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66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台湾林两传中医正骨,受益匪浅。
前言
中醫傷科自古少見理論專著。若只是依循西醫復健思考--固定、減少使用與加速循環,則徒手整腹只是對組織復原的一種干擾,中醫傷科與傷科醫師的存在終無意義。引申而言,中醫傷科界對於疼痛的治療,當有不一樣的思考。
觸診
若患者主訴疼痛,醫師當進行觸診檢查。觸診當由病人主訴點著手,分為以下兩種:
o 靜態主訴與觸診:針對疼痛的位置與性質,醫師當詢問在何種狀態與動作下會痛,以及痛了多久
? 若動作時才痛,不動不痛;或用久了、伸展到極限才痛,通常是肌腱韌帶的問題,屬於肌腱筋膜炎的系統,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與常見的肩腰背痛。此類患者臨床佔絕大多數
? 不動也會痛,通常是發炎了,此時觸診溫度當有不同;或者經過患處的神經受到壓迫兩種情形。
? 至於血管堵塞、感染、實質病變如腫瘤等問題不在今日討論範圍
? 靜態觸診時,摸到筋骨結構的異常變化,病患並不一定全會感覺疼痛;但疼痛的位置絕對伴隨局部結構的變化。例如頭痛患者疼痛處與不痛處的局部張力必不相同。如果用手撥動,則牽拉到遠處的張力也不相同。局部的筋骨結構變化可以簡單歸納為兩個觀念,就是「骨錯縫」與「筋出槽」
? 摸到骨頭錯縫的方向,還要進一步尋找出槽的筋的張力來源
? 出槽的筋分為兩種,一是「主動」將骨頭帶歪的筋,觸診特徵是無法與其他肌肉協同運作;一是因骨頭歪斜後,被動被拉扯的筋,可與其他肌肉協同。治病當分主從
? 處理上當先將關節鬆解,作為初步對位的基礎,此時所有附著在此結構上被動出槽的肌肉亦會隨著鬆解。於此基礎再做精準的骨頭對位,還原出槽的肌肉。相反程序亦可,「以筋調骨,以骨調筋」
? 一條肌肉出槽必是其上某側幾條肌束過度收緊無法放鬆,不會是整條肌肉攣縮。此時肌肉會產生三度空間的翻旋,如衣服的縐褶或打上沙灘的海浪一般,產生凹面與凸面。若要將其還原,有兩種方法:
? 必是從凹面向著凸面,進行橫向撥轉推動,刺激其收縮而自動還原
? 關節的運動通常是同方向肌群的協同運作,少見單一條肌束的動作。既然單一肌肉的方向無法違反肌群的運作方向,當然可以藉由製造整個肌群的張力,迫使單一出槽肌肉還原
o 動態的檢查:其重點在於一開始將關節擺在「空位」-此時附著於關節上的屈、伸肌張力均等,而且處於收縮程度最小的狀態。以此作為檢查的起始點,在張力平整的狀態下伸展關節,並於過程中觀察是否有不當張力干擾了關節的伸屈
? 患者於特定動作下產生疼痛,醫生當做動態檢察,分成以下兩種:
? 患者主動活動時疼痛就會出現,醫生可由動態中觀察該動作所負責的肌肉,明瞭是何出槽或受牽扯
? 此外讓患處施以被動受力的檢查。因為關節活動的特色是在轉動到極限之處通常還可承受一定力量,而不產生疼痛。如果有疼痛發生,即是錯位
? 若病患的處時痛時不痛,而關節自主活動到極限並不疼,此時醫生當可以該關節活動至極限時,施以額外張力,而製造出疼痛
? 例如有些勞力患者手肘無法打直-肘關節無法伸展到極限,尺骨鷹嘴卡不進鷹嘴溝中。此時若將關節被動強迫深直,便會有疼痛發生,而正常人是不痛的。此肇因於肱二、三頭肌張力過大,使肱、尺骨的連結產生輕微脫位,橈骨也擠歪了,而病人在自主活動下並不會覺得疼痛,也不會發現自己手伸不直。此類若發生網球肘,非常難醫
