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343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 年龄
- 71
近代石印医籍刊印史略
刘惠玲童光东
摘要石印术传入我国后的百余年间,出版了大量的石印本医籍,现存的约一千余种,其中近五百种医籍得益于石印本存世。石印医籍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初传期、繁荣期和衰落期三个阶段。这些石印本医籍尽管有其印刷粗糙、校勘不精等缺点,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保存祖医学文献、传播医学知识、促进中西医学汇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石印医书历史
A Brief History of Printing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in Modern TimesLiu Huiling, Tong Guangdong. Anhui College of TCM, Hefei 230038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came out within about 100 year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lithography technique from the west. There are about 1000 extant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among which 500 still extant as lithographic edition in our courtry. The development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 could be dic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mbryonic stage, the prosperous stage and the devlined stage. In spite of the shortcomings that the printing was not exquisite and the textual proofreading was not precise, the value of these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could not be underrated in preserving the medical documents, spreading the med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confluence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Printing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 History
石印技术是十九世纪中叶由西方传入我国,至本世纪五十年代逐渐绝迹,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石印本书籍,医籍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统计,我国现存石印本医籍约1 000余种,版次达2 300余种,即现存建国前医籍十分之一左右有石印本。由于石印本存有印制粗糙、校对不精、错讹较多、质量欠佳[2]等缺点,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未对石印医籍引起重视,这方面研究更是鲜见。本文在查阅许多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我国近代石印医籍情况作一研究。
医籍石印史述
石印术是十八世纪末捷裔德国人A*塞内费尔德发明的,由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道光年间,广州、澳门就有外国人开设的石印印刷所[3],不久就传入当时最具开放性质的文化都市上海,在清末明初的上海,形成了石印书籍大规模刊行的繁荣局面。而至四十年代迅速衰落,到五十年代基本绝迹,前后约一百余年。
最早的石印书籍名已不可考,已知现存最早的石印医籍是刊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清*李晴川撰《痘疹壶中天》,其年代与《中外出版史》中所载的石印术传入我国不迟于1833年[4]基本一致。惜该书未注明石印书局和地名。根据石印技术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石印医籍留存现状来看,石印医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是从传入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笔者称之为初传期。这一时期由于石印技术传入不久,尚未及推广,加之最初的石印术比较原始,因此石印的医籍并不多。据统计这一时期石印医书现存的有三十余种(见表1)。这一时期约50年,开始出现了石印医籍的书局,但未形成规模,且出版的石印医籍多以流传较广的大医籍为主。
表1现存石印术初传期石印医籍
石印年代 书局 书名 作者 清道光十八年(1838) 佚名 叶天士家传秘诀 清*叶天士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佚名 胎产秘法 清*阎纯玺撰 清道光三十年(1850) 上海时中书局 宜兴任保贻堂信验良方 清*任锡芳 清咸丰六年(1856) 上海锦章书局 伤寒歌括 清*遂夫 清咸丰十一年(1861) 崇文阁 胎产秘书 清*陈笏庵 清同治二年(1863) 佚名 太医院志 清*任锡庚 清同治三年(1864) 上海隆文书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唐*王冰注、宋*林亿校正、 黄帝内经灵枢 宋*史崧音释 清同治七年(1868) 上海铸记书局 疡医大全 清*顾世澄撰 清同治十年(1871) 上海锦章书局 达生编 清*亟斋居士撰 清同治十年(1871) 潞河治谷堂 达生编 清*亟斋居士撰 清同治十年(1871) 鹭门征瑞堂 万氏医贯 明*万宁撰 清光绪元年(1875) 上海书局 三家医案合刻 清*吴金寿编 清光绪元年(1875) 上海经香阁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 清光绪元年(1875) 上海大一统书局 女科指掌 清*叶其蓁编 清光绪三年(1877) 大港培远堂 医原记略 清*余鉴撰 清光绪四年(1878) 抚浙使者署 验方新编 清*鲍相?编 清光绪六年(1880) 佚名 医门八法 清*刘鸿恩撰 清光绪六年(1880) 静益山房 女科秘旨 清*轮应禅师撰 清光绪七年(1881) 佚名 傅青主男女科 清*傅山撰 清光绪八年(1882) 上海孚华书局 中西医粹 清*罗定昌撰 清光绪九年(1883) 佚名 外科证治全生集 清*王维德撰 清光绪十年(1884) 佚名 霉疮秘录 明*陈司成撰 清光绪十年(1884) 佚名 经验脚气杂病良方 清*杨侣三传、竹松子编 清光绪十年(1884) 赵翰香居 验方类编 赵文通编 清光绪十年(1884) 佚名 咽喉脉证通论 清*费伯雄审定 清光绪十二年(1886) 千顷堂书局 评点叶案存真类编 清*叶桂编、周学海评 清光绪十二年(1886) 总税务局署 身理启蒙 著者佚名 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广芝馆 粤东广芝馆药丸总汇 清*广芝馆编 清光绪十三年(1887) 上海鸿文书局 本草医方合编 清*汪昂编 清光绪十四年(1888) 上海校经山房 外科正宗 明*陈实功撰、清*徐大椿批 清光绪十四年(1888) 上海鸿宝斋 验方新编 清*鲍相?编 清光绪十四年(1888) 上海鸿宝斋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 第二为盛行期,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也约50年。