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F 茯苓

八月惊雷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9
帖子
16496
获得点赞
257
声望
63
full


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入药,有利尿、镇静作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秋春间采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种后三年采挖。洗净,热草,逐层铺叠,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处晾至半干,分部切制,阴干,生用。

基本概况



药名:茯苓

别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汉语拼音:fuling

英文名:IndianBuead,Tuckaho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iacocos(Schw.)Wolf.[PavhymacocosFr.]

归经:心;脾;肺;肾经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用药禁忌: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功效分类: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药(毒)理学:羧甲基茯苓多糖毒性低,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13g/kg。对犬的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大剂量(人常用量的500倍)给药后的开始2周,小鼠体重有明显抑制,可使末梢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加,GPT亦轻度增加。
 
由版主最后编辑:
[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植物形态] 寄生或腐寄生。菌核埋在土内,有特臭气,大小不一,表面淡灰棕色或黑褐色,断面近外皮处带粉红色,内部白色。子实体平伏,伞形,直径0.5~2mm,生长于菌核表面成一薄层,幼时白色,老时变浅褐色。菌管单层,孔多为三角形,孔缘渐变齿状。
[药材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等,小的如拳,大的达数十斤。表面黑褐色至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皱纹或凹陷成沟,体重质实,不易破开,破开后断面不平,呈颗粒状,现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根。断面周边部分淡棕色或淡红色;内部白色细腻,少有黄棕色或淡粉红色者。武丑,为党,嚼之粘牙。茯苓片对光视之,可见淡灰色水纹,俗称带有“云彩”。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 Schw.) Wolf 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 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 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处方用名】1.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 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 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用朱砂 2% 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 ,煎服
【附药】1. 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用量、用法同茯苓。
2.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份。性味甘、平。功能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语】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世补.医书》有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有可行湿。」以为其化痰之功实与利水渗湿攸关,不无道理。然则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方剂举例】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
治痰饮停聚,头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
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两手疲软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茯苓味甘淡,性平。主要功用有三:1、利水除湿;2、宁心安神;3、益脾止泄。茯苓淡渗利湿,能利尿消水。凡五脏六腑身体各部出现水湿停留的证候,皆可用茯苓治疗。例如配党参、白术、半夏、陈皮、猪苓、泽泻、桑皮、冬瓜皮等,可治脾虚湿停而全身浮肿;配党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外台茯苓饮),可治胃和胸部有停痰宿水而致满闷不食;配瓜蒌、川椒目、桑皮、苏子、葶苈子、橘红、桂枝、猪苓、泽泻、白蒺藜等,可治胸胁部停水(悬饮)。
茯苓味甘益脾,能助脾运化水湿而达到健脾的作用。例如配党参、白术、猪苓、泽泻、藿香、车前子、炒芡实、伏龙肝等,可治脾虚湿盛引起的水泻。配党参、白术、甘草,可治脾虚气弱等证。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加炒白芍、木香、吴萸、肉豆蔻等,治疗肠功能紊乱(出现脾虚、中焦水湿不化而致消化不良、大便不整者),能取得一些疗效。
茯苓有宁心安神作用可治失眠健忘。主用于心脾两虚、心神不宁、失眠健忘之证。常配合当归、白术、柏子仁、远志、枣仁、朱砂(0.6~0.9克冲服)等同用。猪苓利水之力大于茯苓,但无补益之性,多用于祛邪,不用于补正。茯苓淡渗利湿、益脾宁心,兼有补益之性。祛邪、扶正均可使用,多用于补益剂中。
茯苓一般指白茯苓而言。其色淡红者,称赤茯苓,偏于清热利湿;抱松根而生者,称茯神,偏于宁心安神;茯神中之松根称茯神木,偏于舒筋止挛;茯苓外面的皮质部分称茯苓皮,偏于利水消肿。茯神木可治心掣痛、神惊、健忘,并可平肝祛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在宽胸、通阳、活血,开窍剂中,加入茯神木15~30克,有时可收到止痛的效果。
