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内经》当忠实原文 李今庸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学习《内经》,首先要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正确地对待《内经》,忠实于《内经》原文,努力探求出它的本义,不能够也不应该用其它任何态度来代替这一点。学习《内经》的目的,原是为了继承发扬这份宝贵文化,为了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只有忠实于《内经》原文,揭露出它自己的本来面貌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正确地认识它、掌握它和利用它。因此,在对《内经》学习的过程中,自当以《内经》原文为主,参以历代《内经》注家对《内经》之书的注释,并适当地运用一些校勘方法和训诂学知识。
 
(一)

以《内经》原文为主。在学习《内经》原文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在《内经》一书中,有些内容的文字相同,其实质却不相同,如《素问•气穴论》中“肉之大会曰谷,肉之小会曰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的“大气”一词,是指人身的“正气”,而《素问.热论》中“…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的“大气”一词,则是指人身的“邪气”,还有《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大气举之也” 的“大气”一词,则又是指的“空中大自然之气”;又有些内容的文字不同,其实质却又是一个,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的“卵”字,和《灵抠.刺节真邪》中“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而下流于睾”的“睾”字,均是指人的“阴丸”,今谓之“睾丸”者是也。因此,学习《内经》原文,决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上,必须深入到医学的实际内容里面去。只有深入到了医学实际,才有可能把握住它的实质,从而对它加以正确的利用。
2.在《内经》的文章里,每句都有一定的含义,每段又有一个总的精神,而在每章之中仍然有一个总的精神。学习《内经》原文,既要一字一句的读懂,又不能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而必须掌握其全体精神,否则,是掌握不好的。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载“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一段,其“五藏受气于其所生……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三句为正文,“传之于其所胜”一句是借宾定主之衬文,而主要精神则是说:五脏受病气于己所生之脏,照疾病的一般传变之次,当传之于其所胜之脏,其不传其所胜而舍于生己之脏,死于其所不胜之脏,则为“子之传母”的“逆行”,其病子传母,三传至其所不胜而死,放下面混入正文的一句古注语称其曰“逆死”。若搬开整段的主旨,而把它分裂成一句一句的去读,是不能读好的。
3.《内经》一书,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也是古代一部文学著作,故古代文学家多有研习《内经》者。 《内经》文字流畅,文章结构严密,文句都有规律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一段,只要留心一下其中“上下”、“男女”、“道路”、“征兆”的文例,就可发现其“能始”二字被王冰释为“谓能为变化之生成之元始”而把其“能”字作为“能够”之“能”是不正确的。能,在古代可借作“台”字, 《史记.天官书》说:“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裴骃(yin)集解引苏林说:‘能,音台”,司马贞素隐:“魁下六星,两两相比,曰三台”,可证。“台”读为‘胎”,《尔雅•释诂》说:“胎,始也”。“胎”、“始”连用,叠词同义,今谓之“相同联台词”,与上文“道路”、“征兆”同例(上文“上下”、“男女”为“相反联合词”)。所谓“胎始”也者,犹谓之‘万物之根本”者也。
4.《内经》成书较早,限于当时的知识条件和思想水平与写作水平,其系统性不可能完全合乎现代学习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既按照原书的篇章段落进行学习研究,又要把原书中前后相关联的文字贯串起来而把一个一个的基本理论系统化。否则,就会使人在读完《内经》后,对《内经》所裁的各个基本理论仍然没有一个正确而又完整的概念。
5.《内经》一书,篇幅浩大,内容繁多,且其中有些部分与医学实际无涉或与医疗关系不大或临床使用价值不高,甚者还有目前根本无法读懂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权衡其轻重主次,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对其主要内容必须精读掌握,次要内容则当细读熟悉,一般内容只作粗读了解,至于历代《内经》学者至今尚未能读通的内容自可阙之以待将来,暂时不要去钻牛角尖。
 
(二)

