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例一 患者宛××,女, 17岁,未婚。病历号47257(广安门医院)
初诊(1962年8月18日):月经过多已三年,十四岁月经初潮时,参加剧烈运动,遂致月经淋沥不止,持续五个月之久。尔后又复停经五个月复来,周期40~60天,末次月经7月5已量多,下大血块,头晕目花,心慌失眠,倦怠无力,口干纳差,流血二十天时,曾服补气养血、止血之剂,出血至今已43天,仍未得止,面色苍白无神,舌苔薄、尖刺,脉细微数。
辨证:劳伤气血,损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病久气血两虚,当防暴下而致气从血脱。
治法:急以大补元气,固摄冲任。
方药:
朝鲜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6克乌梅炭6克生龙骨15克禹余粮15克赤石脂15克伏龙肝30克(煎汤代水)6剂。另:河车粉9克,早晚各服1.5克。
二诊(8月24日):药后,次日血止,诸恙悉减,舌苔薄白,尖刺,脉细微数。药即应病,仍从前法加减。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6剂。
三诊(8月30日))症状日见好转,舌苔薄白,脉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阿胶12克生牡蛎15克白芍9克5剂。后以此方加减。
另河车粉60克,每日早晚各服1.5克。
以后月经按期来潮,色量正常,余无不适。
(《钱伯喧妇科医案》)
例二 林××,女945岁。
素体虚弱,月经量较多,因操劳以致崩漏,由于中气不足,气虚而下陷所成。当以补气
摄血为主,拟予补中益气汤加阿胶10克(后入),山萸肉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服五剂后,崩漏渐止,嘱其再服3剂,以竟全功。
(俞慎初: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福建中医药》1:48, 1981)
例三 王××,女932岁。初诊日期1963年7月23日,病历号: 357565。
患者一年来,月经先期而至,量多,一般约隔15~20天一潮。此次经来10日未净,量多,色鲜红有血块,伴有头晕,身倦无力,胸闷心悸,两手至肘麻木,胃纳不佳,腹胀腰酸,身腰畏寒,下肢浮肿等症状,面色皓白,舌质淡,苔薄自,脉沉缓无力,经×医院取子宫内膜检查,为增殖期子宫内膜。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辨证:四肢麻木,责之血虚,乃肝不养筋所致;脾阳不能制水,故见下肢浮肿,肾之精气不足,故腰冷腰酸:真阳不足,不能温运脾土,故胃纳少;脾不统血而致血不循经,故经来量多时久。先予健脾固冲,柔肝化瘀。方药:
茯苓15克白术9克山药15克砂仁4.5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白芍24克艾叶炭9克棕炭9克香附9克泽兰9克
本方以茯苓、山药、白术、砂仁健脾养胃,川断、杜仲、白芍强肝肾,重用白芍24克,有柔肝敛阴之功;并予艾叶炭、棕炭以止血,香附、泽兰以收祛瘀生新之功。
二诊(7月26日):药后经血止,身背畏寒,全身无力,纳食有所好转,微感腰酸腰疼,腹胀,下腹有时作疼。舌质灰自,苔薄白,脉沉细缓,再以温补肾阳、养血化瘀为法。方药:
当归9克白芍24克香附9克川断15克吴萸6克官桂3克社仲9克牛膝9克桃仁6克赤芍9克
三诊(8月16日):前方进服12剂后,四肢麻木、腰酸,身畏寒,全身无力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少腹两侧疼痛已不明显。月经周期已到,本月无经期提前现象。白带量中等,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仍以强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当归9克赤芍12克茯苓9克香附6克坤草12克川断9克寄生12克山药12克桃仁6克
8月27日:月经于8月18日来潮,周期为35天,经来五日即止,血量、颜色均属正常。经期腹胀腹痛不明显,腰酸,肢肿已消。再以前方去桃仁、坤草,加檀香1.5克,腹皮9克。