用量一般为9~12克。茯苓皮可用15~30克。茯神木可用15~30克。阴虚津液枯乏者不宜用,滑精者亦须慎用。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 Poria cocos (Schw.)Wolf 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经。功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恶心呕吐、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 man),约占干重的93%,和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牧酸(Tumulosic acid)、三萜羧酸(Triterpene carboxylic acid)、齿孔酸(Eburi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亦含脂肪酸,如辛酸(Caprylic acid)、十一酸(Undecanoicacid)、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酸(Dodecenoic acid)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此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Adenine)、组胺酸(Histidine)、胆碱(Choline)、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有报告指出,茯苓水制浸膏及醇浸液给家兔、大鼠、小鼠等灌胃后,几乎不显示利尿作用,在输尿管瘘犬慢性实验静脉注射煎剂时,也无利尿作用。但也有报告认为,用清醒家兔慢性实验证明茯苓确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对照证明,其利尿不是由于钾盐,而是钾盐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茯苓的热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组分对正常家兔作用不显著,若茯苓配伍以生姜、甘草则从投药后1小时尿量平稳增加,其后作用持续。临床将茯苓与白术、生姜等配伍用于慢性肾炎等症状者,投药1小时后尿量有相当程度的增加。提示在利水作用方面,复方比单味药能产生持续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原理尚未阐明。有人用茯苓灰分与25%茯苓醇浸液进行对照,结果后者显示利尿效果,而前者则无作用,说明茯苓含有特殊的利尿成分。用切除肾上腺的大白鼠实验,注射去氧皮质酮合并应用30%茯苓煎剂比单用去氧皮质酮者尿量增多,尿钠、尿钾排除量亦增加,从而认为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质酮作用,而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
2. 镇静作用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其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茯苓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麻醉时间显著延长。
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在土拨鼠、蟾蜍和食用蛙离体心脏的灌流实验中,茯苓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
茯苓水制浸膏及乙醇浸膏对家兔有降血糖作用。
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茯苓对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茯苓浸剂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使平滑肌收缩幅度降低,张力下降,对大鼠幽门结扎所致溃疡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
5. 抗肿瘤作用茯苓聚糖本身无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 S180 实体型及腹水转实体型、子宫颈癌 S14实体型及腹水转实体型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茯苓多糖腹腔给药 10mg/kg以上,能抑制小鼠 S180 实体瘤生长,但与抗肿瘤药 5-氟脲嘧啶、环磷酰胺等联合应用未见明显协同作用,对体外S180 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移植肿瘤 U14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艾氏腹水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试验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 DNA 合成有抑制作用。茯苓素对小鼠白细胞L1210 细胞的 DNA 合成有明显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茯苓素对抗癌药有增效作用,与丝裂霉素合用的抑瘤(小鼠肉瘤S180)率为48%(丝裂霉素单用为 35%);与更生霉素合用的抑瘤率为38.9%(更生霉素单用为19.6%);与环磷酰胺合用抑瘤率为69.0%(环磷酰胺单用为 32.3%);与5-氟脲嘧啶合用的抑瘤率为59.1% (5-氟脲嘧啶单用为38.6%)。对小鼠白血病L1210,单独使用环磷酰胺的生命延长率为70%,茯苓素与环磷酰胺合用为168.1%。
关于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有实验证明,羧甲基茯苓多糖抗肿瘤作用与胸腺有关。亦有报告指出,茯苓多糖激活局部补体,使肿瘤临近区域被激活的补体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及体液因子,从而协同杀伤肿瘤细胞。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 DNA 合成而实现的。
6. 其他作用茯苓煎剂内服,可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茯苓多糖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瘤生长的功能,茯苓多糖灌胃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 ANAE 阳性淋巴细胞数,还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茯苓多糖亦能使环磷酰胺所引起的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羧甲基茯苓多糖还有免疫调节、保肝降酶、间接抗病毒、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减轻放射副反应,诱生和促诱生白细胞调节素等多种生理活性,无不良毒副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能杀死钩端螺旋体,而水煎剂则无效。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水肿用茯苓制成含量为 30%的饼干,成人每次食8片(每片含生药3.5g),每日3次,儿童减半,1周为1疗程,停用其他利尿药。治疗30例(非特异性水肿20例,心、肾病所致水肿10例),显效23例,有效7例。其利水消肿作用,器质性水肿较非特异性水肿迅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
25〕
2. 治疗精神分裂症茯苓6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3个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53例,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23例。〔山西医药杂志1982;(5):14〕
3. 治疗乙脑后遗症失语茯苓 90g(姜汁 1 匙、竹沥1杯,拌渍后晒干),全蝎15g,僵蚕60g,广郁金60g,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6g,饭后开水调服。治疗2例,均获良效。〔中医杂志 1982;(10):13〕
4. 治疗斑秃茯苓500g,烘干,研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或于睡前服10g,并同时外用酊剂(补骨脂25g,旱莲草25g,用75%酒精200ml 浸泡1周后即可),一日数次涂患处。治疗8例,均在两个月内治愈。〔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2):110〕
5. 治疗婴幼儿腹泻茯苓细粉0.5~1g,日服3次。治疗93例,治愈79例,好转8例,无效6例。(北京中医1985;(5):31)
方剂选用:
1. 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2. 治疗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一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一选方》)
