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苏礼老师《中医医案学》专著,特转载洪文旭主任医师评介文章一篇,敬请参阅!
医案专著 特色鲜明
——苏礼《中医医案学概论》评介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医案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是传承学术经验和升华医学理论的重要载体。因此,整理、研究中医医案学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然课题。最近,由苏礼主任医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医案学概论》正式发行,该书共40万字,分为三篇十一章及附录,其中第一篇论述中医医案的源流与贡献,体例、格式与文体,阅读写作与应用;第二篇论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三篇选析古今名医医案160首;附录介绍100部医案专著等。笔者由于参与该书的编校工作,出版后又能先睹为快,并写小诗云:医案出版岁末中,古今学术得传承。探讨源流与贡献,研究方法及内容。阐述形式和体例,着重阅读并应用。选析评按皆精华,专著提要达百种。读后认为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博,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医特色和教科书特点,值得广大一读,故予推荐、评介如下。
1. 论述源流发展
中医医案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殷周时代,在早期的甲骨帛文、经史古籍、医学典籍中,都有医案的记载,而淳于意的“诊籍”,则是最早的医案文献。医案学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魏晋隋唐时期见载于经史古籍、医学著作;宋金元时期开始出现医案专著、学派争鸣;明清时期无论从书写规范、专著内容(包括个人、评注)方面均有不同风格;近现代采用现代科技研究医案,使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贡献从历史意义讲有彰显医学流派、创立学术新说、保存临床资料、汇集经验方药,现实意义讲有启迪辨证思路、总结学术经验、探析经验教训、指导科研实践诸方面。
从诊籍、病案到医案的演变,一直到医案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程,随着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于记录、编写、管理、研究、利用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从而奠定了建立医案学的基础。中医医案学不但在传承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学术进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医案的体例有追忆型、即时记录型、药论后附案几类;格式有突出辨证、阐发医理、衷中参西条款规范等;文体有古文、骈文、诗词、比喻、记叙几种。而阅读中要重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培养,认识不同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善于把握中医诊治规律,也要用质疑的眼光去分析;写作的要点应取材精当、文字精炼、形式规范、突出评按,方法有正叙、倒叙、夹叙夹议、详述、逐诊记叙、述误引正7种,并要求术语、格式、管理、研究方法规范化。
2. 研究内容方法
医案的研究内容包括病名与病证,对于病名的确定,常见有先辨析病因病机、症状后定名,或先定名后辨析症状、病因病机,先辨析病因病机再定名后列症状等情况,病证有先病证后症状、先症状后病证、先病因病机及症状后病证等,均为病名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治则、治法亦为总结归纳临证治疗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有方药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论述医案中尚有治未病、天人合一、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以及诊法与治法两点;诊治特色则主要反映在识证、方药、施治、学术四个方面。由于编者长期从事古今医案的整理研究工作,并建立了电子文献管理系统,且对专科专病、数据库开发利用深有感悟,因此专门对其进行阐述,相信这些对读者定有裨益。
其研究方法的资料采集包括文献资料来源的考证、分布的掌握、整理与保存;文献学如目录、版本、校雠、训诂、辑佚、辨伪方法的应用;医古文包括汉字、词义、注释、句读、语译、工具书及古文知识等;统计分析可用量化的客观评述医家的学术思想,阐述中医理论的特点本质问题。以及应用循证医学以提高学术研究质量,通过医案的知识解析与发现,促进其研究和利用,加快其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3. 选析古今医案
古今名医医案选析分为宋代以前、宋金元时代、明代、清代、近现代5部分,共160例。该书认为:宋代以前医案具有文字简略、载体多元、文献价值高的特点,选录22例;宋金元时代概述为伤寒、专科、学术争鸣3类,选录30例;明代概述为医案写作的繁荣、体例的规范2点,选录30例;清代概述为重视医案书写、医案丰富多彩、编著医案类书3点,选录31例;近现代概述为嬗变、规范2点,选录47例。
所选录的医案,均加以评析,其论点简明,文字清新。如岐伯治脾瘅案:本案乃脾胃之气泛滥所致,治法用佩兰一类芳香化湿,以驱除郁积的邪热之气。孙思邈治消渴案:因久服石散而致,虽未能挽救过来,但能客观真实的书写经过,其态度令人钦佩。钱乙治小儿惊风案:系肝实脾肺两虚之证,先后用补脾气、泻肝火之法,九天即获痊愈,所选益黄散、泻青丸、导赤散、凉惊丸多为后世常用。李杲治眩晕案:此案不仅着眼于痰,更着眼于虚,治痰为治其标,而治虚为治其本,李氏所制之半夏白术天麻汤,即标本兼治之法也。李时珍治风水案:本案为风邪外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滞留体内所致,故用开鬼门、洁净腑之法获得痊愈。叶桂治积聚案:本案属络病,具有日久得病,血分受伤,有形坚积,或虽无有形坚积,却见久病疼痛等临床特点,其治疗原则为活血通络。米伯让治急黄夹斑案:为热毒炽盛,血分灼热,胆道阻滞所致,先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清热凉血,泻火救阴,消胀利胆;后以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茵陈等味渐次治之,终获痊愈。张学文治脑萎缩案:本案方用自拟清脑通络汤加减,以清肝滋肾、通络化痰为法,使痰瘀阻滞得去,肝阳肝火得平,故诸证得以缓解。不再枚举。其后均标明出处及附有医家简介,便于进一步查阅。