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点集中在上海,出现一些大量出版石印本医籍的书局。上海由于在近代出版史上的独特地位,几乎所有著名的石印书局都设在上海,出版的石印医籍占全部石印医籍的90%以上。石印成为当时医书出版的主要形式,石印和铅印一起已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石印技术有很大改进,加上石印书多为翻印古书,不需支付稿酬,这样缩短了出版周期,又成本低廉,故出版商均乐于此道。石印医籍绝大多数皆诞生于此时。上海石印过医籍的书局近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锦章书局、广益书局、千顷堂书局、扫叶山房四家。扫叶山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家书坊,初为明万历间苏州席氏所创,取“校书如扫叶”之意而得名,该坊光绪后将出版重心移至沪上,清末民初开始转向新法石印,印行了大量的线装古书,石印医书达60余种。如1910年石印明*马莳、清*张志聪合注《黄帝内经素问合纂》十卷、《灵枢经合纂》九卷是该书现存的最早版本。恽铁憔早年学医老师清末名医汪莲石著作《伤寒论汇注精华》九卷,除稿本外,1920年扫叶山房石印本是该书的唯一刊本。千顷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书坊,以刊印医学书籍著名,曾于1936年专门编有《千顷堂医学书目》,它石印过的医书达160种之多。严鸿志编的《退思庐医书四种》、《王旭高医书六种》,唐宗海撰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六经方证通解》均以千顷堂石印本为最早或唯一刊本。锦章书局、广益书局是上海石印业的大宗,它们自己开设石印局,依靠石印小说及诗文集为大宗业务,因医籍能射利,故也石印了大量畅销医书。其中锦章为183种左右,广益为121种左右。两家竞争激烈,往往石印同一部书。如《长沙方歌括》、《医学心悟》、《本草求真》、《医林改错》。其它石印医书较多的书局有文瑞楼、章福记、鸿宝斋、校经山房、大成书局、江东书局、宏大善书局、会文堂、世界书局等。这一时期医书石印还有二个特点:一是某些畅销医书往往数十家书局竞相石印。如李杲、李中梓编的《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解》有19家书局,石印29版次;《御纂医宗金鉴》有20家书局,石印25版次。原因可能是这些书作者年代久远,无版权保护制约,又比较畅销,书商有利可图。二是某一书局对某一类或某一医家书多次石印。如清末*陆士谔编撰的《叶天士医案》、《叶天士女科医案》、《叶天士幼科医案》、《薛生白医案》、《分类王孟英医案》、《增评温病条辩》等温病四大家医案著作均由上海世界书局独家多次石印。顾鸣盛编撰的《中西合纂外科、妇科、幼科大全》及《中西医学丛书四种》由上海大东书局从1918到1936年总共18版次石印。上海广益书局从1914年至1935年六次独家石印清末*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原因是1910年12月19日近代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规《大清著作权律》颁行,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将著作委托给某一书局后,其它书局不可竞相翻印[5]。
第三为衰落期,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仅十余年。由于铅印技术的更新,印刷精美,成本降低;加上石印本书籍自身缺点:即手写字体细小拥挤、校勘不精、多用油光纸印刷质脆易损,整部书往往分订多册易致散失等,因此四十年代开始,石印出版迅速衰落,铅印出版成为上海印刷业的主导。石印医书急剧减少,各书局竞相石印医书的现象已不复见。但尚见有一些非上海的,不知名的小书局或学术团体零星印一些不著名的小篇幅医书。如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石印何舒《灵素阶梯》,1941年书局佚名石印承淡安《伤寒针方浅解》等。这一时期还见有,上海锦章书局在1954、1955年集中石印了一大批医书,如《寿世保元》、《医宗说约》、《医门法律》、《外科正宗》、《嵩崖尊生书》等,这只是个别现象了。据查最晚的石印医书也是锦章书局于1958年石印的《银海精微》。其后医籍石印正式在我国退出历史舞台。
其外还见有国外石印的中医书籍在我国传播。如新加坡集文斋1903年石印清*方朴德撰《喉风论》,日本东京高等针灸学校1942年石印日本板本贡《经穴井孔穴图谱》。石印形式除普遍使用的墨色石印外,还有彩色石印的,如某佚名书局1949年出版的著者佚名的《十二经脉图》套色石印本。
石印医籍主要目录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石印医书总版次(同一版多次印刷计一次)约2 370次,石印医书种数约1 091部。其中仅以石印本保存下来(即除稿本外,石印本为最早或唯一刊本)的医书共496种,现选较有代表性的列目如下:
1.石印术传入前著的医籍
见表2。
2.石印术传入后著的医籍
见表3。
另外还有500余种医书,石印本是其中的一个版本。一些书籍石印本占其版本数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如李守先《针灸易学》17个版本,石印本9个,《傅青主男女科》42个版本,有17个石印本。
石印医籍的医学作用
由上可知,石印本医书尽管其产生的时间仅约百年,但数量却超过之前任何时期同一时限的医籍出版。石印医籍对近代我国医学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表2石印术传入前著的医籍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529 薛注儿科医书 明*薛己注 1937年上海大成书局 1567 万氏医贯 明*万宁撰 1871年鹭门征远堂 1591 灵秘丹药全书 明*钟惺编 1929年上海千顷堂 1612 小儿按摩术 明*周于蕃撰 1922年上海华孚书局、千顷堂书局 1619 ?竹堂集验方 明*罗浮山人编 上海点石斋书局 1622 野菜博录 明*鲍山编 1910年新学会社 1638 食物本草 佚名 1916年上海萃英书庄 1638 生育宝鉴 明*洪基撰 1917年上海振声译书社 1638 摄生种子秘方 明*洪基撰 光绪石印本 1641 医学津梁 明*王肯堂撰 1914年石印本 1644 男女坤言 明*龙遵叙撰 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 1644 金丹四百字注 宋*张伯端撰、明*李文烛注 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 1651 崔真人脉诀详解 宋*崔嘉彦撰、清*潘楫注 1928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 1661 幼科大成 清*周慎斋编 1926年上海文成书局 1691 脉诀秘传 清*沈李龙撰 1931年北京华有石印局 1695 幼科三种 清*翁仲仁撰 1904年上海书局 1715 胎产良方 清*亟斋居士撰 上海广益书局 1722 瘟疫指南 清*戴天章撰 上海萃英书庄 1730 产科四种 清*阎纯玺等撰 1912年上海江东书局 1732 养生食鉴 清*何克谏撰 1894年石印本 1741 徐灵胎医书三十二种 清*徐大椿编 民国上海锦文堂书局 1746 叶天士家传秘诀 清*叶桂撰 1838年石印本 1746 叶氏女科证治 清*叶桂撰(原题) 1897年上海文益书局 1746 温热论笺正 清*叶桂撰、陈光淞笺正 1916年上海扫叶山房 1746 叶天士秘方大全 清*叶桂撰(原题) 1926年上海世界书局 1748 麻疹合编 清*谢谢玉琼撰 1932年鸿太昌 1753 辨脉指南 清*郭治撰 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 1759 一壶天 清*杨凤庭撰 1929年石印本 1759 串雅补 清*鲁照编 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 1764 疡科选粹 明*彭家孟撰、清*徐大椿批 1913年石印本 1786 女科秘旨 清*轮应禅师撰、吴煜校定 1880年静益山房 1791 便易经验良方 清*毛世洪编、汪瑜重订 1919年宏大善书局 1795 痢症特征论 清*熊家骥撰 1948年四川石印本 1798 医医病书 清*吴瑭撰 1915年绍兴育新书局 1800 南雅堂医案 清*陈修园撰 1910年石印本 1804 万病治疗指南 清*叶慕樵撰 1929年中华新教育社 1806 何氏秘本伤寒辨类 清*何元长撰 1926年中原书局 1820 古今医论 佚名 1935年上海三星书局 1820 眼科捷径 佚名 1908年上海章福记 1829 外科辑要 清*邵澍编 1919年上海锦章书局 1830 产孕生育指南 清*张曜孙撰 1927年上海千顷堂 首先是保存大量医学文献,使之得以流传。