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石仰山谈中医师成才之道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5
声望
38
年龄
44
因为要做这个系列采访,便把列入采访名单的名老中医挨着个儿在网上查了一遍。别人少则三五页,多则十页八页打不住,到了石仰山这里,只有区区一页,而且其中石仰山本人“唱主角”的并不多,多是在上海黄埔区中医院的介绍或是骨伤科的条目中提到石仰山的名字。

到了上海,才感觉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作为享誉沪上的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石仰山在上海几乎是家喻户晓,而且论社会影响,也是响当当的,市劳动模范、区政协副主席加于一身,愈加增添了石老的知名度。

进了石老的家门,见了等候在客厅中的石老及其弟子,才真正有了感性认识,石老为人谦和,不事张扬,说起话来是以少胜多,谈别的一语带过,而说到他从事了一辈子的伤科,说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则条理清晰,话语中透着兴奋。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首先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对于石氏伤科以前真的了解不多,在做正式采访之前,您能不能简单回顾一下石氏伤科的发展史,介绍介绍石氏伤科的特色?

石老:石氏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历经石兰亭、石晓山和石筱山三代传人的努力,光绪至建国初期“石氏伤科”誉满沪上,成为中医骨伤的一大流派。简单说来,石氏伤科在学术上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 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卅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石氏伤膏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记者:我知道您为了弘扬石氏伤科,在上海带了不少徒弟,近年又带了两个广东的徒弟,为什么同意在异地带徒?

石老:颜老推荐我在广东省中医院带徒弟,我很乐意,这对中医事业发展有好处。我曾经参观过广东省中医院,有感性认识,对他们以中医为主,一切为病人服务,以人为本的做法很欣赏。而且他们的员工很敬业,从我的两个学生林定坤、苏海涛身上就能体现,他们很好学,下了班经常不走,还在钻研业务,这样的精神和现象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所以很可贵。

我认为这种异地师带徒的方式很好,好就好在它是一种能促进学术交融的中医教学方式。大家都知道,中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方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家自身的临床实践,所以通过师带徒可以很好地传授医家独到的诊治经验,而通过异地拜师学习又可以在继承所在地中医学派学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他人之长,突破自身学术的局限性,优势互补。同时各地老师的治学方式与心得,又可以给学生启迪。当前大学博士后教育中规定,自己学校的博士不能报考自己导师的博士后,而只能进入其他学校的博士后流动站。这就是打破学术界限,杜绝近亲繁殖,增进学术交融的例证。

记者:骨伤科应该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专科,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什么特殊的途径或方法吗?我非常想知道当初您的前辈是用什么方法把您培养成为一代名医的?有什么特别的情景或事件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石老:中医很讲究十三科一理贯之,骨伤科专业是一个中医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的科室,因此骨伤科专业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关中西医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懂得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影像学专业知识,如放射、超声波、同位素等。另外,骨伤科专业十分注重手法及操作,是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而且对针灸、推拿、理疗、康复等专业技能知识也应该十分熟悉。我建议,在专科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基础知识等通用课程集中学习,专业技术跟师学习的方法,因为老中医的口授心传对临床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我父亲培养我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全面研究经典著作,注重临床实践,学习各派之长。

我开始学医的时候,我父亲要求我一定要学好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为“运用之妙,存手一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父亲十分强调对中医经典原著的学习与体会,原汁原味地体会中医之道,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经过别人编辑过的东西。我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之后,就随父亲临床,临床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互动。我父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囿于自家所学,他常要求我要善于学习他人之长,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学派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发展石氏伤科的学术。因此,自小我就拜师学艺于名医黄文东门下,学习内科等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为我以后的医学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父亲的严格和黄文东老师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虽然是独子,但是父亲对我的管教却极为严格,他坐堂时,让我坐在一旁,看他问诊检查,然后他口授,我抄写药方。最后亲自核对无误后才让药方出门。有一天上午,我抄方时睡着了,严厉的父亲当着满屋子病人的面,当头给我一击,把我从睡梦中敲醒,这一大庭广众之下的“当头一击”令我终生难忘。

我还很感激我的恩师黄文东。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拜师的那些时候,每当夕阳西沉,黄教授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后,便到我家给我仔细讲解中医经典著作以及各个流派的中医理论。博学卓识如春风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昏黄的灯光下,老师静静地倾听我背诵《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中医著作,不时为我指正谬误,解难释疑。望着老师瘦小的身躯和清瘦的面庞,我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激之情。