参阅历代学者对《内经》的注释。

《内经》著作的年代久远,文字古奥,旨义深邃,学习时自难避免遇到很多不易理解的东西,因而参阅历代医家对《内经》所作的注释,就有助于对《内经》原文的迅速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历代医家对《内经》一书的注释,都是在于阐发《内经》蕴义,但由于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工作条件不同,和对《内经》的理解、掌握的程度有别,以及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不同,从而对《内经》的注释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所差异而互见得失。在学习《内经》的时候,选择一定的《内经》注释作为参考,帮助对许多《内经》原文的理解是有不小益处的,但对初学《内经》者来说,因缺乏判别能力,不宜参阅过多的《内经》注释,否则,就会易于陷入莫知所从的境地。初学《内经》者可选用下面几家《内经》注释,作为学习《内经》的资助:
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释文》:王冰生于唐代,去《内经》之时还未太远,文化特点和学术思想都比较相近,注语精练质朴,不尚华饰,亦得《内经》之本义为多,且在医学基本理论上具有不少新的发挥,足可补《内经》原文所末及。
2.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马莳,明代人,其所著《素问注证发微》无所发明,然《灵枢注证发微》实有助于后学。《灵枢》之书,从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学者多苦于难懂,废而不学,马莳始为之注释,著《灵枢注证发微》,以《灵枢》本文为照应,而《素问》有相同者,则援引之以为释,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
3.张介宾《类经》:张介宾,明代人,深信《内经》之书,治病即以其为主,并犹恐其书资于自用而不能与天下共用,遂乃著而为《类经》,将《内经》之文予以拆开,打破《素问》、《灵枢》之限,从新归类,使《内经》的原文分类相从,条理井然,门目分明,易于寻检查阅,颇有助于学者。其注亦殚(dan)精极微,鲜有遗漏。
4.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清代人,集诸同学共同讨论,为集体注释,其中多为就《经》解《经》,前后互证,反覆论述,说理深透,且每引古典临床医学著作之文相印证,对学者有极大的启悟作用。
5.高士宗《素问直解》:高士宗,清代人,以《素问》一书的各家注释,非苟简隙漏,即敷浅不经,至张志聪《集注》则意义艰深,失于晦隐,乃更作注释,先设释篇名,次及篇中大旨逐为拈出,一篇之中,分为数节,使学者易于领会,自诩(xu)其注释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并曾对《素问》的不少字句文义,进行细致考校,确参订正。
 
(三)

运用训诂学知识: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艺术(包括语言、文字),有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特点。《内经》成书于两干多年以前,距今已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促成了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都有较大的变化,如用今天发展了的或者变化了的认识,想去恰如共分地正确理解《内经》一切文字的本义是有困难的,这必须借助于文字的考证,利用与《内经》同一时期或者在其前后相距不远时期的文献加以研究,依据训诂学求得解决,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土得木而达”句的“达”字,训其反义为“通达”之“达”是不妥当的,这里用的是其本训。《说文•辵(chuo)部》载:“达,行不相遇也”。行不相遇,即阻隔之意。隔,才与上下文中的“伐”、“灭”、“缺”、“绝”等义相协;又例如《索问.调经论》中“皮肤不收”句的“不”字,释其义为“弗”是不妥当的,这里是用为助词。杜预注《春秋.左成八年传》说: “不,语助。”不,语助词,无义。是“皮肤不收”,即为“皮肤收”。皮肤收,始与上文“寒湿之中人也”的起因,下文“肌肉坚紧”的证候相安。这说明了在学习研究《内经》一书的过程中,忽视训诂之学,抛弃古代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是不恰当的。
 
(四)