目前全国各大图书馆所藏建国前医籍相当一部分是以石印本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如前目录所列,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石印术传入前成书的医籍。这些医籍成书后或有过雕版印刷,但石印前几乎濒于失传(现已不存),正是由于有了石印术,并大量印刷,才得以石印本保存下来。二是石印术传入之后,一些著名医家所著的医书可以即时出版。这些医著如果在雕版时代可能由于耗资费时,不能很快出版流传而亡佚。清末民初中还出现了汇编刊印书籍的热潮。石印以其成本低廉,出版周期短而印行了许多大型医学丛书。如《徐灵胎医学全书》、《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七十种》、《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等,继承保存了大量的前代医籍。
表3石印术传入后著的医籍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831 痘疹壶中天 清*李晴川撰 1831年石印本 1841 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03年上海锦章书局 1841 陈修园医书三十种 清*陈修园等撰 1892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 1841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05年上海文盛堂书局 1841 陈修园医书六十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19年上海鸿宝斋 1841 陈修园医书七十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07年上海广雅启新书局 1845 经验良方 清*周其芬编 上海炼石书局 1850 宜兴任保贻堂信验良方 清*任锡芳撰 1850年上海时中书局 1851 本草备录 清*吴辉模编 1895年上海书局 1854 唐千金类方 清*黄思荣编、黄悌君校 1914年上海千顷堂 1856 伤寒歌括 清*遂夫等编 1856年上海锦章书局 1858 易筋经图说 清*潘伟如编 1934年北京宝仁堂 1863 太医院志 清*任锡庚编 1863年石印本 1866 (新增)不谢谢方释义 清*陆懋修撰 泸县普明石印局 1873 医学见能 清*唐宗海撰、秦伯未批校 1924年上海中医书局 1876 (重刊)刺疔捷法 清*吴韵仙编 1926年上海广益书局 1877 医学易通 清*陈修园撰、潘伟如增辑 1923年中华新教育社 1877 医原记略 清*余鉴撰 1877年大港培远堂 1879 痧麻明辨 清*华昌伯编 1921年上海千顷堂 1880 医门八法 清*刘鸿恩撰 1880年石印本 1882 蠢子医 清*龙之章撰 1914年项城县志局张三宝石印本 1882 加批时病论 清*雷丰撰、陈莲舫批 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 1882 中西医粹 清*罗定昌撰 1882年上海孚华书局 1883 六一草堂医学丛书 清*程正通撰 1927年石印本 1883 白喉灵方等六种 清*郑友益等编 清石印本 1884 白喉治验新编 清*俞世球撰 1914年石印 1884 六经方证中西通解 清*唐宗海编 1917年上海千顷堂 1884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清*唐宗海撰 1892年上海袖海山房 1884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清*唐宗海撰 1892年上海千顷堂 1884 六经方证通解 清*唐宗海撰 1917年上海千顷堂 1884 验方类编 赵文通编 1884年赵翰香居 1884 经验脚气杂病良方 清*杨侣三传、竹松子编 1884年石印本 1885 治验论案 清*杨毓斌撰 1892年南京王吉源石印 1886 身理启蒙 佚名 1886年总税务局署 1886 (重订)绮石理虚元鉴 明*汪绮石撰、清*陆懋修编 1909年京华印书局 1887 奇验喉症明辨 清*寄湘渔父编、吴锡璜重订 1924年上海文瑞楼 1887 粤东广芝馆药丸总汇 清*广芝馆编 1887年广芝馆 1890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清*陈修园注、唐宗海补注 1893年石印本 1891 医学精华 清*周学海撰 1928年上海广益书局 1892 笔花片石合刻 清*良卿氏编 1892年上海中西书局 1893 疯痨臌膈辨 清*林翼臣撰 1894年上海文瑞楼 1893 中西医学全书 佚名 清光绪石印本 1895 中国医学入门 清*唐宗海撰 1895年上海书局 1896 喉证要旨 陈光淞撰 1917年上海扫叶山房 1897 中西医学全书 佚名 1897年石印本 1897 中西骨格图说 清*刘廷桢绘 清石印本 1897 疟疾论 清*韩善征撰 1897年上海知止轩 1897 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王旭高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1898 (秘传)喉科十八证 清*笋香氏录 1926年上海学海书室 1899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清*刘仲衡撰 1899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 续表3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900 三朝名医方论 佚名 1900年上海千顷堂 1893 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 清*马培之评 1893年积善堂 1902 昼星楼医案 清*孙西台撰 上海震东学社 1904 成方便读 清*张秉成撰 1933年上海千顷堂 1905 周氏集验方正续编 清*周憬编 191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 1905 沐树德堂丸散集 清*丁甘仁编 清光绪石印本 1906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清*王有忠撰 1906年上海广益书局 1906 临产须知 清*周憬编 1906年石印本 1907 戒烟善后策 清*张和编 1907年张存存石印本 1907 尤在泾全集 清*朱钧经编 1907年上海朱焕文书局 1907 中西医通汇函 清*朱钧编 1907年上海朱焕文书局 1908 中西医通录函 清*唐宗海撰 朱焕文书局 1908 新内经 丁福保编 1911年上海书局 1909 内经通论 丁福保编 1909年上海文明书局 难经通论 1909 急治汇编 清*张和编 1909年存存斋 1909 女科秘诀大全 清*陈莲舫编 1914年上海广益书局 1911 痧惊合璧 清*陈汝撰 1911年绍兴明达书庄 1911 曹沧洲医案 清*曹沧洲撰 1924年上海江左书林 1913 生理解剖图说 佚名 1913年上海校经山房 1916 辨舌指南 曹炳章撰 1917年绍兴育新书局 1917 传染病中西汇通三篇 王趾周编 1928年天津中西医学传习所 1917 中西医学丛书四种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7 中风诠 张山雷撰 1917年兰溪中医学校 1917 疡科纲要 