9月27日:月经已过期9日尚未来潮,微有腹胀。近三日微有恶心不适,纳可,二便如常,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缓,予健脾和胃之法治之。
10月15日:停经57天,恶心呕吐,尿青蛙试验阳性。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滑,乃停药观察。后经随访,于1964年5月分娩一女婴。
(郗霈龄治验,刘琨整理:崩漏症验案一则,《中医杂志》10:15, 1964)
例四 孙××,女,29岁,门诊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2日。
近10年来月经行经日久,每次约持续15~20天,周期也不规律,先后不定(问隔20~70天)。未前经为:月13日至:月28日。末次月经为2月21 日,至今未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多梦,烦急,胸闷,手足心热,口干。近5个月来曾测基础体温均为单相型。某医院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舌质暗、尖红,脉弦滑。
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养阴清热,安冲调经。
方药:
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黄芩9克丹皮9克白芍9克旱莲草9克椿根白皮9克煅牡蛎24克阿胶15克侧柏炭9克
治疗经过:3月13日,服药3剂后**出血已上。继服3付,于3月23日月经复来潮,行经6天,周期血量均恢复正常。测基础体温示双相型(提示已有徘卵)。持久疗效有待观察。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五 姜××,女, 24岁。1976年4月24日初诊。
15岁月事初潮,经期及血量尚正常。半年多来,每于经净后十三、四天**有少量出血,色红、量不多,三天能净。平时夜卧不宁,心情易烦,上燥咽干,腰酸,带下色白如涕。诊为排卵期出血。面色潮红,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现经潮第四天。
辨证:肝经郁热,热扰冲任而失于固摄。
治法:清肝疏肝为主。
方药:
炒丹皮4.5克炒荆芥4.5克青蒿梗4.5克柴胡4.5克:炒当归6克制香附6克茜草根6克海螵蛸10克夜交藤15克忍冬藤15克淡子芩9克白芍9克5剂。嘱经净后开始服。
二诊(5月8日):自照原方又服5剂。夜卧已安,带下减少,少腹隐痛已瘥,面色仍潮红,上方去忍冬藤、夜交藤,加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5剂。
三诊(5月15日):本月未见经中期出血,心烦渐瘥,少腹偶有酸痛,入夜尚觉咽喉干燥,证系肝经郁热,久而伤阴之候。宗前法加滋养肝肾之品。
青蒿梗、粉丹皮)茜草根、软柴胡各人5克全当归、杭白芍、香附各6克海螵蛸、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陈萸肉6克细生地15克5剂。
五诊(6月5日):本月经中期无出血,带下已除,续服逍遥丸、杞菊地黄丸以资巩固。
(徐荣斋治验,陈天祥整理:排卵期出血治验,《浙江中医学院报》2:47, 1981)
例六 姜姓,年42岁
生8胎,末次用人工流产手术后,月经初尚正常,四个月后,忽然行经过多,形成崩漏。持续五、六个月,淋漓不断,形瘦,心跳,失眠,腰酸,心中懊农。复刮子宫二次,崩量更多。西医认为必须切除子宫,方能止血、患者不愿,转请中医治疗。服补气益血止涩药多剂,未见功效,乃来先君处求治。所述症状,如头晕眼花,腰酸肢软,精神疲倦等,多属虚象。惟按其小腹,则坠隐作痛,切其脉则虚细而涩。先君认为久病血出甚多,固属虚亏,但其内尚有残余瘀滞未化,因此新血未能归经,前服补养固涩剂未能见效,关键即在虚中有实,遂处将军斩关汤方:
熟军炭3克巴戟天9克仙鹤草18克茯神9克蒲黄炒阿胶9克黄芪4.5克炒当归9克白术4.5克生熟地各9克焦谷芽9克
另用藏红花0.9克三七末0.9克上两味用红茶汁送服。
甫服1 剂,崩即停止,再经调理,恢复健康。
(朱小南整理:朱南山先生医学成就,《上海中医药杂志》8:25, 1962)
例七 王×,女,17岁。1970年1 月8日初诊。
