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穴位运用 正骨手法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5
获得点赞
357
声望
113
年龄
47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将接骨手法分为拔伸、捺正两大类。拔伸是牵引的意思,在伤肢远端沿纵轴以各种方法进行拔伸牵引矫正移位。捺正是指以一手或双手将断骨按捺,使断骨分离重叠,成角及侧方移位得到矫正。
复位之前,医者必须对病情有充分的了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说:“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临床上除了“相度损处”之外,要结合病史、受伤机制以及X线检查结果等作出明确诊断。为提高整复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必要时应选择适当的麻醉,如针刺麻醉、中药麻醉、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及全身麻醉等。
整复较复杂的骨折需集体协同治疗,要求术者与助手必须事先拟订可靠的整复方案,整复时动作要协调一致,以便做到准确无损伤的复位。
现代正骨手法的名称很多,各家的操作方法亦不统一,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当推天津医院所创编的正骨八法。现分述如下:
1.手摸心会 即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所谓的“相度损处”。这是施行手法的前提,特别是对骨折、脱位、医者必须在头脑中构成一个伤患内部的立体现象,也就是做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骨折整复前后,在患处仔细触摸,先轻后重,由浅人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目的是了解骨折部位情况或整复结果。
2.拔伸牵引 是正骨手法中的重要步骤,主要是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位置,沿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拔伸牵引是骨折整复的基本手法,可为下一步捺正,端提等手法创造条件,且捺正,端提时仍须维持一定的拔伸牵引力,直至敷贴药膏或夹缚妥善后可松开。
在手的力量不足时,可配合软绳布带牵引复位。如果骨干斜形骨折时,因大腿肌肉丰厚、肌力强大,有时用力牵引结合软绳牵引法仍不能复位,或复位后夹板固定不牢固,因肌肉收缩而重新移位时,可配合用持续骨牵引法。以补手法牵引之不足。
牵引之所以成为正骨之重要方法,就在于它能克服患者肌肉的收缩力,但如果牵引不当,可致断端分离,较长时间的断端分离,肌肉失去回缩弹力,骨折愈合将会发生困难,应予警惕。
3.旋转屈伸 应用旋转,屈伸与外展、内收等方法,目的是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成角移位,接近躯体的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移动。在牵引下将骨折的远段或旋转或屈伸,使其与近侧骨折段方向一致,用远端对近端,将骨折的远近两段恢复到正常轴线上,成角畸形才能矫正,重叠移位也易于克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须在拔伸牵引手法下屈曲,屈曲型则须伸直。
多轴性关节,如肩、髋关节附近的骨折,一般在三个平面上移位(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复位时要改变几个方向,才能将骨折复位。如肱骨外髁颈内收型骨折复位时,牵引方向是先内收位,而后外展,再前屈上举过顶,最后内旋叩紧骨折,把上举的肩关节慢慢放下,方能矫正骨折断端的嵌插重选、向外向前成角及旋转移位。总之,骨折断端最常见的四种移位经常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在拔伸牵引下,为矫正旋转及成角移位而必须应用旋转屈伸,或外展内收手法。
 
4.提按端挤 又称为端提挤按或端提捺正,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古称捺正手法。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即上下侧)移位和内外侧(左右侧)移位。重叠、旋转及成角移位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骨折的主要畸形了。对测方移位应以手指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按捺平正。前后侧移位以提按为主。内外侧移位用端挤手法。操作时,术者用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凹陷者予以端提,突起者予以挤按,也就是要求“陷者复起,突者复平”。操作中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明确,部位要确实,着力点要在骨折断端,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擦,损伤皮肤。
5.摇摆触碰 摇摆手法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三种手法,一般骨折即可基本复位,但横断,或锯齿型骨折的断端间可能仍有裂隙。为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复位后位置相对更加稳定,术者可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段,待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后则骨折断端已紧密吻合,触碰手法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顿者,横型骨折发生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和夹缚固定后月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使骨折部紧密嵌插。一般骨折经以上第二至第五种手法,正骨复位步骤基本结束。
6.夹挤分骨 又称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掌骨与路骨骨折等。骨折段因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正骨复位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环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象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7.折顶回旋 折顶与回旋实质上是两个手法。折顶手法又称成角折顶,用于矫正在肌肉较丰富的横断或锯齿型骨折,重叠移位较多,单用拔伸牵引不能达到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术者用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以两手其余四指重选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在牵引下两拇指用力挤按突出的骨折端,并使骨折处的原有成角加大奶-50”,依靠拇指感觉,估计两骨折端的骨皮质已互相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骨折端的折角伸直,进行反折。手法同时拇指继续推按突出的骨折端,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用力大小以原来重叠移位多少而定,用力方向可正可斜,单纯前后方重叠移位者,正位成角折顶,同时有侧方移位者,斜向折顶。本法不仅有助于矫正重选移位,亦可矫正侧方移位,多用于前臂骨折。用此法时注意折角不宜太
大,折角方向应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并注意骨折端勿刺破皮肤。
回旋手法 本法实际上与旋转手法相同,有人将其合称为旋转回绕法。适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骨折,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有肌肉组织嵌人的横断骨折须加重牵引,使两骨折段分离,嵌人的肌肉可自行解脱,放松牵引,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骨折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从断端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虽大力牵引也不能使断端分离,因此必须根据受伤的力学原理,判断背向移位的径路,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行旋转手法。操作时,必须谨慎,两骨折段需互相紧贴,应改变方向,使背对背的骨折断端变成面对面再整复其他移位。
8.按摩推拿 本法适用于骨折复位后,主要是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尤其对关节附近的骨折更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骨捋筋。
 