张山雷撰 1927年浙江中医学校 1917 丁氏临症指南 丁福保撰 1917年上海医学书局 1918 溪外治方论 陆锦燧编 1918年石印本 1918 溪单方选 陆锦燧编 1918年上海文敬斋 1918 中西医话 毛退之编 1922年江东茂记书局 1918 中西合纂幼科大全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8 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8 中西合纂外科大全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8 薛生白医案 陆士谔编 1919年上海世界书局 1919 叶天士医案 陆士谔编 1920年上海世界书局 1919 叶天士女科医案 清*叶桂撰、陆士谔编 1919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0 叶天士幼科医案 陆士谔编 1920上海世界书局 1920 (增补重编)叶天士医案 陆士谔编 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0 伤寒论汇注精华 汪莲石编 1920年上海扫叶山房 1920 中西脉学讲义 吴锡璜撰 1920年上海文瑞楼 1920 (增注)古方新解 清*徐大椿撰、陆士谔编 1920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0 中西温热串解 吴锡璜撰 1920年上海文瑞楼 1920 女科精华 严鸿志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1920 女科证治约旨 严鸿志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1920 女科医案选粹佚名 严鸿志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续表3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921 叶天士幼科医案 清*叶桂撰、陆士谔编 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1 分类王孟英医案 陆士谔编 1922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1 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 严鸿志编 1921年上海千顷堂 1921 广注素灵类纂约注 清*汪昂撰、江忍庵增注 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1 丸散膏丹自制法 陆士谔编 1921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 1922 铜人内景图说 郑守谦编 1922年明道中医学校 1922 脉学指南 卢其慎撰 1922年上海千顷堂 1922 中风论 吴锡璜撰 1922年上海文瑞楼 1922 溪医论选 陆平一选 1922年上海久敬斋 1924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 吴考编 1924年上海千顷堂 1924 汤头歌诀正续集 清*汪昂撰、严苍山增编 1924年上海千顷堂 1925 铜人经穴骨度图 张山雷撰 民国石印本 1925 增评温病条辨 清*吴瑭撰、陆士谔评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7 伤寒论注疏考证 程铭谦注考 1927年江西玉山文星堂 杂病论注疏考证 1927 清代名医学案讲义 葛荫春等编 医学专门学校 1928 伤寒论新注 胡剑华编注 193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 1928 推拿抉微 涂学修编 1928年上海千顷堂 1929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 吴考编 1929年上海千顷堂 1929 药物学讲义 时逸人编 民国石印本 1929 中国处方学讲义 时逸人编 1929年医学专门学校 1930 中西医略 巫伯荣撰 民国石印本 1930 霍乱新论疟疾新论合编 丁福保编 上海文明书局 1932 伤寒杂病论 黄竹斋校订 1932年石印本 1932 古本伤寒杂病论 汉*张仲景撰、刘瑞校 1932年长沙石印本 1932 籀医话 张山雷撰 1932年兰溪中医学校 1935 咽喉科病问答 蔡陆仙编 1935年华东书局 1936 千顷堂医学书目 千顷堂编 1936年石印 1937 痧疹防救法 恽铁憔撰 1937年沙市上海印刷公司 1937 新内经 承淡安编 民国江阴石印本 1939 难经会通 黄竹斋撰 1948年樊川?阳乐素洞 1940 滇南本草图谱 明*兰茂撰、经利彬重编 1945年昆明国立中医药研究所 1940 医学史 李子俊编 民国四川高等国医学校 1941 伤寒针方浅解 承淡安撰 1941年石印本 1943 中西生理合璧 张拱瑞撰 1943年常德石印本 1947 灵兰医书六种 何舒编 1947年邵阳何氏石印 1947 寿康之路 何舒编 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 1948 灵素阶梯 何舒编 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 1948 研药指南 何舒编 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 1948 伤寒杂病论会通 黄竹斋编 1949年石印本 其二是普及医学知识。千余种石印本医籍涉及范围从经典注释到临症各科各个方面,但主要偏重于实用性、通俗性的方书、本草、各科临症著作。如《验方新编》、《本草备要》、《达生篇》等。这是因为这些书读者面广,不仅便于医师查阅,更利于初学者入门,一些稍具文化的患者百姓也可按书对证索方求药。因此需求量大,书商有利可图。另一方面由于石印本印数多,售价低,适合广大需求者购买,所以当时石印本常作为通行阅读本,有些还作为课徒的教本。如陈莲舫的《加批时病论》、《女科秘诀大全》[6]等。这样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学的继承者,使中医学理论、方药以及治疗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对反动政府限制与消灭中医有一定阻碍作用。
其三是促进中西医学汇通。石印本流行的十九世纪中后叶至十二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撞击最激剧时期,医学上出现了一个汇通学派。唐容川《中西汇通医学五种》、罗定昌《中西医粹》、顾鸣盛《中西医学丛书四种》等著名汇通人士著作均以石印迅速出版。唐氏的《中西汇通医学五种》出版标志着汇通学派的产生。这些汇通医籍对迅速传播汇通思想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综上所述,石印作为我国近代特有的一种印刷方式,繁荣一时,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石印本医籍。石印本医籍尽管有其自身缺点,但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保存祖国医学文献,普及医学知识,传播中医思想以及推动中西医学汇通等方面皆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230038 合肥,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 参考文献
1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2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39.
3、4宋原放等.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7.
5罗华庆.近代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规析论出版发行研究,1993:(4).
6余永燕.近代名医陈莲舫.中华医史杂志.1989,19(4):218.