? 手腕疼痛者有兩種情況:若尺橈骨與腕骨對位不正,則手反轉按桌面垂直施力會痛。若只尺橈骨輕微移位,腕骨沒問題,則依前法撐桌時不會痛的左右翻旋會痛。這其中以尺骨脫位較常見。
o 醫師進行觸診的心理狀態
? 避開先入為主的想法,不要用之前的知識與經驗對病況下判斷,一切以觸摸所得為憑
? 觸診進行時,要清清楚楚,心無罣礙、成見與預期,以手為鏡,如實反映探索病人身體的結構。
? 例如網球肘九成的結構變化是由一、二肋肋骨脫位開始,造成二頭肌受力引長,張力增加,橈骨脫位而產生的疼痛這是結構診斷的邏輯,未必是致病因的先後。有肘痛患者卻只是過用二頭肌致橈骨被扯歪所造成,與肋骨無關。若未詳細觸摸,必致誤診甚至醫源性傷害
? 在做動態觸診時,要緩慢如實地感應張力結構在空位的狀態下,有何等不當力量阻礙關節活動使其偏斜,唯有真實感知此張力,才能映照出不正常的肌肉的位置與結構
? 治療時當治有所觸見,用機率或試誤的方式都不好
治癒的定義
身體的肌肉與肌膜之間有特定程度的延展性,例如扳腰牽拉之後,腰薦關節或肋骨胸椎之間會較平整,但若進行細微的觸診探索,原來的肌肉張力與翻旋都還是存在,而檢查全身上下會發現愈往前往上,肌張力會愈來愈大。換句話說,劇烈牽扯之後,患處造成疼痛的張力可被「打散」,但「打散」與真正的歸位畢竟在「耐用度」上有差別,因此可預期病人動一動後結構仍會復舊。治癒的定義是當充分還原一個結構的動態(例如肋骨在被動運動的狀態下,每根都能動),而不是依病人的疼痛感覺。
媽媽手
近代醫學上認為是橈骨莖突上的肌腱發炎,通常患者主訴為大拇指打不開,無法做扭轉的動作。臨床不易治,而治之難易在於其背夠不夠鬆;背脊動態差者筋膜難以重整,或手部腱鞘沾黏者亦難治。
o 診斷
視診時可發現橈骨莖突翹起,不復圓順。觸診橈骨與腕骨間有落差
o 病因
此症主因橈側屈腕肌收縮過度,將腕骨往下拉至脫位,致使產生落差。若將前臂屈肌伸展,可以清楚看到橈骨翻旋的狀態。因此治癒的指標就是莖突回復圓順,而腕橈骨間落差消失。病因通常是一二肋翻旋影響胛骨位置,將肱骨、橈骨頂歪了所致
o 治療
胸椎僵硬不能動時,肱二頭肌不能放鬆,媽媽手便不能好;而腱鞘沾黏者,不論組織如何拆解,患處的筋膜卡死還是不能還原,此為治之難者。一般若行遠部取針,可順著肱二頭肌向上找尋張力來源用針刺激;至於患處發炎的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是被害者而不是病根,勿著意處理
腱鞘囊腫與扳機指
o 診斷
腱鞘囊腫患處有硬硬的突起,多發腕背;而扳機指多在屈肌上。若順著囊腫的囊觸診,其所屬之肌肉一定處於緊張收縮狀態
o 病因
此二症成因相同:因為肌腱過度收縮而使腱鞘多出了一截,液體便集中於此處而腫大。而扳機指便是此囊腫在肌肉屈伸滑動過程中,與腕部固定帶摩擦產生阻礙與聲響
o 治療
若將肌肉鬆開、系統還原,囊腫會慢慢吸收回去。千萬不要用外科手術割除,否則該條肌腱會永遠鬆不開。扳機指治法同腱鞘囊腫,都應該處理背後的結構因素。有時觸診張力所趨,甚至得處理腰部與足弓,方能讓療效持久。西醫手術將固定帶挑鬆,解開沾黏,這樣的治療比切除囊腫好。
腕部隧道症候群
o 診斷
最常見為正中神經壓迫,其次為尺神經壓迫。尺神經壓迫通常自手肘開始,壓迫單在腕部者少見。臨床更常見無名、小指麻,其他處不麻,此常非腕部隧道症候群,而多是頸椎壓迫。正中神經壓迫的主訴通常是同一動作做久了,手便麻掉;或騎車騎到手麻;或晚上睡覺痛麻而醒。病人主訴通常比臨床測試準確。觸診上,若一般人手臂外旋,手掌向上,正常情形下臂背側的尺橈骨應當齊平。此症患者尺橈骨卻不平整,而且大迎穴(大小魚際接口)下不空凹而脹飽,深壓並可觸及腕骨非成一平臂凹面而參差不齊,表示腕骨排列亦不正確。