3. 治疗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素问玄机原病式》茯苓汤)
4. 治疗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5. 治疗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6. 治疗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份,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7. 治疗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8. 治疗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配伍效用:
茯苓配伍车前子 两药均有利水作用。但茯苓健脾渗湿;车前子利尿通淋。二者伍用,则利水通淋作用加强,用于治疗湿浊内停、偏渗大肠所引起的泻下如水、量多、但尿量减少者。
茯苓配伍酸枣仁 茯苓补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枣仁养肝血而安心神。二者合用,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纳呆等症。
茯苓配伍泽泻 二者均为甘淡之品,能导水下行,通利膀胱。但茯苓性平,偏于健脾渗湿;泽泻性寒,善泻肾及膀胱之热,以除下焦湿热。二药合用,利水渗湿之功尤著,且能胜热,用于治疗水湿停滞下焦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证属偏热者。
茯苓配伍猪苓 二者性味相同,均有淡渗利湿之功。但茯苓尚有益脾作用;猪苓虽无补益之效,其利水渗湿之功强于茯苓。二药伍用,其利水渗湿之功效更著,且利水而不伤正,用于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身体浮肿、小便短少、便溏泄泻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毒副作用:茯苓的温水浸提液给小鼠灌服及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大于10g/kg和2g/kg。
本品毒性极低。临床曾有一42岁女性患者服用茯苓9g水煎剂后,出现过敏性药疹的报告。
【医家论药】
“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而心脾实,利窍而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热,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开胸腹,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本草经疏》)
“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汤液本草》)
“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
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本草正义》)
“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主治脾胃不和,泄泻腹胀,胸胁逆气,忧思烦满,胎气少安,魂魄惊跳,膈间痰气。盖甘补则脾脏受益,中气既和,则津液自生,口焦舌干烦渴亦解。又治下焦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腰脐不利,停蓄邪水。
盖淡渗则膀胱得养,肾气既旺,则腰脐间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而能利。”(《药品化义》)
“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本草求真》)
“茯苓,……主治膈中痰火,驱水肿,除淋结。开胃腑,调脏气,伐肾邪。和中益气,利窍宁心。除湿之圣药也。”“臣升芪而上行,固能补气。兼当归枣仁,又养心血。佐参术而下行,亦能补血。加枸杞仙茅,又固肾气。四君汤用之以补气,地黄丸用之以补血。痘家灌浆之时用,恐水利而浆不能灌也。
若见有水白泡,即取升麻汁制用,取其散表以利水也。若见有红紫泡,即取茜草汁制用,取其行血以利水也。”(《药鉴》)
附注:茯苓,系傍松根而生的茯苓菌的干燥菌核中不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药者,通常称为白茯苓,入药常加工成方片形,故亦称方苓块、片茯苓。茯苓产地较多,传统以云南产者质量较佳,称云茯苓,简称云苓,视为道地药材。《滇海虞衡志》云:“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亦有将产于浙江者称为浙茯苓,品质也较佳。本品味甘淡而性平,偏长于渗湿健脾,且利而不猛,补而不峻,既能扶正,又能祛邪,临床应用较广。
附药赤茯苓茯神茯苓皮茯神木赤茯苓(《本草经集注》):系茯苓菌的干燥菌核的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入药者。亦称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膀胱经。有行水,利湿热之功。《本草通玄》认为:“赤茯苓但能泻热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临床常用于治疗小便黄赤短少,淋漓不畅等证。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茯神(《本草经集注》):系抱松根而生的茯苓菌的干燥菌核中天然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药者。亦称白茯神、抱木茯神、抱茯神、抱木神。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经。其功效与白茯苓相比,宁心安神之力较佳。《本草经疏》云:“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茯苓入脾胃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济生方》归脾汤、《杨氏家藏方》茯神丸、《百一选方》朱雀丸等均配用茯神以治心虚血少、惊悸健忘、精神恍惚、睡卧不宁等证。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有报告指出,用茯神给实验动物灌胃,能使之进入安静欲睡状态,但无睡眠现象。用茯神煎剂给因苯甲酸钠咖啡因兴奋之小鼠灌胃或作腹腔注射,均表现有镇静作用。
茯苓皮(《本草纲目》):系茯苓菌的干燥菌核的外皮部分入药者。其外表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内部白色或灰棕色,体软质松具弹性。味甘、淡,性平。功偏利水而消肿,行水而不耗气。主治水肿肤胀。《中藏经》五皮散即用其配伍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治疗头面四肢悉肿的皮水证。内服:煎汤,10~15g。
临床也常用未去皮的茯苓块入药,处方名为连皮茯苓,简称连皮苓,其健脾之功仍在,而渗湿利水效增,尤其适宜于脾失健运所致之水湿停留。
茯神木(《本草纲目》):系茯苓菌的干燥菌核中的松根,经劈成小块或碾碎入药者。亦名黄松节(《药性论》)、松节(《脚气治法总要》)。因松根多位于菌核中间,故亦有茯神心(《卫生宝鉴》)、茯神心木(《本草备要》)之名。味甘,性平。有平肝安神之功,可用于治疗惊悸健忘、中风不语、脚气转筋。有人认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在宽胸通阳、活血开窍等方药的基础上,如再加入茯神木,则止痛效果更佳。《要药分剂》云:“肝风内煽,发厥不省人事者,余每重用茯神木治之,无不效,盖此证虽属肝,而内煽则必上薄于心,心君为之不宁,故致发厥。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属肝,以木制木,木平则风定,风定则心宁,而厥自止也。”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
 