新整理的正骨八法,其优点是使正骨之主要手法,经过整编而成的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其操作法及作用得到阐明,便于记诵,便于掌握,符合中医伤科的传统习惯。但值得指出的是其中有些系由二法组成或多法组成的,如折顶回旋可分为:折顶法、回旋法;摇摆叩击应分为摇摆法、叩击法等。
除此之外,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伤科学》中将正骨复位手法分为正骨复位前的准备。正骨复位的基本手法、正骨复位后的检查。正骨复位前的准备为麻醉止痛、“手摸心会”及术前研究、适当体位三点。所谓适当体位系根据不同部位的骨折,将伤肢各关节放在适当位置中,使弓!起骨折移位的肌肉相对松弛,减少张力以利骨折整复。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肱三头肌放松,而肱二头肌拉紧,在肘关节完全屈曲时则相反,肌肉拉紧时可使骨折段移位。正骨基本手法为:①接法(包括拔伸牵引、捺正);②端法;③提法;④按摩法(包括按、摩、揉、拍打);⑤推拿法(包括推、拿、屈伸、旋转)。正骨复位后的检查则强调“望”、“比”、“摸”三个主要方面:望是通过望诊,观察肢体外形是否已恢复正常;比是通过测量患肢的长短粗细与健侧比较;摸是用手再一次仔细触膜断骨是否已平正复原,更能体现“相度损处”的具体要求。其基本手法相似,只是名称大同小异。折顶回旋仍合于一个项目之中,最近又有新的主张即将旋转与回绕合在一起,包括旋转与原来的回旋手法,而屈伸与内收外展合称“屈伸收展”,牵引与折项合并在一起成为“牵抖折顶’祛。成为全部属于正骨治疗性质的正骨八法,即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端提捺正、摇摆(晃)触碰、挤捏分骨、触顶合骨、牵抖折顶八法。如再在前加上手摸心会或“相度损处”,最后加上按摩推拿则成为常用的正骨十法。手摸心会既属于诊断手法,又是治疗前必不可少的步骤,按摩推拿详见理筋手法,按模推拿在骨折治疗上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在整理过程中也有主张各法分开的,如《中医伤科学》(5版教材)就将正骨手法分为九法:①拔伸;②旋转;③折顶;④回旋;⑤端提;⑥捺正;⑦分骨;⑧屈伸;⑨纵压。武汉医学院一附院在《中西医治疗骨与关节损伤》中也将常用的整复手法分为十种,介绍如下:①仔细摸认法;②牵引及对抗牵引;③错对捺正法;用于矫正横形和短斜形骨折的侧方移位。术者两手分别置于远近侧骨折端接近骨折线处进行挤压。④正对捺正法:用于长斜形骨折或螺旋骨折,两骨折面间有裂隙,未紧密接触时,术者两手置于骨折端同一水平面两侧相对挤压。⑤反折捺正法:同折顶法。⑥摇晃捺正法:可与错对捺正法相结合,用于矫正横形骨折有部分锯齿相嵌时的侧方移位。⑦回旋捺正法:同回旋法(或称回绕法)。⑧三点推按法:用于青枝骨折等仅有成角移位者,一个力点作用于成角处,另两个对抗力点作用于远离成角突起处的对侧骨干上进行推按挤压。⑨触顶合骨法。⑩挤捏分骨法。
总的来看正骨八法是符合临床实践的,当然也有九法与十法的分法,但总的原则与手法也都是一致的
 
正骨手法
采用不同手法整复骨折移位的中医骨伤科常用外治法。

简介
医疗技术名。运用手法诊断治疗 骨关节损伤之技术。《 理伤续断方》提出: 拔伸、用力收入骨、 捺正等手法。《 医宗金鉴》(1742年)卷八十七则总结发展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种手法。现代则总结出: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等中西医结合新八法。此外,还有拉、卡、捏、抖等手法。详各该条。

简史
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约3 000年前的周代就有专治 骨折的医生。《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 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 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19条,简明实用; 王肯堂的《 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特别是清代 《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 正骨八法。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加以改进创新和充实提高,提出了新正骨八法。

手法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 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 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 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 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 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 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 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 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 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 理筋手法在 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要求

正骨手法图册(5)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稳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加困难,而且有造成 骨折愈合延迟或 关节强硬的可能。
 
由于专业性较强,请谨慎使用

手摸心会.jpg
浏览附件84587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