(收稿:1998-01-03修回:1998-03-30)
刘惠玲童光东
摘要石印术传入我国后的百余年间,出版了大量的石印本医籍,现存的约一千余种,其中近五百种医籍得益于石印本存世。石印医籍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初传期、繁荣期和衰落期三个阶段。这些石印本医籍尽管有其印刷粗糙、校勘不精等缺点,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保存祖医学文献、传播医学知识、促进中西医学汇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石印医书历史
A Brief History of Printing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in Modern TimesLiu Huiling, Tong Guangdong. Anhui College of TCM, Hefei 230038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came out within about 100 year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lithography technique from the west. There are about 1000 extant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among which 500 still extant as lithographic edition in our courtry. The development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 could be dic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mbryonic stage, the prosperous stage and the devlined stage. In spite of the shortcomings that the printing was not exquisite and the textual proofreading was not precise, the value of these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s could not be underrated in preserving the medical documents, spreading the med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confluence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Printing of lithographic medical book, History
石印技术是十九世纪中叶由西方传入我国,至本世纪五十年代逐渐绝迹,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石印本书籍,医籍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统计,我国现存石印本医籍约1 000余种,版次达2 300余种,即现存建国前医籍十分之一左右有石印本。由于石印本存有印制粗糙、校对不精、错讹较多、质量欠佳[2]等缺点,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未对石印医籍引起重视,这方面研究更是鲜见。本文在查阅许多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我国近代石印医籍情况作一研究。
医籍石印史述
石印术是十八世纪末捷裔德国人A*塞内费尔德发明的,由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道光年间,广州、澳门就有外国人开设的石印印刷所[3],不久就传入当时最具开放性质的文化都市上海,在清末明初的上海,形成了石印书籍大规模刊行的繁荣局面。而至四十年代迅速衰落,到五十年代基本绝迹,前后约一百余年。
最早的石印书籍名已不可考,已知现存最早的石印医籍是刊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清*李晴川撰《痘疹壶中天》,其年代与《中外出版史》中所载的石印术传入我国不迟于1833年[4]基本一致。惜该书未注明石印书局和地名。根据石印技术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石印医籍留存现状来看,石印医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是从传入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笔者称之为初传期。这一时期由于石印技术传入不久,尚未及推广,加之最初的石印术比较原始,因此石印的医籍并不多。据统计这一时期石印医书现存的有三十余种(见表1)。这一时期约50年,开始出现了石印医籍的书局,但未形成规模,且出版的石印医籍多以流传较广的大医籍为主。
表1现存石印术初传期石印医籍
石印年代 书局 书名 作者 清道光十八年(1838) 佚名 叶天士家传秘诀 清*叶天士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佚名 胎产秘法 清*阎纯玺撰 清道光三十年(1850) 上海时中书局 宜兴任保贻堂信验良方 清*任锡芳 清咸丰六年(1856) 上海锦章书局 伤寒歌括 清*遂夫 清咸丰十一年(1861) 崇文阁 胎产秘书 清*陈笏庵 清同治二年(1863) 佚名 太医院志 清*任锡庚 清同治三年(1864) 上海隆文书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唐*王冰注、宋*林亿校正、 黄帝内经灵枢 宋*史崧音释 清同治七年(1868) 上海铸记书局 疡医大全 清*顾世澄撰 清同治十年(1871) 上海锦章书局 达生编 清*亟斋居士撰 清同治十年(1871) 潞河治谷堂 达生编 清*亟斋居士撰 清同治十年(1871) 鹭门征瑞堂 万氏医贯 明*万宁撰 清光绪元年(1875) 上海书局 三家医案合刻 清*吴金寿编 清光绪元年(1875) 上海经香阁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 清光绪元年(1875) 上海大一统书局 女科指掌 清*叶其蓁编 清光绪三年(1877) 大港培远堂 医原记略 清*余鉴撰 清光绪四年(1878) 抚浙使者署 验方新编 清*鲍相?编 清光绪六年(1880) 佚名 医门八法 清*刘鸿恩撰 清光绪六年(1880) 静益山房 女科秘旨 清*轮应禅师撰 清光绪七年(1881) 佚名 傅青主男女科 清*傅山撰 清光绪八年(1882) 上海孚华书局 中西医粹 清*罗定昌撰 清光绪九年(1883) 佚名 外科证治全生集 清*王维德撰 清光绪十年(1884) 佚名 霉疮秘录 明*陈司成撰 清光绪十年(1884) 佚名 经验脚气杂病良方 清*杨侣三传、竹松子编 清光绪十年(1884) 赵翰香居 验方类编 赵文通编 清光绪十年(1884) 佚名 咽喉脉证通论 清*费伯雄审定 清光绪十二年(1886) 千顷堂书局 评点叶案存真类编 清*叶桂编、周学海评 清光绪十二年(1886) 总税务局署 身理启蒙 著者佚名 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广芝馆 粤东广芝馆药丸总汇 清*广芝馆编 清光绪十三年(1887) 上海鸿文书局 本草医方合编 清*汪昂编 清光绪十四年(1888) 上海校经山房 外科正宗 明*陈实功撰、清*徐大椿批 清光绪十四年(1888) 上海鸿宝斋 验方新编 清*鲍相?编 清光绪十四年(1888) 上海鸿宝斋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 第二为盛行期,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也约50年。