重新补上这一课,从头学起。尽管这是难于转变的,但确是作为一名中医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排除近世他人的曲解和干扰、乃至非理性的恣意否定和篡改。
前面我们提到过“思维负迁移”对中医临床思维的严重干扰问题。根据这一最新认识理论,已具西医和现代科技头脑者想涉足中医,首先就得“换脑筋”。否则绝难领会和学得真谛。许多“西学中”同志费了很大功夫没能把中医学到手,关键就是这一关没过好。他们时时处处总在那里用西医观点框套中医,这是永远也套不进的。这些同志学中医可谓难上加难。惟其难学,方愈显其可贵。学科学岂可犯难么?曷能为了易学而不惜把中医学改得面目全非?
诠释、翻译可以减少难度,但有其局限性。它固然可以帮助入门,却不能真切反映原著。大凡治学以严者,决不满足诠释翻译而必读原著,以免遗漏错讹。
我手头一时找不到能够直接说明单靠诠释或翻译进行中医学习远远不够的典型例证,姑且让我借助李约瑟对译本的科学态度予以说明:
对于任何一个只能完全依靠译本的人来说,要完成本书(指《中国科学技术史》——何注)这样的工作,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大量必要的材料还从来没有译成任何西方文字,而且也因为最可信的汉学家中还有许多人在使用科学技术名词方面非常随便,即使他们懂得这些名词,也常常这样。可以举出一些具体例子来着重说明这一点。
在唯一完整的《墨子》译本中,有一段讲到纺织技术。西方译本的译文是:“妇女们从事各种色彩的刺绣,男人们则纺织带有镶边花纹的织物。”……发明手工提花职布机的年代在技术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假使根据这一译文的字面意义来看,就很容易错误地把这种机器的发明年代放在公元前四世纪,而不是正确地放在公元前一世纪。可是再看一下原文,便知道它根本没有提到织带有花纹的图案;原来,男人们做的手工为“刻镂”,按字义是“割和刻”。这无疑是指“刻丝”,指的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丝线缝入已经织成的织物而织成的织锦。实际上,这里根本没有涉及手工提花织布机。
又如《论衡》一书。这是王充在公元83年左右所写的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其中提到酒。译文是这样的:“酒从煮过的谷物中蒸馏出来。”可是原书用的动词是酿。酿是发酵,并不是蒸馏。译文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有同样的情况。假使信赖这位确是很有成就的著名汉学家的译文(或是懒于花气力攻读原文、查核原著——何加),便会使人错误地相信,中国人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懂得用蒸馏法从酒中提取含酒精成分很高的烈酒。这一错误是达吉恩在五十多年以前指出的。达吉恩是一位研究医学的人,并不是重要的汉学家。可是他懂得发酵和蒸馏的区别。……当译者们遇到的不是实际事物,而是比较广泛的概念时,往往很容易将完全是西方的概念放入中国人的著作中。在关于原子、自然法则和类似概念(原注另录于下——何按)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许多这类例子。相反地,也有人倾向于不把象“道”这类中国所特有的术语翻译过来,只是在第一次出现时尽力加以解释,以后便把它音译出来。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何按:在上段文字中有一段“原注”,实际提出了将中国古文译成外文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是建立在他自己的科学翻译实践基础上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翻译的严肃性。因此我们将它作为本书正文录入,以备将来有志中医经典著作翻译的同志参考——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工作。
原注:“真正伟大的汉学家们都很清楚,对于著作的主题必须具有实际的与专业的学识。在夏德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一段:翻译一章古罗马史学家李准的著作,一般只要懂得语法,借助于字典,便无困难了。可是,翻译一篇中国古文则不然,往往远非把字句搬译过来的问题。就欧洲学者来说,他应先掌握背景知识,即不仅仅是单纯的照抄照译,而且还应查考。只有弄清原话的来龙去脉,译文方能不失真意。因此,当文中涉及技术问题时,即使很有造诣的语言学家也要博览群书(恐怕有时还得亲身参加专业实践——何加),才能胜任愉快。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在这本书里没有把汉字全部删去呢?我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是绝对不能没有汉字的,因为汉字的同音字极多。任何一位懂得中文的人,如果只看到汉字的音译或拉丁拼音而没有看到原字,便会感到非常难懂,而且这样的著作便很难用作研究的工具。况且拉丁拼音的方法很多,人们往往各执一说而争论不休。同时,没有一种拉丁拼音能精确地表达出汉字发音中的许多细微的区别,因而至今还没有一种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
我特别希望目前正在学习中文和其他亚洲语言的青年学者当中有人已具有或将具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本书就可能会鼓励他们对这一引人入胜的边缘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如果由于本书只用拉丁拼音而没有汉字,使他们受到涵义不准确甚至混乱之害,那将是不可饶恕的。”
我想读者和我一样,会从上述引文中不但感知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所下的精深功夫,而且会感触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良心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医学和生命相关连,稍有不慎就会由救人变成杀人。因此责任感尤其重要。大家一定不会忘记,我在本书篇首专题举荐的“一个特别值得珍视的科学论断”,就正是和这种辛勤的劳作、精深的功夫、严谨的态度、科学家的良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等等联系在一起的。那可真是一个分文不取的无价之宝啊!
相形之下,那种随心所欲地阉割中医学灵魂,不负责任地信口雌黄的观点、主张和做法,难道不应该受到严厉谴责并迫使其彻底放弃吗?
上面的材料可谓是有关中文译外的翻译问题的专题笔谈。按理应当放到本章第二节“6、翻译问题至关重要”一段中。笔者之所以坚持放在这里,是因为还没有见到有人把中文特别是古文翻译的难度揭示得如此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而与这个难度形影不离的,还伴随着一个中文(含古文)译作的“可信度”的倩影。显而易见,汉语翻译的难度与可信度双双和洋人学中医的“超级”难度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李约瑟看来,翻译不当也会造成“涵义不准确甚至混乱之害”因而“不可饶恕”。可是国内某些学者却撇开翻译,力主“采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这固然一举免却了李约瑟罗列的种种令人头疼的困难和麻烦,然而中医学是否因此就变得易学了呢?否!例如“经络”,不少人想用“神经”“血管”“淋巴”等等现代科医学语言表达,用现代解剖和声光电强相比附,甚至改用“凤汉管、凤汉液、凤汉小体”(朝鲜金凤汉教授杜撰)取而代之。结果把经络概念弄得更糊涂、更不可捉摸、不可理解,因而最终只能给以彻底否定。然而只须追根溯源(追踪原始文献)并紧密结合医学临床,经络及其穴位便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讲得出,且疗效极为可观又极少副作用的活生生的中医学特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