授课之余,我还随老师坐堂门诊,抄写药方。黄老师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更是让我折服。前来求治的病人,黄老师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他细听病人的陈述,仔细望闻问切,反复推敲每一个处方。对于那些囊中羞涩的病人,他常常免收诊费,甚至奉送药物。因此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老师的善行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影响着我的一生。

记者:可以说您是通过师带徒方式成才的,而现在您的学生多是经过正规院校教育后再来向您拜师的。在您带教的过程中,您是否能体会到目前中医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石老:说到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就是中医课程的比例太少,上了临床也是不太注重发挥中医特色。拿我们骨科来说,遇到股骨头坏死或者骨质增生的患者,首先想到的是开刀,其实治疗这些疾病我们中医很有特色。其实我并不排斥西医,有些疾病确实需要西医的手术,就是这些非手术不可的疾病,中医疗法也能在术后康复及并发症治疗方面一展身手。这些特色应该很好地发掘,使之光大。所以我主张立足于中医,吸收现代医学一些先进的东西,中西医疗法结合起来为病人服务。

还有一些大的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有5点:其一,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必须提高它的市场化程度,当前中医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特别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一定要加强市场调研。其二,教材改革严重滞后,目前教材与中医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有些地方不够注重经典著作,仅把经典列为选修课,这是十分错误的;还有的地方把经典合并拼凑,这对继承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其三,中医教育在安排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时,创新不够,如入世后要尽快开设一些与入世要求密切相关的课程及研修内容,如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发展课程、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国际贸易知识、网络信息指示等。其四,教师队伍素质还不够高,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五,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必须加强技能学习与训练,再不能出现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会开处方的现象了。

记者:以您行医多年的经历,您认为中医师的成才之路应该怎样走?

石老:对这个问题,我有5点体会。第一,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医学非常深奥,探索它是比较难的,中医师要成才必须要有热爱中医的思想,也就是说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是首要任务。第二,要建立一个终生学习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让中医师能不断地学习探索,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如学历教育、师承教育的机会等。第三,必须具备“大医精诚”、“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第四,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与科研素质的提高。如基础理论基本功的训练,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等。第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做到“让愿干者有舞台,让能干者有位置”。

记者:再提最后一个问题,在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石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源于民族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人文科学和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核心,因此在中医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哲学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内容和文化素质的教育。其次,要加强中医药学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注重加强基本业务素质培养,也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继承也要重视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振兴中医的人才。第四,在人才培养上还要树立“大人才观”,要学历,不唯学历,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有高精尖技术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人才一视同仁,对引进的人才和原有人才一视同仁,对中西医人才一视同仁,特别要注意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接班人的培养,加强后备梯队的建设。

人物档案
石仰山, 1931年3月生于上海。1950年高中毕业后,继承父业,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及针灸、外科,并师从黄文东医师攻读中医经典著作。1955年开业行医,1968年分配于上海市黄浦区崂山地段医院伤科,并晋升为首批伤科主治医师,1980年调入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1987年任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伤科主任医师,后被推荐选举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伤科学会主任委员,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等。1986年被评为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曾三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成为首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同年成为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1993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4年为首批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石氏伤科学科带头人。
学术思想与成果
石从事伤科临床五十载,理伤续断注重实践,推崇整体观点“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指导思想,力求明其病理,察其病机,撮其要旨,结合骨伤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擅长气血兼顾,注重兼邪,突出痰瘀,内外并重,脾肾同治,治病求本。临症用药颇具特色,内服配伍强调君臣佐使,尤以药对运用而屡建奇功;外用之剂配伍则又讲究辛串走窍,注重剂型改革,疗效颇著。自行研制石氏伤膏,椎脉回春汤,胸胁内伤合剂,腰痛I、II、III汤方,骨密I、II号,接骨片,伤筋药水,风湿热袋等理伤系列药品,在石氏伤科专病专科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仰山在继承和发展祖国伤科医学方面多有贡献。自1977年起,石仰山便撰写了“石筱山医案集注”、“伤科的辨证论治”、“骨折论治”及“石氏理伤手法谈屑”等一系列论文。他主持的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症三大课题研究均通过市、区级科学成果鉴定,其中两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获“黄浦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黄埔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生感悟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也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须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弘扬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乃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