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点集中在上海,出现一些大量出版石印本医籍的书局。上海由于在近代出版史上的独特地位,几乎所有著名的石印书局都设在上海,出版的石印医籍占全部石印医籍的90%以上。石印成为当时医书出版的主要形式,石印和铅印一起已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石印技术有很大改进,加上石印书多为翻印古书,不需支付稿酬,这样缩短了出版周期,又成本低廉,故出版商均乐于此道。石印医籍绝大多数皆诞生于此时。上海石印过医籍的书局近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锦章书局、广益书局、千顷堂书局、扫叶山房四家。扫叶山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家书坊,初为明万历间苏州席氏所创,取“校书如扫叶”之意而得名,该坊光绪后将出版重心移至沪上,清末民初开始转向新法石印,印行了大量的线装古书,石印医书达60余种。如1910年石印明*马莳、清*张志聪合注《黄帝内经素问合纂》十卷、《灵枢经合纂》九卷是该书现存的最早版本。恽铁憔早年学医老师清末名医汪莲石著作《伤寒论汇注精华》九卷,除稿本外,1920年扫叶山房石印本是该书的唯一刊本。千顷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书坊,以刊印医学书籍著名,曾于1936年专门编有《千顷堂医学书目》,它石印过的医书达160种之多。严鸿志编的《退思庐医书四种》、《王旭高医书六种》,唐宗海撰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六经方证通解》均以千顷堂石印本为最早或唯一刊本。锦章书局、广益书局是上海石印业的大宗,它们自己开设石印局,依靠石印小说及诗文集为大宗业务,因医籍能射利,故也石印了大量畅销医书。其中锦章为183种左右,广益为121种左右。两家竞争激烈,往往石印同一部书。如《长沙方歌括》、《医学心悟》、《本草求真》、《医林改错》。其它石印医书较多的书局有文瑞楼、章福记、鸿宝斋、校经山房、大成书局、江东书局、宏大善书局、会文堂、世界书局等。这一时期医书石印还有二个特点:一是某些畅销医书往往数十家书局竞相石印。如李杲、李中梓编的《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雷公炮制药性解》有19家书局,石印29版次;《御纂医宗金鉴》有20家书局,石印25版次。原因可能是这些书作者年代久远,无版权保护制约,又比较畅销,书商有利可图。二是某一书局对某一类或某一医家书多次石印。如清末*陆士谔编撰的《叶天士医案》、《叶天士女科医案》、《叶天士幼科医案》、《薛生白医案》、《分类王孟英医案》、《增评温病条辩》等温病四大家医案著作均由上海世界书局独家多次石印。顾鸣盛编撰的《中西合纂外科、妇科、幼科大全》及《中西医学丛书四种》由上海大东书局从1918到1936年总共18版次石印。上海广益书局从1914年至1935年六次独家石印清末*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原因是1910年12月19日近代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规《大清著作权律》颁行,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将著作委托给某一书局后,其它书局不可竞相翻印[5]。
第三为衰落期,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仅十余年。由于铅印技术的更新,印刷精美,成本降低;加上石印本书籍自身缺点:即手写字体细小拥挤、校勘不精、多用油光纸印刷质脆易损,整部书往往分订多册易致散失等,因此四十年代开始,石印出版迅速衰落,铅印出版成为上海印刷业的主导。石印医书急剧减少,各书局竞相石印医书的现象已不复见。但尚见有一些非上海的,不知名的小书局或学术团体零星印一些不著名的小篇幅医书。如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石印何舒《灵素阶梯》,1941年书局佚名石印承淡安《伤寒针方浅解》等。这一时期还见有,上海锦章书局在1954、1955年集中石印了一大批医书,如《寿世保元》、《医宗说约》、《医门法律》、《外科正宗》、《嵩崖尊生书》等,这只是个别现象了。据查最晚的石印医书也是锦章书局于1958年石印的《银海精微》。其后医籍石印正式在我国退出历史舞台。
其外还见有国外石印的中医书籍在我国传播。如新加坡集文斋1903年石印清*方朴德撰《喉风论》,日本东京高等针灸学校1942年石印日本板本贡《经穴井孔穴图谱》。石印形式除普遍使用的墨色石印外,还有彩色石印的,如某佚名书局1949年出版的著者佚名的《十二经脉图》套色石印本。
石印医籍主要目录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石印医书总版次(同一版多次印刷计一次)约2 370次,石印医书种数约1 091部。其中仅以石印本保存下来(即除稿本外,石印本为最早或唯一刊本)的医书共496种,现选较有代表性的列目如下:
1.石印术传入前著的医籍
见表2。
2.石印术传入后著的医籍
见表3。
另外还有500余种医书,石印本是其中的一个版本。一些书籍石印本占其版本数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如李守先《针灸易学》17个版本,石印本9个,《傅青主男女科》42个版本,有17个石印本。
石印医籍的医学作用
由上可知,石印本医书尽管其产生的时间仅约百年,但数量却超过之前任何时期同一时限的医籍出版。石印医籍对近代我国医学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表2石印术传入前著的医籍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529 薛注儿科医书 明*薛己注 1937年上海大成书局 1567 万氏医贯 明*万宁撰 1871年鹭门征远堂 1591 灵秘丹药全书 明*钟惺编 1929年上海千顷堂 1612 小儿按摩术 明*周于蕃撰 1922年上海华孚书局、千顷堂书局 1619 ?竹堂集验方 明*罗浮山人编 上海点石斋书局 1622 野菜博录 明*鲍山编 1910年新学会社 1638 食物本草 佚名 1916年上海萃英书庄 1638 生育宝鉴 明*洪基撰 1917年上海振声译书社 1638 摄生种子秘方 明*洪基撰 光绪石印本 1641 医学津梁 明*王肯堂撰 1914年石印本 1644 男女坤言 明*龙遵叙撰 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 1644 金丹四百字注 宋*张伯端撰、明*李文烛注 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 1651 崔真人脉诀详解 宋*崔嘉彦撰、清*潘楫注 1928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 1661 幼科大成 清*周慎斋编 1926年上海文成书局 1691 脉诀秘传 清*沈李龙撰 1931年北京华有石印局 1695 幼科三种 清*翁仲仁撰 1904年上海书局 1715 胎产良方 清*亟斋居士撰 上海广益书局 1722 瘟疫指南 清*戴天章撰 上海萃英书庄 1730 产科四种 清*阎纯玺等撰 1912年上海江东书局 1732 养生食鉴 清*何克谏撰 1894年石印本 1741 徐灵胎医书三十二种 清*徐大椿编 民国上海锦文堂书局 1746 叶天士家传秘诀 清*叶桂撰 1838年石印本 1746 叶氏女科证治 清*叶桂撰(原题) 1897年上海文益书局 1746 温热论笺正 清*叶桂撰、陈光淞笺正 1916年上海扫叶山房 1746 叶天士秘方大全 清*叶桂撰(原题) 1926年上海世界书局 1748 麻疹合编 清*谢谢玉琼撰 1932年鸿太昌 1753 辨脉指南 清*郭治撰 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 1759 一壶天 清*杨凤庭撰 1929年石印本 1759 串雅补 清*鲁照编 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 1764 疡科选粹 明*彭家孟撰、清*徐大椿批 1913年石印本 1786 女科秘旨 清*轮应禅师撰、吴煜校定 1880年静益山房 1791 便易经验良方 清*毛世洪编、汪瑜重订 1919年宏大善书局 1795 痢症特征论 清*熊家骥撰 1948年四川石印本 1798 医医病书 清*吴瑭撰 1915年绍兴育新书局 1800 南雅堂医案 清*陈修园撰 1910年石印本 1804 万病治疗指南 清*叶慕樵撰 1929年中华新教育社 1806 何氏秘本伤寒辨类 清*何元长撰 1926年中原书局 1820 古今医论 佚名 1935年上海三星书局 1820 眼科捷径 佚名 1908年上海章福记 1829 外科辑要 清*邵澍编 1919年上海锦章书局 1830 产孕生育指南 清*张曜孙撰 1927年上海千顷堂 首先是保存大量医学文献,使之得以流传。