月经来潮前,不慎饮冷水,致使经血不止,已三天,有大血块,浸透衣被,伴有少腹疼痛,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卧床不起。平素月经量少。
处方:
当归15克炮姜9克五灵脂12克蒲黄12克生地炭12克地榆炭15克白术15克仙鹤草12克百草霜12克灶心上24克水煎两遍,兑一起,一次服下。
另取好墨一块,用木炭火烧红,放醋中淬后取出,将墨用水研匀,加炮姜9克,红糖少许为引,一次服下。
服药1 剂,墨汁一次,流血即止,腹痛也除,又服一剂而愈。
(《刘惠民医案》)
【评按】崩漏系指**内持续饯出血的病证。金•张洁古谓:“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沥不断也”。崩,出血量多而势急;漏,出血量少而势缓。二者在病程中可相互转化,有时也难以截然区分。临床以血热、气虚、血瘀为常见病因、病理。血热治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虚宜补气摄血,血瘀当活血法瘀。并可根据不同的兼症,在治法上予以化裁变通。
例一起病因于初潮时期,因剧烈运动,冲任损伤,遂致经漏,辨证为气血虚损。钱氏以大补气血、固摄冲任为治,此属治本法。例二为体弱、操劳而致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龙、牡、胶、萸以补气摄血,兼顾冲任。全方升、补、摄、固的特点相当突出。例三脾肾阳虚,以脾病为标,肾病为本,初以健脾、固摄冲任为主,终以补肾温阳为法,在治疗过程中,药用加减变化颇合病机。例四病已十年,除崩漏主证外,阴虚诸症明显,故治以养阴清热、安神调经为主,其中安神调经诸品,着重调肝、清热、固涩。药味精审,配伍严密。例五以肝经郁热为主要矛盾,临床表现为月经中期出血,显示冲任已受热扰,故治以清肝疏肝法。全方寓丹栀逍遥散意,而药味则有较大出入,方以熟军炭为君,只用3克而无泻下作用,反能厚肠胃,并有清热法瘀、“通因通用”之妙,是为临床宝贵心得。其余诸品有补气和中止血之功,服药一剂而效。例七由于经前饮冷水,致使经血不止,并有大血块。治以补血温经、法瘀止血法。疏方发挥了温、养、摄等综合疗能,并参用墨汁止血化瘀,体现了刘氏善学古人之处。
初诊(1962年8月18日):月经过多已三年,十四岁月经初潮时,参加剧烈运动,遂致月经淋沥不止,持续五个月之久。尔后又复停经五个月复来,周期40~60天,末次月经7月5已量多,下大血块,头晕目花,心慌失眠,倦怠无力,口干纳差,流血二十天时,曾服补气养血、止血之剂,出血至今已43天,仍未得止,面色苍白无神,舌苔薄、尖刺,脉细微数。
辨证:劳伤气血,损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病久气血两虚,当防暴下而致气从血脱。
治法:急以大补元气,固摄冲任。
方药:
朝鲜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6克乌梅炭6克生龙骨15克禹余粮15克赤石脂15克伏龙肝30克(煎汤代水)6剂。另:河车粉9克,早晚各服1.5克。
二诊(8月24日):药后,次日血止,诸恙悉减,舌苔薄白,尖刺,脉细微数。药即应病,仍从前法加减。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6剂。
三诊(8月30日))症状日见好转,舌苔薄白,脉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阿胶12克生牡蛎15克白芍9克5剂。后以此方加减。
另河车粉60克,每日早晚各服1.5克。
以后月经按期来潮,色量正常,余无不适。
(《钱伯喧妇科医案》)
例二 林××,女945岁。
素体虚弱,月经量较多,因操劳以致崩漏,由于中气不足,气虚而下陷所成。当以补气
摄血为主,拟予补中益气汤加阿胶10克(后入),山萸肉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服五剂后,崩漏渐止,嘱其再服3剂,以竟全功。
(俞慎初: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福建中医药》1:48, 1981)
例三 王××,女932岁。初诊日期1963年7月23日,病历号: 357565。