o 病因
病因是尺橈骨位置改變,腕橫韌帶張力增加,再加上腕骨排列改變時,神經便受壓迫
o 治療
應當處理肱二、三頭肌的不當張力,讓尺橈骨位置還原,接著將腕骨理順便可痊癒。若西醫將腕橫韌帶解開者大錯,若將其切開,尺橈骨與腕骨將無正常歸位的一天
此外,病人有下臂骨折,經固定醫療,痊癒之後無法做後旋的動作,並且有類似媽媽手的症狀。此時因為下臂已變形無法回復,若只推揉擠壓局部肌肉,醫久了雖然軟組織亦會重整適應延展,但不如運用全身性的代償,讓全身筋膜依著傷處重新排列,將結構受力方向全部改變,手便可自由翻轉。所以,全身的筋膜其實是可以挪動來做全身性的建構。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
此二症是傷科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網球肘是伸肌肌腱炎,高爾夫球肘是屈肌肌腱炎,
o 病因與診斷
此二症病位不同但病因相同,因為伸肌與屈肌都是從肱骨近端而來,一在外上髁,一在內上髁。屈肌肌腱發炎是因為肩胛骨被擠向下,導致肱骨頭往前滑脫,二頭肌長度改變收縮過度,張力改變把橈骨拉歪。橈骨頭翹上來後,肌腱的長度改變。若仔細去摸,會發現肌束中有一、兩條繃得像鋼絲一樣,這是真正的痛點。此種形勢多因一、二肋翻旋而起,究其成因有二,一是手臂使用過多,病在上;一是骨盆歪了,脊柱呈旋轉頂上來將肋骨頂歪,病在下。
同理,若胛骨因三到六肋翻旋頂起而向上滑移,觸診肱骨頭會迴向內,此時張力增加的是三頭肌,把尺骨拉歪,痛點改在內側,是為高爾夫球肘,患此症者手肘伸直到極限常有輕微痛感
o 治療
當處理整個系統同前述諸症,局部肌肉處理可以緩解,但不能根治
o 疼痛專論
這種症狀產生的疼痛是種預防性、保護性的痛,不是真的發炎,只是肌肉與腱鞘脫位。所以這肌肉筋膜炎的炎字其實大有問題。而此種系統的疼痛點通常發生在張力最大或轉折最大之處,因此痛點有可能在肩、肘(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或腕(媽媽手),病名各異但病根同出
o 膝肘關節屈伸不利續論
臨床常見患者主訴跌倒手撐地或拉摩托車後手肘屈伸不利,檢查若屈肘到極限會發現三頭肌的一個頭(通常內側)張力很大,無法鬆開讓鷹嘴有足夠長度滑入(出)鷹嘴溝。此時張力的來源多是四到六肋,翻旋凸起後透過三頭肌與前鋸肌的牽拉導致(肋骨不會自己翻旋歪斜,其原因多是脊柱的走向在該處有轉折,才順勢脫位)
有患者膝蓋受傷,或騎自行車過度用力,致屈伸不利者,其成因與手相同,多是股二頭肌張力過大,把膝蓋拉脫位之故,但基本檢查膝蓋本身多無損傷。而臨床比對X光片,股二頭肌張力過大者,多是該側髂骨向後倒所致,因此患處位置多有先在的結構性原因。若用針灸除遠部取穴外,亦須局部刺臀腿鬆解肌肉,方能解除手部問題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
小兒手部若受拉扯,骨頭脫位疼痛,一碰就哭,其痛處多表現似乎在前臂,其實不是。治法將前臂過度外旋,開肘伸展,通常就會歸位。這在小兒七八歲後就少發生了。此外,若有跌倒病史,當仔細檢查是否骨折。
o 幼兒骨折
