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不错,中医是真理,科学只是真理的一部分,中医本没必要纠缠于“是否科学”。但是当世“是否科学”争论的真正原因在于利益之所趋,当世也唯有“科学”这块敲门砖,才能占领市场、占领人心……,因为当今之世99%人群脑袋的货色都是“科学”腌制出来的,离开“科学”恐怕很难,想生存于今天“科学不甚明白”的古典、传统之中,常常不是“迷信”就是“妖魔鬼怪”,被认为“神经病”也经常发生……。
重新评估当今科学“尺子”又有多少可信度?
几乎所有的发展观终必涉及中医是否科学这个老问题,还不如干脆先把评定是否科学的这把“尺子”曝一曝,重新评估当今科学“尺子”又有多少可信度?
A、科学的本意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本来科学评定是一个既明确又简单的过程,即:把实践中的发现加以理性归纳、总结,形成一种假说、规律、乃至公式,再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结果与之相符,即是科学,一种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如牛顿通过树上苹果掉往地上发现了引力,通过假设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再回到自然界中验证,相符即可。不必找到引力究竟是什么物质(也找不到),也不必用某某权威的论述来加以印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论只要被证明它与实践中的事实相符,哪怕只反映了部分客观规律,就应当承认它的科学性。以此来衡量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也就再明白不过了:对老百姓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发现,用中华文化的精髓加以提炼、概括、总结成理论,再返回实践中,经过千百年、千百万人的身体力行加以验证,证明是可行的理论,这还不是科学理论是什么?
B、科学现今已演变为判定系统。
现行意义上的科学不知从何时起,事实上已从单一的知识体系演变成一种判定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科可以解释为判定,如科以罚金、科处徒刑)科学评定更多的是专家审核、权威机构认定,把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客观反映逐渐演变成权威机构的主观判定。实践不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是取决于原有的主观知识内容(科学假说、原理、定理、公式等等)乃至评定权威的主观态度。评定科学的“尺子”已从客观向主观转移,貌似更科学,实际上往往是离真理反而远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主观判定尺子(科学知识)都只能是一定坐标系的真理而已,永远伴随着其不可克服的相对性和片面性,也永远找不到一把放之四海皆准的尺子,如果有又何必再发现真理呢?如果再加上人为的主观偏见和利益偏向,那么这把判定尺子的权威性再也不是那么神圣了,受到信任危机的挑战自然顺理成章了。
C、科学的活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审视和质问。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卡尔·萨根在其最有影响力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中言:“有人说,科学是社会人群的活动,免不了带上一切人类集团活动的烙印-冲突、劝说、妥协,当然还有那些不光荣的举动-欺骗、压制、以及冲动之下的鲁莽之举,于是将这种活动和一切人类活动等同起来,如认为‘科学就是科学家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和政治建构的过程’因此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模式、划一标准。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谁又敢说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可以笼罩一切人类活动?不!科学不是这样的!科学来源于对未知世界和人自身的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代表着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科学的道路汇集了我们有史以来全部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科学又与我们一切思维活动并无二致,它的活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审视和质问。”
D、科学发展正向着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点为中心的宏观统一相结合
一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永远应该是宏观引领微观,微观又向宏观回归前进,只有兼顾科学的两极,善于用宏观综合思维解决微观分析道路上的扑朔迷离,才是科学发展健康之道路。回顾科学史,当年牛顿近乎完美的经典力学受到了两个幽灵的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宏观上为其找到了出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在微观意义上的相悖,大爆炸理论(霍金《时间简史》)让它们在宏观上得到了统一;米丘林嫁接术与孟德尔·摩根遗传学的相左,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与遗传基因决定论相背,被现代自组织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从宏观上加以整合。生物科学朝着从定性到定量,从实验到理性,从描述到模拟,从分析到综合,正在逐渐被整合,正向着新的综合、向着自然主义前进,向着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点为中心的宏观统一相结合。相反,倘若忘记了“科学代表着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它的活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审视和质问。”忘记了“从古到今,人类最强大的科学武器就是思维本身。思维不仅永远走在科学研究前面,而且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归宿。”片面执着地追求微观物质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新发现,那么,负质量、磁单极实际上的找不到;大爆炸理论遇到了大爆炸以前以外是什么的质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基因编码工程,也只弄清了不到10%的人类疾病根源;还原分析前进路上永远是伴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新问题拦在路上,新的生物蛋白质结构调控DNA理论无疑使本以为是终极原因的基因研究又走进了新的扑朔迷离。
许靖华一个曾经分别获得两个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乌拉斯坦勋章和彭罗斯地质奖,前者又被称为“地质学界的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以“彗星撞击地球理论”“达尔文在地质学中的三大错误”挑战传统,引起了巨大反响,结果论战的结果证明了其观点的正确。被誉为世界地质学界的“华埠第一人”。其自我剖析,“中国给了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我不致物质化;而欧美则教会了我说真话,以乐观的远见面对问题。”与之相比较,我们研究科学的科学家们又有什么感想呢?
E、 市场经济让科学正在蜕变为市场准入证。
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渗透,使当今科学概念又从判定体系进一步蜕化为市场准入的代名词、贴牌商标。除少数科学家以外,在人们的生活中,科学已成为人们道德、良心的替代,市场合格产品的必须标签,进入科学的法眼即意味着领取了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它是有利可图的前提条件。若被判定不科学,那就等于被罚出场外,与利益无缘。为了利益,有多少利益集团会伸缩手中的科学尺子,把不科学打扮成科学,把科学打入冷宫、排挤在门外,这已经见多不怪了。科学这把尺子正在蜕变为特权手中的市场准入证。其实大多数中医也都明白:表面上是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其背后的实质是中医市场准入权的争夺,市场利益划分的争夺。看明白了又何必为了这科学的虚名分如此较劲,本文后面还它一个“超科学”岂非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