目前全国各大图书馆所藏建国前医籍相当一部分是以石印本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如前目录所列,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石印术传入前成书的医籍。这些医籍成书后或有过雕版印刷,但石印前几乎濒于失传(现已不存),正是由于有了石印术,并大量印刷,才得以石印本保存下来。二是石印术传入之后,一些著名医家所著的医书可以即时出版。这些医著如果在雕版时代可能由于耗资费时,不能很快出版流传而亡佚。清末民初中还出现了汇编刊印书籍的热潮。石印以其成本低廉,出版周期短而印行了许多大型医学丛书。如《徐灵胎医学全书》、《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七十种》、《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等,继承保存了大量的前代医籍。
表3石印术传入后著的医籍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831 痘疹壶中天 清*李晴川撰 1831年石印本 1841 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03年上海锦章书局 1841 陈修园医书三十种 清*陈修园等撰 1892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 1841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05年上海文盛堂书局 1841 陈修园医书六十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19年上海鸿宝斋 1841 陈修园医书七十种 清*陈修园等撰 1907年上海广雅启新书局 1845 经验良方 清*周其芬编 上海炼石书局 1850 宜兴任保贻堂信验良方 清*任锡芳撰 1850年上海时中书局 1851 本草备录 清*吴辉模编 1895年上海书局 1854 唐千金类方 清*黄思荣编、黄悌君校 1914年上海千顷堂 1856 伤寒歌括 清*遂夫等编 1856年上海锦章书局 1858 易筋经图说 清*潘伟如编 1934年北京宝仁堂 1863 太医院志 清*任锡庚编 1863年石印本 1866 (新增)不谢谢方释义 清*陆懋修撰 泸县普明石印局 1873 医学见能 清*唐宗海撰、秦伯未批校 1924年上海中医书局 1876 (重刊)刺疔捷法 清*吴韵仙编 1926年上海广益书局 1877 医学易通 清*陈修园撰、潘伟如增辑 1923年中华新教育社 1877 医原记略 清*余鉴撰 1877年大港培远堂 1879 痧麻明辨 清*华昌伯编 1921年上海千顷堂 1880 医门八法 清*刘鸿恩撰 1880年石印本 1882 蠢子医 清*龙之章撰 1914年项城县志局张三宝石印本 1882 加批时病论 清*雷丰撰、陈莲舫批 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 1882 中西医粹 清*罗定昌撰 1882年上海孚华书局 1883 六一草堂医学丛书 清*程正通撰 1927年石印本 1883 白喉灵方等六种 清*郑友益等编 清石印本 1884 白喉治验新编 清*俞世球撰 1914年石印 1884 六经方证中西通解 清*唐宗海编 1917年上海千顷堂 1884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清*唐宗海撰 1892年上海袖海山房 1884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清*唐宗海撰 1892年上海千顷堂 1884 六经方证通解 清*唐宗海撰 1917年上海千顷堂 1884 验方类编 赵文通编 1884年赵翰香居 1884 经验脚气杂病良方 清*杨侣三传、竹松子编 1884年石印本 1885 治验论案 清*杨毓斌撰 1892年南京王吉源石印 1886 身理启蒙 佚名 1886年总税务局署 1886 (重订)绮石理虚元鉴 明*汪绮石撰、清*陆懋修编 1909年京华印书局 1887 奇验喉症明辨 清*寄湘渔父编、吴锡璜重订 1924年上海文瑞楼 1887 粤东广芝馆药丸总汇 清*广芝馆编 1887年广芝馆 1890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清*陈修园注、唐宗海补注 1893年石印本 1891 医学精华 清*周学海撰 1928年上海广益书局 1892 笔花片石合刻 清*良卿氏编 1892年上海中西书局 1893 疯痨臌膈辨 清*林翼臣撰 1894年上海文瑞楼 1893 中西医学全书 佚名 清光绪石印本 1895 中国医学入门 清*唐宗海撰 1895年上海书局 1896 喉证要旨 陈光淞撰 1917年上海扫叶山房 1897 中西医学全书 佚名 1897年石印本 1897 中西骨格图说 清*刘廷桢绘 清石印本 1897 疟疾论 清*韩善征撰 1897年上海知止轩 1897 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王旭高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1898 (秘传)喉科十八证 清*笋香氏录 1926年上海学海书室 1899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清*刘仲衡撰 1899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 续表3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900 三朝名医方论 佚名 1900年上海千顷堂 1893 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 清*马培之评 1893年积善堂 1902 昼星楼医案 清*孙西台撰 上海震东学社 1904 成方便读 清*张秉成撰 1933年上海千顷堂 1905 周氏集验方正续编 清*周憬编 191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 1905 沐树德堂丸散集 清*丁甘仁编 清光绪石印本 1906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清*王有忠撰 1906年上海广益书局 1906 临产须知 清*周憬编 1906年石印本 1907 戒烟善后策 清*张和编 1907年张存存石印本 1907 尤在泾全集 清*朱钧经编 1907年上海朱焕文书局 1907 中西医通汇函 清*朱钧编 1907年上海朱焕文书局 1908 中西医通录函 清*唐宗海撰 朱焕文书局 1908 新内经 丁福保编 1911年上海书局 1909 内经通论 丁福保编 1909年上海文明书局 难经通论 1909 急治汇编 清*张和编 1909年存存斋 1909 女科秘诀大全 清*陈莲舫编 1914年上海广益书局 1911 痧惊合璧 清*陈汝撰 1911年绍兴明达书庄 1911 曹沧洲医案 清*曹沧洲撰 1924年上海江左书林 1913 生理解剖图说 佚名 1913年上海校经山房 1916 辨舌指南 曹炳章撰 1917年绍兴育新书局 1917 传染病中西汇通三篇 王趾周编 1928年天津中西医学传习所 1917 中西医学丛书四种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7 中风诠 张山雷撰 1917年兰溪中医学校 