4. 提要百部专著
该书后附有“古今医案专著100种”及“古今医案著作五种导读”,介绍作者、内容、版本、特点、阅读辅导,以便读者进一步学习和参考。该书认为:南宋医家许叔微所著的《伤寒九十论》是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进行临床实践中选出的90个医案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专著;明代江瓘所著的《名医类案》是第一部中医全科医案专著;喻昌所著《寓意草》为中医病案书写树立了典范;清代叶天士原著的《临证指南医案》全面展现其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充分反映其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俞震纂辑的《古今医案按》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名医医案评注类著作;近代《丁甘仁医案》集中展示其诊疗经验和思路方法,对各科临床医学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董建华等主编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收录280位名医3700多例医案,涉及各科疑难病、罕见病、常见病和多发病;刘少明等总编的《古今专病专科医案》选案比较完整、真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余瀛鳌等合编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所选案例大多完整,简繁合宜,理法并重,对临床有相当参考价值;鲁兆麟等编辑的《二续名医类案》选录《续名医类案》成书前后至建国初期200余部专著所载医案15000余则,收录时尽量摘自原始资料等。
导读对五种专著即《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丁甘仁医案》,从作者与著作、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两方面论述。如认为张聿青主要学术特点有载案详细完整、突出审证求因,诊法长于脉舌、辨证体贴入微,重视调治脾肾、方药多有创新;丁甘仁学术特点有谙熟经典、善治伤寒,巧取温病、勇克急症,出奇制胜、擅用反治等。
总之,该书采撷精华,选评公允,是一部整理研究中医医案学较为全面系统的专著,适合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有关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医案专著 特色鲜明
——苏礼《中医医案学概论》评介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医案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是传承学术经验和升华医学理论的重要载体。因此,整理、研究中医医案学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然课题。最近,由苏礼主任医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医案学概论》正式发行,该书共40万字,分为三篇十一章及附录,其中第一篇论述中医医案的源流与贡献,体例、格式与文体,阅读写作与应用;第二篇论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三篇选析古今名医医案160首;附录介绍100部医案专著等。笔者由于参与该书的编校工作,出版后又能先睹为快,并写小诗云:医案出版岁末中,古今学术得传承。探讨源流与贡献,研究方法及内容。阐述形式和体例,着重阅读并应用。选析评按皆精华,专著提要达百种。读后认为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博,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医特色和教科书特点,值得广大一读,故予推荐、评介如下。
1. 论述源流发展
中医医案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殷周时代,在早期的甲骨帛文、经史古籍、医学典籍中,都有医案的记载,而淳于意的“诊籍”,则是最早的医案文献。医案学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魏晋隋唐时期见载于经史古籍、医学著作;宋金元时期开始出现医案专著、学派争鸣;明清时期无论从书写规范、专著内容(包括个人、评注)方面均有不同风格;近现代采用现代科技研究医案,使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贡献从历史意义讲有彰显医学流派、创立学术新说、保存临床资料、汇集经验方药,现实意义讲有启迪辨证思路、总结学术经验、探析经验教训、指导科研实践诸方面。
从诊籍、病案到医案的演变,一直到医案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程,随着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于记录、编写、管理、研究、利用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从而奠定了建立医案学的基础。中医医案学不但在传承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学术进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医案的体例有追忆型、即时记录型、药论后附案几类;格式有突出辨证、阐发医理、衷中参西条款规范等;文体有古文、骈文、诗词、比喻、记叙几种。而阅读中要重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培养,认识不同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善于把握中医诊治规律,也要用质疑的眼光去分析;写作的要点应取材精当、文字精炼、形式规范、突出评按,方法有正叙、倒叙、夹叙夹议、详述、逐诊记叙、述误引正7种,并要求术语、格式、管理、研究方法规范化。