幼兒骨折好發橈骨頭與肱骨下端,通常不會很腫,觸診發現患處有肌肉硬硬攣縮,十之八九便是。
前言
中醫傷科自古少見理論專著。若只是依循西醫復健思考--固定、減少使用與加速循環,則徒手整腹只是對組織復原的一種干擾,中醫傷科與傷科醫師的存在終無意義。引申而言,中醫傷科界對於疼痛的治療,當有不一樣的思考。
觸診
若患者主訴疼痛,醫師當進行觸診檢查。觸診當由病人主訴點著手,分為以下兩種:
o 靜態主訴與觸診:針對疼痛的位置與性質,醫師當詢問在何種狀態與動作下會痛,以及痛了多久
? 若動作時才痛,不動不痛;或用久了、伸展到極限才痛,通常是肌腱韌帶的問題,屬於肌腱筋膜炎的系統,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與常見的肩腰背痛。此類患者臨床佔絕大多數
? 不動也會痛,通常是發炎了,此時觸診溫度當有不同;或者經過患處的神經受到壓迫兩種情形。
? 至於血管堵塞、感染、實質病變如腫瘤等問題不在今日討論範圍
? 靜態觸診時,摸到筋骨結構的異常變化,病患並不一定全會感覺疼痛;但疼痛的位置絕對伴隨局部結構的變化。例如頭痛患者疼痛處與不痛處的局部張力必不相同。如果用手撥動,則牽拉到遠處的張力也不相同。局部的筋骨結構變化可以簡單歸納為兩個觀念,就是「骨錯縫」與「筋出槽」
? 摸到骨頭錯縫的方向,還要進一步尋找出槽的筋的張力來源
? 出槽的筋分為兩種,一是「主動」將骨頭帶歪的筋,觸診特徵是無法與其他肌肉協同運作;一是因骨頭歪斜後,被動被拉扯的筋,可與其他肌肉協同。治病當分主從
? 處理上當先將關節鬆解,作為初步對位的基礎,此時所有附著在此結構上被動出槽的肌肉亦會隨著鬆解。於此基礎再做精準的骨頭對位,還原出槽的肌肉。相反程序亦可,「以筋調骨,以骨調筋」
? 一條肌肉出槽必是其上某側幾條肌束過度收緊無法放鬆,不會是整條肌肉攣縮。此時肌肉會產生三度空間的翻旋,如衣服的縐褶或打上沙灘的海浪一般,產生凹面與凸面。若要將其還原,有兩種方法:
? 必是從凹面向著凸面,進行橫向撥轉推動,刺激其收縮而自動還原
? 關節的運動通常是同方向肌群的協同運作,少見單一條肌束的動作。既然單一肌肉的方向無法違反肌群的運作方向,當然可以藉由製造整個肌群的張力,迫使單一出槽肌肉還原
o 動態的檢查:其重點在於一開始將關節擺在「空位」-此時附著於關節上的屈、伸肌張力均等,而且處於收縮程度最小的狀態。以此作為檢查的起始點,在張力平整的狀態下伸展關節,並於過程中觀察是否有不當張力干擾了關節的伸屈
? 患者於特定動作下產生疼痛,醫生當做動態檢察,分成以下兩種:
? 患者主動活動時疼痛就會出現,醫生可由動態中觀察該動作所負責的肌肉,明瞭是何出槽或受牽扯
? 此外讓患處施以被動受力的檢查。因為關節活動的特色是在轉動到極限之處通常還可承受一定力量,而不產生疼痛。如果有疼痛發生,即是錯位
? 若病患的處時痛時不痛,而關節自主活動到極限並不疼,此時醫生當可以該關節活動至極限時,施以額外張力,而製造出疼痛
? 例如有些勞力患者手肘無法打直-肘關節無法伸展到極限,尺骨鷹嘴卡不進鷹嘴溝中。此時若將關節被動強迫深直,便會有疼痛發生,而正常人是不痛的。此肇因於肱二、三頭肌張力過大,使肱、尺骨的連結產生輕微脫位,橈骨也擠歪了,而病人在自主活動下並不會覺得疼痛,也不會發現自己手伸不直。此類若發生網球肘,非常難醫
? 手腕疼痛者有兩種情況:若尺橈骨與腕骨對位不正,則手反轉按桌面垂直施力會痛。若只尺橈骨輕微移位,腕骨沒問題,則依前法撐桌時不會痛的左右翻旋會痛。這其中以尺骨脫位較常見。
