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临床中,笔者认识到,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凡病在胆、胃,证见痰热者,均可使用。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肝风内动,痰饮上逆。症状表现特点为:头眩、目闭难睁、视物旋转、耳鸣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卧不能立、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时应合《金匮》译泻汤之泽泻、白术,或可加桑叶、白芍、钩藤、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药以芳香和胃。组方要点是译泻量宜大且倍于白术。
癫痫:证属胆涎扰乱神明。症状表现特点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口苦纳呆、肢体困倦等。发作时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镇痉熄风安神。使用本方时应加钩藤、僵蚕、全蝎、胆南星等药以镇痉熄风,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为、桑叶、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失眠者还应再加枣仁、远志、夜交藤等药以安神。现代医学诊断的癫痫性眩晕、癫痫性头痛等一些虽无典型的癫痫性发作症状,但通过脑电图明显确诊的患者,只要辩证符合,亦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温胆汤异病同治脾胃病•古方今用•

刘明贵阳中医学院(550002)
颜勤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50001)

温胆汤源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第二》[ 1 ] , 原用治:“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 此胆寒故也”。方中生姜四两, 半夏二两, 枳实二枚, 竹茹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炙。后世医家减生姜用量, 加减用治心胆虚怯, 触事易惊, 气郁生涎而变生的诸证, 继而发展到治疗胆郁痰热, 胆胃不和诸疾。方名虽然仍称温胆, 但其功用实为清胆, 从而扩展了温胆汤的主治范围, 使之成为了一首清热化痰, 理气和胃, 调理肝胆脾胃的名方。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以及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多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病, 疗效满意。现将临床体
会略述于下。

1胆汁反流性胃炎

典型病例:
马某, 女, 38岁, 反复胃脘部灼痛2 年余, 疼痛无规律性。就诊时查: 胃脘部灼痛, 口苦, 纳差, 时有烦躁, 恶心呕吐,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 痰热内蕴, 胆胃不和。治以清热化痰, 理气和胃。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竹茹、茯苓、黄连各10g, 玄胡索、川楝子、枳壳各8g,熟大黄6g, 炒谷麦芽各10g。服上方6 剂后, 胃脘灼痛, 恶心呕吐, 纳差, 大便干结等症状明显改善,去大黄, 减黄连为5g, 加白及、白术各10g 以健脾护膜, 又续进6 剂后,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胃镜检查基本正常, 幽门口无胆汁反流。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 多由肝胆郁热,木不疏土, 脾运失常, 水饮不化而聚湿生痰, 以致痰(湿) 热互结, 胆胃不和, 胃膜受损, 气机失调, 血行瘀滞。

2慢性胆囊炎
典型病例:
患者冯某, 男, 56岁, 患慢性胆囊炎3 年, 3d 前因过食油腻之物后右上腹胀痛明显, 连及肩背, 呃逆频作, 烦躁, 口干苦, 饮水不多, 大便干燥, 小便短赤, 舌质红, 苔黄厚腻, 脉弦数。中医辨证: 湿热中阻, 肝胃失和。治以清热祛湿, 疏肝和胃。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车前子、郁金各10g, 川楝子、玄胡索各12g, 金钱草、鸡内金10g, 熟大黄、炙甘草各6g。服上方8 剂后, 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右上腹仍有胀满不适感, 去车前子、熟大黄, 加白芍10g, 广木香、白术各15g, 又续进8 剂后, 诸症消失,B 超复查胆囊无异常变化。
该病属于中医“胆胀”[ 2 ]的范畴。系多由急性胆囊炎迁延发展而来, 多因嗜食油腻肥甘, 痰湿中阻, 郁热内生, 肝胆失于疏泄, 气血阻滞, 不通则
痛, 并克犯脾胃, 致使纳运失常, 胃失和降。

3消化道溃疡
典型病例:
患者吕某, 男, 42岁, 有反复胃脘痛1 年半, 经X 线及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曾不规律用药(疼痛厉害时服药) : 甲氰咪呱或雷尼替丁等, 一般服药后疼痛症状可控制, 但停药后, 若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后又复发。此次发病, 胃脘烧灼样疼痛4d, 且饥饿痛, 进食后疼痛略有缓解, 反酸, 嗳气, 纳差, 倦怠乏力, 口干不欲饮, 大便干, 苔腻微黄, 脉弦细数。中医辨证: 脾胃气虚, 湿热中阻。治以健脾益胃, 清热祛湿。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竹茹、茯苓各10g, 黄连6g, 海螵蛸、煅瓦楞子、玄胡索、全当归各10g, 炙甘草6g。服上方6 剂后, 胃脘部烧灼痛明显减轻, 大便尚可, 去竹茹、加党参、白及、麦冬、炒二芽、木香各10g, 又服用8 剂后, 胃脘灼痛, 反酸等主要症状消失。
本病属于中医“胃疡”[ 2 ] 范畴, 其多由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或癖嗜辛辣、燥烈、烟酒等物, 致使脾胃虚弱, 肝胃不和, 湿热内蕴, 胃阴受损, 胃络受伤而成胃疡。其病机以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气血不足为本, 以气滞、停湿(痰)、郁热、血溢脉外、胃气上逆等为标, 为虚实夹杂之证。