本帖最后由 依易而行 于 2014-12-13 08:52 编辑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其形状像甘薯,外表呈黑褐色,内为白或粉红色。中国产地很广,其中云南所产被公认较佳。
茯苓在中医药之中,被列为上品,这在许多药书上都有记载。如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现存最早药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
中国人食用茯苓是千百年来的传统。其中,茯苓饼早在八百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经过几代人的改善,直到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后来的饼就愈来愈薄。
据说乾隆时期山东孔繁台家制的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人们又在其馅中大做文章,加入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最后终于制作了茯苓夹饼,长期食用,可增强体力、养颜护肤、安神益脾。
另外,宋代文学家苏辙发明的茯苓粥也值得一提。他因身体长期衰弱,便研究了许多医学著作,并依《神农本草经》而制作了茯苓粥--茯苓同粳米煮粥,每天一次,清晨空腹服,可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龟苓膏是历史悠久的梧州传统药膳,也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它主要材料便是鹰嘴龟和土茯苓,具有清热去湿、旺血生肌,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功效。 另外,《红楼梦》里还提过牛奶茯苓霜,据说能延缓衰老、宁心安神,并有美容作用。
如今市面上常见的有茯苓饼、茯苓膏、茯苓粉等。由于功效良好,服用茯苓的习惯千百年来不断。[size=16.0pt]
 

附件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二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三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四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