1917 疡科纲要 张山雷撰 1927年浙江中医学校 1917 丁氏临症指南 丁福保撰 1917年上海医学书局 1918 溪外治方论 陆锦燧编 1918年石印本 1918 溪单方选 陆锦燧编 1918年上海文敬斋 1918 中西医话 毛退之编 1922年江东茂记书局 1918 中西合纂幼科大全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8 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8 中西合纂外科大全 顾鸣盛编 1918年上海大东书局 1918 薛生白医案 陆士谔编 1919年上海世界书局 1919 叶天士医案 陆士谔编 1920年上海世界书局 1919 叶天士女科医案 清*叶桂撰、陆士谔编 1919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0 叶天士幼科医案 陆士谔编 1920上海世界书局 1920 (增补重编)叶天士医案 陆士谔编 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0 伤寒论汇注精华 汪莲石编 1920年上海扫叶山房 1920 中西脉学讲义 吴锡璜撰 1920年上海文瑞楼 1920 (增注)古方新解 清*徐大椿撰、陆士谔编 1920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0 中西温热串解 吴锡璜撰 1920年上海文瑞楼 1920 女科精华 严鸿志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1920 女科证治约旨 严鸿志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1920 女科医案选粹佚名 严鸿志编 1920年上海千顷堂 续表3
成书年代 书名 作者 石印年代书局 1921 叶天士幼科医案 清*叶桂撰、陆士谔编 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1 分类王孟英医案 陆士谔编 1922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1 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 严鸿志编 1921年上海千顷堂 1921 广注素灵类纂约注 清*汪昂撰、江忍庵增注 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1 丸散膏丹自制法 陆士谔编 1921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 1922 铜人内景图说 郑守谦编 1922年明道中医学校 1922 脉学指南 卢其慎撰 1922年上海千顷堂 1922 中风论 吴锡璜撰 1922年上海文瑞楼 1922 溪医论选 陆平一选 1922年上海久敬斋 1924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 吴考编 1924年上海千顷堂 1924 汤头歌诀正续集 清*汪昂撰、严苍山增编 1924年上海千顷堂 1925 铜人经穴骨度图 张山雷撰 民国石印本 1925 增评温病条辨 清*吴瑭撰、陆士谔评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 1927 伤寒论注疏考证 程铭谦注考 1927年江西玉山文星堂 杂病论注疏考证 1927 清代名医学案讲义 葛荫春等编 医学专门学校 1928 伤寒论新注 胡剑华编注 193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 1928 推拿抉微 涂学修编 1928年上海千顷堂 1929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 吴考编 1929年上海千顷堂 1929 药物学讲义 时逸人编 民国石印本 1929 中国处方学讲义 时逸人编 1929年医学专门学校 1930 中西医略 巫伯荣撰 民国石印本 1930 霍乱新论疟疾新论合编 丁福保编 上海文明书局 1932 伤寒杂病论 黄竹斋校订 1932年石印本 1932 古本伤寒杂病论 汉*张仲景撰、刘瑞校 1932年长沙石印本 1932 籀医话 张山雷撰 1932年兰溪中医学校 1935 咽喉科病问答 蔡陆仙编 1935年华东书局 1936 千顷堂医学书目 千顷堂编 1936年石印 1937 痧疹防救法 恽铁憔撰 1937年沙市上海印刷公司 1937 新内经 承淡安编 民国江阴石印本 1939 难经会通 黄竹斋撰 1948年樊川?阳乐素洞 1940 滇南本草图谱 明*兰茂撰、经利彬重编 1945年昆明国立中医药研究所 1940 医学史 李子俊编 民国四川高等国医学校 1941 伤寒针方浅解 承淡安撰 1941年石印本 1943 中西生理合璧 张拱瑞撰 1943年常德石印本 1947 灵兰医书六种 何舒编 1947年邵阳何氏石印 1947 寿康之路 何舒编 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 1948 灵素阶梯 何舒编 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 1948 研药指南 何舒编 1948年邵阳灵兰中医学会 1948 伤寒杂病论会通 黄竹斋编 1949年石印本 其二是普及医学知识。千余种石印本医籍涉及范围从经典注释到临症各科各个方面,但主要偏重于实用性、通俗性的方书、本草、各科临症著作。如《验方新编》、《本草备要》、《达生篇》等。这是因为这些书读者面广,不仅便于医师查阅,更利于初学者入门,一些稍具文化的患者百姓也可按书对证索方求药。因此需求量大,书商有利可图。另一方面由于石印本印数多,售价低,适合广大需求者购买,所以当时石印本常作为通行阅读本,有些还作为课徒的教本。如陈莲舫的《加批时病论》、《女科秘诀大全》[6]等。这样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学的继承者,使中医学理论、方药以及治疗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对反动政府限制与消灭中医有一定阻碍作用。
其三是促进中西医学汇通。石印本流行的十九世纪中后叶至十二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撞击最激剧时期,医学上出现了一个汇通学派。唐容川《中西汇通医学五种》、罗定昌《中西医粹》、顾鸣盛《中西医学丛书四种》等著名汇通人士著作均以石印迅速出版。唐氏的《中西汇通医学五种》出版标志着汇通学派的产生。这些汇通医籍对迅速传播汇通思想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综上所述,石印作为我国近代特有的一种印刷方式,繁荣一时,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石印本医籍。石印本医籍尽管有其自身缺点,但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保存祖国医学文献,普及医学知识,传播中医思想以及推动中西医学汇通等方面皆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230038 合肥,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 参考文献
1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2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39.
3、4宋原放等.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7.
5罗华庆.近代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规析论出版发行研究,1993:(4).
6余永燕.近代名医陈莲舫.中华医史杂志.1989,19(4):218.
(收稿:1998-01-03修回:199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