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生气通天论》错简一则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5
声望
63
年龄
62
《生气通天论》错简一则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经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2.疑义:
对于这段经文有不易理解之处,即从“因于寒……汗出而散”这35字,历代注家有的是强解。如对于“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的解释,便是如此。请看历代有关注家所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调阴阳》:“因于寒,志欲如连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杨注云:“连,数也。枢,动也。和气行身,因伤寒气,则志欲不定,数动不住,故起居如惊,神魂飞扬也。”
王冰次注云:“‘欲如运枢’,谓内动也。‘起居如惊’,谓暴卒也。言因天之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伤于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驰骋荒佚,则神气浮越,无所绥宁矣。《脉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是故因于冬之严寒者,当深居周密,凡有意欲,心有所运,而身不妄动,如运枢以开辟其门户,户不太劳,若起居卒暴,有所惊骇,则神气浮露,无复中存矣。”
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注云:“此下言阳气不固者,四时之邪,皆得以伤之也。运枢,如天枢独运于中也。如惊,谓举动卒暴,不慎重也。凡因于寒者,得冬之气,冬宜阴藏,当使精神常运于中而身无妄动。若起居不节,则神气外浮,无复中存,邪乃易入矣。《脉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
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昂曰:‘如枢运动,则寒气散。’经曰:‘寒胜则浮,盖寒变为热,令人起居惊扰,而神气浮越。’”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运枢’于义不允,作‘连枢’及有‘志’字为长。盖谓其志思念,阳气在分内,通贯而不止。如枢机之不斜欹,其起居之际,如是有惊骇之事,则神元之气遂乃浮散也。‘君子周密,无扰乎阳,如有私意,无泄皮肤。’之类是也。”

以上这些注家都认为“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因于寒”之故而强解,欠妥。

3.释疑:

首先发现这段话有问题的是元•朱震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内经•生气通天论》病因四章。第一章论‘因于寒,欲如运枢’,以下三句与上文意不相属,皆衍文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两句,当移于此。……新定章句:‘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其次明•吴昆直接将错简之经文复原。在⑴“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句下,《素问吴注》云:“旧本‘欲如运枢’至此三句,误在‘因于寒’下。”而在⑵“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句下,《素问吴注》云:“旧本‘体若燔炭’二句,在‘静则多言’下。”吴昆复原的经文顺序是:“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但也有不同意是“错简”之说者,如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云:“明代的吴昆在《素问吴注》里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两句应该在‘因于寒’下边,即‘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他说感受寒邪之后,人体发高烧,一出汗,把寒邪散去了。把经文移动了一下,看来是和现在临床上比较接近,但是这种移动不见得有理,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治暑病不用汗法,但是在《黄帝内经》时代认为暑也是外感,不见得不用汗法。因为有外邪侵入病机,就可以根据这种病机来治疗。汗出而散,即是用汗法散外邪。我们后代的中医对暑病一般不再用汗法,因为暑已经伤气又伤津液了。可《黄帝内经》时代也可能有用汗法治该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讲‘暑当与汗皆出,勿止’。说暑邪应该和汗一块出来,不要用止汗法。因此,吴昆迁移《黄帝内经》的经文,和现在临床接近,但是未见得就完全符合《黄帝内经》的原意。我只是提一下这个问题。”

目前新世纪第2版高校教材及高校教参已采纳了吴昆的错简之说。如程士德主编高校教参《内经•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本段文字,历代注家看法不一。有的注家认为有错简,如《素问吴注》直接将‘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三句移至‘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之后,并注云:‘运,旋转也。枢,天枢也,是为北极。言阳气卫外为固,欲如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昼夜五十度运行于身,如天之运枢,则能卫外为固。若一息不运,则机缄穷而卫气索矣,安望其通天而生也,然养此阳气,正在起居之时,若于此时不能清净,烦扰如惊,则神气乃浮散而不固,不固则失其卫外之用,而有下文外感之患。’又说:‘旧本欲如运枢至此三句,误在因于寒下。’吴氏还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移至‘因于寒’下,注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云体若燔炭。治之之法,在表者宜汗之,汗出则寒可得而散矣。’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中,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移至‘因于寒’句下,并删去‘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三句。按全篇和本段的文意,《吴注》的文字调整是比较合理的。
因本段首论阳气的重要性及生理功能,次言阳气失常的原因,再论阳气卫外而感受寒、暑、湿、风四种邪气所致的病证。从生理到病理,由理论到临床,上下连贯一体,一环紧扣一环。若起居、生活没有规律,就会耗散人体阳气,以致卫外不固。至于‘体若燔炭’,得‘汗出而散’,更是符合临床实际。因寒主凝敛,人体感受寒邪,则肌腠闭塞,卫阳失宣,郁而化热,故身热如燃炭。当此之时,汗法最宜,故云‘汗出而散’。若果为暑邪所伤,本自汗多,安有再汗之理?故当从《吴注》。”

4.错简复原后之经文:

综上所述,目前新世纪第2版高校教材及高校教参已采纳了吴昆的“错简”之说,比较合理,文通义顺。复原后的经文如下: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诸儒聪明过人,徒呈己意以为错简。故意改经以合己意,所谓“六经注我”者也。
内经本于临床,以实见而观之,并无不通。
宜尊原文。
若言错简,证据不足为凭。
 
