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877
- 获得点赞
- 859
- 声望
- 113
乡里有人忽觉心腹中热甚,急投药铺说其状,铺家以为此中风之候,与治风药,而风不作。——《资生经》(《续名医类案》引)(宋代)
【按1】 药铺中工作者,首先懂得本草。我幼时到药铺中撮药,老店伙常和同事研究来方的用药,有时还细问病人的症状。对于名医或重病的药方,尤为注意,大都录存在一本簿子上,他们称为“底簿”。这样的学习方法,也很简便有效。古来有多少名医,是从药铺伙计(近来称为“中药师’)出身,加以自己努力读书,或者再投师学习而成功的。也有许多名医,先“坐堂’在药铺中,日渐亲接目睹,累积了辨别药物真伪的经验,了解了各种炮制方法的实际情况,从而丰富了药物方面的知识。
如《资生经》这条文字中,铺家所给的“治风药”,结合此文的后半文字,很可能是小续命汤,因为这是宋代治疗中风的名方,直至清代名医如徐灵胎等还在常用,《洄溪医案》中也载此资料。
【按1】 药铺中工作者,首先懂得本草。我幼时到药铺中撮药,老店伙常和同事研究来方的用药,有时还细问病人的症状。对于名医或重病的药方,尤为注意,大都录存在一本簿子上,他们称为“底簿”。这样的学习方法,也很简便有效。古来有多少名医,是从药铺伙计(近来称为“中药师’)出身,加以自己努力读书,或者再投师学习而成功的。也有许多名医,先“坐堂’在药铺中,日渐亲接目睹,累积了辨别药物真伪的经验,了解了各种炮制方法的实际情况,从而丰富了药物方面的知识。
如《资生经》这条文字中,铺家所给的“治风药”,结合此文的后半文字,很可能是小续命汤,因为这是宋代治疗中风的名方,直至清代名医如徐灵胎等还在常用,《洄溪医案》中也载此资料。