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异病同治脾胃病•古方今用•
刘明贵阳中医学院(550002)
颜勤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50001)
温胆汤源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第二》[ 1 ] , 原用治:“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 此胆寒故也”。方中生姜四两, 半夏二两, 枳实二枚, 竹茹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炙。后世医家减生姜用量, 加减用治心胆虚怯, 触事易惊, 气郁生涎而变生的诸证, 继而发展到治疗胆郁痰热, 胆胃不和诸疾。方名虽然仍称温胆, 但其功用实为清胆, 从而扩展了温胆汤的主治范围, 使之成为了一首清热化痰, 理气和胃, 调理肝胆脾胃的名方。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以及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多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病, 疗效满意。现将临床体
会略述于下。
1胆汁反流性胃炎
典型病例:
马某, 女, 38岁, 反复胃脘部灼痛2 年余, 疼痛无规律性。就诊时查: 胃脘部灼痛, 口苦, 纳差, 时有烦躁, 恶心呕吐,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 痰热内蕴, 胆胃不和。治以清热化痰, 理气和胃。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竹茹、茯苓、黄连各10g, 玄胡索、川楝子、枳壳各8g,熟大黄6g, 炒谷麦芽各10g。服上方6 剂后, 胃脘灼痛, 恶心呕吐, 纳差, 大便干结等症状明显改善,去大黄, 减黄连为5g, 加白及、白术各10g 以健脾护膜, 又续进6 剂后,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胃镜检查基本正常, 幽门口无胆汁反流。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 多由肝胆郁热,木不疏土, 脾运失常, 水饮不化而聚湿生痰, 以致痰(湿) 热互结, 胆胃不和, 胃膜受损, 气机失调, 血行瘀滞。
2慢性胆囊炎
典型病例:
患者冯某, 男, 56岁, 患慢性胆囊炎3 年, 3d 前因过食油腻之物后右上腹胀痛明显, 连及肩背, 呃逆频作, 烦躁, 口干苦, 饮水不多, 大便干燥, 小便短赤, 舌质红, 苔黄厚腻, 脉弦数。中医辨证: 湿热中阻, 肝胃失和。治以清热祛湿, 疏肝和胃。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车前子、郁金各10g, 川楝子、玄胡索各12g, 金钱草、鸡内金10g, 熟大黄、炙甘草各6g。服上方8 剂后, 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右上腹仍有胀满不适感, 去车前子、熟大黄, 加白芍10g, 广木香、白术各15g, 又续进8 剂后, 诸症消失,B 超复查胆囊无异常变化。
该病属于中医“胆胀”[ 2 ]的范畴。系多由急性胆囊炎迁延发展而来, 多因嗜食油腻肥甘, 痰湿中阻, 郁热内生, 肝胆失于疏泄, 气血阻滞, 不通则
痛, 并克犯脾胃, 致使纳运失常, 胃失和降。
3消化道溃疡
典型病例:
患者吕某, 男, 42岁, 有反复胃脘痛1 年半, 经X 线及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曾不规律用药(疼痛厉害时服药) : 甲氰咪呱或雷尼替丁等, 一般服药后疼痛症状可控制, 但停药后, 若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后又复发。此次发病, 胃脘烧灼样疼痛4d, 且饥饿痛, 进食后疼痛略有缓解, 反酸, 嗳气, 纳差, 倦怠乏力, 口干不欲饮, 大便干, 苔腻微黄, 脉弦细数。中医辨证: 脾胃气虚, 湿热中阻。治以健脾益胃, 清热祛湿。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竹茹、茯苓各10g, 黄连6g, 海螵蛸、煅瓦楞子、玄胡索、全当归各10g, 炙甘草6g。服上方6 剂后, 胃脘部烧灼痛明显减轻, 大便尚可, 去竹茹、加党参、白及、麦冬、炒二芽、木香各10g, 又服用8 剂后, 胃脘灼痛, 反酸等主要症状消失。
本病属于中医“胃疡”[ 2 ] 范畴, 其多由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或癖嗜辛辣、燥烈、烟酒等物, 致使脾胃虚弱, 肝胃不和, 湿热内蕴, 胃阴受损, 胃络受伤而成胃疡。其病机以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气血不足为本, 以气滞、停湿(痰)、郁热、血溢脉外、胃气上逆等为标, 为虚实夹杂之证。
4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典型病例:
赵某, 女, 50 岁, 反复腹泻, 并夹带粘液血便半年,症状严重时, 自服黄连素、痢特灵、氟哌酸等药物,则有所缓解, 但每因过度劳累, 受凉或饮食不当时病情加重。3 个月前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就诊时症见少腹胀痛, 神疲食少, 大便稀溏夹带粘液, 口苦, 舌苔薄黄而腻, 脉象濡弱。大便检查: 红细胞+ + + , 白细胞+ , 中医辨证: 脾胃虚弱, 湿热留滞, 气血失和, 治以益气健脾, 清利湿热, 调和气血。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炒枳壳各15g, 葛根、木香、党参、茯苓、玄胡索各10g, 黄连、炙甘草各6g。服上方8 剂后, 上述诸症基本消失, 大便检查: 红细胞+ , 无白细胞。嘱其改用香连丸与香砂六君子丸交替服用, 以进行调理。该病属于中医“大瘕泄”[ 2 ] 的范畴, 常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 以致脾胃虚弱, 湿热下注而引起肠道气机阻滞, 传导失司, 脉络受损, 气血瘀滞而成。
本病亦多属虚实夹杂之证。
小结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升胃降, 运纳有序。肝为风木之脏, 性喜条达, 主疏
泄。胆附于肝, 肝之余气泄于胆, 聚而成精。肝木疏泄, 精气泄于肠胃, 以助脾司运化, 胃腑受纳腐熟水谷之用, 则气血生化有源, 气机调畅, 血循畅旺。故《内经》云:“土得木而达”, 概括了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 制则生化的关系。若肝胆失于疏泄, 木气郁结, 则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气血郁滞,故临床一些肝胆系统的疾病亦常表现出脾胃失和之征。脾胃之为病, 最易滋生痰湿, 气血生化不足,气机失调, 气病及血, 郁热内生, 脉络瘀阻等。而对于脾胃病的治疗, 一般不外乎补(扶正补虚) ; 泻(祛邪安中、如清热祛湿、化痰散结、通便导滞、消食化积、活血祛瘀等) ; 调(调畅气机、调和气血等)诸法。温胆汤以半夏为君, 燥湿化痰, 降逆和胃, 散结消痞。竹茹清热化痰, 止呕除烦为臣药。枳实、橘皮行气消痰, 使气顺痰消; 茯苓渗湿健脾, 以杜生痰之源, 共为佐药。炙甘草益脾和中, 调和诸药; 煎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脾胃, 且制半夏之毒, 共为佐使药。该方以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为目的。上述所列几种疾病, 中医辨证均见痰(湿) 热互结, 气血郁滞, 不通则痛, 气机失和的共同病机, 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 用温胆汤治之最为相宜, 临床随证灵活配伍, 则每收良效。
(收稿2002210208; 修回20022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