患者一年来,月经先期而至,量多,一般约隔15~20天一潮。此次经来10日未净,量多,色鲜红有血块,伴有头晕,身倦无力,胸闷心悸,两手至肘麻木,胃纳不佳,腹胀腰酸,身腰畏寒,下肢浮肿等症状,面色皓白,舌质淡,苔薄自,脉沉缓无力,经×医院取子宫内膜检查,为增殖期子宫内膜。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辨证:四肢麻木,责之血虚,乃肝不养筋所致;脾阳不能制水,故见下肢浮肿,肾之精气不足,故腰冷腰酸:真阳不足,不能温运脾土,故胃纳少;脾不统血而致血不循经,故经来量多时久。先予健脾固冲,柔肝化瘀。方药:
茯苓15克白术9克山药15克砂仁4.5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白芍24克艾叶炭9克棕炭9克香附9克泽兰9克
本方以茯苓、山药、白术、砂仁健脾养胃,川断、杜仲、白芍强肝肾,重用白芍24克,有柔肝敛阴之功;并予艾叶炭、棕炭以止血,香附、泽兰以收祛瘀生新之功。
二诊(7月26日):药后经血止,身背畏寒,全身无力,纳食有所好转,微感腰酸腰疼,腹胀,下腹有时作疼。舌质灰自,苔薄白,脉沉细缓,再以温补肾阳、养血化瘀为法。方药:
当归9克白芍24克香附9克川断15克吴萸6克官桂3克社仲9克牛膝9克桃仁6克赤芍9克
三诊(8月16日):前方进服12剂后,四肢麻木、腰酸,身畏寒,全身无力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少腹两侧疼痛已不明显。月经周期已到,本月无经期提前现象。白带量中等,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仍以强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当归9克赤芍12克茯苓9克香附6克坤草12克川断9克寄生12克山药12克桃仁6克
8月27日:月经于8月18日来潮,周期为35天,经来五日即止,血量、颜色均属正常。经期腹胀腹痛不明显,腰酸,肢肿已消。再以前方去桃仁、坤草,加檀香1.5克,腹皮9克。
9月27日:月经已过期9日尚未来潮,微有腹胀。近三日微有恶心不适,纳可,二便如常,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缓,予健脾和胃之法治之。
10月15日:停经57天,恶心呕吐,尿青蛙试验阳性。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滑,乃停药观察。后经随访,于1964年5月分娩一女婴。
(郗霈龄治验,刘琨整理:崩漏症验案一则,《中医杂志》10:15, 1964)
例四 孙××,女,29岁,门诊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2日。
近10年来月经行经日久,每次约持续15~20天,周期也不规律,先后不定(问隔20~70天)。未前经为:月13日至:月28日。末次月经为2月21 日,至今未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多梦,烦急,胸闷,手足心热,口干。近5个月来曾测基础体温均为单相型。某医院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舌质暗、尖红,脉弦滑。
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养阴清热,安冲调经。
方药:
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黄芩9克丹皮9克白芍9克旱莲草9克椿根白皮9克煅牡蛎24克阿胶15克侧柏炭9克
治疗经过:3月13日,服药3剂后**出血已上。继服3付,于3月23日月经复来潮,行经6天,周期血量均恢复正常。测基础体温示双相型(提示已有徘卵)。持久疗效有待观察。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五 姜××,女, 24岁。1976年4月24日初诊。
15岁月事初潮,经期及血量尚正常。半年多来,每于经净后十三、四天**有少量出血,色红、量不多,三天能净。平时夜卧不宁,心情易烦,上燥咽干,腰酸,带下色白如涕。诊为排卵期出血。面色潮红,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现经潮第四天。
辨证:肝经郁热,热扰冲任而失于固摄。