4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典型病例:
赵某, 女, 50 岁, 反复腹泻, 并夹带粘液血便半年,症状严重时, 自服黄连素、痢特灵、氟哌酸等药物,则有所缓解, 但每因过度劳累, 受凉或饮食不当时病情加重。3 个月前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就诊时症见少腹胀痛, 神疲食少, 大便稀溏夹带粘液, 口苦, 舌苔薄黄而腻, 脉象濡弱。大便检查: 红细胞+ + + , 白细胞+ , 中医辨证: 脾胃虚弱, 湿热留滞, 气血失和, 治以益气健脾, 清利湿热, 调和气血。处方为法半夏、陈皮、炒枳壳各15g, 葛根、木香、党参、茯苓、玄胡索各10g, 黄连、炙甘草各6g。服上方8 剂后, 上述诸症基本消失, 大便检查: 红细胞+ , 无白细胞。嘱其改用香连丸与香砂六君子丸交替服用, 以进行调理。该病属于中医“大瘕泄”[ 2 ] 的范畴, 常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 以致脾胃虚弱, 湿热下注而引起肠道气机阻滞, 传导失司, 脉络受损, 气血瘀滞而成。
本病亦多属虚实夹杂之证。

小结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升胃降, 运纳有序。肝为风木之脏, 性喜条达, 主疏
泄。胆附于肝, 肝之余气泄于胆, 聚而成精。肝木疏泄, 精气泄于肠胃, 以助脾司运化, 胃腑受纳腐熟水谷之用, 则气血生化有源, 气机调畅, 血循畅旺。故《内经》云:“土得木而达”, 概括了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 制则生化的关系。若肝胆失于疏泄, 木气郁结, 则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气血郁滞,故临床一些肝胆系统的疾病亦常表现出脾胃失和之征。脾胃之为病, 最易滋生痰湿, 气血生化不足,气机失调, 气病及血, 郁热内生, 脉络瘀阻等。而对于脾胃病的治疗, 一般不外乎补(扶正补虚) ; 泻(祛邪安中、如清热祛湿、化痰散结、通便导滞、消食化积、活血祛瘀等) ; 调(调畅气机、调和气血等)诸法。温胆汤以半夏为君, 燥湿化痰, 降逆和胃, 散结消痞。竹茹清热化痰, 止呕除烦为臣药。枳实、橘皮行气消痰, 使气顺痰消; 茯苓渗湿健脾, 以杜生痰之源, 共为佐药。炙甘草益脾和中, 调和诸药; 煎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脾胃, 且制半夏之毒, 共为佐使药。该方以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为目的。上述所列几种疾病, 中医辨证均见痰(湿) 热互结, 气血郁滞, 不通则痛, 气机失和的共同病机, 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 用温胆汤治之最为相宜, 临床随证灵活配伍, 则每收良效。
(收稿2002210208; 修回2002212210)
 
温胆汤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临床研究
(恩施)为了探讨温胆汤治疗或协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研究者以实验Ⅰ组给予温胆汤,实验Ⅱ组给予温胆汤加氯氮平,对照组给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作对照研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实验Ⅱ组显效率70%,有效率30%;实验Ⅰ组显效率36.6%,有效率50%;对照组显效率43.6%,有效率56.4%;两实验组的药物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可见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在协同治疗时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较高,对症状的改善更好,并可明显减少抗精神药物的用量及EPS发生率。
 
《删补名医方论》之温胆汤

-----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组成】竹茹枳实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生姜以上七味,水煎服。

【集注】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挟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温胆汤
http://www.511511.com 2003-6-26 16:25:00
查看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关键词:奇方妙药 )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橘皮三两(9g)去白,甘草炙,一两(3g),白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上蒙清窍,而发癫痫。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法。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综合全方,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证自解。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方名仍称湿胆,而其功用则为清胆。 [运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g),白茯苓去皮,两半(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g),粉草五钱(2g)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 十味温胆汤即《三因方》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本方无清热之功,而增补养心神之力,组成化痰宁心的方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
 
加味温胆汤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处方】枳实(麸炒)、半夏(汤泡)、白茯苓(去皮)、橘红、人参,各一钱半;竹茹、香柎、麦门冬、柴胡、桔梗,各一钱;甘草(半钱)。
【功能主治】治心胆虚怯,处事易惊,梦寐不安,气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困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黄连温胆汤也很好用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