2. 研究内容方法
医案的研究内容包括病名与病证,对于病名的确定,常见有先辨析病因病机、症状后定名,或先定名后辨析症状、病因病机,先辨析病因病机再定名后列症状等情况,病证有先病证后症状、先症状后病证、先病因病机及症状后病证等,均为病名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治则、治法亦为总结归纳临证治疗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有方药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论述医案中尚有治未病、天人合一、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以及诊法与治法两点;诊治特色则主要反映在识证、方药、施治、学术四个方面。由于编者长期从事古今医案的整理研究工作,并建立了电子文献管理系统,且对专科专病、数据库开发利用深有感悟,因此专门对其进行阐述,相信这些对读者定有裨益。
其研究方法的资料采集包括文献资料来源的考证、分布的掌握、整理与保存;文献学如目录、版本、校雠、训诂、辑佚、辨伪方法的应用;医古文包括汉字、词义、注释、句读、语译、工具书及古文知识等;统计分析可用量化的客观评述医家的学术思想,阐述中医理论的特点本质问题。以及应用循证医学以提高学术研究质量,通过医案的知识解析与发现,促进其研究和利用,加快其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3. 选析古今医案
古今名医医案选析分为宋代以前、宋金元时代、明代、清代、近现代5部分,共160例。该书认为:宋代以前医案具有文字简略、载体多元、文献价值高的特点,选录22例;宋金元时代概述为伤寒、专科、学术争鸣3类,选录30例;明代概述为医案写作的繁荣、体例的规范2点,选录30例;清代概述为重视医案书写、医案丰富多彩、编著医案类书3点,选录31例;近现代概述为嬗变、规范2点,选录47例。
所选录的医案,均加以评析,其论点简明,文字清新。如岐伯治脾瘅案:本案乃脾胃之气泛滥所致,治法用佩兰一类芳香化湿,以驱除郁积的邪热之气。孙思邈治消渴案:因久服石散而致,虽未能挽救过来,但能客观真实的书写经过,其态度令人钦佩。钱乙治小儿惊风案:系肝实脾肺两虚之证,先后用补脾气、泻肝火之法,九天即获痊愈,所选益黄散、泻青丸、导赤散、凉惊丸多为后世常用。李杲治眩晕案:此案不仅着眼于痰,更着眼于虚,治痰为治其标,而治虚为治其本,李氏所制之半夏白术天麻汤,即标本兼治之法也。李时珍治风水案:本案为风邪外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滞留体内所致,故用开鬼门、洁净腑之法获得痊愈。叶桂治积聚案:本案属络病,具有日久得病,血分受伤,有形坚积,或虽无有形坚积,却见久病疼痛等临床特点,其治疗原则为活血通络。米伯让治急黄夹斑案:为热毒炽盛,血分灼热,胆道阻滞所致,先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清热凉血,泻火救阴,消胀利胆;后以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茵陈等味渐次治之,终获痊愈。张学文治脑萎缩案:本案方用自拟清脑通络汤加减,以清肝滋肾、通络化痰为法,使痰瘀阻滞得去,肝阳肝火得平,故诸证得以缓解。不再枚举。其后均标明出处及附有医家简介,便于进一步查阅。
4. 提要百部专著
该书后附有“古今医案专著100种”及“古今医案著作五种导读”,介绍作者、内容、版本、特点、阅读辅导,以便读者进一步学习和参考。该书认为:南宋医家许叔微所著的《伤寒九十论》是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进行临床实践中选出的90个医案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专著;明代江瓘所著的《名医类案》是第一部中医全科医案专著;喻昌所著《寓意草》为中医病案书写树立了典范;清代叶天士原著的《临证指南医案》全面展现其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充分反映其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俞震纂辑的《古今医案按》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名医医案评注类著作;近代《丁甘仁医案》集中展示其诊疗经验和思路方法,对各科临床医学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董建华等主编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收录280位名医3700多例医案,涉及各科疑难病、罕见病、常见病和多发病;刘少明等总编的《古今专病专科医案》选案比较完整、真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余瀛鳌等合编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所选案例大多完整,简繁合宜,理法并重,对临床有相当参考价值;鲁兆麟等编辑的《二续名医类案》选录《续名医类案》成书前后至建国初期200余部专著所载医案15000余则,收录时尽量摘自原始资料等。
导读对五种专著即《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丁甘仁医案》,从作者与著作、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两方面论述。如认为张聿青主要学术特点有载案详细完整、突出审证求因,诊法长于脉舌、辨证体贴入微,重视调治脾肾、方药多有创新;丁甘仁学术特点有谙熟经典、善治伤寒,巧取温病、勇克急症,出奇制胜、擅用反治等。
总之,该书采撷精华,选评公允,是一部整理研究中医医案学较为全面系统的专著,适合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有关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