治法:清肝疏肝为主。
方药:
炒丹皮4.5克炒荆芥4.5克青蒿梗4.5克柴胡4.5克:炒当归6克制香附6克茜草根6克海螵蛸10克夜交藤15克忍冬藤15克淡子芩9克白芍9克5剂。嘱经净后开始服。
二诊(5月8日):自照原方又服5剂。夜卧已安,带下减少,少腹隐痛已瘥,面色仍潮红,上方去忍冬藤、夜交藤,加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5剂。
三诊(5月15日):本月未见经中期出血,心烦渐瘥,少腹偶有酸痛,入夜尚觉咽喉干燥,证系肝经郁热,久而伤阴之候。宗前法加滋养肝肾之品。
青蒿梗、粉丹皮)茜草根、软柴胡各人5克全当归、杭白芍、香附各6克海螵蛸、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陈萸肉6克细生地15克5剂。
五诊(6月5日):本月经中期无出血,带下已除,续服逍遥丸、杞菊地黄丸以资巩固。
(徐荣斋治验,陈天祥整理:排卵期出血治验,《浙江中医学院报》2:47, 1981)
例六 姜姓,年42岁
生8胎,末次用人工流产手术后,月经初尚正常,四个月后,忽然行经过多,形成崩漏。持续五、六个月,淋漓不断,形瘦,心跳,失眠,腰酸,心中懊农。复刮子宫二次,崩量更多。西医认为必须切除子宫,方能止血、患者不愿,转请中医治疗。服补气益血止涩药多剂,未见功效,乃来先君处求治。所述症状,如头晕眼花,腰酸肢软,精神疲倦等,多属虚象。惟按其小腹,则坠隐作痛,切其脉则虚细而涩。先君认为久病血出甚多,固属虚亏,但其内尚有残余瘀滞未化,因此新血未能归经,前服补养固涩剂未能见效,关键即在虚中有实,遂处将军斩关汤方:
熟军炭3克巴戟天9克仙鹤草18克茯神9克蒲黄炒阿胶9克黄芪4.5克炒当归9克白术4.5克生熟地各9克焦谷芽9克
另用藏红花0.9克三七末0.9克上两味用红茶汁送服。
甫服1 剂,崩即停止,再经调理,恢复健康。
(朱小南整理:朱南山先生医学成就,《上海中医药杂志》8:25, 1962)
例七 王×,女,17岁。1970年1 月8日初诊。
月经来潮前,不慎饮冷水,致使经血不止,已三天,有大血块,浸透衣被,伴有少腹疼痛,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卧床不起。平素月经量少。
处方:
当归15克炮姜9克五灵脂12克蒲黄12克生地炭12克地榆炭15克白术15克仙鹤草12克百草霜12克灶心上24克水煎两遍,兑一起,一次服下。
另取好墨一块,用木炭火烧红,放醋中淬后取出,将墨用水研匀,加炮姜9克,红糖少许为引,一次服下。
服药1 剂,墨汁一次,流血即止,腹痛也除,又服一剂而愈。
(《刘惠民医案》)
【评按】崩漏系指**内持续饯出血的病证。金•张洁古谓:“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沥不断也”。崩,出血量多而势急;漏,出血量少而势缓。二者在病程中可相互转化,有时也难以截然区分。临床以血热、气虚、血瘀为常见病因、病理。血热治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虚宜补气摄血,血瘀当活血法瘀。并可根据不同的兼症,在治法上予以化裁变通。
例一起病因于初潮时期,因剧烈运动,冲任损伤,遂致经漏,辨证为气血虚损。钱氏以大补气血、固摄冲任为治,此属治本法。例二为体弱、操劳而致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龙、牡、胶、萸以补气摄血,兼顾冲任。全方升、补、摄、固的特点相当突出。例三脾肾阳虚,以脾病为标,肾病为本,初以健脾、固摄冲任为主,终以补肾温阳为法,在治疗过程中,药用加减变化颇合病机。例四病已十年,除崩漏主证外,阴虚诸症明显,故治以养阴清热、安神调经为主,其中安神调经诸品,着重调肝、清热、固涩。药味精审,配伍严密。例五以肝经郁热为主要矛盾,临床表现为月经中期出血,显示冲任已受热扰,故治以清肝疏肝法。全方寓丹栀逍遥散意,而药味则有较大出入,方以熟军炭为君,只用3克而无泻下作用,反能厚肠胃,并有清热法瘀、“通因通用”之妙,是为临床宝贵心得。其余诸品有补气和中止血之功,服药一剂而效。例七由于经前饮冷水,致使经血不止,并有大血块。治以补血温经、法瘀止血法。疏方发挥了温、养、摄等综合疗能,并参用墨汁止血化瘀,体现了刘氏善学古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