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去宛陈莝”当为“去宛陈莝草茎”

董尚朴,李会敏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要]通过对唐代以前三种传本的文字比较和对经文句法、内容的分析,推断《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去宛陈莝”一词当作“去宛陈莝草茎”。

[关键词]去宛陈莝;《内经》校释;理论探讨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段经文论述水肿病的病理及其治疗方法。文曰:“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文中“去宛陈莝”一词,在中医学著作中使用频繁,特别是现在,几乎成为“活血化瘀”的同义语。但在这段经文中,该词颇为费解,因而各注家作了种种解释。现谈谈我们的看法。

沈祖绵氏《读素问臆断》云:“此句当作‘去宛莝陈’。《说文》‘莝,斩芻也’。”从构词法角度,认为“去宛”与“莝陈”相对为是。

胡天雄氏《素问补识》云:“其实,原文不误,误在注家。也是我们不习惯于同这种错综复杂的句子打交道的缘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曾经引用《论语》的‘迅雷风烈’和《大戴礼》的‘剥枣栗零’——迅雷风烈,即迅雷烈风,剥枣栗零即剥枣零栗——来证明古书中确有这种奇怪的句式。……可见此处不说‘去宛莝陈’而说‘去宛陈莝’,也是同一个道理。”

沈、胡二氏从古汉语词法的常例和特例着眼,各有道理。但从本校和理校看,仍欠稳妥。在《灵枢》、《素问》中,“宛陈”是二字连用的固定词,不可拆开。宛,或作菀,或作郁,或作蕴,义同。宛陈,指瘀血。《素问·针解篇》云“菀陈则出之者,去恶血也”,《灵枢·小针解》云“菀陈则出之者,去血脉也”,《太素》卷十九“知汤药”亦云“宛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显然,“去宛陈”是刺络放血疗法。

现行的宋代林亿等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按《太素》莝作茎”,今本《太素》卷十九“知汤药”与《新校正》所言相吻合,作“茎”,接下读。并且杨上善注作阴茎解。因而李今庸氏《读古医书随笔》说:“茎,杨上善《太素·知汤药》不连‘去宛陈’三字读,而连下句,然亦不可卒读,笔者疑‘茎’为另一句之字,起句因脱落太甚而只留下一‘茎’字,故不可再为句。”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作“去宛陈莝”,王冰注云:“去宛陈莝,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茎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全本作‘草莝’。”全本即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所注的《素问》,此书八卷,已佚。

如此,依时间先后,南朝全元起注本、隋朝杨上善撰注的《太素》、唐朝王冰注本分别出现了“去宛陈草莝”、“去宛陈茎”、“去宛陈莝”字样。是否可以推断,此处始本原作“去宛陈莝草茎”。在早期的传抄或传刻中,一种可能是所据本有缺损。一种可能是抄录者不解经旨,又疑“莝”与“茎(莖)”形近而衍,擅自取舍以致不辞。再有一种可能,传写中因“莝”与“茎”形近致误,出现“莝草莝”或“茎草茎”或“茎草莝”,后传者因其不辞或径作取舍或据记忆印象作了取舍,以至于造成不同的错误传本。但幸亏的是,唐以前这三种传本为我们提供了始本曾有的三个字。雪泥鸿爪,尚能寻迹。

以注释文字来推断正文的脱、衍、误、倒,是古文献校勘的一种基本方法。从王冰的注文“犹如草茎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来看,其所据本当有“草茎”二字。

从经文句法来看,“去宛陈,莝草茎”与下文的“以复其形”谐韵,与“开鬼门,洁净府”相对成文。“去宛陈”、“开鬼门”是治疗方法,“莝草茎”、“洁净府”是治疗目的或结果。

从经文内容来看,河流之中,杂草丛生处水流缓慢,易漫溢而溃堤。以此来形容水肿病,则有形之邪或病理产物犹如“草茎”,自当“莝”之。

《说文》:“莝,斩芻也。”“莝”字在古籍中,或释为铡草,或释为碎草,无陈腐义。因此,吴昆注云“腐者谓之莝也”不确。“莝草茎”是对“去宛陈”作用结果的形容,是“去宛陈”的目的。即通过刺络放血疗法驱逐病邪,使病邪“犹如草茎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内经》中用此法治疗水肿病他处也有论述,例如《灵枢·水胀》云:“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歧伯曰:先写去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灵枢·四时气》云:“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原载《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第7期393~394页)
 



cuò
<动>
铡草
莝,斩刍也。——《说文》
去菀陈莝。——《素问·汤液胶醴论》
缓于小弱,急于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汉书·尹翁归传》

cuò
<名>
铡碎的草 [chopped fodder]
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史记》

锄草。引伸指清除。《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按:“去宛陈莝”,当作“去菀莝陈”,谓去血之瘀结,消水之蓄积。)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译文

黄帝问道: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

岐伯回答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

黄帝问道:何以见得?

岐伯说:稻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

黄帝道: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太和之世,人们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代,养生之道稍衰,人们的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黄帝道:现在的人,虽然服了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这是什麽缘故呢?

岐伯说:现在的人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灸外治,其病才能痊愈。

黄帝道:一个病情发展到了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麽道理?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的关系。

黄帝道:什麽叫做神气不能发生他的应有作用?

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现在病人的神气已经散越,志意已经散乱,纵然有好的方法,神气不起应有作用,而病不能好。况且病人的严重情况,是已经达到精神败坏,神气离去,容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麽病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的呢?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经气败坏,容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以失却反应,当然他的病就不会好。

黄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难测,但大致情况,是避先侵袭于皮肤,所谓表证。现在经过医生一看,都说是病已经成,而且发展和预后很不好,用针石不能治愈,吃汤药亦不能达到病所了。现在医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术数,与病人象亲戚兄弟一样亲近,声音的变化每日都能听到,五色的变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却医不好,这是不是治疗的不早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这里。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与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阳气渐次宣行,穿衣服带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经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黄帝道:讲得很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