o 醫師進行觸診的心理狀態
? 避開先入為主的想法,不要用之前的知識與經驗對病況下判斷,一切以觸摸所得為憑
? 觸診進行時,要清清楚楚,心無罣礙、成見與預期,以手為鏡,如實反映探索病人身體的結構。
? 例如網球肘九成的結構變化是由一、二肋肋骨脫位開始,造成二頭肌受力引長,張力增加,橈骨脫位而產生的疼痛這是結構診斷的邏輯,未必是致病因的先後。有肘痛患者卻只是過用二頭肌致橈骨被扯歪所造成,與肋骨無關。若未詳細觸摸,必致誤診甚至醫源性傷害
? 在做動態觸診時,要緩慢如實地感應張力結構在空位的狀態下,有何等不當力量阻礙關節活動使其偏斜,唯有真實感知此張力,才能映照出不正常的肌肉的位置與結構
? 治療時當治有所觸見,用機率或試誤的方式都不好
治癒的定義
身體的肌肉與肌膜之間有特定程度的延展性,例如扳腰牽拉之後,腰薦關節或肋骨胸椎之間會較平整,但若進行細微的觸診探索,原來的肌肉張力與翻旋都還是存在,而檢查全身上下會發現愈往前往上,肌張力會愈來愈大。換句話說,劇烈牽扯之後,患處造成疼痛的張力可被「打散」,但「打散」與真正的歸位畢竟在「耐用度」上有差別,因此可預期病人動一動後結構仍會復舊。治癒的定義是當充分還原一個結構的動態(例如肋骨在被動運動的狀態下,每根都能動),而不是依病人的疼痛感覺。
媽媽手
近代醫學上認為是橈骨莖突上的肌腱發炎,通常患者主訴為大拇指打不開,無法做扭轉的動作。臨床不易治,而治之難易在於其背夠不夠鬆;背脊動態差者筋膜難以重整,或手部腱鞘沾黏者亦難治。
o 診斷
視診時可發現橈骨莖突翹起,不復圓順。觸診橈骨與腕骨間有落差
o 病因
此症主因橈側屈腕肌收縮過度,將腕骨往下拉至脫位,致使產生落差。若將前臂屈肌伸展,可以清楚看到橈骨翻旋的狀態。因此治癒的指標就是莖突回復圓順,而腕橈骨間落差消失。病因通常是一二肋翻旋影響胛骨位置,將肱骨、橈骨頂歪了所致
o 治療
胸椎僵硬不能動時,肱二頭肌不能放鬆,媽媽手便不能好;而腱鞘沾黏者,不論組織如何拆解,患處的筋膜卡死還是不能還原,此為治之難者。一般若行遠部取針,可順著肱二頭肌向上找尋張力來源用針刺激;至於患處發炎的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是被害者而不是病根,勿著意處理
腱鞘囊腫與扳機指
o 診斷
腱鞘囊腫患處有硬硬的突起,多發腕背;而扳機指多在屈肌上。若順著囊腫的囊觸診,其所屬之肌肉一定處於緊張收縮狀態
o 病因
此二症成因相同:因為肌腱過度收縮而使腱鞘多出了一截,液體便集中於此處而腫大。而扳機指便是此囊腫在肌肉屈伸滑動過程中,與腕部固定帶摩擦產生阻礙與聲響
o 治療
若將肌肉鬆開、系統還原,囊腫會慢慢吸收回去。千萬不要用外科手術割除,否則該條肌腱會永遠鬆不開。扳機指治法同腱鞘囊腫,都應該處理背後的結構因素。有時觸診張力所趨,甚至得處理腰部與足弓,方能讓療效持久。西醫手術將固定帶挑鬆,解開沾黏,這樣的治療比切除囊腫好。
腕部隧道症候群
o 診斷
最常見為正中神經壓迫,其次為尺神經壓迫。尺神經壓迫通常自手肘開始,壓迫單在腕部者少見。臨床更常見無名、小指麻,其他處不麻,此常非腕部隧道症候群,而多是頸椎壓迫。正中神經壓迫的主訴通常是同一動作做久了,手便麻掉;或騎車騎到手麻;或晚上睡覺痛麻而醒。病人主訴通常比臨床測試準確。觸診上,若一般人手臂外旋,手掌向上,正常情形下臂背側的尺橈骨應當齊平。此症患者尺橈骨卻不平整,而且大迎穴(大小魚際接口)下不空凹而脹飽,深壓並可觸及腕骨非成一平臂凹面而參差不齊,表示腕骨排列亦不正確。