利用校勘方法:任何古书,经过长期流传,都逃不脱错讹的命运。《内经》一书也不例外。《内经》在战国后期以迄现在的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编绝简错、蛀毁刻落和辗转相抄的错写臆改,以致脱误错讹、亥豕(shi)鲁鱼者不少,如不加以校勘订正,是无法把它读好的。《内经》的错文,约为下面几种情况造成的。
1.形误:因为字形相近而致误,如《灵枢•官针》中“凡刺有九,日应九变”的‘日”字,在这里于理难通,当有误,《甲乙经》卷五第二作“以”,是。以,古作“【官字去宝盖头】”,因形近而误为“日”。
2.声误:因为字音相近而致误,如《灵枢.肠胃》中“广肠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的“叶脊”二字,实难读通,其“脊”字当为“积”字因声近而误,观上文“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的“叶积”可证。
3.笔误:因为书写草率而致误,如《素问.五藏生成论》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王冰注:小络所合,谓之小溪也,然以三百六十五小络言之者,除十二俞外,则当三百五十三名。《经》言‘三百五十四’者,传写行书误以三为四也”。盖古字为三、四积画,古‘四”字作“【四横划】”’故传写行书而以“【四横划】”误为“四”。
4.坏文:或虫蛀简伤,或刻雕画落,以致字残文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这个“汗”字,乃“汙(wu)”字之坏文,汙,即“污”字。《灵枢.九针十二原》论“犹拔刺也,犹雪污也”,可证。又如《素问•刺要论》中“泝泝(su)然寒憟”句的“泝泝”二字,考:水逆上曰“泝”。以“泝泝然”三字形容‘寒憟”之证,是不大可通的。泝泝,当是“淅淅(xi)”脱去中间“木”字而成的坏文。
5.简错:古代无纸,古书是把字写在帛上,或写在竹、木简上。写在竹、木简上的古书,通常是用皮绳把这些竹或木简顺次编串在一起的。如果日久编绝,皮绳断了,竹或木简就易于脱落而造成错简文字,如《灵抠•本输》中所载“少阳(阳,乃‘阴”字之讹)属肾,肾(此字衍)上连肺,故将两藏”三句,夹杂于论“六腑之所与合”的文字中间,与前后文例不合,也与前后文义不太相协,可能是他处文字错简于此的。
6.衍文:所谓“衍文”者,乃“沿讹多余之文字”也。古代在长期辗转抄写的过程中,常因涉上下之文或其他原因而抄剩,以致出现讹误多余之文字而成为“衍文”。如上项所引《灵枢•本输》所裁“肾上连肺”一句中的“肾”字,就是涉其上句“少阴属肾”的‘肾”字而衍;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载:“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一段,据林亿新校正的意见,就是涉下文“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而衍。
7.妄改:《内经》一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些内容一时难医懂,就被某些研究《内经》者以臆测而窜改,如《索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罷(ba)极之本”的“罷”字,很可能原文作“能”,有些学者不知“能”字当读‘耐”而徒以“能极”为不词,且又见古有“罷极”之词,遂于“能”字上妄加“四”头而成“罷”。这种轻率改动《内经》原文的不严肃治学态度,至今犹有人在,如张志聪集注本《灵枢•经筋》中所载“足阳明之筋……上循骭(骭,gan,胫骨、小腿、肋骨),结于缺”的“缺”字,本是旁注,作小字,以表明此处缺少一个字,而在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排印这个张志聪集注本《灵枢经》的时候竟不详察其缺少之字为“膝”,遂想当然地于其“缺”字下妄加一“盆”字而使之成为“缺盆”,并改作同体字纳入正文,这就造成了更大的谬误!
8.注语误入:古代有些学者在阅读《内经》的时候,常把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写在其有关原文的下面或旁边,对《内经》文字原意进行注释,日久时长,辗转相抄,注语遂被误抄而致混入了正文,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载:“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其中“命曰”、“名曰”义同,则“名曰阴中之阴”一句肯定是古注语误入正文的,又如《灵枢•寒热病》所载:“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shuan,小腿肚子)也,背三,五藏之腧(shu)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其中“腓者,腨也”数字为古注语误入,这是甚为了然的。
 
上述数点表明,在阅读《内经》过程中,校勘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说:“书不校勘,不如不读”(见《光明日报》1963年3年10日“文学遗产版”引)。这话固然未免有些言之太过,但在阅读古书的某些情况下,是有其一定实际意义的。阅读《内经》一书也如此。如读《素问.痿论》中“……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一段,只原文照读是不行的,必须加以校勘。试观其上下文皆五脏平列,未尝归重子肺,此处但言肺痿之由,不能说五脏之痿皆因肺热叶焦而成;如谓五脏痿皆因肺热叶焦所成,则与下文“治痿者,独取阳明”亦不相吻合。这只要据《甲乙经》卷十第四之文予以校勘,即知“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和“此之谓也”两句为衍文,删去后则文义大通。因此,对《内经》中的某些内容,通过原文的精心咀嚼和注释的深入钻研之后仍不能读通者,必须利用校勘方法,利用其他文献加以校勘。在校勘《内经》的工作中,除其前后文可以互校(还有各种版本《内经》的互校)外,通常以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和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索》二书为主要。因为二者是皇甫谧、杨上善二人就古代《内经》原文各自从新编撰成篇的,且均早于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和史崧(song)出藏《灵枢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