【因于寒,体若燔炭】因于寒,能体若燔炭否?
《生气通天论》错简一则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经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2.疑义:
对于这段经文有不易理解之处,即从“因于寒……汗出而散”这35字,历代注家有的是强解。如对于“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的解释,便是如此。请看历代有关注家所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调阴阳》:“因于寒,志欲如连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杨注云:“连,数也。枢,动也。和气行身,因伤寒气,则志欲不定,数动不住,故起居如惊,神魂飞扬也。”
王冰次注云:“‘欲如运枢’,谓内动也。‘起居如惊’,谓暴卒也。言因天之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伤于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驰骋荒佚,则神气浮越,无所绥宁矣。《脉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是故因于冬之严寒者,当深居周密,凡有意欲,心有所运,而身不妄动,如运枢以开辟其门户,户不太劳,若起居卒暴,有所惊骇,则神气浮露,无复中存矣。”
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注云:“此下言阳气不固者,四时之邪,皆得以伤之也。运枢,如天枢独运于中也。如惊,谓举动卒暴,不慎重也。凡因于寒者,得冬之气,冬宜阴藏,当使精神常运于中而身无妄动。若起居不节,则神气外浮,无复中存,邪乃易入矣。《脉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
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昂曰:‘如枢运动,则寒气散。’经曰:‘寒胜则浮,盖寒变为热,令人起居惊扰,而神气浮越。’”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运枢’于义不允,作‘连枢’及有‘志’字为长。盖谓其志思念,阳气在分内,通贯而不止。如枢机之不斜欹,其起居之际,如是有惊骇之事,则神元之气遂乃浮散也。‘君子周密,无扰乎阳,如有私意,无泄皮肤。’之类是也。”

以上这些注家都认为“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因于寒”之故而强解,欠妥。

3.释疑:

首先发现这段话有问题的是元•朱震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内经•生气通天论》病因四章。第一章论‘因于寒,欲如运枢’,以下三句与上文意不相属,皆衍文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两句,当移于此。……新定章句:‘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其次明•吴昆直接将错简之经文复原。在⑴“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句下,《素问吴注》云:“旧本‘欲如运枢’至此三句,误在‘因于寒’下。”而在⑵“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句下,《素问吴注》云:“旧本‘体若燔炭’二句,在‘静则多言’下。”吴昆复原的经文顺序是:“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但也有不同意是“错简”之说者,如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云:“明代的吴昆在《素问吴注》里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两句应该在‘因于寒’下边,即‘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他说感受寒邪之后,人体发高烧,一出汗,把寒邪散去了。把经文移动了一下,看来是和现在临床上比较接近,但是这种移动不见得有理,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治暑病不用汗法,但是在《黄帝内经》时代认为暑也是外感,不见得不用汗法。因为有外邪侵入病机,就可以根据这种病机来治疗。汗出而散,即是用汗法散外邪。我们后代的中医对暑病一般不再用汗法,因为暑已经伤气又伤津液了。可《黄帝内经》时代也可能有用汗法治该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讲‘暑当与汗皆出,勿止’。说暑邪应该和汗一块出来,不要用止汗法。因此,吴昆迁移《黄帝内经》的经文,和现在临床接近,但是未见得就完全符合《黄帝内经》的原意。我只是提一下这个问题。”

目前新世纪第2版高校教材及高校教参已采纳了吴昆的错简之说。如程士德主编高校教参《内经•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本段文字,历代注家看法不一。有的注家认为有错简,如《素问吴注》直接将‘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三句移至‘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之后,并注云:‘运,旋转也。枢,天枢也,是为北极。言阳气卫外为固,欲如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昼夜五十度运行于身,如天之运枢,则能卫外为固。若一息不运,则机缄穷而卫气索矣,安望其通天而生也,然养此阳气,正在起居之时,若于此时不能清净,烦扰如惊,则神气乃浮散而不固,不固则失其卫外之用,而有下文外感之患。’又说:‘旧本欲如运枢至此三句,误在因于寒下。’吴氏还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移至‘因于寒’下,注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云体若燔炭。治之之法,在表者宜汗之,汗出则寒可得而散矣。’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中,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移至‘因于寒’句下,并删去‘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三句。按全篇和本段的文意,《吴注》的文字调整是比较合理的。
因本段首论阳气的重要性及生理功能,次言阳气失常的原因,再论阳气卫外而感受寒、暑、湿、风四种邪气所致的病证。从生理到病理,由理论到临床,上下连贯一体,一环紧扣一环。若起居、生活没有规律,就会耗散人体阳气,以致卫外不固。至于‘体若燔炭’,得‘汗出而散’,更是符合临床实际。因寒主凝敛,人体感受寒邪,则肌腠闭塞,卫阳失宣,郁而化热,故身热如燃炭。当此之时,汗法最宜,故云‘汗出而散’。若果为暑邪所伤,本自汗多,安有再汗之理?故当从《吴注》。”

4.错简复原后之经文:

综上所述,目前新世纪第2版高校教材及高校教参已采纳了吴昆的“错简”之说,比较合理,文通义顺。复原后的经文如下: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1.经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综上所述,目前新世纪第2版高校教材及高校教参已采纳了吴昆的“错简”之说,比较合理,文通义顺。复原后的经文如下: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真切。
新世纪第2版高校教材及高校教参则有假了。
 
因于寒,体若蒸楝,核不燔也。因于暑,才会体如燔炭。
 
感受风寒外邪,易致发热,甚者高热,而中暑后亦可致高热。这两热的病机本质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阳郁于里,后者是阳越于外。《中医古典理论精华》也忠于吴崑【因于寒,体若燔炭】之论,您的观点【因于寒,体若蒸楝,核不燔也。因于暑,才会体如燔炭。】可能是最精辟的!
因于寒,体若蒸楝,核不燔也。因于暑,才会体如燔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