o 病因
病因是尺橈骨位置改變,腕橫韌帶張力增加,再加上腕骨排列改變時,神經便受壓迫
o 治療
應當處理肱二、三頭肌的不當張力,讓尺橈骨位置還原,接著將腕骨理順便可痊癒。若西醫將腕橫韌帶解開者大錯,若將其切開,尺橈骨與腕骨將無正常歸位的一天
此外,病人有下臂骨折,經固定醫療,痊癒之後無法做後旋的動作,並且有類似媽媽手的症狀。此時因為下臂已變形無法回復,若只推揉擠壓局部肌肉,醫久了雖然軟組織亦會重整適應延展,但不如運用全身性的代償,讓全身筋膜依著傷處重新排列,將結構受力方向全部改變,手便可自由翻轉。所以,全身的筋膜其實是可以挪動來做全身性的建構。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
此二症是傷科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網球肘是伸肌肌腱炎,高爾夫球肘是屈肌肌腱炎,
o 病因與診斷
此二症病位不同但病因相同,因為伸肌與屈肌都是從肱骨近端而來,一在外上髁,一在內上髁。屈肌肌腱發炎是因為肩胛骨被擠向下,導致肱骨頭往前滑脫,二頭肌長度改變收縮過度,張力改變把橈骨拉歪。橈骨頭翹上來後,肌腱的長度改變。若仔細去摸,會發現肌束中有一、兩條繃得像鋼絲一樣,這是真正的痛點。此種形勢多因一、二肋翻旋而起,究其成因有二,一是手臂使用過多,病在上;一是骨盆歪了,脊柱呈旋轉頂上來將肋骨頂歪,病在下。
同理,若胛骨因三到六肋翻旋頂起而向上滑移,觸診肱骨頭會迴向內,此時張力增加的是三頭肌,把尺骨拉歪,痛點改在內側,是為高爾夫球肘,患此症者手肘伸直到極限常有輕微痛感
o 治療
當處理整個系統同前述諸症,局部肌肉處理可以緩解,但不能根治
o 疼痛專論
這種症狀產生的疼痛是種預防性、保護性的痛,不是真的發炎,只是肌肉與腱鞘脫位。所以這肌肉筋膜炎的炎字其實大有問題。而此種系統的疼痛點通常發生在張力最大或轉折最大之處,因此痛點有可能在肩、肘(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或腕(媽媽手),病名各異但病根同出
o 膝肘關節屈伸不利續論
臨床常見患者主訴跌倒手撐地或拉摩托車後手肘屈伸不利,檢查若屈肘到極限會發現三頭肌的一個頭(通常內側)張力很大,無法鬆開讓鷹嘴有足夠長度滑入(出)鷹嘴溝。此時張力的來源多是四到六肋,翻旋凸起後透過三頭肌與前鋸肌的牽拉導致(肋骨不會自己翻旋歪斜,其原因多是脊柱的走向在該處有轉折,才順勢脫位)
有患者膝蓋受傷,或騎自行車過度用力,致屈伸不利者,其成因與手相同,多是股二頭肌張力過大,把膝蓋拉脫位之故,但基本檢查膝蓋本身多無損傷。而臨床比對X光片,股二頭肌張力過大者,多是該側髂骨向後倒所致,因此患處位置多有先在的結構性原因。若用針灸除遠部取穴外,亦須局部刺臀腿鬆解肌肉,方能解除手部問題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
小兒手部若受拉扯,骨頭脫位疼痛,一碰就哭,其痛處多表現似乎在前臂,其實不是。治法將前臂過度外旋,開肘伸展,通常就會歸位。這在小兒七八歲後就少發生了。此外,若有跌倒病史,當仔細檢查是否骨折。
o 幼兒骨折
幼兒骨折好發橈骨頭與肱骨下端,通常不會很腫,觸診發現患處有肌肉硬硬攣縮,十之八九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